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专家谈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沈渭滨教授访谈录

辛亥革命结柬了一家一姓的王朝专制.为中国 走向民主共和提供了一次契机。今年是辛亥革命90 周年.记者带着有凳问题采访丁复且大学历史系数 授沈渭滨先生。沈先生治史几十年,与某些学者固 守一域不同,他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在辛亥革命 史、太平天国史、军事史、会党史殛区域文化史等 诸多领域都鲜明地镑刻着奋力冲击的足迹。因此, 我们的谈话并不仅仅局限于辛亥革命一个话趔。
划,而是在被动情况下仓促发动的。我认为这是资 产阶级革命派绝望的挣扎,不成称之为“二次革 宿”。我想还是按照中国传统纪年的办法称之为 “癸丑之役”更好一点.或者“癸丑反袁之役”也 是可以的。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理 解。简单地说,我们承认民初政党政治的辨起是合 理的,第二民初政党政治本身是不成熟的,第三想 用议会政治的手段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和专制是不切 实际的,革命党^是被迫起来反袁的,因此既不能 称之为“革命”,但也不要责难他们。
万方数据
的各种各样的条文,但在实际操作上与条文之间存 在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研究历史.不应恢仅仅看到 文件本身,还应该看到这些文件在操作过程中的变 异.以爰文件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以往我们历 史研究往往只注重文献的研究,很少注意实际操作 的研究,更少注意各个操作环节的变化。对于清末 新政来说,其条文不仅在实际操作中太打折扣,而 且有的半途而废,有的根本就没有实行。所以我想 辛亥革命中断丁晚清新政这个观点,是值得商讨 的,当时的情势.民心是向往革命的,而不是把希 望寄托在清政府的改革上,即使是那些立宪振,对 清政府的改革也由希望发展到失望,由失望发展到 绝望.晟后倒向革命派,与革命派联合共同推蹦清 政府。所以到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已经把曾经拥 护他们的地方立宪派推到了革命阵营中。成了真正 的孤家寡^。过反映了社会民心。反映了社皂趋 势。所以辛亥革命是“顺天应人”的。
2023年辛亥革命纪念日活动方案

2023年辛亥革命纪念日活动方案2023年是中国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辛亥革命纪念日活动应该充满庄重、庆祝与纪念之情,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弘扬民主、科学、民生的价值观念。
下面是2023年辛亥革命纪念日活动的一份方案。
一、开幕式1.主持人宣布辛亥革命纪念日活动开始,向所有出席者致以热烈的欢迎。
2.播放辛亥革命相关的纪录片,回顾辛亥革命历程,展现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二、座谈会1.邀请历史学者、社会学者、政治学者等专家学者进行座谈,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
2.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可以分享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当代社会变革谈谈对辛亥革命的新理解和思考。
三、主题演讲1.邀请著名政治家或学者发表辛亥革命纪念主题演讲,回顾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弘扬辛亥精神。
2.演讲内容可以包括辛亥革命为中国带来的政治、社会的变革以及对中国现代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四、纪念仪式1.进行向辛亥革命烈士的敬献仪式,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纪念,并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2.进行花圈敬献仪式,表达对辛亥革命的崇高礼敬和缅怀。
五、文艺表演1.策划一台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文艺晚会,通过歌曲、舞蹈、音乐等形式,向辛亥革命致敬。
2.邀请专业艺术家和团队参演,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表达对辛亥革命的赞美和纪念。
六、主题展览1.策划一场关于辛亥革命历史资料和文物的展览,如革命文献、照片、书籍等,以及历史事件的重现。
2.通过展览,让观众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详情有更深入的认识,增强对辛亥革命的敬仰和对历史的珍视。
七、书画展览1.邀请艺术家和书画家创作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作品,举办辛亥革命主题的书画展览。
2.通过书画作品,展示辛亥革命的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传达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思考。
八、社区庆祝活动1.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例如进行社区讲座、文艺演出、运动竞赛等。
2.通过社区活动的方式,提高居民对辛亥革命历史的认识,并激发居民们对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热爱与使命感。
纪念辛亥革命主题班会

纪念辛亥革命主题班会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对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计划组织一场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班会。
目标
- 纪念辛亥革命,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和革命运动的认识。
- 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时间和地点
- 时间:XX月XX日,XX时XX分。
- 地点:XX教室。
活动安排
活动一:历史讲座
- 邀请一位专业的历史教师或者专家进行辛亥革命的讲座。
- 讲座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听讲之后,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相关问题。
活动二:文艺表演
- 学生分组进行文艺表演,形式可以是歌曲、舞蹈、朗诵等。
- 表演内容可以与辛亥革命相关,展示出革命精神和时代氛围。
活动三:主题讨论
- 分成小组进行主题讨论,讨论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 每个小组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行交流和辩论。
活动四:互动游戏
- 设计一些与辛亥革命知识相关的游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和记忆。
- 游戏可以是问答、填空、角色扮演等形式。
结束语
通过这次纪念辛亥革命的主题班会,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也希望这次班会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人文视角读辛亥——“辛亥这一年”大型主题报道解析

