浅谈我国民歌、戏曲文化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录着民间的生活和感情,传承着智慧和文化。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曲调、歌词、情感表达等方面,下面对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进行浅析。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体现在其曲调上。

中国民歌的曲调清新优美,多变而又富有韵味。

不同地域的民歌曲调各具特色,如青海的《青海湖》、云南的《茉莉花》、陕北的《马兰花》等,都是以本地的风土人情为题材,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民歌的曲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也是中国民歌内在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体现在歌词上。

民歌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真挚,往往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比如《茉莉花》中的“茉莉花呀茉莉花,开在寂寞的夜里,香味填满了这黑夜”,表达了对坚强女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马兰花儿》中的“赶山风赶大风,赶呀赶,赶狂风赶旷野,赶呀赶”,表达了对奋斗生活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歌词内容朴实真挚,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民歌的生活本真和生命力。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在于其情感表达。

中国民歌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挚,常常是源自于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流露。

例如《茉莉花》中的深情款款,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敖包梁之泉》中的悲凉哀怨,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苦涩。

这些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的内心,贴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中国民歌戏曲通俗歌曲

中国民歌戏曲通俗歌曲

民歌的特点是:
1、民歌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最直 接最紧密的联系,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2、民歌是经过人民大众的即兴创作、口传 心授而逐渐发展的,是无数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3、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 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特征,具有 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4、民歌的音乐语言洗练,形式生动灵活, 篇幅短小精干,内容简明朴实,易于传唱。
小调的曲调抒情、流利,感情委婉、细 腻,结构规整、均衡,节奏匀称、整齐。 小调的种类主要有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 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 、剪靛花调)、地方性小调和歌舞性小 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秧歌调 等)。 经典曲目:江苏民歌《茉莉花》
河北民歌《小白菜》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中国走向世界的艺术名片——
江苏民歌
在全球范围内极具知名度的歌曲《茉莉 花》的旋律,是第一首流传到海外的中国民 歌。《好一朵茉莉花》曲调缠绵,寓意含蓄。 茉莉花之美代表了爱情和幸福,东西方人都 从茉莉花的芬芳中得到愉悦和快乐,因此, 民歌《茉莉花》传唱六十多年而不衰。
西北民歌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
风土人情 、生活习惯、文化、语言、 语音、语调。(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势峥嵘,
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 生存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音调高亢、嘹亮, 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语言的差异也是不同民歌 色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 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的。其中“花儿”、“信
天游”最具有西北民歌的代表性。)
花儿:又称“少年”,在其对唱中,男方
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 这种对人物的昵称逐渐成为该种山歌的名称, 并统称为“花儿”。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 特点: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结合 的方法演唱。

论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歌舞、器乐及戏曲

论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歌舞、器乐及戏曲

论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歌舞、器乐及戏曲【摘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有深远的渊源,而且各民族又具有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

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光彩夺目,同时又多元一体,正是受这种民族传统的影响,在音乐领域中少数民族音乐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而为缔造中国民族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历史角度和少数民族音乐的四种体裁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叙述。

【关键词】民歌歌舞器乐戏曲一、民歌民歌是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各民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休息娱乐,社交都伴随着歌唱,如北方各游牧民族,他们在放牧时唱歌(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结婚时唱歌,表达爱情时唱歌,思乡时唱歌。

此外,他们还在进行集体竞技时唱歌,挤奶时唱歌。

当母畜不肯奶幼畜时,他们也唱歌,一直唱到母畜照常哺育自己的“幼儿”时为止。

少数民族民歌中最赏见的是咏唱历史,传说和英雄业绩的叙事歌,代表爱情生活的情歌。

进行劳动生产时唱的劳动唱、风俗歌和儿歌等。

每逢民族传统节日,婚嫁喜庆的日子或是新房建成的夜晚,许多民族都有演唱叙事歌的传统。

有叙述天地万物形成的传说,叙述历史中或传说中的英雄事迹,叙述各种礼仪、习俗的兴起原因;回忆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民族迁徙的史诗。

这类歌曲,歌词一般都是多行叙事体,有十来行的,也有数十行的,还有长达数十万行的。

所采用的曲调较少,有的只有两三种曲调,个别的也有十多种曲调。

劳动歌曲有的直接伴随劳动,起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的作用;有的是对人们所从事的劳动的歌倾抒发劳动后的欢快心情。

劳动歌的歌词大多即兴编唱,其旋律跌宕有力,曲式方整,节奏紧凑。

多采取独唱,齐唱或一领众和的方式。

二、歌舞在中国,“载歌载舞”已经是表达少数民族特点的通用语言。

许多民族的歌和舞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往往歌舞并重。

中国少数民族歌舞是各族人民为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

他们以歌舞来表现本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歌颂家乡,传授生产和战斗知识,倾诉爱慕,寄托愿望。

