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2历史情境类选择题热考题型专项练
2019年高考历史题必修二试题汇编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必修二试题汇编说明:北京卷:3,5,14,25;江苏卷:2,7,10,13,17,21;天津卷:1,8;全国卷:其他。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A.①B.②C.③D.④2.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3.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4.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5.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7.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全国卷)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含解析)

(全国卷)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过程中都制定了系统的成文法典,如李惶在魏国变法,制定《法经》;商鞍在秦国变法,制定了《秦律》等。
这些法律的颁布A. 标志着法律体系的形成B. 加速了其他学派的没落C. 说明社会趋向公正进步D. 强化了贵族的政治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政治。
战国时期,各国制定成文法典,旨在限制和削弱贵族的权力,说明社会趋向公正进步,故C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
《法经》和《秦律》不能标志着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普遍得到认可,但并不代表其他学派的没落,排除B项。
2.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溢号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
这说明溢号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史学常识。
从材料信息看,谥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表明了皇帝生前的“行之迹”“功之表”,虽一度被废除,但不久就恢复,而且中国古代一直沿用,这种做法旨在约束君主行为,故C项正确。
A项错在“真实”一词;谥号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项说法错误。
谥号主要是针对皇帝个人行为的,故D项错误。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历史情境类选择题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2历史情境类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740前-690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并,先后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小国,灭国所得之地,直属与楚王成为县。
由此可见,当时()A.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B.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C.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解析:选D。
解读题干情境,可知楚国吞并一些周边小国后将灭国所得之地建为楚国的县,由此说明地方行政体制逐渐由分封制变为县制,故选D项。
2.《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这表明唐代()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中信息,可知说明当时的法律与道德约束结合在一起,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司法判决的一些原则,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不是立法原则,C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D项错误。
3.(2018·重庆巴蜀中学模拟)明中叶以后,刺绣品相当流行,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
画绣继承了宋代刺绣的传统手法并加以创新发展,四色淡雅协调,晕色自然,以绘补绣,绘绣结合,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
这种南北差异表明()A.文人艺术影响领域广C.南北经济结构差异大B.北方重本南方重末D.文化重心南移完成解析:选D。
根据材料“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南方赋予了刺绣更多的文化气息,表明文化中心南移完成,故选D项。
文人艺术影响广,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材料不能体现南北农商差异,B项错误;材料中的文化差异,不能反映出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项错误。
4.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考题型专攻练(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考题型专攻练(三)1.(xx·宝鸡三模)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C.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D.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析】选D。
八路军奋战于敌后战场,很难说得上是“中流砥柱”,且从图中无法看出,故A 错误;图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直接联系,故B错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烈牺牲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故C错误;国民革命军陆军牺牲数目占29%,仅次于八路军,说明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正确。
2.(xx·长沙一模)下图为清代前期中国人口增长表,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能够远远超过明代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解析】选D。
题目要求是根本原因,政府政策是直接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A错误;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人口增加需要大量粮食养活,故B错误;题目要求选择根本原因,需要从经济角度考虑,故C错误;根本原因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说明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而海上丝绸之路从欧洲传入了高产作物品种,故D正确。
3.(xx·聊城一模)下面是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
该图最能说明( )A.传统农业的解体B.近代工业的兴起C.国际贸易的发展D.经济结构的优化【解析】选C。
田赋在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中比例下降,但传统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还未完全解体,故A错误;近代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非1652年以后,故B错误;清政府在关税税率较低的情况下,关税在财政税收结构中比重的增加,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反映出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未体现出其结构的优化,故D错误。
2019高考历史热考大题练(5)

2019高考(人教)历史热考大题练(5)李仕才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
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
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
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
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
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
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
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
