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饥饿的女儿》来浅析虹影的内心
饥饿的灵魂,觉醒的女性意识——论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

Ab s t r a c t As o n e o f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o f C h i n e s e c o n t e mp o r a r y f e mi n i s t l i t e r a t u r e w r i t e r s . Ho n g Yi n g ’ S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l o n g t i me o —
《 饥饿 的女 儿》是 虹影 的 自传体小说 ,故事讲 述 了虹
影——“ 我” , 出生于 1 9 6 2年 大 饥 荒 时 期 , 成长在重 庆这个
山城 , 一个女孩和她的家庭的经历 。虹影 的身世和直到成年
时的家庭 生活让她 注定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极具独特性 的 名女 作家 , 非 婚生子 、 恋上 已婚男 子 、 师生 恋 、 婚 前性行
一
事只是一个潜文本 , 艰辛苦难 中人性的经验 , 以及女性意识 才是这部小说 的核心 。 小说 中不止一次地描 写 了“ 我” 对食 物 的执 著 : 在梦 中 尖 叫嚎哭 , 找不到饭 碗 , 为 了吃可 以 向欺 侮过 “ 我” 的人下 跪, 无法解 释为何对食物 的味道特别敏感 。对 于吃的执著 , 在 作者 十八 岁生 日那 天买 的送 给 自己的生 日礼 物里 头藏
文 史 研 究
饥饿的灵魂 , 觉醒的女性意识
一
论 虹影 自传体 小说《 饥饿的女儿》 中的女性意识
张 慧颖
( 广 东农 工商职 业技 术 学 院 广东・ 广州 5 1 0 5 0 7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4 J 1 7 — 0 0 4 2 — 0 2 角, 早已蠢蠢 欲动的女性意识毫不犹豫地破土而出。 “ 饥饿是我 的胎 教” ——这是小说 中对饥饿感来 源的答 案。在这本小说里 , 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史活生生地呈现
《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浅析

《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浅析摘要:重庆籍旅英女作家虹影写于1997年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是对苦难生活的一次大胆而真实的”还原”。
然而在生活的苦难面前我们的女主人公敢于直面这种隐痛,没有屈服,勇于抗争。
所以,此书与其说是一本”苦难史”,不如说是女性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抗争史”。
因此,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觉来解读《饥饿的女儿》,对女性主义的体现做一个简析。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食物饥饿爱欲追求《饥饿的女儿》是虹影写于1997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此小说曾获中国台湾1997 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图书奖,不仅在中国受到了欢迎,而且被翻译成了18种文字,在欧美等国家也非常畅销,真可以说是蜚声中外。
《饥饿的女儿》描写了重庆贫民窟人民的生活状态,主要以女主人公“六六”一家的苦难为特写,小说的女主人公由于是私生女,从小在家感受不到任何亲情的温暖,同时还饱受着来自外界的谩骂和嘲笑。
由于私生女的特殊身份,使她从小就孤立无援,仿佛是一个被世界遗弃的孩子,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了“六六”的这种被遗弃“我从不主动与人提起我的生日,甚至是对亲人,甚至对最好的朋友。
先是有意忘记,后来就真的忘记了。
十八岁之前是没人记起我的生日,十八岁之后,是我不愿与人提起。
” 六六曾多次的询问母亲,为什么不给她应有的母爱甚至遗忘她的生日,母亲说“能活下来已经不错了”,在生存的压迫下,亲情让位于生活。
[1]“南岸的山坡上,满满拥挤着简易的木穿斗结构的小板房,草盖席油毛毡和瓦楞石棉板搭的棚子,朽烂发黑,全都鬼鬼祟祟” “一层层的污物堆积,新鲜和陈腐的垃圾有着各式各样的奇特臭味” “”我家一间正房,只有十平米,朝南一扇小木窗,钉着六根柱子,像囚室。
“到1980年这两间板房快挤破了,像个猪圈,简直没有站脚的地方。
这个夏天的拥挤,弄得每个人脾气都一擦就着火。
