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概论
微生物学细菌中英翻译及促生素概论

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明串珠菌属的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和非培养的明串珠菌(Uncultured Leuconostoc sp.)清酒乳杆菌清酒亚种(Lactobacillus sakei subsp.sakei)弯曲乳杆菌蜜二糖亚种(Lactobacillus curvatus subsp.melibiosus)粪肠球菌(E.faecalis)屎肠球菌(E.faecium)鸟肠球菌(E.avium) 酪黄肠球菌(E.casseliflavus)坚忍肠球菌(E.durans) 鸡肠球菌E.galinarum)芒地肠球菌(E.mundii) 恶臭肠球菌(E.maladoratum)希拉肠球菌(E.hirae) 孤立肠球菌(E.solitarius)棉子糖肠球菌(E.raffinosus) 假鸟肠球菌(E.pseudoavium)粪肠球变异株(E.faecalis var)。
Abiotrophia adjacens 毗邻贫养菌Abiotrophia defectiva 软弱贫养菌Achromobacter spp 无色杆菌属某些种Acinetobacter /Pseudomonas spp 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某些种Acinetobacter baumannii 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haemolyticus 溶血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 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 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 鲁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radioresistens 抗辐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p 不动杆菌属某些种Acinetobacter spp/Pseudomonas spp 不动杆菌属某些种/假单胞菌属某些种Acinetobacter/Pseudomonas spp 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某些种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myces israelii 衣氏放线菌Actinomyces meyeri 麦氏放线菌Actinomyces naeslundii 内氏放线菌Actinomyces neuii anitratus 纽氏放线菌无硝亚种Actinomyces neuii neuii 纽氏放线菌纽氏亚种Actinomyces neuii radingae 纽氏放线菌罗亚种Actinomyces neuii turicensis 纽氏放线菌图列茨亚种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龋齿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sus 粘放线菌Aeromonas caviae 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gr.嗜水气单胞菌群Aeromonas salmonicida achromogenes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masoucida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almonicida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obria 温和气单胞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放射形土壤杆菌Alcaligenes denitrificans 反硝化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 粪产碱菌Alcaligenes spp 产碱菌属某些种Alcaligenes xylosoxidans 木糖氧化产碱菌Alloiococcus otitis 耳炎差异球菌Anaerobiospirllum succiniproducens 产琥珀酸厌氧螺菌Arachnia propionica 丙酸蛛菌Arcanobacterium bernardiae 伯纳德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haemolyticum 溶血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 化脓隐秘杆菌Arcobacter cryaerohoilus 嗜低温弓形杆菌Arthrobacter spp 节杆菌属某些种Debaryomyces polymorphus 多形德巴利酵母菌Dermabacter hominis 人皮肤杆菌Dermacoccus nishinomiyaensis 西宫皮肤球菌Dietzia spp 迪茨菌属某些种Edwardsiella hoshinae 保科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 迟钝爱德华菌Eikenella corrodens 啮蚀艾肯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 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mnigenus 河生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 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cancerogenus 生癌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gergoviae 日沟维肠杆菌Enterobacter intermedius 中间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 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 肠杆菌属某些种Enterococcus avium 鸟肠球菌Enterococcus casselifavus 铅黄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 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 鹑鸡肠球菌Enterococcus saccharolyticus 解糖肠球菌Erwinia spp 欧文菌属某些种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猪红斑丹毒丝菌Escherichia coli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fergusonii 费格森埃希菌Escherichia hermannii 赫氏埃希菌Escherichia vulneris 伤口埃希菌Eubacterium aerofaciens 产气真杆菌Eubacterium lentum 迟缓真杆菌Eubacterium limosum 粘液真杆菌Ewingella americana 美洲爱文菌促生素:概论简介发酵乳形态的促生素历史要追溯回数千年前,但直到本世纪初期才根据科学原理进行科学性研究。
微生物概论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二) 真核微生物
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 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就称真 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间的差别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酵母菌
酵母菌(yeast)
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 ②多数营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 ③能发酵糖类产能; 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⑤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
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
