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概述

合集下载

2024版《微生物学绪论》ppt课件

2024版《微生物学绪论》ppt课件

01微生物学概述Chapter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微生物学的定义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微生物。

微生物学的历史与发展微生物学的建立微生物学的起源17世纪,列文虎克等人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的存在,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对人类健康的影响0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02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0302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Chapter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特殊结构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细菌细胞质中的内含物真核微生物的种类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霉菌的形态与结构蕈菌的形态与结构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01020304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增殖方式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病毒的基本特征其他微生物简介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03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Chapter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与培养基营养类型培养基微生物的酶与代谢途径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可调节性代谢途径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电子传递链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生长曲线繁殖方式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物质01变异类型02遗传规律0304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Chapter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广泛作用多样共生关系寄生关系竞争关系030201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01020304微生物可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净化水质。

污水处理微生物可以加速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减少垃圾堆积和污染。

垃圾处理一些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土壤改良利用微生物降解或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生物修复微生物与环境保护05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Chapter微生物的分类方法与命名规则传统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分子分类法命名规则微生物的鉴定方法与步骤01020304表型鉴定免疫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步骤常见微生物的识别与鉴定实例细菌真菌病毒现代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微生物(microorganism):通常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的一大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的较为低等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约在17世纪,林奈(Linnaeus,1707~1778)提出生物可以划分为:植物动物18世纪,由于显微镜制造上的发展,人类发现在自然界中还存在许多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生物。

1866年,海格尔(E.H.Haeckle)提出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是由低等生物组成(微生物)。

生物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20世纪40年代,依靠电子显微镜,人类发现所有生物的细胞核可区分为二类,既真核和原核。

在原生生物界中,有真核的生物,也有原核的生物,因此海格尔提出的原生生物界实际上包括了在进化上相差很远的生物种类。

1969年,R.H.Whittaker 提出了将生物分为五界:生物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细菌界生物六界生物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细菌界病毒界根据生物六界学说,微生物分属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病毒界。

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

1970年,Woese 和Wolfe 在对代表性细菌类群的16S rRNA碱基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产甲烷细菌(methanogens)与其他细菌(或称为真细菌,eubacteria)有明显的区别,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极端嗜盐细菌(extreme halophiles)和嗜热酸细菌(thermo-acidophiles)的16S rRNA谱也与产甲烷细菌相似。

这三类细菌在厌氧、高温和强酸的条件下生活,与地球上生命出现初期的环境相似,因此将它们命名为古菌(archaea)。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1977年,Woese提出了著名的三原界(域,domain)学说。

该学说认为,在生物进化的早期,各种生物存在一个共同祖先,由这一共同祖先分3条路线进化,形成了三个原界,既古菌原界、真细菌原界和真核原界。

0微生物学_张卓然_概述

0微生物学_张卓然_概述

0微⽣物学_张卓然_概述概述学习要点⼀、微⽣物微⽣物是存在于⾃然界的⼀群体积微⼩、结构简单、⾁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物。

1.种类微⽣物按其结构、组成可分为三⼤类。

原核细胞型微⽣物仅有原始核质,⽆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包括细菌、放线菌、⽀原体、⽴克次体、⾐原体和螺旋体。

(1)细菌:特指原核细胞型微⽣物中性状最具代表性,量最⼤的⼀群单细胞微⽣物。

(2)⽀原体:没有细胞壁,细胞膜含胆固醇,可通过滤菌器,可在⽆⽣命培养基中繁殖;(3)⽴克次体:⼤多⾏严格细胞内寄⽣,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4)⾐原体:能通过滤菌器,严格细胞内寄⽣,并有独特的由原体到⽹状体的发育周期;(5)螺旋体:细长、柔软、弯曲成螺旋状,且运动活泼;(6)放线菌:能形成长丝、产⽣分枝,且多以断裂⽅式繁殖。

真核细胞型微⽣物细胞核分化程度⾼,有核膜和核仁;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

真菌属此类。

⾮细胞型微⽣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

病毒是这类微⽣物的典型代表,还有⽐病毒更简单的类病毒和朊粒。

微⽣物除了体积微⼩、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外,还有繁殖快、易变异、分布⼴等特点。

