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信念

合集下载

金融经济学整理

金融经济学整理

金融经济学名词解释自然状态:特定的会影响个体行为的全部外部环境因素。

自然状态的信念:个体会对每一种状态的出现给予一个主观的推断,即某一特定状态s出现的概率P。

期望效用原则:人们在投资决策时不是用“钱的数学期望〞来作为决策准则,而是用“道德期望〞来行动的。

而道德期望并不与得利多少成正比,而与初始财富有关。

即人们关怀的是最终财富的效用,而不是财富的价值量,而且,财富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效用函数的定义:不确定性下的选择问题是其效用最大化的决定不仅对自己行动的选择,也取决于自然状态本身的选择或随机变化。

公平博彩:指不改变个体当前期望收益的赌局,如一个博彩的随机收益为ε,期望收益为E(ε)=0,我们就称其为公平博彩。

效用函数的凸凹性的局部性质:经济行为主体效用函数的凸凹性实际上是一种局部性质。

即一个经济主体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是风险厌恶者,在另一种情况下是风险偏好者。

效用函数是几个不同的局部组成。

在人们财富较少时,局部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随着财富的增加,投资者对风险有些漠不关怀;而在较高财富水平阶段,投资者则显示出风险偏好。

确定性等价值: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对于某一博彩行为的支付意愿。

即与某一博彩行为的期望效用所对应的数学期望值〔财富价值〕。

风险溢价:是指风险厌恶者为防止承当风险而情愿放弃的投资收益。

或让一个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参与一项博彩所必需获得的风险补偿。

阿罗-普拉特定理:对于递减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随着初始财富的增加,其对风险资产的投资逐渐增加,即他视风险资产为正常品;对于递增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随着初始财富的增加,他对风险资产的投资减少,即他视风险资产为劣等品;对于常数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他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与其初始财富的变化无关。

相对风险厌恶的性质定理:对于递增相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其风险资产的财富需求弹性小于1〔即随着财富的增加,投资于风险资产的财富相对于总财富增加的比例下降〕;对于递减相对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风险资产的财富需求弹性大于1;对于常数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风险资产的需求弹性等于1。

自然爱默生译文

自然爱默生译文

这篇<自然>选自爱氏第一讲演集。

它也是一篇经典。

与美国学者对照,就可以基本了解爱默生关于人关于自然的信念了。

之所以不说理论二字,因为他把这种信念,做为一切关于个体人论的起点,这,就算他自我无需证明的公设吧。

他认为,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对应的,自然是美丽而善意的,人的自性也必如此。

这就是他用他那震撼人心的语言如此鼓吹绝对自由思维的出发点——绝对信赖个体人,就如同绝对地依赖,信赖我们的自然一样。

请注意,在这个信念里没有谁轻谁重的问题,也没有逻辑的先后。

这是在逻辑之前的信念。

如果对照中国教育最基本的设想:人的头脑是需要加以灌输的,自由思维是不可信赖的,其实是从根本上对人的自我否定,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源于什么文化传统,与爱默生倡导并为美国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直到人的一生所实践的,又何止是南辕北辙。

我的一位美国同事,神秘地对我说:未来属于中国。

我只有摇头。

她哪里知道,在美国,整个社会是在培养着人,他有全部的力量去行动,自由的发挥着天赋。

而中国,却还是在孜孜不倦地造就工具,活的工具。

这,又如何去竞争呢?一个是主动的社会人,他不惧怕任何变化,他创造着改进着他周围的环境,另一个是只能镶嵌在某个螺丝口径中的螺丝钉,在社会的挤压下,从根本上丧失了行动的力量。

作为生产者,也许后者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那也就是跟在人后爬行的了。

这世界的未来属于创造,无论是产业,社会环境,更别说艺术了,甚至人本身,莫不如是。

我们的国家一天不从观念上改变对人的假设,那么要赶上所谓先进国家,就还是一句空话。

还没有开始的竞争,就已经输了。

从爱默生扯到这里,已经是离题万里了。

然而在美国生活的时光,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他们(美国人民)无须知道爱默生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实践,无处不渗透着爱氏的信念,对个体人的信念!请停止嘲笑所谓美国人的无知和愚蠢吧。

当社会成为个体人信念的实践体时,这个力量是无可战胜的。

试译爱默生:<自然>走入孤独,远离书斋,如同远离社会一样重要。

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信念

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信念

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信念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信念由于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急剧增强,激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万能的思想。

