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单元总结提升(六)

单元总结提升(六)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1.必然性(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3)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4)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2.偶然性(1)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很快占领武汉三镇。
二、20世纪初至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很快陷入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分而治之,军阀混战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资产阶级为维护共和做了一系列斗争。
2.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
3.思想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也随之兴起。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是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经济基础。
3.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碍寻求独立发展的道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
4.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商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首先要求在思想文化上展开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兴起。
同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论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论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1 公金宋泳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然而其发生,必有其出现的历史条件。
我认为可分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两方面。
一、必然性辛亥革命的发生绝非偶然。
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与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和“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时社会根源。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列强在迫使清朝签订《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剧膨胀,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
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四倍之多,在清朝最后几年,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层出不穷,各级管理中饱私囊,民众怨声载道。
正是在这种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二十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布全国。
从1902到1911年之间,各地较大规模的民变多达一千余起。
其中包括反洋教斗争、抗租抗税、罢工罢市斗争等。
同时还发生了抵制外货、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其中,保路运动中,教师学生、农夫苦力、商人士兵、僧尼道士以各种形式集会演说,呼号奔走,掀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热潮,揭露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清政府卖国卖路的罪恶行径,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这些爱国运动中,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主要角色、登上历史舞台。
2、清末“新政”的破产革命前夕,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又规定了九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在此期间,清政府迟迟不肯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在1911年5月,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责任内阁,其中十三名大臣里,满族竟然有9人。
人民版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

事成偶然
1911年5月,谭延闿等湖南士绅递交抗议书、湖北绅商推举咨议局议 长汤化龙赴北京请愿,反对铁路国有化;6月, 四川绅商联合哥老会成 员把保路运动变成暴力反抗。
10月11日,进士出身的湖北谘议局长汤化龙任民政部长,湖北新军军 官黎元洪任都督。
百年后的评价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 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 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 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习 近 平 在 纪 念 孙 中 山 先 生 诞 辰 150 周 年 大 会 上 的 讲 话 (2016.11.11.)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一、偶然的革命, 必然的选择
三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及以下材料,并 结合史实, 思考这三个问题。
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革命的必要性) 2.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 为推翻已有的政权都做了 哪些方面的准备? (革命的可能性) 3. 那又为什么偏偏发生在辛亥年(1911) ? (革命的偶然性)
历史地位(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 民主宪法;
评价: 性质+历史意义+局限性
历史意义: 局限性:民权主体不广泛;
反帝反封不彻底;
练习: 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封建统治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结束;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精品范文】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者:风雨如文章提要: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应当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最近,我读了几本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心有所得,写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和认识。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革命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没有一个例外。
辛亥革命亦是如此。
1903年,在日本的留学生陈天华写了两本通俗小册子,《猛回头》和《警世钟》。
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散播很广,影响很大。
他说:列强“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
中国的官府好像他的奴隶一般,中国的百姓好像他的牛马一样。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倘不把这个道理想清,事事依朝廷的,恐怕口虽说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
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抗,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抗么?”也是在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
他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
”与此同时,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著名文章。
康有为说,“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所以他断定革命一定会造成混乱,不会有好结果。
为驳斥这种论点,章太炎的文章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由于《苏报》发表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抨击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便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邹容逮捕。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者:风雨如文章提要: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应当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最近,我读了几本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心有所得,写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和认识。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革命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没有一个例外。
辛亥革命亦是如此。
1903年,在日本的留学生陈天华写了两本通俗小册子,《猛回头》和《警世钟》。
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散播很广,影响很大。
他说:列强“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
中国的官府好像他的奴隶一般,中国的百姓好像他的牛马一样。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倘不把这个道理想清,事事依朝廷的,恐怕口虽说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
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抗,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抗么?”也是在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
