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文学艺术也就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意识形态极为接近的话语形式。
詹姆逊在总结卢卡契、阿尔都塞等人的经验教训及其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论战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政治无意识”批评理论,并提出了“形式的意识形态”这1概念,即“存在于既定艺术过程和1般社会规范中的各种符号系统,会散发出特殊的象征性信息,这些信息能披露出各种生产方式间的确定的矛盾”。
尽管我们1直强调文学是自本自根的,文学作品是自足的,它与社会、政治、历史甚至作者本人无关。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还在其它层面上使用文学这1概念。
既便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看,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的命题也具有理论可行性。
因为文学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人的命运和人的存在,文学所体现的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立统1关系。
这意味着文学作品将必然与人处身其中的社会现实发生关系,文学作品本身也是构成这1社会现实的1部分,而现实社会总是在1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操纵下运转,文学作品自然也难以幸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毫不犹豫地将文学艺术纳入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范畴。
①王1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②[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页。
21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上层建筑体系中,文学艺术与政治、宗教、法律和哲学等构成1个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葛兰西认为文学艺术就是1种意识形态,他说:“文艺作为观念形态,属于历史的范畴,是历史的事实。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艺术问题始终同社会的劳动分工、阶级关系联系在1起,并且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它们做出反映,因此,文艺是上层建筑,是1定社会的精神生活,代表1个民族对生活和人的观念。
”①在此基础上,他进而赋予文学艺术以政治功能,指出文艺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实质上就是1场“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
卢卡契则通过他的特殊的“世界观”概念将艺术家与社会、文学与意识形态联系在1起。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戴冠青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①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②文学理论应受到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③坚持与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①体现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服务;②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理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2、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2、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特殊心理行为;3、文学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和破译;4、文学信息学:研究文学这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5、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6、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7、文学文化学:研究文学的泛文化状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断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性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等。
由于意识形态一词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因而与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形成了复杂的联系。
论析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必须从○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文学与话语在讲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把话语、语言、言语、文本辨析一下。
语言: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
它超越和支配着言语,而又在言语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存在。
言语:是指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
语言和言语虽然相互依存,但决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关系,就像象棋游戏中的那一套下棋规则同一盘盘具体棋局的关系一样。
每一盘棋局必须遵守规则;规则超越棋局却又只能在每盘棋局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形式。
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行动为或活动,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这个概念里面有五个关键词要注意A、说话人(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作家)B、受话人(接受者,读者)C、本文(text 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它是作家创作的产品,其自身具有召唤结构,具有潜在多释的可能性,但其意义和价值并未实现。
D、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E、语境,就是使用评议的环境,是话说人和受话人的语话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见书,语境:本诗写于作者每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后南归时他看到了实施新法后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要再接再厉,再度回朝执政,继续推行新法的意志。
文学理论(关键词)

1、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此观点,具体指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四个要素。
更好地展示了四要素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即是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即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一般性的特点。
一方面它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
其次,文学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它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而保持相当的独立自主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始终是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的。
审美的无功利,意象一直觉和评价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性质的功利、概念一推理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
可以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非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意象一直觉的,也是概念一推理的;既是评价的,也是认识的。
就两者关系而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共性制约着个性;同时,文学的审美意识性质使得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特殊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即个性显示了共性。
4、“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
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一样都是模仿者,模仿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第二种是根据神话传说,第三种(最好的方式)“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审美形式。