“ 现在 的人 ” “ 亮 当时 的物” 征集令一发 出 , , 就
收获 了强烈反响。
征集令 见报 当天 , 州读 者张雪 根就致 电浙 杭 报编辑部 ,晒 ” “ 出了他珍 藏的辛亥九月 廿二 日( 即 11年 1月 1 9 1 1 2日) 出版 的《 光复报》 。
中立 了 五 等 嘉 禾勋 章 … …
者, 转化 出读 者对媒体更 浓厚的信任 与尊重 , 形成
良性循环 , 促使 征集 活动持续升温 。 10 0 年前 的辛 亥 , 竟 , 毕 离现 在 的人 很遥 远 。
“ ” 人” 人 与“ 的互 动 , 让原 本枯 燥陌 生的历 史 生 动了起来 , 也给 常规 的主题 纪念 报道开 拓 了~ 一 条鲜活 的路 , 条与读者亲 密接触的路 , 一 一条甚 至 能为档案工作添砖加瓦的路 。
比拼 实 力 、 耐力 的持 久 战 。
这些 寻 访故 事依 然 “ 以人 为本 ” 为 了确 保寻 , 访文章 的历 史性 和真实 性 , 我们 邀请 浙江大 学历
不少 于 辛亥 有关 的后人 主 动来 与记 者 “ 嗑” 唠 历
史 。7 岁 的杭肇 峰 向编 辑部 爆 料 自己是 辛 亥后 3 人, 堂祖 父为 当时新 闻界 的前辈 、 易学家杭 辛 斋 ;
础上 。应 征 的读 者和读者 收藏 的民间宝 贝成 了报 道 的主体 对象 , 大 吸引 了读 者 的关注 , 且 , 大 而 报
虽然这一 阶段接触 的大多为枯燥 的历史 档案
亥这一年承载的重量与价值 。
一
个 “ 老” 苍 的报 道对象 , 了人 文血 液 的注 有
入 , 发 出 了活 在 当下 的 青 春 意 义 。 焕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谈到爱国,中国海洋大学闵锐武老师情绪激昂:“真正让祖国发展强大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国。青年,是一个容易冲动的群体,一个缺乏理智的年龄段。冲动虽然能显示出爱国之情的强烈,但它的效果怎么样呢?盲目的冲动不但起不到什么积极效果,反而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要知道当前中国什么最重要?办好奥运会!真正的爱国是让祖国发展强大起来。近代史上的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被评为真正的爱国运动,因为这一运动主张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是真正的强大祖国。”
.................
爱国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一个人对祖国的热爱是一种非常浓烈的情感。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种爱在平时很难显现出来,作为大学生,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国? “其实怀着崇高的理想,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去实现,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也一点一滴地为祖国进步做贡献,就是一种最简朴也最容易实现的爱国情怀。”中国海洋大学张晨老师说。
二、大学结构、人生经历等的差异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多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大的社会背景使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看法、观点,崇尚自我,强调个性,主体意识强烈。一般来说,坎坷和曲折,会使人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比较深刻,其价值取向往往也形成得较早、较深刻稳定;一帆风顺则会使人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性,较肤浅。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平顺,人生阅历较少,往往功利意识较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2,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倾向。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大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和祖辈的溺爱下长大的,这助长了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当然,也有一些父母对于女进行过苦口婆心的正面教育,但当父辈的教诲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反而使学生陷入更深的迷惘与困惑。此外,中国虽然加大了教育投入,但高等教育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多数父母寄希望于子女考上大学来改善家庭经济环境。考大学的激烈竞争,加上每年还要花费近万元的学费、书费、生活费等,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业和前途,这就不难理解部分大学生为何如此看重经济利益、教育的回
陕西辛亥革命的一些史料介绍

