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兵车行》原文,《兵车行》原文翻译,《兵车行》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兵车行》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二、《兵车行》原文翻译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
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
杜甫《兵车行》全诗赏析《兵车行》古诗鉴赏答案

杜甫《兵车行》全诗赏析《兵车行》古诗鉴赏答案《兵车行》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为历代推崇。
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兵车行》作者: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注解】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
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
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
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
这是一首乐府诗。
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
《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10.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
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
《兵车行》原文及注释译文

《兵车行》原文及注释译文《兵车行》(1)作者:唐朝杜甫车辚辚(2),马萧萧(3),行人弓箭各在腰(4)。
耶娘妻子走相送(5),尘埃不见咸阳桥(6)。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7)。
道旁过者问行人(8),行人但云点行频(9)。
或从十五北防河(10),便至四十西营田(11)。
去时里正与裹头(12),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13),武皇开边意未已(14)。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15),千村万落生荆杞(16)。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17)。
况复秦兵耐苦战(18),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19),役夫敢申恨(20)?且如今年冬(21),未休关西卒(22)。
县官急索租(23),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24),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25),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26),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27),天阴雨湿声啾啾(28)!注释兵车行:这是一首乐府诗。
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lín)辚:车轮声。
《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
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干(gān):冲。
干云霄:冲犯云霄。
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但云:只说。
点行(xíng)频:频繁地进行征兵。
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十五:指年龄。
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
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
“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
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
《兵车行》杜甫

《兵车行》杜甫《兵车行》杜甫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
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
《兵车行》杜甫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1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 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理由是什么?
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 策”。这首诗首尾均为场面描写,警策不 在此。处在诗篇中间的“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才是警策,前一句揭露 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一句揭 示了苦难的根源,这正好概括了本诗的主 题;而且这句诗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武皇, 给统治者以警戒,显示了诗人巨大的勇气, 所以说这一句是本诗警策。
。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悲陈陶》、《羌村》、和“三吏”、 “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后经严武荐任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 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不足半年,辞职回草堂。漂泊十一年间, 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过者”“行人”是谁? “我”与战士 2、“点行频”包含哪些内容?表现什么?
“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戌边。 ”
叙述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
3、鉴赏“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使人心酸。古代 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 一个刚到束发年龄(成年)还不怎么会束发 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 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 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 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 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无限制 地超期服役,统治者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 地步。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 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 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 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 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 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 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 如翰林张(jì )、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 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 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写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 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 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 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 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 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 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 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 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 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 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 是什么? • 明确:点行频(频繁的点兵 出征)
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开 拓边疆的雄心还没停止)
再读诗歌,重点突破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开头的场面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 这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开头描写了爷娘妻子儿女与出征者生离死别 的凄惨场面。 2、辚辚萧萧的听觉形象给人什么感觉?
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
3、“弓箭各在腰”的视觉形象表明有何作 用?
他们出发在即,催动亲人们撕心裂肺的悲痛。 4、送别的场面中诗人突出地描写了什么细 节,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突出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 在腰”“走相送”“拦道哭”这些细节。出 征者众多,马上出发,亲人闻讯赶来,扶老 携幼,追奔呼号,心情既急切又悲痛。因为 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他胸怀天下,悲悯黎民,又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能 给予批评和揭露。他甚至幻想着为解救底层 社会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 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 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
杜甫生平简介
出征场面
生离死别
人民怨愤
“行人”答问 役
频繁征兵 战争危害
兵民愿望
超期服 民生凋敝
战场惨象
——前后照应
层层递进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行人”反问“长者”目的是为了陈述什 么内容?
战争对生产造成的危害,缺乏劳动力,使 得生产凋敝。 战争给百姓造成了哪些危害?
(1)大量伤亡。(2)生产凋敝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写什么内容? 叙述“关西卒”之苦,“行人”为自 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
4、鉴赏本诗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是因为皇帝用武力 扩张领土的野心没有停止。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 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 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怨愤)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 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 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来揭露当时的最高 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所给百姓 带来的深重苦难。
诗人用这样一些细节真切地表达 了人们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 止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也表达了 诗人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愤怒批 判。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 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 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 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 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 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 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 难生活。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 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 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 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 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 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片段二:征人控诉 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 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⑴“武皇开边意未已” (即唐玄宗) 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 的悲愤之情。 ⑵戍边——无休止 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 青海——群鬼哭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 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 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 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出处同上)在最困难 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 “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 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 “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 《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 下了《丽人行》。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 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 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 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兵 车 杜 甫行
杜甫(712—770)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盛唐大 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 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 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 拾遗、杜工部。“诗史”“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 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体裁简介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
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
“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