他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
”与此同时,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著名文章。
康有为说,“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所以他断定革命一定会造成混乱,不会有好结果。
为驳斥这种论点,章太炎的文章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由于《苏报》发表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抨击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便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邹容逮捕。
辛亥革命必然和偶然的合奏

辛亥革命:必然和偶然的合奏作者:刘悦斌来源:《领导之友》2011年第10期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
它之所以在100年前发生,既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也有耐人寻味的偶然性。
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是那个时代的世界大势,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国也被这一大势和潮流所裹挟,部分被动、部分主动地蹒跚前行着。
这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辛亥革命就是这一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开端,它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为途径,目的是“自强”御侮。
但是,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政治上的破产。
在洋务运动期间,就有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西方的富强不光是靠坚船利炮,背后还有各项制度和政策,特别是民主政治制度。
他们批评洋务运动只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轮船、电报、铁路、电线等是“遗其大体而袭其皮毛”(陈炽:《庸书·自序》),身兼实业家和思想家的郑观应深刻指出了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
”(郑观应:《盛世危言》)有人明确向清政府提出在中国仿效西方的议会制度,但是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回应。
甲午战争后国人反思时,把中国失败、日本胜利的原因归结为政治制度:日本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而中国没有实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要求制度改革的声音喷薄而出。
一种是主张以日本为榜样,也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同时还出现了另外一种主张,就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张。
在19世纪末,主张渐进的维新之路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支持,维新派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这时候,革命还被看做大逆不道,孙中山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均视革命党人为“乱臣贼子”,“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孙中山:《建国方略》)。
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只是昙花一现,很快被慈禧太后血腥镇压,“中国又成一旧世界”(李鸿章语),盲目排外的守旧势力弹冠相庆,一时间甚嚣尘上。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2011年,我们即将迎来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有着极为重大影响的一个纪念日: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中华民国。
如果只是把一个年幼的皇帝从宝座上轰走,那么辛亥革命就毫无意义了。
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斩断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伟业。
从秦至今,换了一朝又一朝,但帝统延绵不绝,不管谁做皇帝,中国都是一家一姓的私产。
辛亥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取代封建君主专制,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里,复辟的幽灵还在神州大地的上空徘徊,尽管还有想袁世凯这样的皇权迷,但封建君主专制已成落叶,一去不复返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不仅是政治革命,也是思想革命。
救亡图存,改造中国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旋律,几乎每个阶级都有杰出人物站出来,寻找着新的思想武器,试图改造或重造中国。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试图把部分西方政治之花嫁接在中国封建君主制的枯木上,洪秀全则想利用西方的宗教来装点传统的农民起义。
种种努力,都是试图推进历史前进,但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或者完全失败,或者收效不大。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革命思想来武装自己,还努力把这种思想宣传到社会上去,掀起了冲决封建罗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
任何一场政治革命,都以思想革命为先导,辛亥革命也不例外。
辛亥革命在思想上所引起的震动也波及中国社会的深层,从而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近代化。
这是辛亥革命的另一贡献。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又不是完全的,在胜利之中也蕴含着失败。
皇帝虽然被赶下了台,共和的牌子也亮了出来,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理想远远没有达到,盘踞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仍旧是封建余孽和大大小小的新旧军阀,中国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二、主脉
1.五十年进化: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进化的历程、内容、特点。
2.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
3.三次巨变: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三位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
4.三场论战: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革命与改良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
4.两场革命:20世纪中国的两场伟大革命(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
5.复兴枢纽: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意义。
6.国民党大陆执政二十余年的成与败,历史启示。
7.中共党史:三大阶段;两位伟人;两场革命;一场改革;一面旗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摘要: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
我认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它们在这个事件里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必然性虽然占着统治地位,但是也必须要有偶然性作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二者共同创造了历史。
关键字:辛亥革命必然性偶然性预备立宪思想转变距离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但是后人对它的讨论仍然很多,很多人在纠结一个问题: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所以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
所谓的偶然发生论,即辛亥革命是由一些偶然事件造成的,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推迟发生论则认为辛亥革命肯定是会发生的,但是可能不是辛亥年发生,可能会等到时机更成熟一些再发动。
我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既不是单纯的历史必然,也不全是偶然事件。
辛亥革命应该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共同作用导致的。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因素:张波先生说过:“近代中国的革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
【1】毛泽东也说:“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三十年的历史了。
这个革命的过程,现在还未完结。
”【2】由此我们可以将近代中国的革命看成一种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中国革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并不是终点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导致革命必须发生的。
1.改良、改革到“革命”的转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力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如地主阶级提出的“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的改革思想;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等,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或改良的思想或活动。
但是,由于清政府和旧中国社会积弊太深,这些改革要求或运动都未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
洋务运动官员自身的现代化修养不足,对办洋务运动经验不足、管理方法不当,期间中饱私囊现象很多。
另外,西方列强不想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洋务派聘请的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暴利,使洋务企业难以发展顽固派的百般阻挠也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洋务运动最终终于失败。
甲午战争以后,国人逐渐认识到,光学习西方的技术还是不够的,没有相应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协调,技术是很难发展的。