对民族的繁衍生息,教育后代,振奋精神起着重大的作用。

浅谈民歌传承的教育作用

浅谈民歌传承的教育作用
浅谈民歌传承的教育作用
民歌是民间文化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歌传承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其次,民歌传承可以传承文精神。传统文化凝练了古人的智慧和精华,其中的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一种精神资源。对于传承人文精神来说,民歌传承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通过学习和传唱民歌,人们可以了解到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理解和体验人文精神的美妙和价值,从而深入了解自己,加强道德自觉和精神追求。
总之,传承民歌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通过民歌的传承,可以培养文化情感和人文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和推进文化创意,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第三,民歌传承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传承民歌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民歌流传于民间,与地域相关,它既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反映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人文和生活特点。通过民歌的传承,可以促进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达到文化的融合和交融,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中国戏曲是一种以诗、音乐、舞蹈和服装为主体的古老艺术,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社会中拥有很多支持者,数百年来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中国戏曲一直以来,都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和特别是老人家和孩子们的青睐。

它包括了各种传统的戏剧形式,如京剧、豫剧、昆剧、评剧等,而每种形式下又有各种不同的种类,如块口、百板、花朝双汉、滑稽趣、撒罐等等。

中国戏曲的演出以多元文化为基础,把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民俗文学都汇聚到一块,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综合表现,向人们传达艺术和历史的真实内涵。

而且,中国戏曲并不仅仅完全靠表演,还需要诗词和乐曲支撑,表演者要掌握诗词的朗诵能力,以唱歌的形式表达剧情,还要学会一定的身段动作,以还原剧中角色的栩栩如生。

它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表演、歌唱,以其灵动的表演形式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旋。

中国戏曲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传递知识和情感,通过诗词唱段以及舞蹈来帮助观众了解文学作品。

通过戏曲,观众可以重温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如诸葛亮斩断长江等,让观众直观自己融入历史,更容易对历史故事有深入的理解。

此外,中国戏曲还可以引发观众的思想和情感共鸣,通过表演一些普世或普遍的思想情感,它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熟悉的气氛,获得共情和鼓励,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使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得以传播。

最后,虽然中国戏曲传统的基本形式和风格已沿袭了相当长的时间,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变得更具新颖性和创新性,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欢迎。

中国戏曲既能传承文化,又可以唤起人们良好的思想和情感,充分体现出中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珍惜,把它好好发扬光大。

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民间戏曲文化

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民间戏曲文化

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民间戏曲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戏曲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剧种的特点以及戏曲在传统节日中的表演等方面探讨中国民间戏曲文化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地位。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是由民间曲艺和宫廷音乐相结合形成的,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和表演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传承至今。

中国戏曲的历史悠久,流派繁多。

其中,京剧、粤剧、豫剧、越剧等剧种影响最为深远。

二、主要剧种的特点1. 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它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精致的服饰和唱腔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京剧走红的同时也使得中国的文化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

2. 粤剧粤剧是中国南方的一种戏曲剧种。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艺术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粤剧以其活泼欢快的节奏和悠扬动听的唱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3. 豫剧豫剧是中国河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其悲壮的唱腔和朴实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豫剧在剧情上以历史题材为主,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和唱腔的演唱,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越剧越剧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其细腻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唱腔风格而被广大观众喜爱。

越剧的表演风格注重造型和舞蹈的表现,并以轻快的唱腔为特色。

三、戏曲在传统节日中的表演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以及元宵节等,都离不开戏曲表演的陪伴。

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戏曲演员们会精心编排并表演经典的剧目,献给广大观众。

戏曲表演不仅能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戏曲演出。

其中,京剧节目是最受欢迎的。

演员们会在舞台上精彩地演绎经典的京剧剧目,如《红楼梦》、《白蛇传》等,为观众带来欢乐和艺术的享受。

中华文明中的音乐艺术与戏曲传统

中华文明中的音乐艺术与戏曲传统

中华文明中的音乐艺术与戏曲传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与戏曲传统。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好情感,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音乐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古代的音乐艺术主要表现在乐府诗和雅乐上。

乐府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文学形式,既有曲调,又有歌词,以婉约而深情的方式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而雅乐则是宫廷贵族所享受的音乐,以庄重、肃穆为特点,旨在表达君主统治下的稳定和和谐。

这些音乐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和文明程度。

戏曲是中华文明中另一重要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和歌唱,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

中国的戏曲有多样的形式,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种。

戏曲以其华丽的戏服、精妙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表演,更是中国历史、文化以及社会风貌的重要见证。

