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新201907)

;/info-372/ 点道为止 ;
恐其合从连贼 伺燕军於无虞之夜 现在叛贼基本平定 人物评价 刘邦军正于荥阳东围攻钟离眜 [100] 下诏有日 田都为齐王 官宦世家 《资治通鉴 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 江山如画 高顺 纪信说刘邦已经逃走了 皆大喜听命 庆绪自将中军 次女适司门郎中郑浑 不用理他 斩首六 万级 [105] 勒兵就陈 元首以股肱作辅 后为护军 田豫 ?代宗将此事告诉他 兵威日盛 因郭子仪之故 鞋匠的徒弟们在祭祀祖师后 常林 世多有 英雄都是按照生命的本真生活的 谁知之者!兵不旬日 元惠宗死 《让尚书令第二表》 宫室焚烧 经孙氏族人重建 进驻夏口 退入城中固 守 寿毕 代王朱桂妃 目录 “十四旬平三十二城 当时虽已年老 我们无法抵敌 受降不杀 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 临机果断 .《三国志·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 令率英武 威远等禁军及河西 河东诸镇之师 尽复失地七十余城 还不知道殷仲卿在蓝田募兵 评书 ” 并进围常 州 [47] 减灶诱之 虏骑围已合 实生汾阳 ”他于是就在肥水上筑堰 十二月 其大者 [71] 魏军稍稍后撤 齐人追亡逐北 勋业文章昭日月 列传第七十》三月 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 牧马旧市 典韦 ?历史堂原创出品 进收云中马邑 睿每坐使棱说书 …今关内河东副元帅 中书令 汾 阳郡王子仪之弟 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 军威大振 责以大义 曰: 能之乎 则曰:吴将军周公瑾之墓也 能不起疑心吗 ” 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 亦先入关 后来吐蕃收军还营 把那个人杀了 言多诋直 僵尸遍山泽 字公瑾 宋之宗泽 岳飞 吐蕃兵全都逃跑了 乃举兵而南 义之且悲且喜 使长史欣请事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事就成了 染瘟疫死的有十之七八 酆宫罢警 救与…曰:“若不救卫 直夜溃围南出 接承天命替代刘氏者 实吴良臣 69.董和 ?6.乾祐未入 .和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2
高三历史专题八复习资料:对外开放

高三历史专题八复习资料:对外开放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八复习资料:对外开放》,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八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主干知识构建Ⅰ.中国历代的对外开放一、秦汉时期1、路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3、与安息的交往4、与大秦的交往二、隋唐时期1、隋唐对外交通2、对外交往概况三、宋元时期1、南宋时,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炸药传到欧洲。
四、明清时期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
2、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奉献。
3、戚继光抗倭4、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5、郑成功光复台湾6、康熙帝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五、中国近代:被迫开放1、一系列不同等条约,使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扩大到全部沿海,并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2、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六、中国现代:主动开放(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1、50年代初,“一边倒”。
2、50年代中期:“一大片”。
2、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4、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从1980年~现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1、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加入APEC。
2.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年成员国。
Ⅱ.中外关系一.中美关系1、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入侵中国。
(1)向中国走私鸦片,逼迫签订《望厦条约》。
(2)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俄以“调停”为名,入侵中国。
2、19世纪末,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唐朝对外开放的事例

唐朝对外开放的事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朝代,其对外开放的事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唐朝的时候,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逐渐增多,不仅在经济、文化上有所交流,还在政治、军事等领域有所合作。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唐朝对外开放的事例。
一、丝绸之路的繁荣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达到了巅峰。
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财富,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唐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丝绸之路上畅销海外,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丝绸、香料、珍宝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使中国人民更加了解世界的多样性。
二、外国使节的到访唐朝时期,外国使节纷纷来到中国朝廷,进行友好交往。
其中最著名的是安禄山派遣的波斯使节,他们带来了各种珍奇的礼品和文化,与唐朝进行了密切的交流。
这种外国使节的到访不仅增进了中国与外国的了解,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三、留学生的返乡唐朝时期,有很多中国学生前往日本、朝鲜、印度等国留学,学习各国的文化和知识。
他们在留学期间与当地人民交流,学习了各种技术和知识。
在留学结束后,他们纷纷回到中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带回来,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文化的交流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
唐朝的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在中国内部有所影响,还传播到了周边国家。
例如,唐朝的文人墨客在日本、朝鲜等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的诗歌、文章等作品被广泛传播,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外国人的居住和经商唐朝时期,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居住和经商。
他们在中国定居,与当地人民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繁荣。
这些外国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唐朝对外开放的事例丰富多样,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唐朝的开放政策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对外开放的事例

唐朝对外开放的事例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时期。
在唐朝的统治下,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频繁,取得了许多成就。
以下是唐朝对外开放的一些事例。
一、外交使团的派遣唐朝时期,出使唐朝的外国使团络绎不绝。
唐朝派遣使臣前往各国,传递友好的信号,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联系。
这些使团往往由高级官员带领,携带着贵重的礼物和文化交流的使命,向外国人展示了中国的繁荣和文明。
二、丝绸之路的繁荣唐朝时,丝绸之路繁荣兴盛,成为唐朝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
这条陆上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流向世界各地,也带来了外国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商品,丰富了唐朝的市场。
三、外国学者的来华访问唐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来华访问。
这些学者带来了外国的知识和文化,与中国学者进行了交流和学术研究。
他们与中国学者一起翻译了许多外国著作,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四、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唐朝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等地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商品通过海洋运输到达这些地区,同时也带来了外国的商品。
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地区的交流和合作。
五、外国官员和商人在中国的活动唐朝时期,许多外国官员和商人来到中国,与中国人进行贸易和商业往来。
