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理论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点知识点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三、艺术生产论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终的解释,这样就为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奥秘寻找到一个更宽阔的视野。
第十六讲 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

(二)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1、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1) 文学产品的不纯粹 ---- 消费的不纯粹 (2) 文学消费总是与利益相关,肯定或批评特定的社 文学消费总是与利益相关, 会结构。 会结构。 文学消费对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 (3) 文学消费对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 直接为现行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 -- 直接为现行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 为批判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 -- 为批判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 声称文学消费与政治无关。 -- 声称文学消费与政治无关。
四、文学消费与消费文学
(一)消费时代的文学消费: 消费时代的文学消费: 对文学消费性的空前张扬 文学消费的“媒介化” 1、文学消费的“媒介化”: 媒介制约生产: (1) 媒介制约生产: 媒介正日益成为一种权力 媒介代替批评: (2) 媒介代替批评: 媒介引导消费: (3) 媒介引导消费: 2、文学消费的“符号化”: 文学消费的“符号化” 3、“消费文学”与“庸人生产”: 消费文学” 庸人生产”
消费视野中的王朔现象把文字价格炒上去宣扬顽主的消费哲学兜售反叛什么好卖卖什么什么好卖卖什么重心由创作转到销售重心由创作转到销售之二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六讲 文学消费 第十七讲 文学接受 第十八讲 文学批评
讲
一、文学生产: 文学生产:
学
产、传 与 费
1、狭义:作家 观念形态 的文学创作 + 狭义: 出版部门 物质形态 的出版 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音带、录像带、 (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音带、录像带、电子光 盘等) 盘等) 2、广义: 广义: 文学(狭义)生产--流通--分配---流通--分配--消费 文学(狭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创作--出版--发行--阅读) --出版--发行--阅读 (创作--出版--发行--阅读)
文学理论第十四-十六章课后答案

十四章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概而言之,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是:文学生产决定文学消费,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
前者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后者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消费使文学产品得以最后完成;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由于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并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因而,文学传播对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都有重要影响。
并且,现代传媒理论认为,媒介即信息。
文学传播方式的嬗变和更替导致了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消费方式的深刻变化,文学创作出现了互文化、网络化与图像化的新特点,而文学消费由单一的文字消费转变为图文并茂的甚或主要是读图的消费。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由于文化市场是联结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中介,因而对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均有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最重要的标志是价值规律体介入了文学活动领域,使文学作品具有了商品属性,从而给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刺激了文学创新的加速,促进了文学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学事业的繁荣,满足了文学消费者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可能带来某些负面效应,如文化消费主义至上,一些迎合消费者的低级趣味的文学作品在文化市场十分畅销。
4、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要借助文化市场来实现,因而文学作品具有商品属性。
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阐释价值和交流价值等文化属性,因而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精神享受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性质。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回顾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学从来就不是一种纯审美或纯商品的东西。
文学原理简答题、名词解释

⽂学原理简答题、名词解释1924年的法国,单就⽂学领域⽽⾔,实际成就主要在诗歌领域。
超现实主义是兰波⽂学主张的直接继承。
兰波在《第⼆种疯癫:字的炼⾦术》(《地狱⼀季》)倡导“凭着幻觉、错觉来写诗”,对超现实主义颇有影响。
但影响更⼤的则是⼀战给青年知识分⼦带来的幻灭感、对现状的不满、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以及随之⽽来的⾮理性主义思潮。
超现实主义的前⾝是盛⾏于1916-1923年之间的达达主义运动。
达达主义者反对⼀切体系,号称要摧毁⼀切偶像,乃⾄艺术本⾝。
他们以笛卡尔的名⾔“我甚⾄不想知道在我之前是否有过⼈”为座右铭。
b崇尚梦幻和⽆意识.c反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d ⾃动写作法为了排除规则、惯例等⼲扰,把纯粹的精神活动忠实的记录下来,布勒东等提出“⾃动写作法”,并进⾏了多⽅实验。
他把⼀些朋友集合起来,在半催眠的状态下,写下⾃⼰的真实思想,然后合在⼀起拼成⼀篇⽂字。
结果⾃然是会有偶尔出现的奇妙⽐喻以及⼤量的不通⽂句。
这种写法强调创作的⾃发性、偶然性,反对事后修改删除。
当然,布勒东很快便承认,这种写作⽅法仍是不够完美的,因为即使在最不受⽀配的情况下,总是还有最低限度的理性活动在引导写作。
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a存在先于本质—⾏动哲学。
B选择即⾃由。
c⼈不是⾃在的存在,⽽是⾃为的存在。
D ⾃由与责任同在,对⾃⼰负责,也对他⼈负责,是⾃由的应有之义—存在主义是⼀种⼈道主义。
3、荒诞派两巨头:贝克特与尤奈斯库。
(法)4、现代主义⽂艺的基本精神:a从“镜”⾛向⾮镜。
B从“灯”⾛向⾮灯。
C从“⼈”⾛向⾮⼈。
D从艺术⾛向⾮艺术,从美⾛向⾮美。
5、法国杜尚以故意亵渎美的⽅式来宣告对传统的叛逆姿态,他的艺术是晦涩的6、现代派艺术:美→丑,和谐→失谐,规则→叛逆。
7、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学是对现代主义⽂学的叛逆和继承。
8、社会主义⽂学之性质和特点的具体内涵a⾃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社会⽣活的本质规律和历史发展⽅向。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是指文学消费同时具有一般商品消费和特殊精神享受两种属性。
一方面,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
但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的特殊性:它毕竟是一种通过阅读语言艺术作品而寻求特殊的审美享受的精神过程,带给读者以丰富的精神愉悦。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
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分离。
文学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遵循价值规律。
文学作为物态化的劳动产品,会有物质耗损。
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影响。
(二)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
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作定量评估。
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
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的意识形态性,在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影响消费者。
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直接服务于现行体制与社会结构;直接批判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性;声称远离现行政治制度的“非意识形态化”。
(二)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4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圣才出品】