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
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从变化的动力、时间及范围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近代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来分析。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历史情境类选择题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 2 历史情境类选择题1.(2018 河·北石家庄二中模 )史楚国从武王熊通 (前 740 前- 690 年在位 )开始外行讨伐兼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周的小国,国所得之地,直属与楚王成。
由此可,当 ()A.楚国抢先兼并争B.各侯国之攻伐不停C.北方国政局相定D.地方行政系统生裂分析: D。
解干情境,可知楚国兼并一些周小国后将国所得之地建楚国的,由此明地方行政系统逐由分封制制,故 D 。
2.《唐律疏》定,子在祖父亲母亲、父亲母亲还没有逝世的状况下就和祖父母、父亲母亲分家 (如祖父亲母亲、父亲母亲指示无罪 ),徒三年⋯⋯称祖父亲母亲、父亲母亲死,徒三年。
表示唐朝 ()A.法律范与道德范相一B.司法裁决存在罪重象C.理常成立法基根源D.孝老敬成社会行范分析: A。
依据干资猜中信息,可知明当的法律与道德束合在一同,故 A 。
资料反应的主不是司法裁决的一些原, B ;材猜中明的不是立法原,C;资料不是明孝老敬成社会行范, D 。
3.(2018 重· 巴蜀中学模 )明中叶此后,刺品相当流行,北系以用性主,南系以画主。
画承了宋朝刺的手法并加以新展,四色淡雅,色自然,以,合,拥有画的水墨神韵。
种南北差别表示()A.文人影响域广C.南北构差别大B.北方重本南方重末D.文化重心南移达成分析: D。
依据资料“北系以用性主,南系以画主⋯⋯拥有画的水墨神韵”,南方予了刺更多的文化气味,表示文化中心南移完成,故 D 。
文人影响广,与资料不符, A ;“本”指,“末”指商,资料不可以体南北商差别, B ;资猜中的文化差别,不可以反应出南北展水平的差别, C。
4.1877 年,《万国公》刊文章数裹足的各种危害; 1880 年批评裹足“极其流弊,罄形容”;1883 年康有戒足会,女性“委曲求全”“ 筋骨”的苦痛深表怜悯。
象直接反应出 ()A.女性裹足已惹起广泛关注B.止足拥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之士的倡体气开化D.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提高分析: C。
2019届高三新人教版高考热点题型专题02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高三新人教版高考热点题型专题02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 下图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3.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4.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5.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6. 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侧面突出反映了(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7. (2014·江苏单科,5)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综合题8.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2019高考历史热考大题练(8)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考(人教)历史热考大题练(8)李仕才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上表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据图表中的第一列得出: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呈现阶段性;根据第二列得出:近代铁路发展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根据第三、四列得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是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匀;总结四列得出:铁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展开。
如论题一:铁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助推器,可以从铁路对近代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新兴社会力量的增强的角度论述铁路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积极影响;论题二:铁路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助推器,论述可以从中国近代铁路修建的开始动力、铁路修建权的把控、列强借助铁路对中国矿产的垄断权的角度进行论述。
答案:要求:1.材料以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为主线,从发展的主要特征、特征的成因及近代铁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提取信息。
2.论题要清晰完整,如: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是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匀;近代铁路发展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铁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展开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4.最后总结,注意运用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示例:论题:铁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助推器。
铁路工业是近代工业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地区的联系,加速了商品流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兴起和发展。
同时铁路工业的发展还推进了新兴社会力量壮大、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可见,铁路有力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示例:论题:铁路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助推器。
近代铁路在中国的出现是随着西方侵略而来的,中国近代的铁路多是列强投资修筑,为其直接或间接控制。
而且列强还控制着铁路沿线的采矿、行政管理等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2 历史情境类选择题
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740前-690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并,先后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小国,灭国所得之地,直属与楚王成为县。
由此可见,当时( ) A.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
B.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
C.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
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
解析:选D。
解读题干情境,可知楚国吞并一些周边小国后将灭国所得之地建为楚国的县,由此说明地方行政体制逐渐由分封制变为县制,故选D项。
2.《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中信息,可知说明当时的法律与道德约束结合在一起,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司法判决的一些原则, 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不是立法原则, C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D项错误。
3.(2018·重庆巴蜀中学模拟)明中叶以后,刺绣品相当流行,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
画绣继承了宋代刺绣的传统手法并加以创新发展,四色淡雅协调,晕色自然,以绘补绣,绘绣结合,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
这种南北差异表明( )
A.文人艺术影响领域广B.北方重本南方重末