文学可以将世界表达得流畅、生动,而审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表达的审美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集合体。
传统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包括几个属性,例如情节、语言、格调以及文学中的文化内容。
情节指的是文章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体发展,故事结构围绕着主角的行为变化,在审美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叙事,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语言表述指的是作家在文章中使用的华丽、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表现主角的思想感受、情绪变化,也可以表现情节中角色之间的关系转变。
格调是指作家在表达文章内容时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而文学中的文化内容则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思想以及现实社会现象等。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具有主题性、激情性和实用性,并且在情节表述、语言表述和格调表述中都具有创新性。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炮儿》等小说,表现出了它们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绪变化,以及个性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洞见等;《青年》杂志则以报告文的形式表现出了文章的实用性,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变迁,从而启发人们改变现状,作出新的选择。
总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上表现出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感,以及时代语境中
的文化主题和社会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受和价值取向,为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理论03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 认识性又表现为: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 社会生活的认识。
巴尔扎克
曹禺
• 认识性最后还表现在:文学通过艺术形象 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列夫·托尔斯泰
•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 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 现
• 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 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 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 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 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 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 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社会性质的界定。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案例:马歇雷论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把艺术看成是由绝对理念本 身生发出来的,并且把艺术 的目的看成是绝对本身的感 性表现。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 的形式就是诉诸感性的形象。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宗 教和艺术等。
【精编】12级文学概论第3章文学的性质

越努力越幸运
㈠认识性首先表现在: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 中反映的产物。 例:P77 《诗经》、杜甫诗歌、《红楼梦》、屈原的诗、识性又表现为: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巴尔扎克
越努力越幸运
曹禺
㈢认识性最后还表现在: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 整体把握。
越努力越幸运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 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越努力越幸运
一、文学的认识性
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 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与科学和逻辑 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越努力越幸运
㈠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越努力越幸运
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作家周立波
越努力越幸运
㈢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 间接实现的。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 发的火光,同时也 是引导国民精神的 前途的灯火。这是 互为因果的,正如 麻油从芝麻榨出, 但以浸芝麻,就使 它更油。 ——鲁迅《论睁 了眼看》
越努力越幸运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要真实、生动、具体第反映社会 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艺术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的 特性。 文学的真实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既不能脱离社 会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也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 照抄。只有把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成功的 文学作品。
越努力越幸运
越努力越幸运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第一,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人类 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 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 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 总和,包括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文学艺术也就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意识形态极为接近的话语形式。
詹姆逊在总结卢卡契、阿尔都塞等人的经验教训及其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论战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政治无意识”批评理论,并提出了“形式的意识形态”这1概念,即“存在于既定艺术过程和1般社会规范中的各种符号系统,会散发出特殊的象征性信息,这些信息能披露出各种生产方式间的确定的矛盾”。
尽管我们1直强调文学是自本自根的,文学作品是自足的,它与社会、政治、历史甚至作者本人无关。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还在其它层面上使用文学这1概念。
既便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看,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的命题也具有理论可行性。
因为文学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人的命运和人的存在,文学所体现的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立统1关系。
这意味着文学作品将必然与人处身其中的社会现实发生关系,文学作品本身也是构成这1社会现实的1部分,而现实社会总是在1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操纵下运转,文学作品自然也难以幸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毫不犹豫地将文学艺术纳入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范畴。
①王1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②[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页。
