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ppt课件

标本的处理
涂片光镜检查
诊断病原最基本和快速的方法:脑脊液 直接形态学检查 革兰染色或特殊染色
分离培养和鉴定
动物接种
免疫学检查
11
痰标本
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克雷伯菌属,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 假单胞菌。 非病原菌:酵母菌,草绿色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病人需用水清洁口腔, 深咳肺部痰, 不要唾液 肺炎链球菌
8
试验菌的结果报告可用MIC(ug/ml )或
用敏感(S)、中介(I)和耐药(R)报告。
16
多点接种仪
试管稀释法
试管稀释法
32
16
8
4
2
1
0.5
0.25
0.125
0.06
MIC=1ug/ml
微量稀释法
微量稀释法
128 64 A B C D E F G H 32 16 8 4 2 1 0.5 0.25 0.125 0.06
30
流感嗜血杆菌的卫星现象
31
菌种鉴定—鉴定到种
根据纯分细菌的形态、菌落特征,特征性的生化反应,选 择合适的细菌鉴定系统。
如手工的API条和半自动的ATB
肠杆菌科细菌:API 20E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API 20NE 葡萄球菌属:Slidex Staph Plus、API Staph 链球菌属:Slidex Strepto Kit、API Strep 奈瑟菌属、嗜血杆菌属:API NH
流感嗜血杆菌
12
革兰染色评估呼吸道标本是否合格?
有代表性的好标本 中性粒细胞多
白细胞>25/低倍视野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

微⽣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章、细菌学概论细菌(bacteria):⼀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性⼆分裂⽅式进⾏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物。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123-137)⼀)⼤⼩与形态1.⼤⼩:微⽶、光学显微镜2.基本形态(适宜条件、8-18h、主要有3种;观察选对数⽣长期最优)球菌Coccus 单、双、链、四联、⼋叠、葡萄球菌杆菌Bacillus 各种杆菌差异较⼤,排列分散、⽆⼀定形式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个弯曲、螺菌:数个弯曲3.多形性: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1.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1)细胞壁: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A.⾰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a.肽聚糖由40层左右的⽹格状分⼦交织成厚的三维⽴体⽹状结构,由聚糖⾻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架由N-⼄酰葡糖胺(G)和N-⼄酰胞壁酸(M)经β-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成。
肽聚糖⽀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异。
b.磷壁酸(G+特有成分)酸性多糖,由核糖醇或⽢油残基经磷酸⼆酯键互相连接⽽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油型)具重要⽣理功能:①.P-结合阳离⼦,Mg2+提⾼细胞表⾯酶活性②.细胞壁表⾯抗原成分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④.调节⾃溶素活⼒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含量低。
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三部分a.肽聚糖b.外膜①.脂蛋⽩:⼀端以蛋⽩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②.脂质双层:脂蛋⽩外侧,脂质双层结构。
含有外膜蛋⽩。
临床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临床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临床医学的特点?A. 以患者为中心B. 以疾病为中心C. 强调个体化治疗D. 注重经验积累2. 临床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A. 疾病B. 人体C. 动物D. 微生物3. 以下哪项是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A. 先入为主B. 经验主义C. 综合分析D. 单一诊断4. 临床治疗中,医生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什么?A. 经济性B. 安全性C. 有效性D. 快速性5. 以下哪项是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的行为?A. 与患者充分沟通B. 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C. 过度使用抗生素D.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6. 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医疗效率B. 降低医疗成本C. 提升患者满意度D. 所有以上选项7. 以下哪项不属于临床试验的类型?A. 随机对照试验B. 观察性研究C. 病例报告D. 队列研究8. 临床医生在进行患者教育时,应重点强调哪项?A. 疾病的严重性B. 治疗的复杂性C. 预防的重要性D. 药物的副作用9. 以下哪项是临床医生在处理医患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A. 以自我为中心B. 以患者为中心C. 以医院为中心D. 以经济利益为中心10. 临床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应如何进行病情评估?A. 仅依据患者自述B. 仅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C. 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D. 仅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答案:1-5 BCCDB 6-10 DCDC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临床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2. 描述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遵循的步骤。
3. 解释临床医生在患者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
答案:1. 临床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背景等。
2. 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遵循的步骤包括:收集和分析患者的所有相关信息,确定诊断,评估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患者沟通并取得知情同意,实施治疗方案,并进行疗效评估和调整。
实用内科学

