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系列(二)试题
语文高考模拟考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谦逊(xùn)沮丧(jǔ sàng)崇拜(chóng bài)B. 奔腾(bēn téng)呼啸(hū xiào)瞬息(shùn xī)C. 纷繁(fēn fán)跃然纸上(yuè rán zhǐ shàng)洒脱(sǎ tuō)D. 艳阳高照(yàn yáng gāo zhào)谈笑风生(tán xiào fēng shēng)瞬息万变(shùn xī wàn bi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座大桥的建成,不仅缩短了两岸的距离,还提高了两岸人民的交流。
B.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许多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C.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一定要发扬拼搏精神,争取取得好成绩。
D.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开设武术课程。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强烈的一项是()A.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B.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大地万物都在复苏。
C.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大地万物都在欢快地复苏。
D.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大地万物都在生机勃勃地复苏。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雨后的青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B. 那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星星像眼睛一样闪烁。
C. 花儿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仿佛在向人们招手。
D. 那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星星像眼睛一样一闪一闪。
5.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最恰当的一项是()A. 她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她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在班上是出了名的。
C. 她勤奋好学,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是出了名的。
D. 她勤奋好学,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出了名。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一、阅读理解(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4题。
(文章略)1. 文章中提到的“他”在面对困境时,采取了哪些行动?2.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他”的哪些情感?3.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他”在故事中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4. 文章中哪些细节描写对理解主题有重要作用?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文言文略)5.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6.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7.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三、古诗词鉴赏(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8-9题。
(古诗词略)8.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语言知识运用(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0.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句子的改写。
11. 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2.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病句的修改。
五、作文(本题共1小题,共40分)1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略)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注意:作文部分应为考生自由发挥,此处不提供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1. 略2. 略3. 略4. 略5. 略6. 略7. 略8. 略9. 略10. 略11. 略12. 略作文评分标准:1. 内容: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符合题目要求。
2. 表达:语言流畅,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3. 结构: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符合文体要求。
4. 创新: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性表达。
评分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各点,给出合理分数。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5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人类文明在短短几千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自然环境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3分)(2)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3分)(3)文章结尾部分的作用是什么?(3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用“人类文明在短短几千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出话题,为下文论述生态环境问题做铺垫。
B. 文章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C.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D. 文章结尾部分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2)文章中提到的“绿色生活方式”具体包括哪些方面?(3分)(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感悟。
(3分)(二)古诗文阅读(40分)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10分)《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题。
(3分)(2)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分)(3)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哪些特点?(4分)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20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欲以备胡。
诸将皆曰:“吾国,礼仪之国,何为胡服?”武灵王曰:“夫欲强兵,非胡服不可。
”于是,胡服之议起。
(1)请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①欲强兵,非胡服不可。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解析版)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
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新课标)试题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新课标)试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古诗中,描写雨的是()A. 春晓- 孟浩然B. 夜雨- 杜牧C. 登鹳雀楼- 王之涣D. 静夜思- 李白2.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诗主要描写了唐代皇帝李渊的()A. 仁义风范B. 豪侠气概C. 英明决断D. 智谋过人3. 下列诗句中,哪句表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交融?()A.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C. 一行白鹭上青天,遥看瀑布挂前川。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德行天下”的理念最能体现在哪部古代经典中?()A. 《弟子规》B. 《三字经》C. 《论语》D. 《大学》5. 以下典故与《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关的,是()A. 三打白骨精B. 白蛇传C. 论语D. 凤求凰第二部分:阅读理解(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是唐代诗人许浑在《观书有感》中描写初夏景色的句子。
小小的荷叶凝聚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而身旁停留的蜻蜓则是一幅清新美景的点睛之笔。
问题:这句诗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一个富贵家族的兴衰过程。
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众多绚丽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请根据下面的命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读书使人充实,阅读名著更能塑造人的品格。
请谈谈你对这个命题的看法,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读书的认识和体会。
注意:请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进行思考,并围绕题目展开思路,结构严谨,论据充分。
字数不少于800字。
希望以上模拟题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即将到来的高考,祝愿各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第二篇示例:第一卷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突然,小明的眼前一片漆黑。
他惊慌失措地四处张望,试图找到一丝光亮。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小题1】(5分)(1)通过对比“骨瘦如柴”和“身轻如燕”,突出阿廖沙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柳树和海燕的形象,表现了海燕的高洁和勇敢。
(3)这句话点明了海燕的象征意义,即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小题2】(5分)文章通过描写柳树、海燕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革命的热情。
同时,通过象征手法,将柳树和海燕分别象征了柔弱和坚强,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革命理想的追求。
【小题3】(5分)文章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通过对柳树、海燕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革命的热情。
同时,通过象征手法,将柳树和海燕分别象征了柔弱和坚强,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革命理想的追求。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小题1】(5分)(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小题2】(5分)《春晓》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江南春》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题3】(5分)《春晓》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江南春》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小题1】(5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2】(5分)本文通过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性的思考。
【小题3】(5分)本文通过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性的思考。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题目:以“传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传承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它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传承承载着民族的精神,维系着文化的命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语文新高考模拟试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①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它们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更传递着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和情感共鸣。
