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后期小说中的“结构”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摘要: 本文根据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历程,简述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状况、代表作家及作品。

关键词: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中国当代小说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

当代小说可以划分为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

一、建国十七年小说(1949-1966)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结束,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翻身做了主人的人民欢欣鼓舞,干劲冲天……这样的现实环境决定了建国初期的小说主要着力于艺术地再现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包括了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四十年代的解放战争,以及伸延到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

长篇方面,反映解放战争的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描写西北战场沙家店等战役;吴强的《红日》,描写茉芜、孟良崮战役;曲波的《林海雪原》描写东北的一支抗敌小分队的传奇性抗匪斗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描写解放前夕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我党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

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有孙犁描绘滹沱河畔抗日图景《风云初记》,反映敌后斗争的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反映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的小说,主要有记述30年代厦门大劫狱事件的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探索展现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杨沫的《青春之歌》,反映20年代香港罢工、广州起义等历史现实的欧阳山的《三家巷》,被誉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史诗的梁斌的《红旗谱》。

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小说,比较重要的有陆柱国的长篇《上甘岭》,杨朔的长篇《三千里江山》,路翎的描写志愿军情感世界后来受到批判的短篇《洼地上的“战役”》。

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短篇小说方面,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党费》等,通过速写及典型细节描写等形式,以小见大,鲜活地刻画出悲壮高大的英雄形象,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细腻地叙述一位通讯员和一个农村小媳妇感人故事的《百合花》,刘真的《长长的流水》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的三个阶段——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论争之一

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的三个阶段——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论争之一

40美学2019/02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意识形态学说不仅涉及文学基本属性的界说,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和体系框架。

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程,围绕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主要集中于一个问题,即:新时期之初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论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关于文学是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

这三个阶段的论争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总体格局和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阶段: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1979年初,朱光潜发表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质疑》一文,引发了文艺学界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

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总体上有三种不同看法,即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平行,但上层建筑比意识形态重要;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上层建筑等于意识形态[1]。

朱光潜指出,“各种领域的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历史持续性和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2],与上层建筑相比较而言,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较远,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对经济基础所起的反作用也大多是间接的。

因此,他在不反对上层建筑可以包括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的同时,坚决反对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画等号,或以意识形态代替上层建筑。

他认为,如同法律与法律观点、政治与政治观点虽然同时并提、但却截然分开一样,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不能混合等同的。

此外,朱光潜还倾向于不把艺术列为上层建筑而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

针对朱光潜的观点,吴元迈的《也谈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吕德申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点理解——与朱光潜先生商榷》、李本先和苏宗强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问题》、王锐生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存在吗?》等文章[3]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于是,关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论争开展了起来。

现代小说中的主题意识形态

现代小说中的主题意识形态

现代小说中的主题意识形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仅作为文学的载体,更是在其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主题意识形态。

主题意识形态是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一种思想观点、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现代小说中,主题意识形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引导着作品的情节发展,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境遇的思考。

首先,现代小说中的主题意识形态体现了对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不平等和压迫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在现代小说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对社会阶级、性别、种族等问题的描写来表达对不平等和压迫现象的担忧和反对。

比如,契诃夫的《钦差大臣》通过对官僚体制的讽刺,揭示了社会阶级差异对人性的摧残,体现了他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批判。

莫言的《红高粱》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描述了农村女性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性别不平等的关注和呼吁。

其次,现代小说中的主题意识形态彰显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在社会变革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不断面临道德和伦理困境。

现代小说作家通过对人性和道德的探索,反映出对人性的追问和对道德观念的反思。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主人公的一生的描写,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尊严,揭示了生存与人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钱钟书的《围城》则以幽默的笔调,展现了人们在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纠结,在道德角度上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此外,现代小说中的主题意识形态还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回顾和反思。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历史和传统逐渐被淡忘,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过去的认同也面临着挑战。