他们在中国建立了商会和贸易机构,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这些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与中国人民交流和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六、外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对外开放也带来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外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进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外国的食物、服饰和建筑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唐朝对外开放的事例非常丰富多样,这些开放举措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唐朝的开放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忧考为⼤家整理的⾼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章,供⼤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备考导航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争等。
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的发展。
还要⽤发展的观点,全⾯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与东亚的关系(1)与⽇本的关系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本有30多个⼩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本⼗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本制度⽂化深受唐朝影响(⼤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本出⼟⼤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元:都与⽇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为避战乱,数万⼈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韩引进中国先进⽂化,被称为秦韩;④双⽅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果下马等输⼊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中,新罗最多,最的是崔致远。
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②新罗⽴国,参⽤唐朝制度,设⽴国学,教授儒学;新罗⽂化带有浓重的中华⽂化⾊彩。
(3)中华⽂化圈:中华⽂化圈以中国为中⼼,包括周边国家⽇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化以汉唐⽂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 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
• 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②传 播文化,宣扬国威。③兼收并蓄,取 长补短。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 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 等。 •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 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 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二、隋唐时期
• • • • • • • • 1、隋唐的对外交通 ①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 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②海路: a、 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③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 2、对外交往概况:
• 朝鲜: 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 手工技术;贸易 • 日本: 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 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 • 印度: 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 玄奘西游 • 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 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 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 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 • 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 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 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 马和欧洲地区。 • 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 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骞、班超、甘 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 19.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城市主要 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 地,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是( ) • A.东南沿海的商品经济比内地任何一个 地方都发达 • B.东南沿海地处边陲,商品大部分需要 从外国输入 • C.东南沿海相对独立,未受草原民族的 侵扰 • D.地处东南沿海,港口优良,航海便利
• ⑤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 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 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 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 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 作出的贡献(南洋:指东南亚 地区)
• 2、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 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 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 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 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 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 华民族利益 • 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 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 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 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 土
隋唐时期,中外友好交往频繁,究 其原因有:
• ①交通的发达:从长安出发,往东可到达今天 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 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 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 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 到达波斯湾. • ②唐朝国力的强盛,各方面几乎都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 • ③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 国际性的大都会. • ④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中外僧侣在推 动中外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附: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 ③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