” 这一切都表现了生活的苦难,然而在生活的苦难面前我们的女主人公敢于直面这种隐痛,没有屈服,勇于抗争。
从著名作家虹影《饥饿的女儿》里浅谈作家与苦难

从著名作家虹影《饥饿的女儿》里浅谈作家与苦难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女作家虹影《饥饿的女儿》被翻译成几十几种文字,畅销于海内外,影响深远。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六六”就是作者虹影本人。
《饥饿的女儿》它更是一个关于女性生存和反抗的故事,身体的饥饿,心灵的饥饿,情感的饥饿以此为主题,作者中年时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故事。
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时代大家庭的故事。
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六六”常觉得上学时有人在背后跟踪她,但却从未伤害她,也不曾露面,这是一种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吸引读者的好奇心。
六六的生活背景,极端贫穷,感受不到丝毫的亲情温暖,不被人注意,孤立无援,仿佛是一个多余的人。
她一直默默对抗生活的不公,一直寻求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小说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18岁生日那天,她想寻找自己的身世之谜,解答自己多年来的困惑。
另一个写作线索就是她与大她20岁的历史老师的爱情故事。
可以说六六(虹影)的成长经历足够传奇。
她出生于1962年,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已经过去,但她从亲人们的叙说中感受到饥饿的恐慌可怕,仅重庆就饿死好几百万人,虹影身上有饥饿时代的后遗症,她无数次梦里闻到白米饭的香味。
“六六”对食物的渴求,用一个近乎戏剧仪式的细节展示出来:她生日那天拿着养父给的五角钱跑很远买两个包子,孝敬给父母吃,却勾起了母亲痛苦的回忆,最后戏剧性的被刚回来的大姐吃掉。
六六(虹影)为了得到温暖,寻找父爱,爱上了大她自己的20岁历史老师,把自己当礼物献给了他,在不久后,历史老师却自杀了,他怕文ge的清算,可是六六却怀上了老师的孩子,最终她选择打掉孩子。
六六母亲的两次逃婚,第一次是为了逃脱父母的包办婚姻,逃到重庆这个大都市,在路上遇上了风流倜傥的恶霸袍哥,两个人结婚生女,就是六六的大姐,可是好景不长,袍哥经常带摩登女郎回家过夜,她母亲再一次逃跑,这次身边多了个女儿。
看得出虹影的母亲是一个不甘被命运摆布的女人,在那个年代算是很有勇气和胆识的女子,注定了她不同寻常的一生。
饥饿的女儿饥饿的一代——读虹影《饥饿的女儿》

饥饿的女儿饥饿的一代——读虹影《饥饿的女儿》王侃(宁波大红鹰学院基础部,浙江宁波315000)摘要:旅英华人女作家虹影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一改她以往作品虚幻、诡秘、冥想的风格,以朴实自然的语言,现实主义的冷峻笔调.真实地记录了个人成长的经历和体验。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饥饿”这个中心意象的分析。
揭示了“饥饿”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女,}生以及她所处的整个时代的压迫和影响。
关键词:饥饿苦难成长一代人虹影,一九六二年出生于重庆,现旅居英国伦敦。
一九九七年虹影完成了一部对她来说意义重大的小说——《饥饿的女儿》,这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一改她以往虚构、冥想的写作风格,以清醒而冷峻的现实主义姿态进行创作,不加任何修饰,不含任何感情上的夸张与矫情。
真实地记录了她的成长以及个人对历史、时代的见证。
然而文中客观冷静的叙事却令人读来心情难以平静。
正如虹影所说:“为什么我要剔除语言中间那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我要保留生活它本来面貌的这一部分,对我来说,它本来就在那里,最简单的办法就父权社会的“代言人”、“说客”。
面对对曼桢犯下的滔天大罪不但没有丝毫悔意.反替丈夫恳求讲情乞求原谅:“二妹,你难道因为一个人酒后无德做错了事情,就恨他一辈子,你看在这孩子的份上,就原谅了他吧。
”“鸿才他就佩服你,他对你真是同别的女人两样。
你要管他一定管得好的。
”“曼璐挣扎着把孩子抱了起来,送到曼桢跟前,叹息说:为来为去不还是为了他吗,你的心就是这样的狠。
”[6硝t句句话看似极力挽回曾犯下的错误,将痛苦减到最低,可实际上正体现了曼璐已经被父权制彻底同化。
曼璐的同化引发深思,即女性在男性文化中,往往同时具备两种身份,是男性主流文化的破坏者,亦是同谋者。
她虽然恨透了那个肆意践踏了她身心的男权社会。
