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其四是“随类赋彩”,即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观不同的对象。中国古代画家把用色得当和表现出的美好境界,称为“浑化”,在画面上看不到人为色彩的涂痕,看到的是“秾纤得中”,“灵气惝恍”的形象。中国山水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这种“浑化”的境界,与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建筑、绿化、山水等色彩处理上的清淡雅致等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但自然中的景色入画,画的色彩是不变的,而园林艺术的色彩却可以随着一年四季,或一天内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园林与绘画的不同特点,也是绘画达不到的。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其五是“经营位置”,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中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是画论,更是造园的理论根据。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而不见船身,这种简繁的方法,既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这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一、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它发生在公元220年到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权的统一瓦解,多个王朝相继兴起并相互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本文将从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二、政权分裂1. 曹魏的兴起与统一失衡曹操建立的曹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它继承了东汉王朝的遗志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起来。

然而,曹魏的统一并不稳固,后来的曹魏帝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导致政权分裂的趋势加剧。

2. 三国鼎立与北方民族政权随着曹魏的衰落,东汉的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了两个对立势力:蜀汉和东吴。

三国之间的争斗使得中原地区在政治上更加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开始崛起,如鲜卑的鲜卑太宰慕容隆建立的后燕以及苻坚建立的前秦,他们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分裂的局面。

三、社会变革1. 经济动荡与土地兼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集中和兼并。

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成为地主的佃户,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不稳定和农民的痛苦。

2.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流动性相对较高,这与政权分裂以及土地兼并的情况密切相关。

社会的不稳定性使得许多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士族集团的兴起以及士人地位的提高,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变革。

四、文化发展1. 文人墨客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得到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他们通过文学、历史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增添了许多文化的魅力。

2. 文化交流的繁荣在政权分裂的背景下,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化圈。

南方文化以其温婉细腻的特点著称,而北方文化则更加豪放奔放。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

五、总结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影响,也奠定了后来隋唐王朝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对峙
南朝与北朝长期对峙,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
异。
社会经济状况
01
02
03
土地制度变革
曹魏推行屯田制,西晋实 施占田制,南北朝时期则 出现均田制。
商业与手工业发展
商业在三国时期逐渐复苏, 手工业则得到一定发展。
民族融合
五胡十六国时期和南北朝 时期,各民族间的交流与 融合加速。
文化发展
荣。商品种类丰富,市场遍布城乡,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02
手工业进步
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纺织、冶炼、陶瓷等行
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种类和质量也有所提升。
03
商人阶层的崛起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阶层逐渐崛起,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过经营商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货币与税收制度
货币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从五铢钱到两钱制,再到后来的年 号钱,货币的种类和发行量逐渐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税收制度的调整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各政权不断调整税收制度。从租调制到户调制,再到后来的 租庸调制,税收的形式和标准逐渐完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玄学兴盛
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盛行,探讨道教、佛教与儒教的关系。
文学艺术成就
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代表。
科技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天文学、农学等领域取得一定成就。
02
政治格局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的更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先后出现了曹魏、西晋、东晋以及南朝的宋、 齐、梁、陈和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朝代。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是受汉朝皇帝的禅让,为正统,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

所以魏和晋是一个根基,实力也最雄厚,简称魏晋。

加上后来动荡不安的南北朝,就是所谓的“魏晋南北朝”。

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

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

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的兴起。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历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知识点。

一、时期背景1. 东汉末年动荡: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危机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加上外患和政治腐败,东汉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2. 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成为常态,形成了一片割据混乱的局面。

著名的军阀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他们相互争斗,割据一方。

3. 三国鼎立: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

三国互相对峙,鼎立于中国大陆。

4. 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曹魏灭亡蜀国,曹魏后继有西晋,而吴国也在后来被孙吴所灭。

此后,中国历史上进入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1. 西晋的兴起:西晋是东汉时期陇西人族出身的司马氏建立的王朝,其初期统治较为稳定。

西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最终司马炎统一了北方。

2. 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期,羌、匈奴、鲜卑、氐、羯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统治中原地区。

3. 东晋的建立:东晋是西晋王室的后裔司马睿所建立的王朝。

东晋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

4.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等南朝王朝的更迭,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三、社会文化特点1. 佛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十分繁荣。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安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3. 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趋势加剧,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四、历史地理演变1. 边界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边界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中国版图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演变。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一、背景概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该历史时期大致为公元220年至589年,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曹魏、东晋和南北朝。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官僚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1. 曹魏政治制度在曹魏期间,官僚制度和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形成对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