②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作品丰富。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中,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③《春望》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④《春望》通过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对亲人的思念。
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亲人的牵挂。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这首诗。
⑤首先,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
这里,“国破山河在”指的是国家虽然沦陷,但自然景观依然存在。
而“城春草木深”则描绘了春天城市的景象,草木茂盛,生机盎然。
这种对比,使诗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沦陷的悲痛。
⑥其次,诗的中间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亲人的牵挂。
其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花和鸟赋予了人的情感。
诗人看到春天的美景,却因国家的沦陷而泪流满面,听到鸟儿的叫声,却因与亲人的离别而心惊胆战。
这种对比,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刻。
⑦最后,诗的最后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烽火连三月,意味着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而家书抵万金则表明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和忧虑,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孟子·离娄上》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36分)一、基础知识部分(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校.对(jiào)粗糙.(zào)脊.梁(jí)不亦乐.乎(lè)B.房舍.(shě)洞穴.(xué)别墅.(shù)浑身解.数(jiě)C.确凿.(záo)字帖.(tiè)蝙.蝠(biǎn)三聚氰胺.(ān)D.熟悉.(xī)嫉.妒(jí)癖.好(pǐ)浑.水摸鱼(hún)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杂糅拌脚石缔结同盟独立经营B.告诫照相机仗义疏财争辩是非C.谍报候车室春寒料峭蜂拥而至D.震撼水龙头优柔寡断一如既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与俄罗斯进行火星联合探测,2012年实施“夸父计划”,我国太空探测计划正在迅速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B.山寨文化在中国IT业的崛起,先是以非常规手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边缘,然后逐渐做大,最终向正统势力发起挑战,甚至取而代之....。
C.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D.目前社会关注的“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与“‘晚退’会不会抢年轻人饭碗”等话题,无论在老年人中,还是在年轻人中,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08年9月29日,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一煤矿保险柜被盗。
一次性失窃上百万的大案,在襄垣县建国以来还属首次,因此县公安局十分重视。
B.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并不像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年轻人那样,激情似火甚至带点盲目。
C.能否从制度上保证2009年高考更公平、更公正、更准确地评估考生的学习成绩,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将给实施新课程的省区来带直接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系列试卷(二)语文试题【新课标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
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
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
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
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
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
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
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
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穿插、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有谱有法。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
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民间美术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相一致的。
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
不一定符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
这样一来,脸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
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戏曲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脸谱艺术,更加辉煌灿烂。
(选自2011年2月《黄梅戏艺术》,有删节)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戏曲脸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脸谱属于戏曲文化现象的范畴,其文化意蕴和历史内容都很丰厚。
B.戏曲脸谱作为一种文化语言,或供娱乐之用,或便于戏曲演员与观众对话。
C.戏曲脸谱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脸谱的不同色彩往往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D.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使戏曲脸谱中折射着诸多中国传统文化。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戏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一项是()A.戏曲脸谱可以用色彩表现人物性格、品德节操,同时承载着寓褒贬、别善恶、扬正气以及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
C.戏曲脸谱和中国书法都有谱有法,在勾画、构图、笔法等三方面有相似之处,依次为程式化特征、讲究布局、讲求节奏。
B.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了人物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D.戏曲脸谱艺术为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使戏曲人物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戏曲脸谱的审美之所以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因为戏曲艺术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B.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大多是相同的,而那些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都是自由发挥和再创造的结果。
C.戏曲艺术汲取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长处和优点,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超越了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高度,审美价值提升。
D.作为人类文化精品的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继承和发展好戏曲脸谱艺术,它才能拥有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
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
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
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
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
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
”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
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
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
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
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
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蕃:增多。
B.元淳尝署州事署:代理。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A.③④⑥B.①②⑤C.①②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
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
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
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
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
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8~9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诗人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清”这一环境特点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2)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3)瓦缝参差,;,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葱花面第广龙我许久都没有吃过葱花面了,但是,只要想起来,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我的鼻尖,伴随着的,还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想起葱花面,我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
就像在西北长大的许多人一样,我也爱吃面,但在困苦的岁月里,一碗面,不是想吃就有的。
有粗粮吃,能把肚子填饱,已经是难得的福分。
假如哪天吃面,一家人的重视,如同一个仪式。
在农村,有的人家,不愿被小看,偶尔吃一回面,要站在自家门前的粪堆上,把面挑得高高的,让别人看:“我吃面呢!”吃面本是家常,却成了稀奇,以至于有人病倒了,不愿吃药,只是说,有这钱,美美吃一顿面,就好了。
在我们家,葱花面,就是病人、老人吃的。
有个头疼脑热,不算病,不影响说话和走路。
睡在炕上起不来,吃别的,吃不下去,就能吃上葱花面了。
家里人口多,煮饭的锅是大铁锅,水烧开了,下面,下一个人吃的面。
最好是挂面,是那种细细的挂面。
葱花是清油炝的,先切出一撮碎碎的葱花,然后炝油,不在大铁锅里炝,那样费油,是在舀汤的铁勺里炝。
拳头大的铁勺头,倒进去一点油,手端着,从灶火眼里试探进去,悬在火头上,油煎了,倒退出来,迅速把葱花丢进铁勺,哗啦一阵响,还出现一些涌动的泡沫,跟着,葱花就熟了。
面捞出来,添进去专门烧好的酸汤,添进去葱花,这时候,看到的是弯曲在一起的面,是清亮的汤,汤上面,油花点点,还漂着葱花,这时候,葱花面就做好了。
真香啊,就是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家乡人形容这香,有一个特别的字:蹿。
说葱花面香,就说,蹿香蹿香的。
印象里,我妈总是为吃的发愁。
一家人要吃要喝,我妈从不抱怨辛苦,在伙房里劳作一天,我妈也高兴。
只要吃饭时,不论干的稀的,一家人爱吃,我妈在围裙上擦着手,最后一个端碗,也是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