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内容更加丰富,而和某一专科的医学专著相比,《实用内科学(上下)》(精装)则侧重于实用。
50余年来几代医务工作者一直把《实用内科学(上下)》(精装)作为案头必备读本,誉之为我国最经典的内科参考书。
主题:实用内科学15版电子版,实用内科学最新版,实用内科学16版。
内容概要本书自首版问世至今已历时半个多世纪,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陈灏珠共同编著。
全书分上、下册,共24篇,插图近500幅。
内容覆盖内科学的各个学科、专业,旨在全面反映我国内科学的水平和进展,内容新颖,资料详尽。
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内容更加丰富,而和某一专科的医学专著相比,本书则侧重于实用。
50余年来几代医务工作者一直把本书作为案头必备读本,誉之为我国最经典的内科参考书。
该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等奖项,累计销售150万套。
书籍目录上册第一篇绪论第二篇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第三篇医学遗传学概论第四篇临床免疫学概论第五篇临床微生物学概论第六篇临床药理学概论第七篇临床流行病学概论第八章肿瘤学概论第九篇老年医学第十篇危重病与危重病人监护第十一篇感染性疾病第十二篇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第十三篇营养性疾病第十四篇新陈代谢疾病第十五篇内分泌系统疾病下册第十六篇循环系统疾病第十七篇呼吸系统疾病第十八篇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篇泌尿系统疾病第二十篇造血系统疾病第二十一篇免疫性疾病第二十二篇风湿性疾病第二十三篇神经系统疾病第二十四篇精神疾病附录索引作者简介陈灏珠,男,(1924年11月6日-),广东新会人,心血管病学家。
1949 年国立中正医学院医本科毕业。
1981年11月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从事心血管病内科诊疗的研究工作工作47年,对冠心病、先心病、风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诊治的研究有丰富经验,为我国心血。
临床微生物学前言介绍范文

临床微生物学前言介绍范文
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疾病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生长、感染机制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期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以下是一个关于临床微生物学前言的范文,供参考:
《临床微生物学前言》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但却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世界中的微生物群体,它们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与人体疾病相关性的学科,它深入研究微生物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索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旨在发现更有效的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临床微生物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包括吸附、侵入、定植和生长等过程。
通过了解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传播规律,我们能够更快速地诊断并治疗相关的感染病症,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临床微生物学也涉及到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抗药性微生物的增多,抗菌药物的选择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研究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机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代,临床微生物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期待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揭示微生物与疾病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为人类健康的保护和改善贡献我们的力量。
正如许多前人在微生物学领域的辛勤工作一样,我们也将继续前行,不断追求求知的步伐,为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临床微生物学必将迎来新的里程碑,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在这一伟大而神秘的微生物世界中,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探索其奥秘,为人类健康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拼搏!。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第一篇诊断一常见症状(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2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产热过多:甲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3病因(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4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 38.1℃-39℃高热39。
1℃-41℃超高热≧41.1℃(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2)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败血症)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二)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 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②癔病临床表现(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C。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

第—章病症学第—节发热1. 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临床应用:当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时,药物抑制调节中枢冰敷。
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口测:36.3℃-37.2℃,肛测36.5℃-37.7℃,腋测36.0℃-37.0℃2. 发热病因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外致热原〕→吞噬细胞〔中性粒、单核〕→内致热原〔IL-1、TNF和干扰素〕→中枢→发热。
〔占50~60%〕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性坏死物质汲取理化损害:大手术、大面积烧伤血管栓塞:心、脑、肺;肢体坏死组织细胞破坏:癌症、白血病、溶血等②抗原-抗体反响风湿热、药热、结缔组织病等③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④散热↓:广泛皮肤病或慢性心衰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夏季热等3. 发生机制1)致热原性发热〔外源性致热原→白细胞→内源性致热原→体温调节→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①微生物病原体及毒素、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外源性致热原〕。
②→机体内白细胞→白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内源性致热原〕。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中枢介质。
④.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⑤产热↑:代谢增加〔脑垂体〕;运动N—骨骼肌阵发收缩〔寒战〕散热↓:通过迷走N—皮肤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2)非致热原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功能失常:如: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
②产热增加:癫痫延续状态,甲亢等。
③散热减少:广泛皮肤病,心衰4.临床表现1)发热分度:以口腔温度为准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大于等于41.1℃)2)发热过程及特点:三阶段①体温上升期乏力、不适、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苍白、枯燥无汗1.骤升型:体温上升数小时达顶峰≥39度,伴寒战。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伤寒沙门菌
痢疾志贺菌
9
三、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10
---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技术密切 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基 本知识,掌握各类与临床有关的微生物特性,通过系统的 检验方法,及时并且准确地对临床标本作出病原学诊断和 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 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病原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病原生 物的生物学特性、感染与免疫机制、致病机制、分布与流行规律 、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等。
----在这些病原微生物中,有一些是有致病性的,例如伤寒沙门 菌、痢疾志贺菌;而还有一部分是正常寄居于人体内,通常情况 下无致病性,只有在人体免疫力降低(肿瘤、疲劳)或微生物进 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时(手术后)才会引起疾病,称为机会致病微 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
22
临床微生物及检验的研究热点:
1、新出现的感染性疾病 2、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 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4、警惕、研究和防止生物恐怖
23
5、病原生物学检验的自动化 6、病原生物的分子诊断 7、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全面质
量控制 8、病原生物学检验的标准化
和规范化
24
四、细菌的命名和分类
25
命名原则:
3
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微小 2、结构简单 3、种类多 4、分布广 5、繁殖快 6、易变异
4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结构、细胞器等结构特点,可以将 微生物分为三个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存活 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主要包括病毒,例如:疯牛病的朊病毒、 艾滋病病毒等。
16
主要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