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

4. 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
1.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1)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的赔款,而且强迫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 (2)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是它们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枢纽。
(3)帝国主义列强还控制了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
法国议会在辩论对华政策时,一位法国议员指出:“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韧。”“吾故谓瓜 分之说,不啻梦呓也。”
3.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评价
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 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不能认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阶级以 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和团蒙受了封建阶级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这些历史教训,是应当记取的。 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抹煞: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 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四、历史评价第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不仅阻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农业 经济也造成严重破坏。 第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 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 三元里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2.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评价: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 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 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 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 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 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 略而不亡。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 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 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整理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过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七章: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 解放战争(1946-1949):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1949):背景、过程、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整理
章节/主题
重点内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鸦片战争(1840-1842):背景、过程、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大片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背景、过程、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背景、过程、影响(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变、《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1861-1895):背景、目的、内容(自强、求富)、影响(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第三章:辛亥革命
-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影响: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改革开放的决策与启动-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与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新时代的背景与特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本方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与展望
第四章过程、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背景、过程、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1、四大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个开放。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6)中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化。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近代以来中国阶级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除原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又产生了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阶级、北洋军阀、官僚资产阶级和在中国从事传教、工商业等活动的外国资产阶级。

阶级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1)农民阶级翻身做主。

(2)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3)民族资产阶级未完成历史使命。

(4)买办资产阶级扮演了不光彩角色。

(5)北洋军阀张牙舞爪。

(6)官僚资产阶级统治黑暗。

(7)外国资产阶级得逞一时。

(8)地主阶级分化瓦解最后被消灭。

5、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6、怎样看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帝国主义的入侵,让我们知道落后就要受欺负,唤醒沉睡的国人及政府。

近代史纲要

近代史纲要

一填空题1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

2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思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4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5 洋务派举办洋务实业的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6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7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史称三大主义。

8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9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争斗。

10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1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12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在广州举行。

13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14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分别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

15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16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7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P1~3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3~4第三章辛亥革命P4~5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件P5~6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P7~8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P8~10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P10~11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P12~13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13~14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期P14~15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选择题: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站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般来说,当资本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国侵略。

这是,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资本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社会性质: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在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战争导致中国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割让香港,并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还开放了多个港口。

2.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在1850年至186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领导人洪秀全提出了农民解放的主张,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3.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袁世凯和康有为等一些官员致力于改革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包括金元法票、学堂改革、兵制改革等,但最终未能成功。

4.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在湖北武昌爆发的起义之后,清朝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

二、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1.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中华民国成立后,政权持续动荡,各地军阀纷纷割据一方,国内军阀混战严重,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

2. 文化与思想的新潮流:新文化运动兴起,一批国内外知识分子涌现,他们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对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提出挑战,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 中共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通过不同的斗争形式,如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4. 日本的侵华战争: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损失,也促使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战精神的兴起。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1949年至今)1. 新中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推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农村土地改革。

2. 三大改造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改造的“三大改造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3.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由毛泽东发起,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中 国近代史纲要_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 国近代史纲要_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_重点知识点整理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变革的历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

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史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鸦片战争1840 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巨额赔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以及协定关税等。

《南京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太平天国运动19 世纪中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但由于这一制度具有空想性,未能真正实施。

后期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也未能付诸实践。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他们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同时也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

洋务运动还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建立了新式海军。

然而,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且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注定无法成功。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 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辨析题1.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和斗争。

答:错误。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答:错误。

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这两大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

3.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在思想上的首次正面交锋是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答:错误。

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4.《中华民国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答:错误。

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在1914年公然撕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所炮制了一个产物。

5.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答:1.54表现了反帝反封的彻底性;2.54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54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总说:正因五四具备这些新的历史特点,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6.在近代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是产业工人。

答:错误。

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李大钊、陈独秀;2.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毛泽东。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家,代表董必武。

7.新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答:错误。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靴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8.遵义会议是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答:正确。

1935年,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险地情况下挽救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中国抗日战争去的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时战略反攻阶段。

答:错误。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10.中共十二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错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简答题1.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而西方列强则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2.简述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答:问题: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意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3.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教训和失败的原因意义: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3.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

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败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历史特点: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总结: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5.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那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6.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战的主要依靠力量。

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农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中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条件: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同顽固派做坚决斗争。

并一步一步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大地主打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

中共也采取两面政策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统一,统一不忘斗争,而这不可偏废,而已统一为主。

7.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1.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2.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3.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4.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8.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有: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企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论述题:1.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

答: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

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但是从根本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