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精准培优专练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1.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与国情及经济政策休戚相关,下列有关下表中的工农业发展状况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项目粮食棉花钢煤原油时间1952年163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亿吨44万吨1956年192亿吨1445万吨447万吨110亿吨116万吨A.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比例适当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3.1949年春夏,刘少奇在视察天津的时候说:“工人政治解放,还不能完全不受剥削,不是愿意不愿意,而是做不到。

现在是资本家太少,而不是太多。

工人的痛苦不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

”刘少奇说这番话的主要意图是()A.利用私人资本恢复国民经济B.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建立C.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要同步D.积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

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小岗村的做法()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5.从1976年10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252次,平均每月32次;从出访国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比较显著: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作用是()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D.拓宽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6.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

高三历史练习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高三历史练习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高三历史练习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旨在实现中国
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这一进程中,高三历史学习的重点是了解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背景、目标以及取得的成就。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二战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

在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巨大挑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路径。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目标包括
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实
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不断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最后,高三历史学习还需要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和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
始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社会公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一些制度和体制
问题。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了解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解决的办法,为未
来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总之,高三历史学习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了解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成就和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个人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一、选择题1.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2.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据表1可以推知()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3.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

该变化()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4.下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5.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达了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其中第10条规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

”196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代替私商工作的指示》,将调查清理私商和打击投机倒把作为城乡集贸市场的工作中心,致使集市贸易发展的步伐举步维艰。

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B.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C.当时国内和世界各种关系的复杂性D.中苏关系恶化下的理性选择6.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

作者意在说明()A.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C.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7.1981年,学者林子力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中,“推导”出一个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复习学案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复习学案

COOLEDIT应用基础(转)一、一览有余1.1cool edit 简介录音软件可以以单轨录音和多轨录音为分界线。

单轨录音,顾名思义就是指同时只能进行一个声部(音轨)的录制,要想进行多声部录制只能分别多次进行。

而多轨录音则可以同时对几个声部进行录制,并能对音乐和人声进行合成处理。

单轨录音虽然对多声部录制会比多轨录音带来更多的不便,但在编辑、修改单独的一个音频文件时却显得十分简单,其编辑功能也普遍比多轨录音软件强大许多。

因此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应该在录音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录音方法。

当然目前很多软件都能同时进行单轨和多轨录音,然而在单轨录音软件中,Sound Forge 以强悍的功能和完善的技术驰名。

而在多轨录音软件中,Cool Edit 的人气最佳,它的优势在于集合了单轨录音和多轨录音两种模式,也就是说通过简单的一个按钮就可以进行单轨和多轨模式的切换,并且在两方面都做得十分出色。

虽然在录音质量,运行环境,操作难易等方面并不突出,但是它的全面性赢得了巨多的用户。

它能在多媒体制作、人声录制、视频配乐、后期合成等各种音乐环境下都发挥出良好的状态的,当之无愧的获得用户的青睐。

总之,使用 Cool Edit 是与广播台的专业化水平相适应的。

Cool Edit 自出现以来经历了一些版本,目前见到最新的是Cool Edit pro2.1 ,就是广播台目前用的版本哈。

虽然不同版本之间差别不是非常巨大,但是专业版和非专业版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建议大家从办公室的电脑上拷贝安装程序,版本一样,这样才易于交流。

现以 Cool Edit pro2.1 为例向大家介绍该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1.2Cool Edit pro2.1 安装首先要明确安装的步骤: 1 安装 Cool Edit pro2.1 英文版 2 注册 3 汉化4 安装插件。

看起来似乎比普通软件麻烦些,所以要一步一步来,不然以后会更麻烦。

1 运行cepsetup ;2 运行“注册机”文件夹中的cep2reg ,注意在该文件夹中的“使用说明”文档中有序列号,运行 cep2reg 前要复制一下,运行中要用到的;3 运行cooleditpro2.0_hh , 进行汉化;4 解压三个压缩包,安装插件,插件要装到你自己在 Cool Edit pro2.1 文件夹新建的 DX 文件夹中。

高考政治复习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练习题

高考政治复习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练习题

高考政治复习第10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一、选择题1. (2018河北衡水调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③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而非高速增长,故①错误;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故②正确;③说法不符合实际,我国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故③错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表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故④正确。

2.(2019届福建厦门期末)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这要求()①借鉴绿色GDP核算方法,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标准,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②缩小区域之间、地方之间的GDP总量、增长速度的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④优化全球产业结构,促使世界经济深度融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这就要求借鉴绿色GDP核算方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①正确;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这就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并不是强调缩小区域、地方之间的经济增速的差距,②排除;我国只能优化国内产业结构,而不是全球产业结构,④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及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现象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可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股份制是1992年之后企业改革措施,故A项错误;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故D项错误。

2、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

据此可以推知A. 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B. 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C. 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D. “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答案】C【解析】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都在下降,这是因为1960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里的调整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故选C;这里的下降不是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在工农业产值中的占比情况,故排除A;这时的变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整,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故排除B;大跃进是导致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这种情况1962年就有了转机,所以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

