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选择,填空,判断1 . 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

10. 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

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

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 和象征型; 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相对于不自由的、片面发展的现实个性而言的。

在文学活动中,现实不自由的、片面发展的个性,在审美理想的作用下升华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个性。

审美个性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性的复归。

2、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即意象,它是由语言文字的涵义构成的,又是被读者内心体验到的,它融合了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想象力等。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

3、审美意象文学形象的核心是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审美意识的基本单位。

文学形象的创造就是审美意象的创造。

审美意象构造的材料是生活经验即感性意象,它不经过抽象和概念化阶段,而是在审美理想(人的自由要求)作用下,转化为审美意象。

4、审美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由于解除了现实关系,我们能够以自由的审美主体的身份,重新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的真谛,体验人生的价值。

审美体验是对人生的全身心的体验,具有知情同一性;审美体验是超现实性的,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成为对生存意义的领悟。

5、文学的虚拟性文学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虽然要以现实为基础,但又必须按照审美理想选择、改造生活中的素材和体验,塑造审美意象。

由于审美理性的作用,文学描绘的世界偏离了现实世界。

但文学的虚拟性又给人以真实感。

由于审美意识是充分的非自觉意识,主体丧失了理智,把幻象当作真实;又由于主体与客体融合,对象意识成为自我意识,所以我们才会有艺术同情。

6、原型原型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所谓原型是指文化-心理原始结构。

文学原型即原始文化-心理活动,分解开来包括原始巫术文化和原始意识。

文学发源于原始巫术,它是文学的母体、胚胎和前结构。

文学意识的前身是原始意识,原始意识结构也成为文学的深层心理结构。

7、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是原始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

神话传说以神话故事来表达原始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是原始人的百科全书,也体现他们的情感愿望。

对原始人而言,神话不是虚构,更不是一种文学活动,而是绝对真实的记述,不容怀疑。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

(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

(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24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第一大点: 文学理论1. 文学定义和特点a.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b. 文学的特点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2. 文学分类与流派a. 文学的分类方式和标准b. 主要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特点3. 文学审美理论a. 审美的概念和特征b. 主要审美理论的介绍和比较4. 文学批评方法a. 文本批评和作品批评的关系b. 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5. 文学与社会文化a. 文学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b. 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第二大点: 文学史1. 古代文学史a. 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和重要作品b. 古代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介绍2. 近代文学史a. 近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背景b. 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3. 现代文学史a. 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主要特点b. 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介绍4. 当代文学史a. 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品特点b. 当代文学的反思和创新5. 文学与时代精神a.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b. 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第三大点: 文学作品分析1. 文学作品与艺术形式a. 不同艺术形式对文学作品的影响b.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分析2.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a. 文学作品的结构组成和层次分析b.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3.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a. 文学作品的主题提炼和分析b.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析4. 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a.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情绪传递b. 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5. 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a. 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解读b. 文学作品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分析第四大点: 中国文学概览1. 古代中国文学a. 古代中国文学的特点和瑰宝b. 古代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2. 近现代中国文学a.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崛起和发展b.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诗歌与韵文a. 中国诗歌的特点和形式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4. 散文与小说a. 中国散文的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品5. 戏曲与戏剧a. 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品第五大点: 国外文学概览1. 古代西方文学a.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的发展和特点b.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2. 欧洲文学a.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特点和作品b. 欧洲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美国文学a. 美国文学的发展和主题特点b. 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4. 亚非拉文学a.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发展轨迹b.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5.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鉴a. 跨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学的影响b. 文学互鉴的案例分析和启示总结:。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第一章文学观念A、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

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

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

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

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

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

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文学称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

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

5.文学的含义:广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西方十八世纪前,中国魏晋前(3-6世纪))狭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他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中国魏晋时期开始,宋文帝建立四学正式脱离,西方16到18世纪,1747年,查理斯巴托七种美的艺术,提出美的艺术才是文学。

文学的审美含义脱颖而出)文学审美艺术形态属性的表现: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双重缠绕状况。

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是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无功利性为阅读无功利性和审美(创作)无功利性。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

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

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

文学必然地要表现为直觉方式,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理性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理性,通常被认为与形象相对,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普遍本质而形成观念的方式。

理性以特殊方式存在:第一,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依赖于理性的力量。

第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认识是人对世界的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方式。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话语五要素: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①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②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有两种情形:含蓄(小中蓄大)含混(一中生多)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审美特征: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6.文学创造: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即自然,客体即情感,客体即原始意象。

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丑的有个性,审丑批判);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模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和移情者,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没得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具体的社会人。

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文学作品是创造主体与创造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的双重超越的产品。

文学创造的过程:发生,构思,物化。

发生:材料储备(源泉是社会生活),艺术发现(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创造动机(分为:美学动机,社会政治动机,心理动机,对象刺激动机,经济动机)情绪记忆:艺术家在对外部世界材料的积聚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时获得这一材料时的情绪、心境、情感存储下来了。

这种存储,在文艺心理学上成为“情绪记忆”想象与联想:想象即构想意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有三种形态:一是再现想象,指在内心复现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过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二是比拟想象,指将某种难以言状的东西形象化的过程。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三是虚构想象,指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无物想成有物、或常物想成异物的过程。

“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孙悟空”。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想象之一种。

联想有三种形态:一是接近联想,这是将两种以上在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二是类似联想,这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三是对比联想,这是把两种以上可以比照又有关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联想在文学构思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诗歌构思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拓宽形象意境,造出读者意想不到的美妙境界来。

灵感含义: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特点:突发性。

亢奋性。

创新性。

来源: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是灵感产生的根源。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特点: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

其具体情形有两种:第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第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即兴与推敲是物化阶段冲的两种不同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不同手段。

即兴是作家因外在刺激或内在动的作用而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作品的情形。

即兴创作的作品往往有如下特点: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推敲是作家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和妥贴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作品的文字操作情形。

有如下特点: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精确鲜明。

7.文学真实:艺术真实的定义:在作家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内蕴的真实(合情合理)、假定的真实(假定性情境)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诗艺性(诗的艺术手段和技巧)艺术概括是创造艺术真实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从个别到一般,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诗意的裁判”。

内涵: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

8.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现实型:含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