陕西⾟亥⾰命的⼀些史料介绍陕西⾟亥⾰命的⼀些史料介绍⾼启宏⾟亥⾰命是20世纪中国的⼀次历史性变⾰,1911(⾟亥)年10⽉10⽇武昌起义,宣告了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解,成为中华民族争取独⽴⾃主、⼈民民主、创建共和富强国家的⼀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程碑。
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我们的先辈为推翻帝制,建⽴共和、为祖国的民主昌盛进⾏了艰苦卓绝的奋⽃。
先⽗⾼⼜明是⾟亥⾰命的亲历者,⽗亲⽣于1886年,名明德,字⼜明。
是⾟亥⾰命先驱,陕西早期同盟会核⼼⼈物,近现代名⼈。
他年轻时就信仰孙中⼭先⽣民族、民权、民⽣的⾰命理论,1905年冬经井勿幕介绍加⼊同盟会。
宣统三年九⽉初⼀(1911年10⽉22⽇)西安起义,成⽴秦陇复汉军政府,曾任军政府军械官,负责制造地雷、炸弹,奔⾛于抵抗清廷疯狂反扑的东、西路战场,史推为陕西⾰命军制造军⽕的⾸倡者。
为嘉勉其功绩,孙中⼭亲书“博爱”⼆字相赠。
靖国军时期,⼜任总司令部兼第四路军军械处处长等职。
1922年秋,陕西靖国军总指挥胡景翼接受冯⽟祥改编后随冯部离陕,在胡部任军械处处长、兵⼯局局长等职。
孙中⼭、胡景翼相继逝世后,⾼⼜明退出军界赴京考察⾰命形势,以图再举。
"九⼀⼋"事变前后,秉承孙中⼭先⽣旨意,与友⼈集资创办西安集成三酸⼚、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中国国货公司、西北饭店等,希图发展民族⼯商、⽂化事业,实业救国。
他还是陕西著名的⽂物鉴赏收藏家。
晚年有《如是我见我知录》等著述留世。
1951年因病逝世。
⽗亲⼀⽣的事功深深的影响到我们家族的每⼀个⼈,其事迹散见于各种零星资料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在前期收集《⾼⼜明资料汇编》及建⽴“⾼⼜明纪念⽹”的基础上,我们于2009年5⽉终于出版了《⾼⼜明先⽣纪念集》。
书籍反映了先⽗历经清末、中华民国、直⾄中华⼈民共和国初建的主要事迹,也⼀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奋⼒崛起,推动民主⾰命進程的历史潮流。
书中除有关历史资料和专家学者的⽂章外,⼦侄后辈亦以⾄深的缅怀之情撰⽂纪念。
120余名辛亥革命先驱后裔与专家学者共聚“翠亨论坛”

→“翠亨论坛”昨天在孙中山故乡中山市翠亨村隆重举行。
“翠亨论坛”现场。
120余名辛亥革命先驱后裔与专家学者共聚“翠亨论坛”辛亥革命属于全球华人南国香山,近代以来便是世界潮流涌汇之处、时代风云引领之地。
100年前,孙中山从香山翠亨村走向世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诞辰145周年的重要时刻,由广东省政协、民革中央宣传部、民革广东省委和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翠亨论坛”昨天在孙中山故乡中山市翠亨村隆重举行。
来自海内外嘉宾、专家学者和辛亥革命先驱后裔共120余人汇聚一堂,围绕“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主题,追忆往昔辉煌,畅谈当今风采,以一场丰富的思想激荡为纪念辛亥百年献礼。
这场论坛率先拉开了中山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的帷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何丕洁,省政协主席黄龙云,副省长雷于蓝,广东省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主任、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广东省委主委周天鸿,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中山市市长陈茂辉以及孙中山先生亲属代表孙必达出席活动。
“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近代史历程,如今以雕塑的形式定格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孙中山被称为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首。
在百年辛亥之际,120多名嘉宾聚集伟人故里,探讨广东、中山与百年辛亥的深厚渊源。
周铁农认为,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发动的10次武装起义中,8次发生在广东;中山翠亨是孙中山的家乡,他从翠亨这个小村庄阔步走向世界,开始了探索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正是在故乡乡贤们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的熏陶与鼓舞下,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广东这块土地上酝酿、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种深厚的渊源,使这次纪念活动特别有意义,此次中山之行也格外亲切。
口述历史传承辛亥精神