C.南北经济结构差异大D.文化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南方赋予了刺绣更多的文化气息,表明文化中心南移完成,故选D项。
文人艺术影响广,与材料不符, A项错误;“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材料不能体现南北农商差异, B项错误;材料中的文化差异,不能反映出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项错误。
4.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可知,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
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故选C项。
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只是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不是舆论普遍关注,故A项错误;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是废止缠足赋予的政治意义,不是直接反映,故B项错误;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是指提高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与材料的内容有识之士倡导废止缠足不符,故D项错误。
5.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
这反映了( )
A.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B.思想解放保入了社会基层
C.近代科学研究气氛日盛
D.中国科技发展形成了体系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材料“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表明当时中国科研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故选C项。
材料未涉及资金来源问题, A项错误;据材料“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两者的设立主体都不属于社会基层, B项错误;该时期是中国近代科研的起步阶段, D项错误。
6.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
这表明( ) A.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B.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
C.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D.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
解析:选D。
据题干“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可见官办企业随着官僚的变迁而迁徙,具有深厚的封建性,故选D项。
7.自1956年11月开始,周恩来总理连续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和锡兰等国。
1960年又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
这表明( )
A.“一边倒”外交政策取得实效
B.美国已调整了对华政策
C.外交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国家建设
D.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解析:选C。
据题干情境,可知从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国家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周恩来总理多次访问我周边国家,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故选C项。
8.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
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
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解析:选D。
据题干“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可知在改造过程中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
9.(2018·四川绵阳二模)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美元作为美国法定货币单位的法案,但当时美元在南北各州的价值不等,法国、西班牙等国货币也在美国流通,导致当时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是( )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
B.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
C.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解析:选C。
美国独立之后实行邦联体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导致地方各自为政,是导致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故选C项。
美国在1783年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故A项错误;南北各种经济形式不同是导致美元价值不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联邦政府建立是在1789年,故D项错误。
10.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
A.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C.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D.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解析:选B。
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设立,体现了计划性的一面,而当时新经济政策鼓励市场货币手段发展经济,越来越重要的计划与新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故选B项。
11.肯尼迪任总统期间,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
据此可知美国( ) A.冷战思维影响到政府决策
B.分权制衡受到冲击
C.缩减福利促进了科技发展
D.国家垄断深入发展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说明“冷战”期间与苏联太空竞争
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故选A项。
国会否决与批准总统的方案,正是分权制衡原则的体现, B项错误;缩减福利与促进科技发展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国家决策的制定,与垄断无直接关联, D项错误。
12.1946年9月,丘吉尔首先提出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构想,但起初英国并未融入欧洲一体化,直到1973年才成为欧共体的一员。
该现象表明( )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成员国
B.冷战左右着英国的对外政策
C.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日渐增强
D.英国迟滞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情境中英国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欧共体的力量,顺应了一体化的趋势,故选C项。
13.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海峡条款,与二战后美国提出的过境船舶和飞机享有国际海峡无害自由通过权相一致。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美国强权在国际事务中的实践
B.全球化时代的利益共识
C.两极格局之下弱势苏联的妥协
D.美国对国际和平的维护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材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海峡条款,与二战后美国提出的过境船舶和飞机享有国际海峡无害自由通过权相一致”,表明美国提出的无害通过,得到了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确认,它符合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选B项。
无害通过符合许多国家的利益, A 项错误;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美苏关系无直接关联, 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