2.微⽣物与⼈类的关系绝⼤多数微⽣物对⼈类、动物和植物是有益的,⽽且有些是必需的。

能引起⼈类、动物和植物病害的微⽣物只是少数,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物称为病原微⽣物。

有些微⽣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可导致疾病的产⽣,这类微⽣物称为机会性病原微⽣物。

此外,有些微⽣物还具有破坏性,表现在能使⼯、农业产品和⽣活⽤品腐蚀和霉烂等。

⼆、医学微⽣物学医学微⽣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物的⽣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微⽣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以控制和消灭包括传染病在内的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类健康⽔平的⽬的。

医学微⽣物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其奠基⼈主要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 19世纪60年代,以著名的曲颈瓶实验证明发酵是由于细菌和酵母菌的⽣长,推翻了当时持续200多年的微⽣物“⾃然发⽣学说”;肯定了微⽣物在酒的变质、蚕的⽣病等现象中的重要作⽤。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各章节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各章节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各章节第一章:微生物学概述1. 请简要介绍微生物学的历史和研究内容。

微生物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对微生物进行了研究。

其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等方面。

2.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分类。

常见的微生物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

3. 简述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帮助身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抵御病原微生物、创造食品和药物等。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1. 请介绍细菌的结构特点。

细菌一般为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核酸等结构,其中细胞壁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2. 简述细菌的运动方式。

细菌的运动方式有旋转鞭毛、抖动纤毛、滑动等。

3. 请说明好氧菌与厌氧菌的区别。

好氧菌需要空气氧气进行代谢,而厌氧菌则需要在无氧或极低氧化环境中生长。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1. 请简述微生物的营养分类。

微生物的营养分类可分为自养营养和异养营养两种类型。

2. 请说明厌氧呼吸和发酵的区别。

厌氧呼吸需要使用无氧电子受体进行代谢,而发酵则是在没有外部电子受体的情况下进行代谢。

3. 请列举几种细菌产生的有用代谢产物。

细菌产生的有用代谢产物包括酸、碱、乳酸、酵母、乳酸菌、醋酸菌等。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1. 请说明微生物生长的四个阶段。

微生物生长的四个阶段为潜伏期、对数期、平稳期和死亡期。

2. 请介绍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包括二分裂、孢子形成、生殖、代谢产物的分泌等。

3. 请解释生长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生长速率是指微生物在一定时间内增殖的数量,其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温度、营养成分、水分含量、pH值等。

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基因重组1. 请介绍细菌的基因组特点。

细菌基因组具有单倍体性,一般为单环状DNA分子,其中包含有关其生存的全部信息。

2. 请列举几种基因重组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包括PCR扩增、DNA测序、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微生物学》PPT课件

《微生物学》PPT课件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需求的不同,可分为自养型、 异养型和兼性营养型。
2024/1/24
12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测定方法
生长曲线
描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 生长繁殖的四个阶段,即 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 和衰亡期。
2024/1/24
测定方法
包括直接计数法(如显微 镜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 法)和间接测定法(如比 浊法、生理指标法等)。
2024/1/24
31
20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影响环境,如分解有机物、 转化无机物等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pH值等对微生物的生长 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既有互利共生也有竞争关系
2024/1/24
21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和废气,降低污染物浓度
命名规则
采用双名法,即属名和种名,用斜体拉丁文表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例如: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 )。
2024/1/24
24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与步骤
鉴定方法
表型鉴定(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遗传学鉴定(基因型、DNA序列分析)、血清学鉴定(抗原抗 体反应)等。
鉴定步骤
采集样品、分离纯化、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
遗传物质传递
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 ,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14
04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 控
202代谢与呼吸作用
能量代谢途径
ATP合成机制
包括发酵、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等, 不同微生物采用不同的代谢途径获取 能量。
微生物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 酸化两种方式合成ATP,为细胞提供 能量。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微生物学知识点协议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等。