造成生态环境出现问题是由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错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就集中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对此,我们可以从博大精深的孔教学说所蕴含生态环境理念中去吸取营养。

孔教生态环境理念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得到增强,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天人合一”是孔教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信念。

孔教认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群生命体,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

人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孔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即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天、地、人一体化。

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人,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孔子肯定了天之可则,即肯定了自然的可则,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

《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看作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平衡运动。

在孔教看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的,而是协和共存的,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握,强调天人的协调、和谐,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荀子也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就是说“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

因此,人类在为自身的生存而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认识与遵循自然规律,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

否则,就会破坏和危及人类的生存基础。

现代新儒家也认为,人与自然应当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何多苓:信念,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

何多苓:信念,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

是时侯了,让我们重新来吻大地,……让丰富的生命重归根基——罗宾生·杰弗斯一我走的荒原上。

我望着地平线。

当我想到,有一天它将被无数高层大楼割裂开来,我不由在心中珍藏起这美好的印象。

地平线对我来说是一个终端——在我的画面上,它是一切线条的归宿。

而于对我置身其中的伟大景观,它是沉默而响亮的自然交响诗的终止和弦,一个永恒的纪念象征。

四十年代末,美国诗人罗宾生·杰弗斯这样写道:文明象屠杀兔子一样屠杀了美他早已死去。

他的罪恶的诅咒被遗忘了。

物质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

混凝土比沙漠还要无情地吞噬着土地。

不管漠然无视也好,自我陶醉也好,曾经作为艺术历史的无尽源泉的这个自然生态是改变了。

田园诗的美学寿终正寝,代之而起的是“都市”与“超级都市”的美学,即机械文明所造成的新的生态环境中新的审美观念与价值。

与自然的逐渐隔离,拥塞的物质环境、疯狂的速度与节奏效,使人变得过份敏感、脆弱、多疑与自我怀疑。

他被日益紧缩的空间压抑着,在他的自我和谐的愿望中挣扎;“本能”就在这时被召唤出来,成为精神的至高无上的对等物。

人的目光被局限了,于是他倾向于内省,从自身行为功过循环中去发掘另一种美,从潜意识的不可遏止的官能欲念中寻求生存的价值。

自我克制、在永恒中求得净化的愿望消失了,开始了对人的本能的魔鬼的真正崇拜。

“二十世纪初文学和艺术中充斥着恶魔般的人间猛兽”,这一切竟被奉为现代艺术的最高道德典范。

作为人精神之花的艺术,竟堕落成为大工业时代精神变态的象征与自我发泄的呕吐物。

粪便进入博物馆的时代来临了。

“美”的领域飞快地被突破,“艺术”成为这个世纪最抽象的、最没意义的呓语。

绘画没落了。

最有悲剧性的是,它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狂飙式的革命动力和具有前所未有的多样流派的时代走向衰亡的。

这是人类进入太空的时代;这是每天都有一种生命悄然灭绝的时代;这是每天“喧哗”诞生一种“艺术”的时代。

但衰亡的症状是一派表面繁荣掩盖不住的。

它首先表现于,作为某种艺术理想标志的激情已不复在。

万物有灵的经典语句

万物有灵的经典语句

万物有灵的经典语句万物有灵,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信念,它源自于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尊重。

在不同的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万物有灵的经典语句。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例子:1. 万物皆有灵,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和朋友。

它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共处。

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山川河流,皆有灵性,它们是大自然的化身,值得我们的保护和珍视。

3. 树木是大地的儿女,它们有生命力和智慧。

我们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与它们建立联系,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4. 动物们是地球上的伙伴,它们有自己的情感和思维。

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权利,与它们和谐相处。

5. 水是生命之源,它有着独特的灵性。

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与水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

6. 石头是大地的守护者,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沉淀。

我们应该尊重石头的存在,保护自然风景中的奇石和名石。

7. 星星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它们是宇宙的眼睛。

我们应该仰望星空,与宇宙建立联系,感受宇宙的无限智慧。

8. 风是大自然的呼吸,它们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我们应该欣赏风的美丽,保护大气环境,减少对风的破坏。

9. 虫子是小小的生命体,它们也有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应该尊重虫子的存在,不滥用农药,保护生物多样性。

