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课件——第08章 犯罪的社会及环境原因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

二、经济变动与犯罪 (一)失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罪
失业与犯罪的高度相关性早已为各国犯罪学 家所公认。
(二)经济发展与犯罪 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和比例的增减变化; 经济发展对犯罪结构的影响。
三、贫富悬殊与犯罪 基尼系数是一个0-1之间的数值 0.2以下:收入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基本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5以上:差距悬殊 我国目前基本超过0.5
3、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 的进程,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相分离。
由于社会各阶层占有权力资源与经济资源的 不同,使得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得非常复 杂,从而造成了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
4、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需要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政策与法律的真空, 滋生了与主流经济并行的地下经济,与犯罪 密不可分。
有重要作用。
(二)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消 极影响主要是:
1.对子女缺乏监督和管教。 2.缺乏子女感情发展的条件。 3.家庭破裂前后的创伤性体验的消极影响。 4.缺乏心理认同的对象。 5.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支持。
(三)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犯罪人比正常人更有可能有犯罪 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和 进行犯罪行为的家庭成员的存在,对个人犯 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心理影响作用、行为示范作用和其他消 极作用。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班都拉的研究表明,电视中的暴力对观众 至少产生4种效果: 1.它教给攻击行为的方式; 2.它改变对攻击行为的内在遏制; 3.它使人们对暴力失去敏感性而变得习以为常起 来; 4.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暴力的现实生活形象, 使人们以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暴力。
犯罪的社会原因

(2)贵州湄潭县抄乐乡小五年级二班 的班主任罗远寿宣布过一个规定,谁上 课时转头看后面的同学,就要令后面的 同学吐10口唾沫给他吞下。1999年12月 13日,学生冯航上课时向后张望,被罗 老师厉声呵斥,当即吓得发抖。尽管如 此,后排的同学还是被强令向冯强吐口 水。吐到第三口时,冯航受不了,回吐 了一口唾沫。
◆ 中国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弊端
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表现: 其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
其二,基础教育不够普及;
其三,教育方式陈旧 。
案例Leabharlann (1)2000年5月22日星期一上午,陕西澄 城县庄头乡柳池小学某班级上第三节数学 课,班主任李某检查作业时发现,她星期 五中午布置的56道数学应用题,班上有8 名同学未完成,于是,这些同学被老师叫 上讲台站成一排,让做完作业的18名同学 上去,每人打这8名同学10个耳光。挨了 180记耳光之后,这8名二年级的小学生都 哭了,脸也被打得肿起来。
家住湖南涟源市伏口镇的吴某已跑了近30年的 运输。地下六合彩蔓延到这里时,他也慢慢参与 买码(买六合彩),最后不但花光全部积蓄,甚 至还将自己新盖的房子也抵押给了码庄(庄家)。 2006年4月,他与同一条街上的其他生意人一样, 在特码(中奖号码)连出8期“双号”之后包“单” (包单:把1-49个数中的奇数全买下,以提高中 奖概率),结果一条街的人都赔傻了:“在听到 开出10号特码之后,街上顿时哭声骂声一片。” 那次开码,整个村子一下就流出了68万元资金。
凶手其人: 1. 23岁韩国学生赵承熙; 2. 1992年从底特律入境; 3. 性格孤僻独来独往; 4. 老师曾发现其文字描述暴力; 5. 曾被送入精神病院; 6. 3月份花571美元购买手枪及子弹。 作案动机: 1. 不满有钱人作风,宣言报复快乐主义; 2. 案发前在宿舍与女友发生争吵,怀疑女 友有外遇。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学

盗窃犯罪的社会成因分析(一)、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盗窃犯罪的产生和增加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起来,同时两极分化也在不断加剧。
由于在社会转型初期,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致使一小部分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牟取暴利而成为暴富群体。
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利息、房地产、股票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很快。
一些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和白领的收入相当丰厚。
而与上述群体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工人14000万人中有一半左右的人被停发、减发工资,同时还有2000多万需要社会救济的孤老病残等贫困者。
8这部分人构成我国社会转型初期的贫困群体。
贫富悬殊的加剧,贫困人口基数的庞大,导致了相对贫困现象的普遍。
“贫困不会产生犯罪,但是因贫困而不满会而且奇怪地足以产生犯罪,在富裕国家的相对剥夺的人们中间比在贫困的真正被剥夺的人们中间更有可能因贫困而不满。