一些现代小说作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的重塑,追溯传统和文化的深层含义,帮助人们重拾自己的文化记忆。

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通过对家庭和乡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价值观的变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解析。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则通过讲述一个血汗工厂的故事,回顾了个人命运和中国社会的变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回顾。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002班王安然2010334010214摘要:文学作品与意识形态是互动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且折射出所属意识形态的色彩和特质。

其次,文学作品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将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通过作品的传播,影响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文学,文学作品,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古往今来,丰富的文学作品帮助人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不仅可以影响读者个人,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1.文学作品概述文学作品,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是: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2.意识形态概述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启示

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启示

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启示近代以来,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思想表达的媒介,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塑造。

在现代文学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思想启示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启示。

首先,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与批判。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愚昧。

通过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尖锐批判,鲁迅呼吁人们要反思和改变社会现状,这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这种批判性的意识形态在现代文学中十分常见,它使得文学不再只是为了娱乐,而是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

其次,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例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通过主人公变成了一只昆虫的奇特情节,探讨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使得读者不仅仅是被故事所吸引,更是被引导去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文学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启示人们思考自身的存在和行为,以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此外,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还体现在对历史与传统的反思与重构。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描述,揭示了传统社会中的封建迷信和压迫,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和对传统的反思,莫言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传统的重新审视。

这种反思与重构,使得现代文学成为了对历史的见证和对传统的批判,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最后,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还体现在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

例如,奥威尔的小说《1984》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警示人们对于权力滥用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这种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使得现代文学具有了一种预警的作用,引导人们思考和关注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自由与尊严。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启示是不可忽视的。

它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与批判、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对历史与传统的反思与重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为读者提供了思想的启示和对社会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文学作品是文化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这些内容贯穿整个作品,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认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

一、人物形象反映意识形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意识形态。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都反映了作者曹雪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贾宝玉的“荒唐无度”、“任性妄为”等性格特点,是作者对封建社会落后、腐败的一种审视和批判。

而林黛玉则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关注,她自尊自爱、聪明智慧,她的悲剧结局也是在深刻反思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形象也充分表现了他的意识形态。

在《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怯弱、逆来顺受、苦肉计”等传统思想,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和农民的无助和无奈。

而在《狂人日记》中,则是通过主人公的疯狂无理行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和愤怒。

二、作品题材显现文化意义文学作品的题材也是表现作者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红楼梦》以它独特的“贵族生活”题材为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作品中描绘的金钗、绣墩、茶花等场景,体现了封建禁锢和氛围,同时也展现了文化的精致与优雅。

而在鲁迅的小说中,则以“人性的探讨”为题材,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和人性问题。

作品中描写的“小人物的生存现状”,虽然看似琐碎,但却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和思想。

三、语言文字传递文化价值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文字也是表现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的载体之一。

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方式、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直接体现了文学作品所处时代和文化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红楼梦》中的“草木春秋大变迁”的诗句,反映了作品中世界观和哲学观的特性。

而鲁迅的小说中,则常常使用独特的描写方式和比喻手法,以强烈的语言震慑力表达对封建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和批判,如《阿Q正传》中“驴脑子”、“人烟浦”的形象描写等。