21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上层建筑体系中,文学艺术与政治、宗教、法律和哲学等构成1个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葛兰西认为文学艺术就是1种意识形态,他说:“文艺作为观念形态,属于历史的范畴,是历史的事实。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艺术问题始终同社会的劳动分工、阶级关系联系在1起,并且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它们做出反映,因此,文艺是上层建筑,是1定社会的精神生活,代表1个民族对生活和人的观念。
”①在此基础上,他进而赋予文学艺术以政治功能,指出文艺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实质上就是1场“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
卢卡契则通过他的特殊的“世界观”概念将艺术家与社会、文学与意识形态联系在1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德里亚
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 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 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 丑“。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1881年横渡大西洋来到北美所宣 扬的就是这一套生活艺术化的“宗教“, 其中包括人体、服装、室内装修、城市环 境等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 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 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 丑“。
消费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
广告、歌词、短信和影视作品对传统文 学形成的冲击。
第二节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ideology)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 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 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两 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制约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文学 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 发生直接联系。经济基础通过政治等中介 环节对文学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文学通过 政治等中介环节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中
感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3、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
文学的文化含义和文学的审美含义之别也正是 杂文学和纯文学之别。
文学性
文学性指存在于文本表达、叙述、描写、 意象、象征、韵律等的审美属性,它存在 于形象中。
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中的逻辑语言学
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
观念性的上层建筑: 文学艺术 道德 哲学
一般性的上层建筑: 法律 政治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它有别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政治 法律制度 文学是一种上层建筑。 从美学层面看,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从艺术媒介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而 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
对比一:同仁堂牛黄安宫丸说明书
【处方】牛黄100g、水牛角浓缩粉200g、麝 香25g、珍珠50g、朱砂100g、雄黄100g等。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 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对比二:波尔多酒说明
在波尔多有各种不同风味的上乘葡萄酒: 红酒、干白酒、甜白酒、玫瑰红、特优酒, 酒堡酒及品牌酒,能满足不同的选择。
便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 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又那么凉。
分行成诗
我吃了 放在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大概是 你留着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 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五、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
“文学”依附于图书、杂志、报纸、电 视、电影、网络、广播、剧场。一个多元 的视觉和听觉的空间。
讨论:《高玉宝》中的政治意识形 态
小说高玉宝与周扒皮的1947
文学与文化
文学与政治、历史、哲学和宗教互为渗 透,使得文学作为文化形态的面貌出现。
史记
史记是史传作品,作为对历史的记载, 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一家之言”,从狭义上说,它属于历史, 从广义上说,它属于文学。
2、文学的审美含义
魏晋时期,文学大致相当现代所谓文学 的意义,强调文学的情感性、音乐性。陆 机《文赋》强调“诗缘情而绮靡”。曹丕 “诗赋欲丽”。 今天,文学一般被视为“美的艺术”, 体裁上大致包括诗、小说、散文、戏剧文 学、影视文学等样式。
1、文学的文化(人文)含义
文化是人类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 和。 《文心雕龙》有天文、地文、人文之分。 天、地和人称之为“三才”,而惟人有 “性灵”,“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能够创造文化。又有声文、形文和情文之 别。 在西方,直到文艺复兴,强调想象的重要 性,“纯文学”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波尔多酒广告
美酒不仅用来搭配菜肴 更是用来搭配人生的
插图
插图
晨练
天将晓 同学醒来早 打拳、做操、练长跑 锻炼身体好
对比三: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第文学(literature)的名与实
文学其名
汉语“文学”最早出现在《论语》 中,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 政事和文学)之一。“行有余力而学 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 交文”
文学之实
广义的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 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章炳麟: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 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狭义的文学指包含着想象、情 感和思想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创作 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什么是文学?
纯文学(狭义)强调文学不同于其它文化 形态的特殊性,杂文学(广义)强调文学 与历史、哲学、政治和宗教等文化诸形态 的密切联系。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文学是以语言为媒 介的。
四、文学与非文学
对比四:从便条到诗
苏格兰作家鲍斯威尔在《约翰逊博士传》 一书中的对话: 鲍斯威尔:先生,那么,什么是诗呢? 约翰逊:唉,要说什么不是诗倒容易得多。 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光,可要说明它却不那 么容易。
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由于大规模的机械化复制,艺术失去 了它特有的韵味(aura)。艺术本身失去了韵 味而不能满足艺术家的乌托邦冲动,他们 也转向了日常生活的审美。
鲍德里亚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把这一现象 称之为审美泛化或审美价值的扩散。在 《邪恶的透明》(1990)一书中,鲍德里 亚认为现代性中艺术作为比生活更高的价 值体系,“已经丧失了它的意义“。传统 的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已经不再清晰。艺 术与生活的界限已经被“内爆 “(Implosion)所抹平。
对比一
《弟子规》中的感恩语录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尊长前,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郑愁予《错误》(1954)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诗歌的形式要素
意象、情感、韵律和意境,这是诗歌 的四个要素。通过这样的要素,诗歌创造 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情境空间。
张竞生的唯美主义
中国的张竞生说,将来人们的服装、家 用器具、室内装修、建筑要“处处皆有美 术性“,“家家皆有了欣赏的乐趣“。因 此,制造物品、交易物品,皆要“从美的 方面努力“。
周作人
周作人所抱怨的,“可怜现在的中国 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 “我们于日用必需品的东西之外,必 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