于是,人们的探索方向转到政治制度上来。
他们总结甲午海战中日本胜利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中国没有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所以,甲午战争之后,要求在政治制度上进行革新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一种即维新派,他们要求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代表人物是康有为等人;另一种即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
王开玺先生说过:“我们如果从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选择或心理层面来分析,就一般情况而言,面对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只要有可能,人们都会首先选择社会的改良或改革,竭力避免公开的暴力对抗。
”【3】很显然,古老守旧的中国人也不会成为例外。
所以,首先得到支持的是维新派。
革命党的各种起义均告失败。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均视革命党人为“乱臣贼子”,“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4】待得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一些原来鼓吹热衷于改革运动之人,才被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孙中山先生虽是著名的革命到人,但是1895年之前他也是一位力图改良以救国的改革者。
曾在1894年不远千里赶赴天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改良主张,希望清政府还能重新“奋起”。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改良者们终于认识到改良之法行不通。
梁启超也由原来的拥护维新运动转到支持革命。
正如他在1902年发表于《释革》一文中所说,革命是“天演中不可逃避之公例”。
【5】故此,改革、改良的思想均败给了革命的思想,革命的发生便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但是这也是需要其他方面的推促。
“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
”【6】现在的情形时,“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上层”即清政府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政府统治下的各阶层离心离德清政府越来越腐败堕落,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但凡清廷能从自身找到一点原因认真进行改良或改革的话,革命也不会来的如此迅猛。
“当较温和的改革、改良,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之时,人们最后只能无奈地选择激烈的暴力革命手段。
”【3】清政府真的已经失去人心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了解清政府如何失掉的人心。
从鸦片战争战败后开始,国人就对清政府日益不满。
甲午海战之后,“下层”终于产生变革政治制度的思想。
维新变法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慈禧太后血腥镇压,守旧势力再度活跃。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守旧势力利用义和团大肆盲目排外,向各国宣战,导致1900年八国联军进驻北京。
慈禧外逃,清政府名誉扫地,连忙向八国联军提出议和。
1901年,急于回京的清政府未作出任何抗争,全部接受了列强提出的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
随后,义和团运动被血腥镇压。
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们对清政府越来越失望,政治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就是前面提到的由维新派转化而来的立宪派,另外还有变得更坚决的革命派。
立宪派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与革命派联手先对付清政府,然后再做下一步打算;直接与清政府合作,建议清政府实行政治制度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但革命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推翻清政府。
此时,革命力量在迅速壮大,反清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5年,反清革命团体还联合起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
革命派的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
慈禧考量现实,接受了立宪派的主张,准备实行新政。
1900年7月以后,清廷迭次发布谕旨,要求在各方面切实进行整顿。
1901年1月,清廷以光绪皇帝之名义发布了一条谕旨。
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1905年7月召开的御前会议,最终决定派遣亲贵大臣到欧美对各国政治制度进行详细考察。
由于思想的转变和立宪派的股东,五大臣考察政治回来后,向清廷反复陈述立宪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指出立宪不仅可使“皇位永固”、“外患减轻”,而且可以抵制革命的爆发,达到“内乱可弭”的目的,主张仿行宪政。
1906年9月,清政府颁布了仿行宪政的上谕。
从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到1906年正式开始仿行宪政,再到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清政府不仅不能满足立宪派开国会的要求,而且试图将权力集中到满清贵族手中,其“皇族内阁”的成立就是一个表现,从而引起了立宪派和地方官员的不满,使他们逐渐对清政府失去希望。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导致社会各阶层离心离德,各阶层都产生了要求变革现状的强烈愿望,越来越相信革命派的主张。
清政府本可以认真进行改革,维持他们的统治,但是清政府各项措施没能给国民带来切实的改革成果,国民为了生存必然会发动革命。
(3)革命派的准备如果说“上层不能”与“下层不愿”是革命发生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革命派所做的准备则是联系这两个必要条件、最终推动革命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了。
1905年,反清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革命派的力量明显增大,起义也比以前有组织、有纪律了。
从1907年到1911年,革命党领导的起义此起彼伏,如1907年广州潮州黄岗起义,1908年广州钦州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黄花岗起义等。
这些起义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扩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力。
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然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制。
”【7】除上面的准备外,资产阶级内部的论战,也为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资产阶级内部的革命派与改良派发生论战,通过论战,革命派的主张越来越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
现在革命爆发的一些必要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现在只缺少一些偶然事件的导火线作用了。
(二)辛亥革命发生的偶然因素:1.四川爆发保路运动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保路运动随即兴起,并且迅速形成高潮。
各地兴起各种形式的保路斗争,其中四川省尤为激烈,最后酿成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清廷命令湖广总督瑞澄自湖北带兵前往镇压,部分鄂军西调,这便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2.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在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已经在各地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我在前面提过,但都被清政府轻松镇压,这就说明革命党人的力量还没有达到能够一举推翻清政府的地步。
此外,湖北新军中已经有了很多革命党人,他们长期潜伏在军队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前,参加革命组织的士兵群众达五六千人,占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位武昌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已经有了以上所说的条件,并且湖北革命党人也曾拟定过在10月6日举行起义。
但是最后,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延期。
这都证明武昌起义并不在他们的意料之内。
况且,当时革命党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都不在武昌,更加说明武昌起义是偶然事件。
那么,为什么它最后还是发生了呢?1911年11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却不慎使其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来,将孙武等慌忙中遗留下来的革命机关所藏的旗帜、文告、名册等搜走。
蒋翊武闻讯后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即时举行起义。
让事态更不好收拾的是,湖广总督瑞澄根据名册全城大肆搜捕并杀害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尧澄和杨洪胜,一时间满城风雨,风声鹤唳。
瑞澄的做法逼得革命党人不得不铤而走险,仓促起义。
紧接着,湖北革命党人迅速控制武汉三镇,接着各省纷纷响应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孙武等人的疏忽和瑞澄等人的胡乱行事,辛亥革命可能会推迟发生。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辛亥革命确实发生了。
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的发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它们在这个事件里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必然性虽然占着统治地位,但是也是必须要有偶然性作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二者共同创造了历史。
参考文献:【1】张波:《论辛亥革命爆发的非偶然性》【2】毛泽东:《中国革命》【3】王开玺:《为辛亥革命正名—兼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孙中山:《建国方略》【5】梁启超:《释革》【6】《列宁选集》新版第2卷第461页【7】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