但却没有痛定思痛地去反击那个令她厌恶的社会(或许不是不想,而是因为势单力薄的她终将无法战胜强大男权的那张社会的大网),反而成了儒家宗法父权的“串谋者”、“协同犯”。
从《饥饿的女儿》透视虹影的创作精神

立无援, 仿佛是一个多余的人。为了反抗这种命 运,我” “ 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在十八岁 那年, 终于遇到了一个能够理解我的人— “ 我” 历史老师, 我们不同寻常的爱恋抚慰了彼此饥饿 的心灵。小说以“ 十八岁的生日为叙述的切人 我” 点, 使回忆与现实在文本中交替进行, 一方面摹写 了饥饿年代生存的艰辛, 另一方面刻画了少女寻 找身份、 反抗命运的复杂心态。“ 饥俄”它所具有 , 的多重含义统摄了女性个人故事和社会历史内 容, 使个人与社会在作品中形成一种张力。通过 这个不为人知的女性故事, 读者“ 可以更好地理解 社会结构、 意识形态和文化是怎样限制女性的生 在小说中,我” “ 的个人故事与社会现实有着 一种非同寻常的缘结。“ 的故事实际上折射着 我” 一个时代的悲剧。小说从个人的视角切人, 打开 一个私生女的内心世界, 书写“ 的孤独、 我” 恐慌和 饥饿, 传达少女特有的欲望和爱恋。但在小说中,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挥之不去的“ 潜文本” 社会 — 历史。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面临着各自的生存困 境。 大饥荒年代的贫穷与死亡,文革” “ 时期的压 抑与恐慌, 使整整一代人背上了精神枷锁。恐慌 的情绪笼罩着山城重庆,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秘密。 母亲为了“ 的出生而忍受耻辱, 我” 父亲因 为藏有两块银元而战战兢兢, 历史老师由于在“ 文 革” 的武斗中害死弟弟而内疚 自责。然而, 在这一 残酷的生存景况之下, 生命没有向苦难低头, 在顽 强的抗争中迸发出力量。小说书写了苦难, 更书 写了 人们顽强的求生意志和挑战命运的反抗精 神。在大饥荒年代, 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每一个人 以自己的 式来面对饥饿, 父亲勒紧了裤带限制
切肌肤的生理性体验有助于深化心理性感悟。虹 影写了自己 体验过的一段历史, 可说是真切又深
读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

读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花了三天时间读了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虹影是出生在重庆的一个女作家,虽然她现在不在重庆居住了,但相对来说,地域上离我们较近,自不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所以读起来和其他的小说有些不一样,让我感觉有些散,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道不出具体的情节,但形散神聚,这是虹影了不起的地方。
看到最后的时候,把我这个五大三粗的男人也弄得眼睛也有些湿润。
少有作家的作品把我的眼睛弄湿过,连小时看的《妈妈再爱我一次》这种悲情电影也没把我弄哭。
小说写了重庆一个苦难的家庭,总结起来就是写了我的生父和我的母亲的故事,当然在那个政治的年代这种家庭代表了重庆的大多数家庭,也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苦难家庭。
政治在一些人看来是美的,是一种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快乐事。
但政治却又是如此的肮脏,如此的血腥,政治可以撕裂一个人,也可逼疯一个人,也可让一个人扭曲,也可以要一个人的命。
但政治影响的是千千万万的家庭。
小说叙述了一家人在天灾人祸的年代,如何样子忍饥挨饿的生存,灾难、饥饿、贫穷却让母亲勇敢的面对,在这种环境之下,从没放弃对女儿的爱,人性最光辉的一面显露出来。
《活着》这篇小说讲了活着的无奈,为了活着而活着。
而《饥饿的女儿》让我们看到活着是一种苦难,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在当时活着就是最勇敢的事。
小说除了写到了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之外,还写到了母亲的三段感情,母亲的第一段感情是浪漫的,嫁给了一个袍哥的头子。
第二段嫁给了“我的父亲”,这段感情是质朴的。
第三段感情却是激情式的。
第一段感情有了“我”的大姐,而我的大姐是最恨我妈的,对母亲是要动嘴动手还要动刀子的,像大姐这样的性格当然婚姻并不会好,所以书中大姐的婚姻就是结婚然后就是离婚,然后离了又结,结了又离。
性格对她的婚姻的影响极大。