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 熟,抗热性出现
芽孢衣合成
束状染色质形成
细胞膜内陷 前芽孢
上述两层隔壁间充填芽孢肽聚糖,
合成DPA,累积钙离子,开始形成 皮层,折光率增高
前芽孢的双层隔壁形成 抗辐射性提高
芽孢抗热的机制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芽孢的抗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 透性差及皮层的离子强度高,皮层有极高的渗透压去 夺取核心部分的水分,造成皮层充分膨胀,而核心部 分形成高度失水状态,因而产生极强的耐热性。
3、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种类繁多,1860多种;常污染食品、蛋、乳等, 是重要的肠道致病菌,是肉类食品的重要检疫苗。
4、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与埃希氏菌属相似,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域和食 品中,是食品的常见腐败菌;低温型菌株能在0-40C生 长,造成包装食品冷藏过程中腐败变质。
某些酵母菌可引起人和植物的病害。例如 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可引起皮肤、粘膜、 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系统等到多种疾病。 新型隐球酵母 可引起慢性脑膜炎、肺炎等。
酵母菌的菌落
酵母菌为单细胞微生物,细胞较粗短,细胞间充满 着毛细管水,故它们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也与 细菌相仿:一般都有湿润、较光滑、有一定的透明度、 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以及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 的颜色都很均一等。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概论 PPT

病原微生物
概念:能引起人、动物、植物疾病 的微生物。
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现代虎克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医学
古希腊时蒸酒
腌渍与蜜饯的食品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的形态学时期
荷兰人列文虎克(1632-1723)是显微镜的先驱
个体小、结构简单
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由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
胞生命物质构成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种类多、繁殖快
例如一般细菌在合适的条件下, 最快可以每20分钟繁殖一代
易变异
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直接紧密接触,易受环 境因素和人类使用的各种消毒剂和防腐剂 等影响,发生突变同时获得很强的外环境 适应力
汤飞凡
Bye Bye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概论 PPT
第一章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学概述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 及分类
第一节 微生物及其类型
一、微概生物概念:
微生物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 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 物。
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小 结构简单 繁殖快 易变异 分布广 种类多
乙肝病毒
HIV病毒
流感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无核膜、核仁、细胞器
立克次体
衣原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完整的核结构和细胞器
白色念珠菌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 1、参与自然 界的物质循环 2、微生物在 农、工、医药 方面的应用
微生物
有害: 病原微生物
导致疾病
自然界中N、C、S等 元素循环
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观察到的微生物
列文虎克 和他自制的显微镜 (放大266倍)
第一章:微生物学绪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微生物学绪论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主要特点: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
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真菌、细菌、放线菌等。
●微生物学研究的任务: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应用的学科。
●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防治微生物有害活动、发觉微生物资源。
●微生物学的分科:基础微生物、应用微生物。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史前期
●初创期: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奠基期:
●巴斯德——奠基人(创立巴斯德灭菌法、创立免疫学原理和预防接种的方法、
证明发酵是微生物作用而非发酵产生微生物)
●科赫——奠基人: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上建立了细菌纯培养、设计了多种培养
基、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对病原细菌上有科赫法则(PPT1章32p)。
●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工业中的应用:直接用菌体、用菌体产生的代谢产物、用菌体产生的酶
●我国工业微生物学发展概论
●应用微生物的发展趋势:增加食物来源、兴利除害综合利用、新微生物资源、培育
新品种。
第一章 细菌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伤寒沙门菌
痢疾志贺菌
9
三、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10
---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技术密切 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基 本知识,掌握各类与临床有关的微生物特性,通过系统的 检验方法,及时并且准确地对临床标本作出病原学诊断和 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 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病原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病原生 物的生物学特性、感染与免疫机制、致病机制、分布与流行规律 、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等。
----在这些病原微生物中,有一些是有致病性的,例如伤寒沙门 菌、痢疾志贺菌;而还有一部分是正常寄居于人体内,通常情况 下无致病性,只有在人体免疫力降低(肿瘤、疲劳)或微生物进 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时(手术后)才会引起疾病,称为机会致病微 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
22
临床微生物及检验的研究热点:
1、新出现的感染性疾病 2、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 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4、警惕、研究和防止生物恐怖
23