新时期小说理论综论——《中国新时期小说理论资料汇编》导言

新时期小说理论综论——《中国新时期小说理论资料汇编》导言
[ 中图分类 号 ] 1 0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7 9 9 ( 2 0 1 4 ) 0 2 — 0 0 2 8 — 0 6
2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期 , 小 说 理论 开 始 发 生 变化 。 王 蒙 的小 说 理 论 , 显 然 是这 种 变 化 的 最 直 接体 现 。 王 蒙 小说 理 论 追求 “ 摆 脱 了戏 剧 性 的小 说 的写 法 ” , 重视 “ 写 主观 感觉 ” _ l J 。 王蒙 认 为 , 小说 要 表 现 人 的精 神 世
第4 l 卷 第 2期
新时期小说理论综论
— —
《 中 国新 时期 小说 理 论 资料 汇 编 》 导 言
周 新 民
( 湖北大学 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2 )
[ 摘
要 ]2 0世 纪 8 0年 代伊 始 , “ 十七 年 ” 时期 确 立的 小说理 论规 范 受到 冲 击 , 王 蒙、 高行健 等人 的 小说理
研究 。
第 2期
周新 民 : 新 时 期 小 说 理论 综 论
说理论来说 , 尤为重要 。 西方小说理论的译介 , 直接推动了新时期小说理论 的裂变 。 小说人 物理论 、 情节 理论 、 主题理论 、 语言理论 多个领域 , 都有新的创建 。 现实 主义小说理论把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作为小说理论 的中心。 但是 , 2 O 世纪 8 0 年代小说理论对人 物理论的关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何为人物形象 , 成为小说人物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 王蒙曾说 : “ 文学 要写人 , 这是不成问题 的, 但人是否就等于人物 ? 人物是否就等于性格? 不见得 。 我们可 以着重写人的命
识 流小说理论 。 王蒙的《 夜的眼》 、 《 海 的梦》 、 《 春之声》 等小说 , 广泛 地深入 到人物 内心心理活动 , 引起批 评界的惊呼 : “ 王蒙如此热衷于 ‘ 意识 ’ 的流动 。 ” [ 3 1 高行健在《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中专章介绍了“ 意识 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 “ 结构 ” 意识形态 由几个层 面构成 。首 先 , 时期小 新 说包括新潮 、 新写实 、 新历史 的诸多文 本 , 轰动 的引爆点 以 其 及 意义的产生和 阐释 , 大多 在一 种普 遍 的“ 互文 性” 中进行 , 它们分别对应于 国外 现代 后现 代文 本 、 经典 现 实主义 文本 、 传统权威历史 叙事 文本 等。其文 本 制作 中普遍 存在 着带 有 较为 明显 的先验论 意味 的“ 结构 ” 向并 呼唤一 种“ 构” 倾 结 性 阅读方式 。其 次 , 也是 最主要的 , 弥漫于 文本意蕴层 面 的“ 结 构” 意识形态 。它从新 潮小 说 的技 术操作 层 面 , 步渗 透到 逐
的生存的过程和场景纳入 到一个整体 的“ 结构 ” , 中 人的经验 的具体性复杂性被一 种个 体无 法把 握 的“ 结构 ” 控 制而体 所 现不出丝毫 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潮小说 中 ,结 构” “ 体现 为形
式和语 言对 “ 的控 制和压抑 , 人” 在新写实小 说 中, 人” 日 “ 在“
了文本的肌理 和血液 。新潮 小说 中人 物的表 象化 、 符码化是 它最初的显形并 以其 “ 神话 ” 解 效应 而赢 得 了广 泛赞誉 。而
当它成为一种 意识形态时 , 反“ ” 和反 “ 其 人 性 主体性 ” 面便 一
暴露无 疑。就其所揭示 的 “ ” 人 是一 种社 会文 化时 空的存 在
X0 Vo. 1 N 2 G n rl l6 t5 o. ( e ea No.0 ) 2 5
论 新 时期 中后 期 小 说 中 的“ 构 " 结 意识 形 态