”9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夫曾经使用一个定义为“相对剥夺感”的概念用以解释相对贫困更容易导致包括诸如盗窃等财产犯罪在内的犯罪问题。
斯托夫认为,人们具有将自己的收入与地位、空间接近的人进行比较的倾向,当自己的收入不入别人的时候,便会产生相对贫困的判断,进而产生被剥夺的感受,这种“相对剥夺感”成为一些人实施盗窃犯罪的心理动因。
“,当正当合法的劳动所得无法满足膨胀的消费需求时,就会有人挺而走险甚至以身轼法,走上犯罪道路。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某些消极因素,强烈冲击着我国过去的伦理价值准则,传统价值准则被动摇,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极端主义等消极思想在思想领域占有很大的一席之地。
有的人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地拼命捞钱,认为钱是万能的,大大增加了盗窃犯罪的可能性。
(二)、失业和无业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近几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转变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和国内经济情况的影响,我国失业和无业情况变得突出和严峻起来。
犯罪学课件

1876年,龙勃罗梭出版的《犯罪人论》标志着犯罪学的产生。
1879年,法国学者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一词。
1885年,加罗法洛出版的《犯罪学》是第一本以犯罪学命名的著作一、犯罪学的概念,狭义: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专门科学。
广义: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的专门科学。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㈠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
包括:(⒈犯罪属性、产生及演进的一般规律;⒉犯罪的基本状况;⒊犯罪的特点;⒋犯罪规律)㈡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⒈犯罪根源(各种犯罪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
有的学者称之为犯罪一般原因。
作用:仅仅可能导致产生犯罪犯罪动机)⒊犯罪条件(犯罪条件是指罪犯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因素。
作用: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犯罪条件并不直接导致犯罪,但它对犯罪一般原因起促成或阻碍作用)⒋犯罪的相关因素(犯罪直接原因发生作用的外围辅助条件。
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要的,它的有无不决定犯罪的产生或不产生,但它的存在会对犯罪产生提供方便。
)㈢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归宿。
⒈国家政策⒉社会对策⒊个人态度三、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刑事社会科学1、具有综合性;2、具有社会性;3、具有独立性(前犯罪学科);4、属于刑事社会科学。
(二)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2、犯罪分类:分为3类3、犯罪预防:(1)特别注重刑罚的作用(强调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的及时性,反对刑讯逼供、刑罚严酷和死刑)(2)完善其他措施(如完善法律、分化权力、昌明道德、改善教育)。
(三)边沁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避苦思乐而理性选择的结果。
自然已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2、犯罪分类:按罪过为标准划分为五种。
①私人罪过(侵害个人的犯罪)②半公开罪过(侵害某一整个属类的人的犯罪)③内向罪过(侵害自己的犯罪)④公开罪过(侵害国家整体的犯罪)⑤杂式罪过(仅指欺骗罪和背信罪)3、犯罪对策:①通过刑罚的适用防治犯罪,主张刑罚的适当性和多样性。
犯罪学

犯罪的自然原因一、时间原因1、昼夜周期:犯罪循沿或有意识的利用昼夜的循环复始而消长涨落。
2、自然周期:特指诸如生物节律、妇女例假已经月之圆缺等周而复始的生理、自然的世界段落3、社会周期:具有社会性内容,循环往复的时间段落如周、月、星期、固定节假日及上下班周期,经济危机等4、季节周期:在四季分明的地带,犯罪随季节的交替而出现的涨落曲线最为明显二、地理原因1、城、乡:都市犯罪率高于乡村;农村暴力犯罪率高于城市;城市性犯罪、财产犯罪高于农村。
原因(1)城市人口密集,社会变迁剧烈,利益冲突激烈;城市社会调控系统严密,文化程度高,暴力犯罪少;城市人观念较开放、诱惑大,故性犯罪和财产犯罪高(2)城市经济关系复杂易滋生和隐匿财产犯罪,农村则相反,财产犯罪少(3)农村民风淳朴,有一种醇厚的人情关系,人们普遍从道德上谴责犯罪,从心理上制约了犯罪;而城市则是赤裸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疏远,形成了对犯罪熟视无睹、姑息放任的风气2、特殊空(1)城市死角(2)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3)独居住宅(4)流动空间3、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1)单位(2)社区(3)山区、林区、水网地带(4)国、边境地带犯罪的社会原因一、经济因素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主要指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不正当竞争引发的犯罪,特不是经济犯罪)3、市场经济的价值观:过分注重物质利益,极端个人主义4、新旧制度转换过程中的真空和漏洞5、贫困二、政治因素1、政治冲突:犯罪人与现政府、法律有矛盾而谋求另一政府或国家予以取代2、政治体制弊病(1)权利过于集中(2)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3)权力行使缺乏监督(4)控制职务犯罪机制尚待理顺(5)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3、教育、家庭因素教育因素:(1)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2)基础教育不够普及(3)教育方式陈旧家庭因素:(1)不完整的家庭(2)不和睦的家庭(3)