5、病原生物学检验的自动化 6、病原生物的分子诊断 7、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全面质
量控制 8、病原生物学检验的标准化
和规范化
24
四、细菌的命名和分类
25
命名原则:
3
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微小 2、结构简单 3、种类多 4、分布广 5、繁殖快 6、易变异
4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结构、细胞器等结构特点,可以将 微生物分为三个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存活 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主要包括病毒,例如:疯牛病的朊病毒、 艾滋病病毒等。
16
主要研究内容
微生物学概论pdf

微生物学专业(理学硕士、博士) 微生物功能蛋白 植物病理学专业(农学硕士、博士) 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 分子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极其活跃、生命力强 大的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微生物学的 发展,促进了生命的自我复制、生命进化,生命分子 构成等重大理论研究。
生命科学的许多重大研究成果 都是以微生物为研究材料的。
由于微生物学的许多重 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 转录酶等,才导致了DNA 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 现,使整个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
微生物学在生 命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着先锋和奠基的 双重作用。
本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微生物方向的专业必 修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 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 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 样性,以及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 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生命活动规 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今 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的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讲 授方式授课,辅以辅导答疑和考试。
同时 开设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 实 验 技 术 。
做 到 课 堂 讲 授 与 实 验 操作 并 重,以保证教学质量。
总学时:88; 授课:58; 实验:30 教 材: 李阜棣,胡正嘉《微生物学》(第六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 考 书: 周德庆《微生物学》(第二版)1绪论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病毒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营养、代谢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生态、应用 微生物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进化、分类鉴定4 8 6 8 2 4 4 4 2 8 4 2王振中 卓侃 王新荣 阮小蕾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 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货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总称。
他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3】由于划分微生物的标准仅仅是按照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所以微生物的成员就十分的庞大。
按照粗分起来算,可以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又称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21】现表解如下:微米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小(个体微小)纳米级: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器,病毒)单细胞简(结构简单)简单多细胞微生物非细胞(即“分子生物”)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低(进化地位低)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二·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人类对动物和植物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出现。
可是,对于数量无比庞大,分布极其广泛并且始终包围在人体内外的微生物却长期缺乏认识。
【17】例如,你是否会想到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在其呱呱坠地的瞬间,就有多种微生物从其四周趁机赶上,争先恐后的前来“圈地”,“瓜分”和“占领”这么一个“无菌动物”的口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等“风水宝地”,并且从此发展成为两者须臾不可分离的人体正常的菌群或终生伴生微生物?又如,你是否想到过,在我们每天的食物和饮料中,竟有这么多的微生物及其产物在默默地为我们提供可口的滋味,丰富的营养和健康的保障?原来,我们面前琳琅满目的食品——酸奶,酒类,馒头,面包,蛋糕,干酪,酱油,味精食醋,泡菜,腐乳和各种食用菌等都是由微生物加工而成的或者本身就有的微生物!再如,你是否想到过,在我们每天大有两万次呼吸活动中,有多少种微生物在进进出出,它们和人体会发生些什么关系?此外,在我们偶遇病原菌侵袭而不幸感染上传染病时,你是否意识到我们体内正在与微生物进行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而在治疗过程中,你又是否想到那些疗效最好的药物,大多数都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至于包围着整个地球表层的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其中包围着的难以计数的微生物与地球生态平衡,地球化学循环,农牧渔业生产以及与人类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关系,更是常人难以感知的。
因此,在微生物学建立之前,人类曾经长期处于“生在细菌中不知细菌”或“微盲”(微生物只是盲)的迷惘状态。
处于“微盲”状态的人类,对于其身边万分活跃的微生物世界只能是表现出“视而不见,嗅而不闻,触而不觉,食而不察,得其益而不感其恩,受其害而不知其恶”的愚昧状态。
【2】。
这从人类历史上曾经遭遇过多次严重瘟疫而大批死亡的惨痛事实就可以充分说明,例如,鼠疫(黑死病),天花,肺结核(白疫),流感,疟疾和梅毒瞪的大流行。
直到今天,多种新发传染病和再现传染病还在疯狂滴侵扰和残害人类,例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疯牛病,乙型肝炎和结核病等。
在人类历史上,因为传染病的的大流行而造成的死亡人数要大大地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
例如,6世纪,14世纪和20世纪初的3次鼠疫流行共殃及近2亿人口,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共约7350万(分别是1850万和5500万);【8】发生于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曾经导致5000万以上人口的死亡,被成为世界瘟疫或黄色妖魔的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后,迅速向世界各地蔓延,至今已经导致约4000万人口的死亡(2008年)【13】;此外,在19世纪中叶,由于欧洲过分偏重种植高产作物马铃薯,在1845—1846年的收获季节恰与气候异常,潮湿多雨,终于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大面积流行,最终造成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毁灭了当地5/6的马铃薯,致使爱尔兰的800万人口中,直接饿死或者间接病死了150万人,另有164万人逃往北美谋生。