曹魏的中央政府采取罢免和聘任官员,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属地制度。

2. 东晋政治制度东晋的王朝建立于西晋灭亡之后,论文治的实际成果。

东晋大多数皇帝都承袭了文帝模式即亲政,并努力维护中央集权。

3. 南北朝政治制度随着南北分治的出现,南北朝政权的建立也导致了对社会结构的更多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更多地反映了地方政治。

三、文化和艺术1. 曹魏文化曹魏时期的文化是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时期,曹魏时期诗歌学派的出现使文学艺术开始多元化。

2. 东晋文化东晋的文化很大程度上由王朝所决定。

东晋时期文化的发展是数十年的和平繁荣的结果。

3. 南北朝文化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化非常复杂,分化也非常彻底。

南方地区的文化主要是佛教思想的传播,北方地区则是儒家思想的盛行。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1. 曹魏经济曹魏时期,中国的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在农业方面,灌溉水利和土地安排的合理化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2. 东晋经济东晋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制度改革、务本简朴等思想展开的。

经济的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3. 南北朝经济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的战乱和分治会使为曹魏时期的经济繁荣及东晋时期的制度改革逐渐消逝。

南方繁荣的船运经济得到了发展,北方削弱了对中央财政系统的贡献。

五、主旨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历史是一个充满了战乱,政治制度变化和文化创新的时期。

一方面,社会阶层也得到了较为微弱的变化,另一方面,国家统一的短暂繁荣也在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消失。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 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2、标准同:庶家族世在、政品治德、、经济才、能文并化重上→的家不同世地成位为。唯形一成标:魏准晋 “上发品展无:寒东门晋、南下朝品无衰士落族:”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十 长安 六
国水
成(汉)
西安西北
淮 建康
南京
成都


东 海






南海 (涨海)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士优族劣(,指然世后代授为官官的的名制门度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的故事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经历了魏、蜀、吳三国时期,以及西晋、东晋、南朝梁、梁、南朝梁、南朝陈、南朝陈、南朝陈、南朝陈、南朝南北朝等多个朝代的更替。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丰富多样,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

下面就魏晋南北朝的故事进行相关参考内容的介绍。

一、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

这一时期的故事主要围绕着魏国、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展开。

魏国以曹操为首,陆续征服其他诸侯国,最终建立了以洛阳为都城的魏国。

蜀国以刘备为主,后继位的刘禅被魏国所灭。

吴国以孙权为首,经过数次战争,终于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大军困扰了吴国多年的魏国,确立了稳固的地位。

二、西晋: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

在这一时期,政治混乱,国力衰退,鲜卑族兴起,各地军阀割据,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西晋的建立标志着中央政权的重新统一,但在安定之后,政府内部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三、东晋: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二个朝代。

在西晋灭亡后,八王之乱爆发,东晋的建立是建立在这些王朝内战的基础上。

东晋时期,外族侵扰频繁,地方割据问题严重,国力减弱。

然而,东晋时期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琅琊派和嵇康的文化流派成为当时的代表。

四、南朝梁、陈:南朝梁和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朝代。

南朝梁由刘宋的前将领萧道成建立,后继任的萧位被陈元光所杀,陈元光建立南朝陈。

南朝梁和陈时期,虽然面临北方北魏政权的侵袭,但南方是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地区,留下了许多壮丽的古迹。