2、微生物的分类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微生物个体微小,但其比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和代谢活动。

2、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能迅速吸收营养物质,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代谢和生长繁殖。

3、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快速生长和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4、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且容易发生遗传变异,产生新的性状。

5、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其种类繁多,估计有数百万种以上。

三、微生物的营养1、营养物质碳源: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元素,如糖类、有机酸等。

氮源:提供氮元素,如铵盐、硝酸盐、蛋白质等。

无机盐:包括钾、钠、钙、镁、铁、锰等元素。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水:作为溶剂和生化反应的介质。

2、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蓝细菌。

光能异养型:利用光能和有机物作为碳源,如红螺菌。

化能自养型: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取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硝化细菌。

化能异养型:利用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此类。

四、微生物的生长1、生长曲线迟缓期:微生物适应新环境,代谢缓慢,细胞数量基本不变。

对数期:细胞快速分裂繁殖,生长速率最大,代谢旺盛。

稳定期:细胞生长速率与死亡速率相等,活菌数达到最高水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

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大于生长速率,活菌数逐渐减少。

2、影响生长的因素温度:每种微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分为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

pH 值:不同微生物对 pH 值的要求不同,大多数细菌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生长良好。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观生物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研究。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环境、健康、食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学的一些知识点,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特点、应用等方面。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几类。

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通常以单细胞形式存在,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不同类型。

真菌则是一类以孢子繁殖的微生物,分为霉菌、酵母菌等多个类群。

而病毒是一种无法独立生长的微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微生物的生长特点
微生物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细菌的繁殖周期一般在20分钟到数小时之间,真菌和病毒也具有较快的繁殖速度。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

微生物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行业中,微生物可以用于食品的发酵、熟化等过程,生产出各种风味独特的食品。

在医药领域,微生物可以用于制备抗生素、疫苗等药物,对
许多疾病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环境领域,微生物可以进行土壤修复、废水处理等工作,保护环境资源。

总结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微生物学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促进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增进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概述
2012级水产班曾铃程222012328220188
摘要:介绍了微生物学一般性知识。

微生物的分类、主要特征及其控制。

It introduces some common knowledge about microbiology, including microbe’s classify and main characteristic and control.
关键字:微生物概述微生物分类微生物主要特征微生物控制
正文:一、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广泛存在与自然界中,按其结构、组成差异,可分为3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主要是病毒。

其特点是个体极其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无典型细胞结构,只有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霉形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蓝细菌。

其细胞形态和结构明显,但细胞核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真菌、原生动物等。

由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其究竟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尚无定论,其分类地位难以界定。

值得指出的是可生活在极端环境的一类细菌,称为古细菌,也称为古菌。

古菌被认为是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域),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之间的序列相似性都低于60%,而域内的相似性高于70%,这三域生物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命进化树。

现在已知古菌是一群具有独特的基因结抅或系统发育大分子序列的单细胞生物,通常生活在地球上极端的生境或生命出现初期的自然环境中,营自养或异养生活,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可生活在超高温、高酸碱度、高盐及无氧状态。

其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骨架为蛋白质或假胞壁酸,细胞膜汗甘油醚键,代谢中酶作用的方式与细菌和真核生物都不同。

1990年,R. C. Brussa将原核生物中古细菌独立出来自成一界,提出了六界系统,即古生物(古细菌)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二、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微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有一定共性:
(一)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微生物是个体最小的生物,一般球菌的直径为0.5-1.0微米,而病毒直径一般在100纳米上下,最小病毒的直径为9-10纳米。

在结构上,虽然有的真菌为多
细胞,有营养器官和生殖器的分化,但绝大部分的微生物是单细胞结构,病毒则不具备细胞结构,类病毒仅是无蛋白质外壳的游离的DNA分子。

(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人类发现微生物的时间较晚。

从1676年列文虎克(Antoine van Leeuwenhoek)第一次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细菌等微生物的形态以来,已比较肯定的微生物达10万余种。