这表明,当时我国()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答案 D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8年至1960年间”,这期间正是我国的“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积累率突然猛增可以得出1958年至1960年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D项正确。

2019高考历史岳麓版全程练习方略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_图文

2019高考历史岳麓版全程练习方略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_图文

3.对外关系: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从“战争与革 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4.思想路线: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 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 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
5.组织路线: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 集体的核心。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 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开始走上了】(2010·天津文综·T9·4分)以下为我国经济 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干的关键词“直接原因”。通过材料可知“单位GDP 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年份是1958年,而单位GDP能耗,是 指每产生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掉的能源。不难看 出应选D项。A、B两项不是直接原因,C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D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而是社会资源配 置的手段,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缺一不可。
【训练3】(2011·清远模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GDP 由1993年的3.46万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09万亿元。我国 经济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B.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外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迅速扩大
【例4】(2010·安徽文综·T17·4分)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 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 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高三历史复习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高三历史复习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高三历史复习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一、社会主义建设1. 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措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主要任务包括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建设。

3. 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施与发展有哪些特点?具体实施与发展特点包括三线建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二、改革开放1. 什么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措施,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2. 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主要目标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城市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开放等。

3. 改革开放的具体实施与发展有哪些特点?具体特点包括经济特区的建设、农村改革的试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民营经济的发展、外资引进和合作等。

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联系与发展1.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有什么联系?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手段和方式。

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关系发展如何?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3.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如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得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得以保障。

结语: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学习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也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思考,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启示与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优点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分)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典例2.(2019年海南卷,13,2分)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一、选择题1.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2.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据表1可以推知()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3.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

该变化()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4.下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5.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达了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其中第10条规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

”196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代替私商工作的指示》,将调查清理私商和打击投机倒把作为城乡集贸市场的工作中心,致使集市贸易发展的步伐举步维艰。

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B.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C.当时国内和世界各种关系的复杂性D.中苏关系恶化下的理性选择6.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

作者意在说明()A.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C.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7.1981年,学者林子力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中,“推导”出一个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

”自此,“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进入了中央文件.这表明当时()A.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日益加强B.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D.经济体制改革流于形式8.时间行业部门广告内容特点1月4日《天津日报》蓝天牙膏率先恢复商业广告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参桂补酒播出的第一条电视商业广告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瑞士雷达表播出的第一条外商广告4月17日《人民日报》地质仪器开始刊登商业广告表2是1979年我国部分媒体行业开展广告业务的情况表。

据此可知()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B.媒体行业率先启动对外开放C.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D.外来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9.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

()对80年代末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A.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B.GDP整体呈现大幅下滑C.国企改革一直停滞不前D.调结构影响经济的发展10.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

此过程反映出中国()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作准备C.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引领和保障对外开放D.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11.某学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

”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A.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B.中国的经济受制于冷战C.“双百”方针仍未能恢复贯彻D.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12.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行。

到2011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43.9亿美元。

下图为《1997—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据此可知,外商直接投资()A.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关系不大B.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要形式C.变化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D.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二、材料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80年到1993年,我国财政管理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简称“分灶吃饭”。

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1987—1993年,实行“多种形式包干制”。

在 1985年针对地方增收积极性下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下降的困难局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实行财政包干办法的决定》,具体包干方法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定额补助”等。

财政包干制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来制订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

然而,地方政府过度看重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和市场分割,地方在与中央的财政博弈中,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获取自身利益,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在财政包干体制下,税收优惠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税收调节功能弱和产能过剩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突出。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财政包干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得不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

分税制在提高中央政府财力的同时,也改变了地方政府原有的行为模式。

首先,税权划分增强了中央的财政集中度,扭转了中央财政困难局面,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显著调动了中央政府的积极性。

其次,使地方政府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发展经济,并通过辖区间的经济竞争来推动经济增长等,但是对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不足。

——摘编自吕冰洋台航《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发挥两个积极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财政包干体制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税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财政改革的启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全景式地表现了“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面貌。

小说梗概如下: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少平高考落榜后,回乡生产。

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

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1979年春,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

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

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

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他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该准确全面)参考答案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解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

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

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C。

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答案】A典例2.【解析】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1988年海南单独设省,并确定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跨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题干中的现象,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故本题选C。

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是在2018年,排除A项;B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与材料信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不符,排除D项。

【答案】C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建国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材料反映了周恩来对1956年制定的过度的生产计划进行反思,说明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故选D项;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1956年过度生产农业机器(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进行反思,未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状况,因而无法得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排除B项;”一五“计划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重心,且材料内容主要是对生产农业机器的工厂未协调发展进行反思,排除C项。

【答案】D2【解析】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拖拉机产量和机耕面积都比计划要增长若干倍,再结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可知,表1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B项;题干提及了拖拉机的产量,这不是工业布局问题,排除A项;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C项;在“大跃进”时期,生产领域出现了冒进现象,排除D项。

【答案】B3.【解析】文革期间实行“左”倾指导的经济政策导致全国集市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经济、思想、组织路线拨乱反正集市数量不断增多,故选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改革开放开始,80年代属于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排除A项;该阶段中国仍旧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但开始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B项;文革期间及两年徘徊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