五、南朝宋:南朝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朝代之一。

南朝宋由刘裕建立,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

南朝宋短暂存在,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朝后,进攻南朝宋,使其灭亡。

六、南北朝:南北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

这一时期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相继建立,北方由于长时间的争战导致本就不发达的经济更加落后,而南方则相对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 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 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 人。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第 ; 二 佛是真平 等者 ; 三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 可教化的人; 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六 佛 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的; 八 佛法是入世的; 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十 佛教是 民主和自由的
• 玄、佛一拍即合,东 晋时期,玄学几乎完 全融入佛教之中 • 儒家对佛教,排斥多 于调和,佛教对儒家, 调和多于排斥;佛教 和道教互相排斥,不 相调和
总体来说
• 佛教西来,气势堂皇。二学争锋,二教颉颃。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儒玄冲突,初不相让。 渐至互补,调谐阴阳。儒玄双修,于兹开张。 道缘老庄,立论脊梁。聃为教主,周列神榜。 道欲和儒,取儒华章。儒之于道,不抑不扬; 道之于儒,无抑有扬。玄佛皆虚,一拍即合。 东晋以降,玄融入佛。佛对儒家,和多于斥, 儒对佛教,斥多于和。佛道相斥,不调不和。
玄学简介
•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 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 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 道家之称。 • “玄”字的本义是一种深赤而近黑的颜色, 所以许慎《说文》引意解为:玄,幽远也。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 众玄之门”,言道幽深微妙。“玄学”之称 的由来,正是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 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 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其影响是什么
• 造成了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其次,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胡 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使得魏晋南北朝的 文化呈现多样性、丰富性 • 使中国文化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 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世乱民伤,思想解放。宗教交锋, 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相斥相长。 中华文明,大放奇光。
汉末董乱,刘氏倒台。中原逐鹿,战衅大开。 三国鼎立,魏强蜀吴,西晋继之,命短祚衰。 北国大地,更朝换代。有国十六,强胜弱败。 北东西魏,相继嬗递;北齐北周,先后登台。 南有东晋,偏安一隅;宋齐梁陈,桃僵李代。 天下大乱,桎梏松开。
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时代背景
•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是中 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 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 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 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 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 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 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 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 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道家思想
道家崇奉的神灵 道家“坐忘”
老 老子 悟 道 子 道家“三十六重天”
道教总述
• 道教萌发,初立门庭。东汉酝酿,发乎魏晋。 寇陆借权,统一路径。斋醮程式,渐趋完整; 道德戒律,逐步奠定。天子师尊,仙谱系明。 道教宗教,基本定型。本土宗教,特性鲜明。 源取百家,仙重楚神。旨在修仙,返朴归根。 养气求寿,服丹炼金。奇法怪术,荒诞不经。 关注不死,现实铭心。
道教简介
• 思想渊源:道、儒、墨等哲学流派以及传统星相 家、医学家、谶纬家 • 在神仙世界的构造上:以古代中国尤其是流传于 楚文化圈的种种神话人物为本源 • 教旨:以长生成仙为目标,讲求归本返朴、归根 复命的养气健身术,倡导以长寿祛病为宗旨的 “房中术”,钻研追求不死的炼金服丹之术 • 最关心:“人如何不死”
玄学影响下的魏晋生活
竹 林 七 贤
陶 渊 明
玄学总述
• 玄学兴起,三大异常:首超现世,诉诸本体, 谈玄析理,思绪飞扬;次重情感,体验响往, 重神轻骸,信马由缰;三重人格,追求理想, 徜徉山水,率性张扬,琴诗自乐,违礼狂放。 空谷足音,文心巨响,玄远清虚,士人灵光。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 道教由来: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 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 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藉政权之力清整民间道派,并 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道派。与此同时,道 教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斋醮程式、道德 戒律。萧梁陶弘景更以“天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 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道教作为一个完整意 义上的宗派至此基本定型。
玄学
• • • • • • 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 宗旨:贵无 最高主题: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中心课题:探求理想人格 热衷于:思辨深邃的本体论 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思潮产生了深刻影 响 •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 郭象等
王 弼
何 晏
阮籍
向 秀
• 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 而直接诉诸本体 • 玄学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即在现 实的人生中,特别是在情感之中去达到对 无限的体验 • 玄学的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 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构建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儒、玄
• 玄学之士“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 • 儒学之士谴责玄学家“好谈老庄,排弃世 务,崇尚放达,轻蔑礼法” • 儒玄又相互吸引,导致“儒玄双修”之士 大量涌现。
道教与儒学
• 范文澜曾描述儒、道二教关系:“儒家对 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 无排斥。”
佛教与玄、儒、道的关系
局 。 相 互 融 合 的 多 、
颃 二 教 (道 教
此 形 成 魏 二 学 、 佛 教 学 ) 、 、 玄 相 学 互 颉 、 ) 由 。 统 系 化 (儒 朝 文 北 南 晋 了
进 次 大 陆 的 佛 教
与 道 教 勃 兴 的
• 也 气 势 日 增 自 地 开 亚 南 , 来 同 时
元 激 荡 的 格
玄学崛兴
时代背景:西汉后期,儒学被定为一 时代背景 尊,由儒家政治伦理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杂糅搭配而成的、包罗万象的宇宙论,成 为大一统的汉帝国巩固其统治的理论基础。 与此相辅而行的是对儒家经典进行烦琐解 释的“经学”。 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这个包罗万象 的宇宙系统论的神圣光圈黯然失色,经学 也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烦琐学问。统治阶 级的腐败以及社会大动乱更有力地宣布了 儒学的“不周世用”和思想的虚伪。 在这样一种时代大背景,玄学应运而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