【18】由此可见,作为生物圈中最高级物种的人类,若因微生物的个体渺小和行为的变换莫测而不加研究,那么当遇到这些自然界中最小,最低级的物种对人类进行肆虐时,就会显得极其虚弱甚至不堪一击。
三·微生物难以认识的主要原因⑴个体微小【5】:细菌是一类典型的微生物,其细胞直径一般只有0.5—1.0微米,大约是人头发直径的1/60—1/120;无细胞构造的病毒颗粒,其直径仅仅约为细菌的1/10,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来观察细菌,而病毒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了。
在人类历史上用肉眼观察到的第一个细胞是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用自己发明的显微镜观察到的树木栓细胞。
显微镜是人类初步踏进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⑵外貌不显【5】:微生物因为其个体微小而为人类肉眼不可见,虽然其群体可以长得很大,形成特征鲜明,人眼易见的菌落,菌苔或者子实体,但是在微生物学创立之前,这些形态仍然属于平淡无奇,无法激起人们去深入研究他的好奇心。
⑶杂居混生【5】: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一般都是许多种相互杂居混生在一起的,如果不对这样的微生物群体进行纯种分离,人们就无法了解某一种微生物的具体生命活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及其科学派在对杂居混生微生物进行纯种分离方面的贡献最大【16】⑷因果难连【5】:在微生物学创立之前,要从许多表面现象中判断其原始动因是否由微生物所引起,实在是一件绝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例如,食物为什么会腐败?酒类何以酿成?鼠疫为何流行?即使在微生物学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但遇到教科书上还未记载过的新现象时,由于因果难连的存在,总是令无数学者煞费苦心,他们往往经过无数艰难曲折,最终才有极少数幸运者赢得了成功。
四·微生物学发展史整个微生物学发展史是一步步逐步克服上述难以认识微生物的四个主要原因,不断地探究他的生命活动规律,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以及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历史。
现主要将它分为5个时期:【1】⑴史前期:时间:约8000年前——1676年;实质:朦胧阶段;开创者:各国劳动人民。
其中尤以我国的制曲,酿酒技术著称;特点: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⑵初创期:时间:1676年——1861年;实质:形态描绘阶段;开创者: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特点: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⑶奠基期:时间:1861年——1897年;实质: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开创者:①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②科赫——细菌学奠基人;特点: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⑷发展期:时间:1897年——1953年;实质: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开创者:E.Bu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特点: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宜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⑸成熟期:时间:1953年——至今;实质: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开创者: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特点: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和合成生物学时代的到来。
五·海洋微生物⑴·特性:海洋微生物是以海洋水体为正常栖居环境的一切微生物。
但由于学科传统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海洋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3】作为分解者它促进了物质循环;在海洋沉积成岩及海底成油成气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还有一小部分化能自养菌则是深海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25】。
海洋细菌可以污损水工构筑物,在特定条件下其代谢产物如氨及硫化氢也可毒化养殖环境,从而造成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但海洋微生物的颉颃作用可以消灭陆源致病菌,它的巨大分解潜能几乎可以净化各种类型的污染,它还可能提供新抗生素以及其他生物资源,因而随着研究技术的进展,海洋微生物日益受到重视。
与陆地相比,海洋环境以高盐、高压、低温和稀营养为特征。
海洋微生物长期适应复杂的海洋环境而生存,因而有其独具的特性。
①嗜盐性海洋微生物最普遍的特点。
真正的海洋微生物的生长必需海水【12】。
海水中富含各种无机盐类和微量元素。
钠为海洋微生物生长与代谢所必需此外,钾、镁、钙、磷、硫或其他微量元素也是某些海洋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
【22】②嗜冷性大约90%海洋环境的温度都在5℃以下,绝大多数海洋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较低的温度,一般温度超过37℃就停止生长或死亡。
那些能在0℃生长或其最适生长温度低于20℃的微生物称为嗜冷微生物【9】。
嗜冷菌主要分布于极地、深海或高纬度的海域中。
其细胞膜构造具有适应低温的特点。
那种严格依赖低温才能生存的嗜冷菌对热反应极为敏感,即使中温就足以阻碍其生长与代谢。
③嗜压性海洋中静水压力因水深而异,水深每增加10米,静水压力递增1个标准大气压。
海洋最深处的静水压力可超过1000大气压【11】。
深海水域是一个广阔的生态系统,约56%以上的海洋环境处在100~1100大气压的压力之中,嗜压性是深海微生物独有的特性。
来源于浅海的微生物一般只能忍耐较低的压力,而深海的嗜压细菌则具有在高压环境下生长的能力,能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其酶系统的稳定性【4】。
研究嗜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必需借助高压培养器来维持特定的压力。
那种严格依赖高压而存活的深海嗜压细菌,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迄今尚难于获得纯培养菌株。
根据自动接种培养装置在深海实地实验获得的微生物生理活动资料判断,在深海底部微生物分解各种有机物质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④低营养性海水中营养物质比较稀薄,部分海洋细菌要求在营养贫乏的培养基上生长。
在一般营养较丰富的培养基上,有的细菌于第一次形成菌落后即迅速死亡,有的则根本不能形成菌落【10】。
这类海洋细菌在形成菌落过程中因其自身代谢产物积聚过甚而中毒致死。
这种现象说明常规的平板法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分离海洋微生物方法。
⑤趋化性与附着生长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虽然稀薄,但海洋环境中各种固体表面或不同性质的界面上吸附积聚着较丰富的营养物。
绝大多数海洋细菌都具有运动能力。
其中某些细菌还具有沿着某种化合物浓度梯度移动的能力,这一特点称为趋化性。
某些专门附着于海洋植物体表而生长的细菌称为植物附生细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