而“我”是母亲与第三个男人有了私情而生下的“我”,当时自己不知道,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影子,一直尾随自己的影子,只能相看而不能相认的一个影子。
论虹影自传体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以《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为例

( ce s i  ̄S c i e n c e s )
V0 1 . 2 6
论 虹影 自传 体 小 说 的女 性 成 长 主题
— —
以《 饥饿 的女儿》 、 《 好儿女花》 为例
张 妍
( 吉林 大 学 文 学院 ,吉林 长 春 1 3 0 0 1 2 )
摘
要: 虹影作品 的创作主题繁 多 , 情感交织 。其 自传体 小说 《 饥饿 的女 儿》 、 《 好儿女 花》 在 叙述个人 经历 的
影, 饥饿几乎 占据她所有 的记忆。“ 我在母亲肚子 里 就 营养 不 良 , 在胎 中就 拒 绝动 弹 。 ” “ 饥 饿 与 我 隔 了母亲的一层肚皮。 ” l 2 虹影虽然熬过了娘胎 的饥
饿, 却 逃 不 出 整 个 童 年 的 饥 荒 。吃 源 于 人 本 的生
这 种敢 于 自我揭 露 式 的 创作 背 后 , 我 们 不仅 看 到 了
面对 我就 更 难 得 说 话 。 ” 】 2 察 觉 到 父 母 对 自 己 的
在 成长 的岁 月 中 , 除了“ 食” 的饥饿贯穿始终, 还 有更 为严峻 的源 于“ 爱” 的饥 饿让 虹 影 无法 摆 脱 。 在 1 8岁 那天 , 她 终 于知 道 自己 的身 世 , 她 每 天 所 共 同生活 的父亲 并 非生 父 , 而 她 自己是 母 亲与 别 人 的 孩子 , 即 她 的身份是 “ 私 生子 ” 。作 为长 者 的母 亲 与 父亲, 选 择在 虹 影 1 8岁生 日这 天 把 这 个 天 大 的秘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7— 1 1 作者简介 : 张妍 ( 1 9 8 5一) , 女, 吉林 省吉林市人 , 吉林 大学文学院 2 0 1 1 级 博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情感的饥饿,是叛逆的根源

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情感的饥饿,是叛逆的根源《饥饿的女儿》出版在1997年,是英籍华人女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
虹影也说过这是一本100%的真实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就是我自己。
评论家刘再复曾说:虹影把饥饿年代的苦难写得令人不寒而栗。
《饥饿的女儿》成功了,虹影走向新的水平线,她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与她同时期中国女性小说写作流行的基调。
作者在整本书的创作中将大量的情感举重若轻。
虽然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但是在整个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好像就像一个局外人,一个过路人静静地看着四十年前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发生。
似乎所有的揪心,所有的情感都与这文字的来源者无关。
虹影在对于她敢爱敢恨的描写中毫不避讳。
就像在小说中写的那样,她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男人:养父、生父和历史老师。
这三个男人似乎都在她的生命中扮演了父亲这个角色。
但是,这三个父亲,都负了她:生父为她付出沉重代价,却给她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她长大,但从未亲近过她的心;历史老师,也许爱她,也许只是把她当做一场艳遇,他只顾自己离去,根本没有考虑她的结局。
1.情感的缺乏,是叛逆的根源主人公六六,生活中长江边上的贫民区,家中拥挤不堪,毫无个人空间,物质上的匮乏,让家里人的关系变得也紧张拧巴,孩子们常常因为食物而发生争夺,没有钱,也没有关爱。
六六也和家里的孩子们不同,因为她是私生女,是母亲出轨其他男子的产物,虽然他的养父没有抛弃她,反而大度地扶养她长大,但她从小活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周边对她的排挤和中伤,也在她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缺爱的孩子,总是格外敏感,六六就是如此,她常常陷入孤独与困扰之中。
她甚至开始思索这种困扰的源头,这一切在她18岁生日的时候,揭开谜底。
她是私生女,是母亲和另外一个男子的“爱情结晶”。
这点真相击垮了她对这个家庭最后一丝的留恋,她也终于明白,这些年中,关于成长中的委屈、孤独、疑问和压抑,原来真的是有缘由的。