口述历史传承辛亥精神书信往来。
在辛亥革命的众多先行者中,刘渝认为孙中山是无可争议的公认领袖。
曾做过雕塑家、画家,在扬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广州雕塑系工作的刘渝,专门为本次论坛准备了一篇论文,主要是论述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三人地位问题。
她认为,孙中山之所以能成为公认的领袖,得益于他的卓越见识、系统完整理论体系以及“三民主义”、“天下为公”的普世理念,是当时其他革命党人所难以超越的。
即使辛亥革命走过百年,中山先生的许多理念、“民主”意识、忧患意识、辛亥精神提供的精神力支持,仍是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
李季仁(李烈钧孙子):写论文促两岸交流李烈钧孙子李季仁,现任江西省政协常委、民革江西省委会副巡视员,在江西省南昌市定居。
身穿白色短袖衬衣和浅灰色休闲裤的李季仁老人显得精神抖擞,在酒店大堂的茶吧里一落座就与记者聊了起来。
他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来中山,但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中山,因为他的祖父李烈钧从1905年去日本留学开始,就与孙中山是多年的挚友,他小时候经常听到长辈提及孙中山的家乡——中山。
“中山这个地方太美了,我来到中山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样激动。
”李季仁还给记者讲述了他的祖父李烈钧在孙中山的广州大元帅府担任过两任参谋总长的故事,此次他还专门到广州大元帅府与相关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当时的历史资料,并把自己家保存的祖父的电文电稿提供出来与专家们交流学习。
李季仁说,他这次应邀来出席论坛,为该论坛写作了一篇约7000字的学术文章《辛亥百年忆祖父李烈钧》。
他出席此次论坛的目的,一是来向更多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辛亥革命历史的意义和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希望能为推动海峡两岸交流作些贡献。
他在台湾有姑姑等多位亲朋好友,他希望把这次论坛的学术精华传递给台湾的亲朋好友,并把此次论坛上赠送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会员墨迹》这两本书带到台湾,去进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温国杰(温生才孙子):前辈献身精神激励我前进“1911年4月8日,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还在酝酿之中,一名同盟会会员,刺杀了广东将军孚琦,被捕就义,后被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专家谈:百年回望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快已过100年。
百年辛亥,值得回望更应纪念。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何在?对中国新世纪的前行有何借鉴?我们能从中汲取怎样的精神食粮?本报记者走访北京、武汉和中山三个城市,采访三位国内知名孙中山研究专家,让他们讲述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章开沅是国内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张海鹏是中国史学会会长,胡波是孙中山研究的后起之秀,注重现场写作,有独到见解。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当年为旧历辛亥,故名辛亥革命。
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胡波告诉记者,从历史上看,辛亥革命应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算起,到1913年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为止。
他说,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偶然事件,但也有其必然性。
从表面看,武昌起义与孙中山没有直接的关系。
发生起义时,中山先生未在现场,身在美国,是几天后才从报纸上获知起义消息。
有人据此认为,中山先生不在起义现场没有直接组织武昌起义,就不能说是领导了辛亥革命。
胡波不同意上述说法。
他认为,武昌起义能够成功,与此前的漫长准备过程息息相关,这一准备过程都是中山先生领导和参与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的,他是革命的精神领袖。
武昌起义后,先后有17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独立,革命党要面对的问题是谁来做领导人?当时在国内的人,黎元洪被推举,黄兴也被推举,但黄兴坚持认为应由中山先生担此重任。
1910年12月25日,孙中山经广州到上海,革命阵营内的争论随之平息。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是众望所归。
作为最早成名的革命家,中山先生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还有其理论体系。
不可忽视的是,孙中山熟习日语和英语,是革命党对外交流的中介。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要追溯到1894年兴中会成立。
兴中会成立时,包括孙中山在内,到会者有25人,其中16人是来自中山先生的家乡香山,可见家乡人对他革命的支持最大。
兴中会成立不久,中山先生就策划广州起义,但因提前暴露导致起义流产。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当时的报纸做了大量的宣传,暗示广州将有革命。
清政府探听到这个信息,起义还未发动就已暴露。
广州起义虽流产,但影响很大,报纸舆论宣传做了铺垫。
自此,中山先生更知道媒体宣传的重要性,此后的革命生涯他也特别重视宣传工作。
在广州起义中,陆皓东牺牲,孙中山后来称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胡波告诉记者,孙中山领导的前8次起义中有6次是在南洋策划。
1911年4月27日,是农历辛亥年的三月廿九,下午5点半,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60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
起义军与清兵激战一昼夜后失败,伤亡极其惨重。
事后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在咨议局前的空地上,惨不忍睹。
其时,潘达微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东郊红花岗(现称“黄花岗”)上。
胡波说,尽管通常说法是七十二烈士,但他自己考证确认有准确姓名的烈士达86位。
在这些烈士中,31位是华侨。
华侨在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胡波介绍,中山先生自己曾说,革命成功确实是多多依赖华侨。
胡波介绍,在支持革命的华侨中,以南洋华侨最为明显,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侨支持最大。
孙中山在南洋有很多朋友,有一段时间他的生活费都由华侨支持,有华侨把自己的别墅腾出来送给同盟会做办事机构。
最让人感动的是,其实很多华侨并不算富有,他们基于对中山先生的信任,对孙中山人格魅力的敬重,出资资助革命。
广州日报要海外采访,要走访几个地方,要采访什么东西,都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广州日报》寻访中山先生的足迹,还原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这是一个老题目,也是一个新问题。
国内很多孙中山研究的学者,现场写作不够,都是从文本到文本,因此必须要到现场采访。
胡波,武汉大学史学学士、硕士,中山大学博士,现为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山市文化局顾问,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心声热线”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