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4)行为不良家庭犯罪的文化原因一、文化冲突1文化变迁(1)、文化变迁导致文化冲突,进而导致犯罪;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成正比,与犯罪率也成正比(2)、社会失控发生在文化变迁导致的交接真空或无法融合期间(3)、文化变迁与犯罪的对应关系,只是其功能层面的状态(4)、大规模文化变迁期间,因特别注意防范犯罪2、文化传播3、国民性格的偏斜、冲突和阴暗劣质是引发犯罪的渊薮二、犯罪亚文化1、反社会意识2、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和仪式3、犯罪的非语言符号4、犯罪技巧为具有专门技术性的方法、技艺和经验5、罪犯特征是具有表明身份的各种符号和标志6、文身犯罪的个体原因一、生理原因1、性别2、生理发育3、年龄4、智力5、孪生子二、犯罪心理因素(非观念层面)1、情绪情感:(1)激情犯罪(2)不良情绪犯罪2、需要、动机:(1)相对被剥夺感,缺乏关注,仇富(2)寻求刺激心理(3)侥幸心理3、成瘾性犯罪4、个性犯罪5、变态心理犯罪三、犯罪心理因素(观念层面)1、价值观:贪名、利2、道德观偏离、缺乏和错位3、法律意识的缺失、扭曲犯罪预防一、犯罪预防的必要性(有可能是论述)答:第一,犯罪预防是一种社会恶害。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有果皆有因,犯罪学是一个因果关联非常紧密的学科。
社会中的某些因素决定、促使、引发了犯罪的产生,犯罪作为一种“果”,那么我们就要去探寻犯罪产生的原因,在此浅析一下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
社会就是一个复杂关系关联起来的综合体,这也就造成了犯罪的社会原因的复杂化。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政治因素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不完善甚至是缺陷的地方如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以权代法,以法代政,法制机制不协调等。
这些弊端减低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功能,在客观上给各种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为滋生犯罪提供条件。
犯罪份子往往利用这些缺陷逃避犯罪惩罚,对别人产生错误影响。
2.经济因素经济作为物质生活的基础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各种行为也包括犯罪行为。
它在决定和影响犯罪行为的诸要素中占据着主导和决定作用。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每个人都会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就使他们会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甚至铤而走险——犯罪,由于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有让每个主体都享有自由竞争和等价交换的平等地位。
但是那些大型的企业就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某一领域内形成垄断,让那些在该领域的中小企业不能从中获利,甚至只能破产或被吞并。
所以这也会让他们去破坏市场的制度,打乱市场的秩序,违法经营或不正当竞争;商品经济的开放性打断了地域的限制,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犯罪现象。
集团型和智能型犯罪,使诱发和刺激犯罪的因素增多,从而导致犯罪率上升。
3.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一种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一些畸形文化影响深远,比较根深蒂固。
比如:重男轻女、特权思想等,造成了虐待妇女、遗弃甚至杀害女婴、买卖妇女的犯罪现象。
以及官僚主义,以权代法,滥用公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封建迷信的存在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大肆的聚敛钱财的同时也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这些都是封建思想留给我们的后遗症。
而现代文化中影响到犯罪的就更加的普遍了,由于社会价值观的重大转变,传统的信仰被抛弃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泛滥。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8章

第二节 年龄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三、初次犯罪年龄与再犯率
在初次犯罪年龄与再犯率之间,相对越长,再犯率也会相应增高。2.犯罪人初次犯罪年龄越低,其社会化缺陷的弥补和心理恢 复的过程也就越长,犯罪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与此同时,刑罚处罚对不同年龄的人影响也不相同。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由于犯罪时其心理发育并没有 完全成熟,被判处刑罚这一事件本身对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心理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犯罪的未成年人要想在 以后恢复其心理发展的正常水平,其过程将更为漫长。在这一恢复过程中,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外,更需要外 界的有利帮助。如果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得不到有效矫正,犯罪的未成年人更有可能由此步入犯罪生涯。相 反,成年人受刑罚处罚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即便受到了影响,也能很快运用其已经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恢 复其正常的心理状态。因此,就刑罚处罚对成年人的心理损害程度而言,远轻于其对未成年人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所导致的犯罪机会、犯罪成本的差异会逐渐缩小,并因而缩小男 女在犯罪类型上的差异。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在体力上的差距缩小,他们实施暴力犯 罪的比例同样都比较低。
