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总结
2024年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____年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历史研究方法。
下面是对每个方面的详细总结。
一、古代史:1.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包括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城市文明的兴起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
2. 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变迁,以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古代世界的历史发展: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繁荣。
4. 丝绸之路的历史:包括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和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5. 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包括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二、近代史:1. 近代全球历史的背景:包括欧洲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2. 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改革运动。
3. 东亚近代史的演变:包括明治维新、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东亚国家的近代史事件。
4.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纳粹德国的兴起。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秩序的重构和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三、现代史:1.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包括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包括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阶段。
3. 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革:包括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等历史事件。
4. 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全球化、信息社会、科技革命等当代世界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四、历史研究方法:1. 史料的搜集和利用:包括各种史料的搜集渠道和利用方法。
2. 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包括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答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3. 历史学的研究流派和方法论:包括历史学的不同研究流派和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和应用。
2024年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范文

2024年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范文____年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的一面镜子。
作为高中历史学习的起点,高一历史内容丰富多样,囊括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世界近代史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对____年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的总结,从210件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主要战争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2. 秦朝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3. 汉朝的统治和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4.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和统一。
5. 隋唐之盛,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实行,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
6. 宋、元、明、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
7. 中国古代科技和对外交往。
8.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
二、世界古代史1. 早期人类的起源和逐渐迁徙。
2. 古埃及、苏美尔、波斯、古印度、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3. 希伯来民族的兴起和犹太文化的形成。
4. 古代欧洲的游牧部落和日耳曼民族的兴起。
5. 古代东亚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6. 黑暗时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7. 基督教的兴起和罗马帝国的衰亡。
8. 世界各大洲的探险和殖民地的建立。
三、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和中西交往的历史进程。
2.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西方近代教育的传入。
3. 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新文化运动和思想文化的解放。
5.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6. 南京国民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斗争。
7. 抗日战争和日本侵略的历史过程。
8. 内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四、世界近代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巴黎和会。
2. 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3.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和纳粹德国的扩张。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5. 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和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
6.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非洲国家的解放。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考点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性质)②意义: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2人民政权的巩固1.剿匪镇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知识点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2)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制度(1)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024年9月历史考试总结

____年9月历史考试总结____年9月,历史考试是我国高中学生的一项重要考试。
本次考试主要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近现代史三个部分。
下面是对各部分重要内容的总结。
一、中国历史部分1. 三皇五帝时期:学生需要掌握黄帝、炎帝和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基本事迹,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秦汉时期:要了解秦朝的统一政策、嬴政的改革以及兵马俑的发现等重要事件。
同时,还要熟悉汉朝的统治政策、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需要掌握三国时期著名将领诸葛亮、曹操、刘备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梁、南朝陈等朝代的兴衰变迁。
4. 唐宋时期:要熟悉唐朝的开放政策、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盛唐文化的繁盛。
此外,还要了解宋朝的政治制度、科技进步和北宋与南宋的对比。
5. 明清时期:重点掌握明朝的开放政策、海禁的实施以及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需了解清朝的建立、满族的入主以及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农奴制。
6. 近代史:要了解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世界历史部分1. 古希腊和古罗马:学生需要掌握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雅典民主制度以及古罗马的共和制和帝国制度。
此外,还要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和对世界的影响。
2. 中世纪欧洲:要熟悉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兴起,以及天主教会的影响和十字军东征等重要事件。
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需要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的影响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
4. 近代欧洲历史:重点掌握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生需要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战场布局和主要战役,以及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和对世界的影响。
6. 第二次世界大战:要熟悉二战的起因、各国的参战情况和主要战役,以及战后的冷战格局和联合国的成立。
三、近现代史部分1. 辛亥革命:学生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知识点2改革开放进程3.重大战略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知识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1.邓小平理论(1)概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概述: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1)概述: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考法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1)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历史高考对应知识点