可六六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世,因为生命的起点不在自己手里,她也无法改变周围人的眼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饥饿的女儿》来浅析虹影的内心
作者:张青钱满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5-0138-01
摘要:《饥饿的女儿》作为虹影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描写的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故事。
在那个特别的年代,特别的生活环境,特别的出生秘密,“饥饿”不仅仅代表了对食物的饥饿更是作者心灵的饥饿,对性的饥饿。
一切特殊的环境也让作者对女性意识的强烈反思,女权主义思想在虹影的心中生根发芽。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饥饿;女性意识
一、引言
《饥饿的女儿》是作为三峡子女的虹影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了在那个饥荒的年代的重庆,排行老六的“六六”,在母亲的恶骂,父亲的叹息和兄姊的白眼中孤独长大。
终于,十八岁那年,所有的秘密在时代的暗潮裹挟中一一揭开。
这部作品无遮无隐的展示了一个年轻女性,在饥饿中出生,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挣扎。
这个过程是苦痛的,在那个艰难的环境中,主人公六六的内心扭曲而又挣扎,渴望的东西太多太多,在那个极度恶劣的生存坏境下寻找自我身份的认识,并最终发现自我,内心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新。
二、对“饥饿”的阐释
这部作品为什么以《饥饿的女儿》为名?著名评论家刘再复对《饥饿的女儿》写过这样一段话:
小说的主人公“六六”(“我”),出生于一九六二年的重庆,那是大饥饿的年代。
她是双重饥饿(“食饥饿”与“性饥饿”)的产物,是靠“一根扁担两根绳子”挑着家庭重担又饥又累的母亲和另一个只拥有一副贫穷的肩膀的年轻男人的私生女。
因为这一特殊身世,她失去父爱。
在没有粮食也没有爱的饥饿中,少女让“历史老师”的性充塞于自己的身体,以填补那一恐怖的、虚无的、绝望的饥饿的深渊。
[1]
在这段话中我们能明确的感受到,作品中的“饥饿”不仅仅是食物的饥渴,还包括了对性的饥渴。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六六”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在那个特别年代,社会动荡不安,温饱是那个年代的人们不可奢求的事情,饥饿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挥之不去。
为了填饱那个称之为肚子的皮囊,人们刮树皮挖野菜,满山坡没有一丝绿意,全都光秃秃的,泥土特有的灰黄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
饥饿更是六六的胎教,饥饿早已经在六六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刻烙印在她的心里。
因为饥饿,六六的母亲不得不像男人一样吼着号子去抬河沙、挑瓦、挑水泥,一个本应该柔弱的女人却因为生活的逼迫而做起了男人干的活;因为饥饿,六六的大姐带着弟弟妹妹们出野外挑野菜,偷农田里那几颗毫无绿意的菜根,并且还要防止守菜农民的棍棒;因为饥饿,三哥冒着生命危险在冰冷的江中捞菜皮,菜叶;因为饥饿,哥哥姐姐对六六的到来十分的厌恶,恶语相加。
“就是因为你,我们才被欺负,差点都成了饿死鬼![2]”也是因为饥饿,家中没有亲人的关爱,理解,有的只是冷漠。
“没有,母亲没有这个权利。
我的哥哥姐姐没有感受到有这必要,让母亲多吃一点—没必要让尚未出生的我多吃一点。
”[3]也正是因为饥饿,让原本应该充满温暖的家变得自私自利,毫无温情可言。
对食物的渴望折磨着人的肉体,对人心灵的一种考验。
本来生理上的饥饿就难以忍受,而家庭的冷漠,让六六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孤独,甚至觉得自己是多余的。
就是这么一个充满寂寞、孤独、希望被爱的六六,当她遇到能耐心倾心她说话,能坦然向他表露自己感情的历史老师,六六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死死的抓住历史老师,并对他产生了一种超常规的情愫。
十八岁的年龄,让六六对男人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在那个生命力旺盛的年轻身体里对性有着一种强烈特别的渴望。
“我抚摸自己的脸,想象是他的手,顺着嘴唇、脖子朝下滑,我的手探入内衣触到自己的乳房,触电般闪开,但又被吸了回去,继续朝身体下探进,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传遍全身,我闭上了眼。