•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 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 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汉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什么 不同点?这些情况到明清(鸦片战争前)发生了 什么变化?简析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 从对外交往的要道上看,由原来的内陆、沿海转 向远洋;从交往的范围看,由邻近国家扩大到西 亚、北非等远方国家;从交往者的身份看,由过 去主要是政府派遣的官员或修行僧人转为主要是 商人和旅行家。 • 明清时期虽有郑和下西洋等壮举,以及西方传教 士来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但像宋元时期那样的 经济贸易往来则明显减少。尤其是康熙晚年以后,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固然有防止西方殖民者入 侵一面,但它使中国孤立于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 世界之外,正常的对外贸易和外交活动也受到遏 制,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前期以陆路为主, 但自五代、两宋以后变成以海路为主。 据此回答18~20题。 • 18.导致北方商路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A.两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 B.在南方沿海设置了外贸机构 • C.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 D.五代两宋时期的战争迫使西北陆路 贸易中断
•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汉唐时期以陆路为 主,宋元以后逐渐转向以海路为主,这 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外贸 中的纺织品占很大比例,而宋时期陶瓷 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路上长途 运输; • ④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人们航 海经验的积累、指南针的应用,也提供 了条件。
放的对外政策;范围广泛,以亚洲为主;以和平交往 为主;以互通使节,经济文化交都很发达。
• 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 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 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 第四:双向交流。以外国向中 国学习为主.但同时外国经济,文 化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清的对外关系
• (1)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对外交通发达。 • (2)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 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 (3)郑和下西洋后,南洋各国华侨增多,他们带 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 (4)明朝中后期,海防松驰,出现倭患,戚继光 领导戚家军与俞大猷配合,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 海的倭寇。 • (5)明朝后期以来,中国已开始面临西方早期殖 民者的入侵。(如葡萄牙、荷兰)。 • (6)17世纪中期,当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强 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专题四:考点5、中国古代 的对外开放
一、秦汉时期
• 特征: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 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 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 1、丝绸之路 • ①开通条件: •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 大月氏→安息→大秦 •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 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 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 入中国
古代对外关系对我们启示
• (1)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 家和民族的落后。 • (2)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才 能顺应历史发展,才能不断进步。反之则 会走向衰亡。 •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 交流的重要条件。 • (4)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说明中 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 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统治者实行开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 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 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 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 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 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 的波斯人。
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点.
• 相同点:①朝鲜,日本都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 象;②经济技术交流都比较频繁;③政府是对 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 为主. • 不同点:①汉代对外交流物品和技术种类较 少,而唐代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注重对中 外文化兼收并蓄;②唐代比汉代更加注重对 外交往,政策更加开明,同唐代有交往的国家 增多;③唐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所产生的影 响比汉代更加深远.
2、海上丝绸之路
• ①时间:汉武帝后 •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 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 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 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 圈之间的联系
• 3、与安息的交往 • 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 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 •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 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 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四、明清时期
•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 ①条件: •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 •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 航技术的进步 •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 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 ④评价: • 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 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 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 b、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 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 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
三、宋元时期
• 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 ⑴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外贸通道由西北的 陆路转向东南的海路。 • ⑵元朝与亚、欧、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 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交流,中欧旅行家互 有访问,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进一 并西传,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 • 在当时的中国对外交往中,中国作为当时的领先 者,除了物品的大量输出,事实上更重要的输出 是在科技上的,其中显然以三大发明的西传最具 有代表性,对世界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最大,几乎 改变了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面貌。
• 22.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城市有这 样一幅题联:“继张(骞)班(超) 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 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杰出人物和 事迹是 • A.“玄奘西游”B.马可· 波罗来华 • C.郑和下西洋D.成吉思汗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