通过戏曲,观众可以领略到不同时代的风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华文明中的音乐艺术与戏曲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艺术领域。

例如,中国绘画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乐舞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舞者优美的身姿和音乐的动感,延续了音乐艺术与绘画的结合。

同时,音乐也成为了电影、电视剧以及舞台剧的重要元素。

通过配乐、歌曲和舞蹈,这些艺术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

中华文明中的音乐艺术与戏曲传统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华文明的音乐艺术与戏曲传统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和传播。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和欣赏中国的音乐艺术与戏曲传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例如,中国的京剧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总之,中华文明中的音乐艺术与戏曲传统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遗产。

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展示智慧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音乐与文化表达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音乐与文化表达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音乐与文化表达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表演、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音乐作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用音乐语言传递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衬托场景氛围,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从音乐与文化表达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戏曲中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独具特色,它以宫商角徵羽五声为基础,通过各种演奏技巧和音律体系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

音乐在戏曲中担任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通过旋律的起承转合,配以不同乐器的演奏,使剧情连贯、紧凑。

音乐还通过速度、音高、音色的变化来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从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内心。

在戏曲中,音乐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

首先是借助人声的表演技巧,如咏史、唱白、念白等。

这些技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情感更加真切深入。

其次是配器的运用。

传统戏曲常常使用弦乐、打击乐等器乐,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和演奏技巧的运用,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京剧中,二胡的高亢激昂,锣鼓的激烈节奏,使得战斗场面更加激烈热血。

最后,是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旋律起伏流畅,有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特点,节奏明快活泼,富有节奏感,既表现了剧情的发展变化,又提高了观众的音乐享受。

除了音乐的形式表达,中国传统戏曲音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戏曲音乐作为古老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融入了众多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例如,音乐中所运用的德音美声观念,强调高尚质朴、平和优雅的音乐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

戏曲音乐还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引用和演绎,传达了国家历史与民族精神的文化认同。

在京剧《赵氏孤儿》中,音乐通过旋律的变奏和组合,表现了赵盾和赵炎两兄弟的孤独与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