10.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它有着神奇的生命力。

我们应该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环境,共同守护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这些经典语句提醒我们,大自然中的万物皆有灵,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们。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传承下去。

让我们用行动来践行这些信念,让万物有灵的理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体现。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7篇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7篇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7篇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篇1人,还是应该有几分敬畏之心的。

缺乏敬畏之心的人,常常会妄自尊大,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往往是愚不可及。

要说敬畏,我们最应该敬畏的是自然。

自然像父亲一样,我们敬畏它,它就亲近我们,我们忤逆它,它就惩罚我们;自然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敬畏它,它就给我们无限的启示,我们藐视它,它严历地教训我们。

“师法自然”,是最聪明的学习方法。

可是人类总是以自然主宰自居,肆意享乐,挥霍浪费自然的一切资源。

人类总能够化友为敌,几乎所有的生命形式,都能够变成我们人类餐桌上美味,人类高踞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点,在地球上似乎所向无敌。

如果仅仅是为生存或繁衍而取得食物,尚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而人类不是这样。

食野味穿裘皮赏骨雕,是某些人的癖好,还成了炫耀的资本和地位的象征。

为一只犀角,可以杀害一头犀牛。

为两根象牙,可以杀害一头大象。

为了得到黄羊的皮毛,可以把它们斩尽杀绝。

为了取暖或者削筷子,可以毁灭性地破坏森林。

人类可以移山填海,可以随意排放毒气,排放污水,排放废渣。

人类因一丁点小利,可以屠毒生灵;为满足无边的贪欲,可以糟蹋环境。

短短的几百年所谓现代文明,让天空失去明净,变得灰暗;水源不再清澈,变得肮脏;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

在破坏自然的活动中,我们也不得不惊叹人类的力量,还有哪一种生物,能够这样糟贱地球,我们所有生物共同的母亲。

自然生态以十分脆弱的表象,给我们沉痛的教训。

制冷剂的任意排放,使臭氧层出现了漏洞,各种有害射线长驱直入穿透大气层,我们就失去了庇护。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使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地球两极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过度放牧和垦殖,植被大量破坏,使土地荒漠,扬砂暴虐,使水土流失,河湖淤塞,造成洪灾水患。

再看科技是如此发达的美国,今年也遭受了罕见的飓风,造成至少千人死亡。

一场“非典”从广东到香港,从中国到外国,从亚洲到全球。

今年的禽流感,从东南亚到中国,从台港到韩国。

什么是信仰?信仰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什么是信仰?信仰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什么是信仰?信仰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信仰,是指基于信任和赞扬而形成的一种精神需求。

信仰通常是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宗教信仰、哲学信仰、自然信仰等。

人类不断尝试寻找一种能够支撑生命的力量,以及一个可以传承的文化背景。

信仰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减轻痛苦,还可以赋予生命以希望,以下是信仰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一、信仰可以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撑。

任何一个生命,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这些挑战都是需要用到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持来度过。

信仰可以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更加坚韧和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困难。

比如,宗教信仰可以让人感到灵魂得到拯救,哲学信仰可以让人获得更加理性的思考方式,自然信仰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大的自信心和爱护自然的责任感。

二、信仰可以使我们更加具有价值观。

信仰可以塑造我们的价值观。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这个价值观可以被强化和确认,就能够引导人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使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信仰就像是一个定位器,可以引导我们的内心走向正确的方向。

比如,人们在宗教信仰中通常都会遵循爱、善良和慈悲的原则,这些价值观也都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信仰可以增强我们的道德观念。

在信仰的框架内,人们往往会更加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其他形式的信仰,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遵守这些规范和准则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高的道德层次和成就感。

信仰可以启迪我们更加善良、又爱护他人和自然界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丰富我们的道德观念。

四、信仰可以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例如生病、失业、恋爱问题等等,这时候信仰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缓解压力的渠道。

信仰会让人们感觉到得到了上天的庇佑或者让人可以将这些问题也许解释为被上天的秩序所掌控,从而让我们承受起生活中的压力更加轻松。

这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

关于信念信仰的事例

关于信念信仰的事例

关于信念信仰的事例
1. 宗教信仰:一些人相信特定的宗教教义,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这些教义,参加宗教仪式,进行祈祷和虔诚地信仰神灵。