历史高考对应知识点历史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了解历史高考对应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历史高考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大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时期:黄帝、尧、舜、禹、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基本制度。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的强大、秦始皇的政治和军事措施、秦朝的政治制度。
3. 西汉、东汉及三国时期:西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兴汉思想、东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三国鼎立的原因和特点。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国力的衰落、魏晋南北朝政治和社会制度、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5. 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农业和商业的繁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6. 宋朝及元朝时期:宋朝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元朝的统治和后果。
7. 明朝及清朝前期:明朝的统治及其政治、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清朝的建立和社会状况。
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2. 辛亥革命及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辛亥革命的发生和背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 第一次国共合作及抗日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目标、抗日战争的发展和影响。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政治、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
5. 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成就。
三、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旧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最早的文化特征、农业革命的发生和影响、铁器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2. 古希腊及古罗马文明: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发展、古希腊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成就、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
3. 印度古代文明:印度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4.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伊斯兰教的创立和清真教的形成、伊斯兰帝国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总结2 从民族危机到民族复兴 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及战后世界格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苦难史、屈辱 史,也是中国人民的争史、革命史,同时是中华民族从 屈辱走向复兴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 建立、香港与澳门的回归、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中国 民族复兴的主要体现。
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资产阶 级的代议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 架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专题总结(二)
从民族危机到民族复兴 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及战后世界格局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近代列强侵华、近代中国的民主 革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与中 国统一大业、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 展等内容。本专题的历史主题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民族 复兴的历史。新中国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将人类的政治文明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两种不同 的政治文明的并存,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从世界格 局的演变中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变化 看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及国际地位。
战后初期,因美苏“冷战”而形成两极对峙格局,新 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战略,站到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改 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呈多 极化趋势,中国是四大新兴力量之一。世界之交的国际格 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是“一超多强”中的重要强 国,在当今世界的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外政治制度发展史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1、西周:分封制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作用:积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消极——导致诸侯争霸,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2、秦朝:中央集权制(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比分封制进步的方面:有利于消除东周时期诸侯众多王室衰落诸侯割据混战的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3、西汉:A推恩令:内容: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除了让帝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作用: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国势力。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位治国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作用: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利于促进国家大一统格局形成。
4、隋唐:三省六部制、A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作用:分工合理,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B科举制内容:隋创立,唐完善。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演变: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科举制1905年废除。
5、元朝:行省制度内容:忽必烈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6、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⑵、设立卫、厂制度;⑶、设立廷杖制度作用:加强君主专制。
7、清朝:设立军机处作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1、维新派(康有为):君主立宪制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国家的影响。
结果:没有实现。
2、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制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结果: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
3、无产阶级(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内容: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确立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1、英国:封建专制君主立宪制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内容:限制国王权力;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并对公民应有的权利做了明确规定。
文件影响: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2、法国:封建专制民主共和制确立:法国大革命影响: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美国:殖民统治民主共和制(体现三权分立原则)1789年华盛顿被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
1796年9月,在做了两届总统后,华盛顿主动放弃了继续当选美国总统的权利。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受人尊敬的原因)四、近代中外政治制度对比中: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导致贫穷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外: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加紧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总结: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不断集中到皇帝。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专题二中外近代化史一、近代化的内涵政治:政治民主化经济:经济工业化思想:思想理性化二、西方近代化的历程1、政治民主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从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到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
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2、经济工业化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经济工业化根本动力3、思想理性化文艺复兴发现“人”的运动,追求人性的解放。
(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他们倡导的思想称为“理性主义”。
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经济工业化A开端: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曾、李、左、张为代表,以“自强”与“求富”为口号,在中国开办军用和民用工业,开创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B发展:甲午战争之后原因: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了偿还赔款,放开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C“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结束: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的“春天”结束了。
D奠定新中国工业的基础:“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意义: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E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2、政治民主化A、维新派(康有为):君主立宪制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国家的影响。
结果:没有实现。
B、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制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结果: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
C、无产阶级(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3、思想理性化A魏源、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B戊戌变法:变法图强公车上书: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百日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在当时来看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D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内容:提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提倡、四反对)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总结:近代化的历程,就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专题三中外思想理论发展史一、文艺复兴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发现“人”的运动核心:人文主义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兴起。
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最早发生于意大利,代表人物:A先驱:但丁(意大利),代表作《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B达·芬奇文化巨人(意大利):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文学巨匠(英国):《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
作用: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为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它是近代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运动思想:反封建反宗教核心:“理性主义”代表人物: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教会。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作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作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四、中国思想家及思想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中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杰出代表,著有《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一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2、严复:进化论译述《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推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3、康有为: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在当时来看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孙中山: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陈独秀: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
口号:民主、科学主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内容:提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提倡、四反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①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出“文学革命”口号。
②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③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用犀利的文字抨击封建礼教。
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6、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扛起社会主义大旗。
发表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
7、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革命。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
8、邓小平: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者的旗帜道路与成果: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的思想继承和发展的主题,这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作用: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