”[4]对性的渴望折磨着她的身体和心灵,迫使她做出了一些大胆而偏激的行为,最终与历史老师发生了不被常规所认可的事情。
与其说是六六对性的渴望,还不如说成是六六对爱的渴望。
在那个贫穷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身世的六六根本享受不到父母的疼爱,哥哥姐姐的关爱,沉默寡言的她在学校里不引人注意,周围的人不关心她,她总是一个人,心里有着无尽的孤独,内心极度渴望能够被人爱。
当遇到关心她,在乎她感受的历史老师,心中那颗冰冷的心灵开始有一点点战栗,并且很贪婪的享受着被爱的感觉,不想失去,想紧紧的抓在手里。
所以才会让六六对历史老师是那么的依赖,会被他的任何行为受到影响。
“他的确与所有的人不一样,很轻易的就能让我为他哭泣,他总能使我忘掉自己,变得非常脆弱,不堪一击。
”[5]总的来说,六六对性的饥渴其实是对爱的渴望。
希望被人关爱,这是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的权利。
就连六六心目中不漂亮,脾气暴躁的母亲也会对爱产生一种特别的感情。
六六的母亲是一个集情欲物欲胶着难分的生命混合体。
[6]母亲一生中有三个男人,她对于第一任丈夫袍哥和现任丈夫是没有任何爱情可言的,有的只是感激或者应该说成是被生活所困,不得不找一个依靠,让自己能够正常的生活,有一个所谓的家。
可是六六母亲对小孙是有感情的,小孙的温柔体贴唤醒了她那颗沉睡多年的情欲,让六六的母亲感受到被爱的感觉。
六六的母亲这样讲述过小孙:
“那正是大饥荒时期,”母亲谈论这个男人时,好像换了一个人,很陌生,平常一贯粗声凶气的声音变得异常轻缓,哪怕激动地为自己辩护时也没有高一声。
“你不可能懂,在世人面前,那是最丢脸的事!所以我不肯告诉你。
1961年,我真不晓得全家啷个活下去。
是他支持了我,他就像老天派来的,你不晓得,他救了我们全家,你不晓得他有多好。
”[7]
六六的母亲就是用这么朴实简单的语言简述了自己对小孙的爱,可是艰辛的生活状况让六六的母亲不得不放弃小孙,压抑自己的情欲。
在《饥饿的女儿》整部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六六还是六六的母亲,大姐,其他的姐姐哥哥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爱,对爱有着无尽的饥渴,并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爱。
三、女性意识的萌生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人们的冷漠无情,父母对自己不怜爱,兄姊之间没有关爱之情,冷漠黑暗的社会让作者萌生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在作品中,六六与母亲作斗争,希望自己能继续读书。
当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世秘密时,用一种很强硬的态度审视母亲,觉得是她欠她的,是一种自我的体现。
特别当她去堕胎,在病房里没有像其他女人那样大喊大叫,没有男朋友的陪同,不需要坐月子,自己爱护自己,自己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不需要男人,不需要家人的安慰与怜悯,内心中的强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不仅在六六身上看出女性意识的表现,在六六的大姐身上更是很好的突显出来。
六六的大姐离过三次婚,对男人不依赖不妥协,追寻自己的幸福,当自己觉得这个婚姻不合适自己的时候,就很勇敢的提出反抗,不会像其他的女人一样甘愿默默忍受着,甚至用刀卡住第一个前夫的脖子,逼离婚,这种敢作敢为,在那个时代是很突出少见的。
大胆的与男同学走在一起,把户口转进农村,第一批知青下乡等等做法,都可以看出六六的大姐不是一个愿意屈服在别人压迫下,对男性权利提出挑战,追寻自己的幸福,女性意识很强烈的表现出。
“你的身世,你千万不要透露给任何人,不然你以后一生会吃大哭,会受到许多委屈。
”[8]这是这本的编辑对该书的评价,虹影大胆的透露出自己的身世,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身世真真切切的坦露出来,难道不是很好的表现了虹影对女性价值的体现,对男性权利的质疑。
《饥饿的女儿》,虹影把那个困难的年代真真切切的表现在人们的眼前,更是把自己在那个时代的内心全部表现出来了,《饥饿的女儿》是虹影心中的一部呐喊,是她心灵的一次洗礼。
我想不管过多久,读者看到这本是还是会被这本书所感动所震撼!
参考文献:
[1]刘再复.序:虹影,双重饥饿的女儿 [A].虹影.饥饿的女儿[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2][3][4][5][7][8]虹影.饥饿的女儿[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