随着分离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进步,大量未知种类会被不断发现。

分布上来说,微生物除了火山中心区域外,从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直至岩石圈都有微生物存在。

在动物体内外、植物表面、高空、深海、冰川、海底淤泥、盐湖、沙漠、底层下、酸性矿水以及有氧或无氧的自然界极端环境中,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微生物纯在。

(三)混居混杂,相生相克
在某个自然环境中,往往同时有大量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构成该环境微生物群落或区系,它们与动物、植物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它们内部和相互之间作用,或共生、协同,或竞争、拮抗、寄生,维持着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依赖于环境,也作用于环境。

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给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都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

(四)生长繁殖快,适应力强
单细胞微生物的体积增长和多细胞微生物的细胞增数是微生物生长的标志,这一过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个体代数的增加则是繁殖的结果。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超过任何生物,一般细菌一般20min分裂一次(一代)。

按此速度计算,24h可繁殖72代,后代菌数为4722366500万亿个,总重量约4722t,48h的总重量相当于4000个地球的重量。

当然实际中由于营养消耗、环境不断恶化,细菌的实际繁殖速度是远远低于这个数值的。

微生物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力,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灵活的代谢调控机制和诱导酶。

当环境不良时,它们出现形态、生理、毒力等变异;长期适应时,有些微生物可在一些极端环境正常生活。

(五)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有益和有害两方面
1.有益作用
(1)推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微生物,物质循环必将中断,能
量转化和流动也不能进行,一切生物将无法生存。

(2)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当今世界,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而微生物的自净能力就更加凸显。

(3)维护人和动物健康人和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孔道中都有正常微生物群落,它们可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如果正常菌群遭到破坏,人和动物就会发生某些疾病。

(4)制造加工食品和工农业产品很多微生物本身含有人和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和酶系列等活性物质,还有新陈代谢中产生的次生物质,而且还能用来酿酒,制酱,发酵酸奶等,以及一些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的微生物,还大量可生产一些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5)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工程以微生物为基因供体、载体、受体和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基因工程在微生物育种和生物药物的开发中有旺盛的生命力,并在整个生物工程技术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有害作用
这主要是指某些病原微生物引起人和动植物患病,以及微生物在人类不希望的地方发生了作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微生物控制
微生物控制主要有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

(一)物理学方法
1.温度温度是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的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据此可对微生物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3大温度类型。

各型微生物都有其适应的温度范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微生物产生影响。

低温一般只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促使休眠,但不杀死。

高温才有杀死作用。

所以高温常用来消毒灭菌,有干热灭菌、湿热灭菌两大类型。

2.干燥水分也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

在缺水环境中会导致细胞脱水,代谢停止,进而引起蛋白质变性和盐类浓度增高而逐渐死亡。

若干燥的细胞未死亡,在不受热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时,则处于休眠状态。

3.辐射不同的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但都必须被微生物吸收才能产生影响。

可见光只有在有氧时对不含色素的细菌有伤害作用。

强烈日光有杀菌作用。

波长200-300纳米的紫外线对微生物有致死效应。

α、β、X光射线、γ射线均能使被照射的物质产生电离作用。

微波灭菌主要是利用微波的加热作用。

此外物理方法还有超声波、渗透压、过滤除菌法等。

(二)化学方法
1.化学药剂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化学药剂很多,主要有酚类、醇类、酸类、碱类、醛类、表面活性剂、卤化物、重金属盐类、氧化剂、染料等。

2.化学治疗剂主要是一些抗菌抑菌药物,有磺胺类、抗菌增效剂、呋喃类等等。

(三)生物学方法
主要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控制。

生物之间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共生两种或多种生物相处时,互相不侵害,互得其利者称为共生。

2.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常常对后者呈现侵害作用的现象,称为寄生。

3.拮抗一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某些对另一种生物有毒害作用物质的现象,称为拮抗。

4.协同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某种作用,而其中任何一种生物不能单独达到目的的现象,称为协同。

这里只是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微生物知识。

微生物虽然微小但其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也有其巨大的利用潜力。

对微生物学的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肖克宇陈昌福.水产微生物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