第一节 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三、性别与犯罪方式
犯罪方式与犯罪类型有一定的联系,有些犯罪类型的划分标准就是犯罪方式,如暴力犯罪和非暴力犯罪。 但是犯罪类型的划分并不可能完全包含犯罪方式的内容。性别对犯罪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年龄与犯罪率关系的衡量指标,主要表现在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与一定年龄阶段 的犯罪人口占犯罪总人口的比例的比较。一般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表现出三种情形:其一,一定年龄 阶段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高于一定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口在犯罪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其二,一定年 龄阶段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与一定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口在犯罪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当;其三, 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一定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口在犯罪总人口中所占的比 例。在犯罪学上,第一种情形称为犯罪的低发年龄段,而第三种情形则属于犯罪的高发年龄段。就我国目前 的犯罪情况而言,年龄与犯罪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小结
• 本章关键名词:犯罪社会原因 • 本章主要理论:市场经济与犯罪 • 本章要点:经济因素与犯罪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 罪
本章思考题
• • • • • • • • • • 一、名词解释 犯罪的社会原因 二、简答与论述 1、什么是犯罪的社会原因? 2、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哪些? 3、犯罪的社会原因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4、试述市场经济与犯罪的关系。 5、试述学校教育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6、试述家庭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7、试述贫困与犯罪的关系。
第八章 犯罪的社会及环境原因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各种 社会因素与犯罪发生的关系,并能对具体犯罪现 象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第一节
概
述
• 一、犯罪社会原因的意义 • 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犯罪主体之外的一切条件和 情况。包括犯罪主体之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犯罪的社会环 境因素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主体之外的各种社会现象,包括宏观社会 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宏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法制和社会变迁等因素;微观的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学 校、社区等因素。 • 二、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 • 第一,独立性。 • 第二,间接性。 • 第三,条件性。 • 第四,系统性。 • 第五,可控制性。
第二节
• • • • 罪 • 五、贫困与犯罪
经济因素与犯罪
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 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犯罪 四、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真空和漏洞与犯
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
• 政治因素包括阶级状况、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 度、国家机构的运行机制和实际的效率等等。 • 一、阶级状况与犯罪 • 二、社会制度与犯罪 • 三、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 • 1、权力过于集中 • 2、政治运作过程中缺乏透明度 • 3、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 • 4、权力运行缺乏监督
第四节 教育因素与犯罪
• 一、学校教育因素与犯罪 • 1、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 • 2、基础教育不够普及。 • 3、教育方式陈旧。 • 二、家庭因素与犯罪 • (一)不完整的家庭 • (二)不和睦的家庭 • (三)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 • (四 • • • • • 一、文化冲突与犯罪 1、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 2、不同民族、地域、群体之间的文化冲突。 3、中外文化的冲突。 二、文化传播与犯罪 三、国民性格与犯罪 四、亚文化与犯罪
第六节 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
• 一、时间与犯罪 • (一)昼夜周期与犯罪 • (二)自然周期与犯罪 • (三)社会周期与犯罪 • (四)季节周期与犯罪
第六节 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
• 二、空间与犯罪 • (一)城市与犯罪 • (二)农村与犯罪 • (三)特殊空间与犯罪 • 1、城市死角 • 2、城乡结合部 • 3、偏远的矿山、、施工区、工厂区 • 4、国(边)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