2. 非宗教信仰:例如,一些人可能相信自然的力量和能量,将大自然视为神圣。

他们可能选择去户外,接触大自然,进行冥想或瑜伽,以期获得平静和启迪。

3. 科学信仰:一些人对科学和理性思维抱有信仰。

他们相信科学方法和证明,并试图用科学的理解解释世界和生命的起源和现象。

4. 团队信仰:在团队中,人们可能对目标、价值观或集体使命抱有共同的信仰。

他们可能相信团队的合作、努力和奉献可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并在团队的成功中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

5. 人权信仰:许多人相信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尊严和自由的权利。

他们可能投身于人权组织、慈善事业,或支持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运动。

6. 私人信仰: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个人信仰,这可能包括对自身的价值、意义和目标的信仰。

这种信仰可能源于个人经历、家庭价值观或与特定事件的亲密关系。

这些只是信仰和信仰的一些例子,不同人对信仰和信仰的定义
和理解会有所不同。

每个人的信仰和信仰对其个人行为、态度和世界观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的信念
天空,蓝蓝的,无拘无束的云丝在天空肆意的展现自己清纯的美。

在一次抬头,似乎有种错觉,太阳在一步步地向自己头顶压来,那耀眼的光芒刺痛着双眼,让人感到一阵眩晕。

这时天空已经变成了鲜艳的橙黄,如香橙的夕阳悬在远处起伏的山脉,给世间洒下一片余晖,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对人间的眷恋。

坐在屋子里,有几束阳光射过绿荫的树和那明亮的窗,铺在我的课本上,树上的字符似乎在跳跃,我还瞅见那许久未动过的橱柜上泛起灰尘,它们在那束阳光里舞动着,展现自己唯一的不凡。

天空又渐渐变成了浓浓的橙红色,世界就像一张诺大的宣纸,阳光在为它涂抹最绚丽的色彩
夜幕拉着它黑色晚礼裙的裙角也来光顾这座繁华的都市,很难想象,她是如何降月亮那样的珠宝绣在裙上,为自己增添几分婀娜的姿态。

依旧是坐在书桌前,仰头透过枯细的树枝望着那似柠檬一样的玉盘,月华毫不吝啬的泻向大地,黝黑的泥土享受着它的青睐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雾里悬浮着橙黄的霜
看着偶尔隐现的星,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隐士,不追求红尘路上的富贵,却独爱那份田间的清闲;不羡慕世间庸俗的虚荣,却只爱雨后七彩虹横跨在天际的姿态。

在自然的怀抱里,人们有种解脱,没有了功名利禄的诱惑,没有了令人厌恶的勾心斗角那阵风,或许吹走的不只是长时间的热意,还有人们的悲痛;那阵雨,或许洗涤的不只是人们的肌肤,还有人们长时间积累的挫意感感谢自然,给了他们宣泄的空间,伴随那阵历史的钟鼓,迈着自己信念的步伐,开始自己的征程,而到最后才发现,一切都回到了起点,因为自己解脱了一切,始终坚信着自然。

这或许是千年的诺言,或许是万年的誓言,一切都随缘,不强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躲避自己躲不掉的事实,因为自己总能在自然的怀抱里找到自己的本来。

它表现得很清淡,清淡到人们快忘了它的存在,伴随它的只有时间,只有在迷雾中升起的旭日和那略带羞涩的月牙
什么时候挫败了,自然会随时扶持着我们站起来;什么时候失意了,自然会抚平那深陷的创伤真的觉得厌烦,为什么不轻轻推开窗远眺,外面的世界充塞着生机,外面的世界在自然的点缀下更加多彩。

我不知用什么语言可以表达我对自然的崇拜,只觉得有它在,我不会束缚自己。

我你宁愿做那站在荆棘枝头用鲜血歌唱的荆棘鸟,也不愿做关在鸟笼里的金丝雀;我宁愿做海浪冲起的浪花,也不愿做身处深海的死水;我宁愿作倾盆而下的暴雨,也不做躲在云后的雾水站在历史的下游,拨动尘封已久的琴弦,不知会不会影响到远处白皑皑的雪山?人生人长人过世,一丝不挂的来,一丝不取的走,经历坎坷的人生,看破世间的红尘,终究能做的便是将自己的骨灰埋进黄土
自然的信念便是这种解脱。

蘸了又蘸的酥油茶,还是当年那样浓;酿了又酿的青稞酒,让我醉在不眠中;品了又品的信念人生,还是酸甜苦辣咸尽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