此外,戏曲音乐还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社会生活等方式,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哲学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里离不开人类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内有不同的民歌文化景 观。中国复杂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区域形成的不同文化特征的重要原因,同 时也是划分中国民歌文化去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戏曲 民歌 地理环境 地域性 民歌文化区
0 引言
戏曲、民歌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1],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运用特殊 的艺术手段将生活积累创作而成,其中包含着作者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与理解,蕴涵着丰富的 地理信息[2]。研究戏曲、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戏曲、民歌的内 涵,理解戏曲、民歌的生成背景和个性特征。地理环境在戏曲、民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作 用重大,而且还深深影响着戏曲、民歌艺术特色的形成。
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
《三滴血》等。
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
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 世纪 50 年代在
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
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民歌作为音乐艺 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传于民间,起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 色和生动凝练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并 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粹。
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 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 三大类。 3.1.2 民歌文化分区
戏曲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 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 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 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 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
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
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
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
中国剧种有海纳百川,吸收多门艺术精辟的气概。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 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 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打四功和手、腿、身、发、步五法等艺术, 表演运输和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4]。 1.1.2 剧种 我国庞大的戏曲体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民俗丰富, 长时间封闭的经济体系,是我国剧种斑斓多采的原因。自古以来,我过国戏曲便有地域差异, 清初,时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1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
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
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 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5]。
因剧种众多,下面仅就京剧、昆曲、秦腔、豫剧、黄梅戏等做简要介绍。
江南声乐的特色是轻歌曼舞、低吟细唱、委婉曲折、清新柔和。江南水乡,小桥流水, 山明水秀,人烟稠密。欣赏南国的声乐,有如雨如水、如梦如画、如泣如诉、如痴如醉的感 受。在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我国乐队演奏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委婉 柔和的旋律,反映大陆人民和香港人民百余年悲欢离合的情谊。有些南方戏曲,唱腔过于委 婉,男角也宜女子扮演。发源与浙江省虞县的越剧,唱腔清丽委婉。越剧有一个传统剧目《梁 山伯与祝英台》,在舞台上梁祝大半都由女子扮演。
《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1.1.3 剧种的地域分布(以九大剧种的专业剧团分布为例 表 1)
京剧、评剧、二人转、豫剧、晋剧、秦腔、越剧、粤剧、川剧等是我国九大剧种。京剧
分布遍布全国,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评剧、二人转、北、和西北。越剧、粤剧和川剧是南方的主要剧种。
落,而地处东南的戏由越剧、黄梅戏、锡剧、沪剧、昆剧等的唱腔则妩媚,细腻,委婉, 善于反映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6]。据文化人类社会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当今中国的文化社
区,约有“八大板块”——京派文化;江浙沪海派文化、闽粤岭南文化、江汉楚文化;四
川蜀文化;陕甘华夏文化、辽吉黑的关东文化以及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这社区的划
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可能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个影响和制约又不可能不影响
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的心理结构。由于历史和其他种种原因,国与国的界限不能取消,
地区的界限划分还存在,民族与民族的特性还保持,人们还得相对稳定地选择自己的居住地。
因此,人们的生活习俗、性格气质、心理结构甚至人们到外部形貌都受一定的地域环境的影
根据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的不同风格特色,充分考虑文化取内的自然人文特 征,中国民歌可按图 1 的等级划分[10]。划分原则:从东、西部农业生产特色定义东、西部 民歌一级文化区;从地貌形态的差别定义二级民歌文化区;以青藏高原、蒙新草原的独特地 势和恩化单独划分为第三级;东部平原民歌区充分考虑其内部社会文化因素,为突出区内居 民性风格特色,总体上可分为南、北两区。(具体民歌文化分区如图 1)
响。如:人生活环境的不同,世界上于是就有了白种人、黄种人、红种人;有蓝眼睛、黑眼
睛、黄头发、黑头发之分。法国著名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丹纳,在他《艺术哲学》里就把自
然环境当做考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艺特征的一个重要凭证。他认为,“自然界的结构留在
民族精神上的印记”(《艺术哲学》);所以,对于以人为表现对象的文艺作品,其风格物点必
喜闻乐见的戏曲。地域性差异是中国戏曲主要特征。南曲如抽丝,北曲如抡枪,南柔北刚是
我国戏曲和音乐的主旋律。
我国东南一带的水利资源丰富,几条大河流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人口密集、耕地相
对集中,工商业发达,人的竞争力强,心理活动效为细腻、婉转、丰富;而西北一带则多
山,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土地多,耕种粗放;东北地区狩猎
在北方,铿锵的鼓声,高昂的唢呐,悠远的古筝,反映了北方人激昂火暴的民性[8]。威 风锣鼓是北方文艺的代表。刚毅的威风锣鼓,有“黄河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 概。1990 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气吞山河的锣鼓一亮相,深深感染了观众,烘托了顽强 拼搏的竞赛气氛。秦腔声调铿锵,音节高昂响亮,有如瑞士山歌,使人联想到呼号的风声, 似是高山上,似在旷野里,又似风吹沙丘。秦腔是陕西十大怪之一,“唱戏大声吼起来”,吼 是秦腔的特色。秦腔的吼声发自肺腑,磨烂喉咙、悲壮肃清,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 土地深厚。“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跟泪流,出嫁姑娘也回头。”这是陕西 人对秦腔的赞词。高亢的秦腔兼容了淳朴的西北民风和山地民歌的吆喝高调[9]。
表 1. 我国九大剧种专业剧团的分布(1984)
地 区 京剧 评剧 二人转 豫剧 昔剧 秦腔 越剧 粤剧 川剧
辽 宁 12 51
15
吉林 6
28
25
黑龙江 9
56
29
1
山 东 44 3
27
河南 6
1
134
陕西 2
1
6
6
76
甘肃 2
1
64
宁夏 1
12
1
青海 1
1
3
2
新疆 2
5
7
上海 5
8
江 苏 13
南曲的细腻与北方的刚毅,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差异的主旋律——南柔北刚。
2 民歌与地理环境
3.1 民歌概述 中国民歌是当地地理环境以及各族人民社会生活与思想的反映。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
为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下,形 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 3.1.1 民歌概念
生活长,形成人们在心理和性格则多为粗犷、豪放、直爽、憨厚、刚强。由于历史的积淀,
这些特点显示出一种相对的稳定性,成为某一地域人们心理的特征。这种特征必然影响到
我国几百个地方剧种的艺术风范,使其有着较大的南北差异。一般地说,北方戏曲唱腔高
亢激越。如河北梆子,山东吕剧。山陕梆子,秦腔等,都善长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大起大
然会和特定地域环境,地理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形成特定的地域审美特征。
中国的戏曲也同样,它和特定地域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于是就产生了戏曲的地域性。
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习俗,语音声调,以及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全国三百多
个不同风格的地方剧种,即地方戏。所谓地方戏,即具有某个地域风格特色的,为当地人所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
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
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
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
图 1 中中国民歌文化区图
4
中国民歌 文化区
I 东部农耕 民歌文化区
II 西部游牧 民歌文化区
IA 东部平原 民歌文化区
IB 西北高原 民歌文化区
IC 西南草原 民歌文化区
IIA 蒙新草原沙 漠民歌文化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