王 金 胜
(山东 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山东 济南 ,504) 20 1
摘要 : 新 时期 中后期小说在解构 性写作姿 态的背后 潜藏着无所不在 的“ 结构” 意识 形 态。它 以对启 蒙叙事 的 消解 , 放弃 了对人的理性化和感性诗 意化的整合 。人 的生存过 程和场景被纳入“ 构” 人的具体 性 、 结 中, 复杂性 被个
维普资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 文社会科学版 ) 人
J URNAL OFS O HANDONG ORMAL UNVE I Hu nt sa d S ca ce c8 N I RSTY( ma ie n o ilS in e ) i
20 O 6年 第 5 卷 第 2期 ( 第 2 5期 ) l 总 0
构” , 化 还是个 人化写作的个体经验 “ 构” , 结 化 盛行 于新 时期 中后期 的以“ 解构 ” 为终极 目的的颠 覆性写作 中, 潜藏着无 处 不在 的“ 结构 ” 魅影 , 显示 出 “ 结构 ” 的整体 性 和本 质 化 的威
力, 和对“ ” 人 强大的 规定 、 制 力量 。“ 构” 识形 态将 人 压 结 意
体无法把握 的“ 结构” 控制 , 为话语 、 所 成 权力和 社会过程的产物 。 关键词 : 新 时期小说 ; 结构 ” “ 意识形 态 ; 人 中图分类号 : 10 . 267 文献标识 码 : ・ 文章编号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 32o )2— 0 0 4 A 10 —57 (o6 o 06 —0 构” 意识形态 的解 构性 文学 地形 图。
而言 , 它把叙事从对 现实 场景 、 客观经验 的复现 中挣 脱 出来 , 而将 叙事看作 一个新 的意义 和经验 的生 产场域 , 到了叙事 看 对社会现实 的生产 、 建构和 阐释功 能。 无论新潮小说形式 的“ 结构 ” , 化 新写 实小说 的 日常生 活
“ 结构 ” , 化 新历 史小说 的历史 “ 结构” , 化 女性叙 事 的性 别“ 结
进 入新 时期中后期之后 , 随着市场意 识形态 对主流 和精
英话语 的渗 透 、 消解 以及 学术 界知 识 型的转 换 , 总体 性叙 事 往往被 视为某种意 识形 态建 构 , 在其 光滑 、 自然 的叙述 底层 隐藏着主体掌 控历 史 、 现实 的“ 权力 意志 ” 。于 是 , 强调 脱离 整体语境 , 强调“ 日常生 活” 过程 的随意性 , 调历史 的断裂 、 强 偶然 和不连续性 , 就成 为 自新潮 小说 以来 的一种 重要精神 流 向。 自我从“ 总体” 场景 中逃 逸并 成 为无 家可归 的流 浪者 徘 徊 于历史 的街 头。处于这一历史 时段 的小 说创作 中 , 因历史 上“ 宏大叙事 ” 暴力而 生 的恐 惧让 位 于进 入 由“ 不见 的手 ” 看 所织成的“ 物之 阵” 无 的焦 虑。“ 虑 以不 同的形 式 , 在地 焦 潜 存在于每一个个体 身上 ; 如果 意义 、 力 、 权 信仰 和 秩序的惯 常 结构解体 , 它们便 一 跃 而成 为普 遍 的东西 。 ‘ 场 ” ”1 “ 市 褪 去了新时期初 期人道主义和 主体性哲 学 的浮 泛化 色彩 , 以 并 “ 转型” 的方 式照见了人之存在 的非广延与 非连续性 , 种面 一 对现实和历史 的无力感 由此 而生 。 “ 结构” 识形 态 较 为完 整地 形 成 并表 现 于新 潮 小 说。 意 新潮小说在“ 叙事 ” 上接续 了寻根小说“ 向世 界” 走 的梦 想 , 将 群体寓言转化 为个 体哲 学 , 中国式现代 派呈现灵 魂 自救 的 将 反抗性抒情 引向无望 救赎 的哲 理性 言说 。新写 实小 说进 一 步从 叙事和语言的层面将这种无效 的救赎落 实到 “ 无望 的现 实” “ 在经历了夸张 、 ,人” 变形 、 接 、 焊 拼贴等诸 番折磨后 本身 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从文学 主体 性到作 家主体 性 , 到文 再 学本体性 , 主体 的恶性膨胀导致 了它对 自身 客体受 动性 的漠 视, 加之市 场化转型 中启蒙话语 的失效 ,人 ” “ 纠缠 、 迷失 于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