第14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有何辩证关系?答: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辩证关系:(1)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①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文学消费作为一种对文学产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产品为对象。
没有消费对象的“消费”是不存在的。
因此,文学消费对象受文学生产规定。
并且,文学消费者究竟消费到何种类型的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还是现代主义文学,是高雅文学还是大众文学,是手抄本读物还是印刷本读物,是纸质文学图书还是电子文学图书,是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还是粗制滥造出来的文学赝品,等等,无一不受到作家的文学生产的规定。
②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阅读通常是一种文字阅读,但在文学生产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和电子传播媒介普及的今天,文学消费不仅指文字阅读和纸质文学消费,而且也包括对广播影视文学的视听阅读和电子网络文学的视屏阅读,出现了读图时代的文化消费方式。
又如,创作说唱故事和剧场演出的时代是群体围坐在一块共同消费的时代,生产文学书籍的时代则是个人阅读的时代。
随着电影生产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又必须聚集到一块。
而在电视文学和网络文学问世之后,消费者则可坐在家里进行文学消费。
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的消费者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的文学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往往是通过文学产品自身创造出来的。
扶持和生产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往往能“创造”出高品位、高境界的文学读者,而任由低劣庸俗的文学作品的泛滥则可能“创造”出趣味庸俗的读者。
(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一部作品,无论写得如何精彩,倘若未能出版,或印出来了却未被读者购买和阅读,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无法得到实现,其认识、审美、交流等文化属性也不能得到体现。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

名词解释1、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3、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
如历史文学、记实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
4、话语: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5、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6、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7、艺术发现: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8、艺术构思:指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9、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造对象做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情感评价是一种主体性的心理过程。
10、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
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
11、典型: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18、19世纪的个性典型说;20世纪之后,西方艺术中心转向,典型研究相对沉寂,但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发展,成为中心议题。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2、特征: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考生们在复习教材时,可以结合试题加以练习,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概念: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
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5.时代风格:又称风格的时代性,指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风格,它是时代精神、审美要求在文学中的表现。
历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以及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流派风格:指一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色。
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
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
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
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
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
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 :
文学消费直接为现行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
传播和再生产着现行政治、 经济体制所需要 的意识形态; 文学消费为批判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 传播着批判不合理的意识形态观念; 声称文学消费与政治无关,声称远离现行政 治、经济制度或超越主流的意识形态观念, 即所谓"非意识形态化"
老秦怕老婆说出地押给谁了, 赶忙 向老婆喝到:“你这老不死,不知道 你那一张疯嘴该说什么!可憋不死你! 你还记得啥? 还记得啥? ”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 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 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 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 俗画卷。正是如此生动活泼、 风 趣 幽 默 而 又 充 满 乡 土气息地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北方乡村 的故 事, 也 让 读 者 了 解 到 北 方 乡 村 的 语 言 特 色、风 俗习惯等 文化特色。 同时也正是 这些鲜明的语 言特色成就了赵树理小说在艺术 上的高度成就, 其新颖、健康、朴素的写法成 为后代作家们 所追求和效仿的写法。 《李有才 板话》等作品更 是 成 为 民 族 化、群 众 化 的 艺 术 杰 作,为 世 界 所 认可。 早在上世 纪 50 年代,赵树理的作品被苏 联汉学家达里佛佐夫、 菲会曼多、 彼得洛夫等 翻 译,获 得 了 高 度 的 评 价,被 称 赞 为“真 正 的 人 民作家”。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 意识形态性
第七组 王 佳 20134670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家、书 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 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这种文学阅读 欣赏过程中,维系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 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进一步转化为接受者的日常生活。
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 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往往是以潜 移默化的形式影响或更新消费者的艺术感受力,进而影响其对整 个世界的感受力。 一切真正伟大严肃的经典文艺作品往往具有 醒世作用。
《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在描写阎恒元的儿子阎家祥的外貌时这样说到:“这人的相 貌不大好看,脸像个葫芦瓢子,说一句话眨十来次眼皮。 不过人 不可以貌取, 你不要以为他没出息, 其实一肚肮脏计谋, 谁跟 他共事也得吃他的亏。” Nhomakorabeal
l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将 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
孔子极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 用认为诗可以为“事父”、 “事君” 。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资产阶级通过高度 商品化的现代艺术消费,消蚀了消费者对现 行制度的历史性的思考,瓦解了消费者变革 现实、改造世界的要求
(二)、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