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新(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看不见的爱 6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看不见的爱》优质教案

四年级下册《看不见的爱》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爱的主题》中的一篇文章《看不见的爱》。
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在母亲爱的呵护下,学会关爱他人的感人故事,传递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能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文章大意。
3.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文章的主题和生字词。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看不见的爱》2. 主要内容:小男孩在母亲爱的呵护下,学会关爱他人。
3. 生字词:呵护、关爱、无私、传递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短文。
2. 答案示例:以课文中小男孩的行为为例,描述自己关爱他人的经历或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学生是否掌握了生字词,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关爱现象,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传递正能量。
四年级下册《看不见的爱》优质精品教案

四年级下册《看不见的爱》优质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主要围绕《看不见的爱》这篇课文展开。
课文讲述了一个盲童在妈妈的关爱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学会独立生活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和生活的美好。
2. 学会本课生字词,掌握句子朗读和解析技巧。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自强不息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盲童在生活中的困难和母亲的无私关爱。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提高朗读和解析句子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内容,引出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查字典并记录。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生字词、句子解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句子解析的掌握情况。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讨论母爱的伟大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看不见的爱》2. 生字词:无私、关爱、坚持、勇敢、努力等。
3. 句子解析:重点句子解析。
4. 主题:母爱的伟大,关爱他人,自强不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本课学到的词语造句。
(3)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2. 答案:(1)生字词抄写略。
(2)例句:在妈妈的关爱下,他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
(3)作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残疾人,学会关爱和帮助他们。
(2)开展“我心中的母爱”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四年级下册《看不见的爱》优质教案(1)

四年级下册《看不见的爱》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爱的教育》中的一篇文章《看不见的爱》。
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一个盲童在母亲的关爱下,学会独立生活的故事,向学生们传递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2.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3. 体会文章中母爱的伟大和无私;4. 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体会盲童在母亲的关爱下成长的过程。
2.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爱2. 板书生字、新词:盲、童、抚、摸、泪、痕、勇敢、坚持、母爱、伟大、无私等。
3. 板书文章结构:起、承、转、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每个写5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2. 答案:(1)略。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看不见的爱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看不见的爱【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懂得爱的含义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仔细品味文本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蕴;2.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诗歌中的深层次意思;3. 培养学生赏析文本、感悟人生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领悟作者运用暗示和隐喻的手法表现爱的主题;2. 帮助学生感悟诗歌所隐藏的深度思考和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举例介绍孩子间爱的表现方式,让孩子自由发挥。
(3分钟)2. 提问:我们平时怎样表达对家人的爱?(自由发挥)(2分钟)二、呈现诗歌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
读完之后观察图片,看出哪些信息?(3分钟)2.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总结每个段落的主旨。
声音书读、口头陈述。
(5分钟)三、深入理解诗歌1. 课文有些地方含深意,现在询问学生是否有读懂这些深层含义。
(3分钟)2. 教师带领学生识别与分析诗歌语言中的含蓄表达,如隐喻、比喻、人物描绘等语言技巧。
(5分钟)3. INQUIRY主题: 传统观念认为母爱、父爱是最伟大的,但在诗歌中我们发现了看不见的爱,它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10分钟)四、思考诗意,感悟诗情1. 思考问题:你们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4分钟)2、学生分小组或两人一组,展开小组讨论。
(8分钟)3、小组分享、学生互动。
(8分钟)【作业】完成Taking Action中的任务,并撰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看不见的爱一、生活中的爱二、神奇的爱三、看不见的爱四、感悟人生【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以学生探究为主,学生们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大家都喜欢这种方式,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被同伴认同时,信心大增。
最后,本课作业返回家庭,家长们也将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看不见的爱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看不见的爱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古代女性的地位教学目标通过讨论古代女性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女性在古代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待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尊重女性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课堂抢答”,用简洁的语言快速回顾上一学期学过的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
•介绍课题:“我们知道妈妈和奶奶在家里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在古代,女性扮演了哪些角色呢?她们的地位如何呢?”•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并表达出对古代女性地位的看法和感受,老师将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古代女性的地位,包括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所受的教育、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总结:老师对班级展开一次综合性总结,对探讨结果进行概括和说明,让学生对于女性地位的不平等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作业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尊重女性”的作文,可结合自己的生活中的例子。
2.将探讨重点整理出来,归入笔记中备查。
第二课时:农民的辛劳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农民的生活和辛劳,让学生了解农民劳动的重要性,并启发学生珍惜辛勤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农业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游戏时间”,通过游戏介绍农民的辛劳和工作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
•展开教学:“请同学们先看课文,然后老师用音乐中断各段内容,让同学们思考当时农民的情况,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探究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农民的辛苦工作和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我们应该怎么了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总结:“老师将对学生探究的问题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农民的工作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亲身体验到农民的辛劳。
”作业1.请同学们书写一份关于农民工作的感悟,描述看到“农民”所想到的感受和心情。
2.归纳那些农业知识,如什么时候适宜种植、如何防治病虫害等,整理加入笔记备查。
第三课时:“温暖的手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包含故事性情节的文本课读写分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等温暖的情感体会。
让学生了解情感对人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同理心。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看不见的爱》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爱的内涵。
(四)总结归纳
在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分析,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传递爱与温暖。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困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4.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看不见的爱》的学习,我将采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首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其次,运用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情节,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此外,我还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分享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书面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
2.口头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分享《看不见的爱》这个故事,并与家人一起讨论母爱的意义。
3.拓展作业: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如冰心的《母亲》等,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五、案例亮点
1.情感教育与学科知识相融合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此外,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他们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看不见的爱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看不见的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看不见的爱》的内容和意义,理解诗歌中的爱是无处不在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爱的感知和体验,增强学生对家庭、友情和亲情的珍惜和关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2.运用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
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吗?爱有时是看得见的,比如家人之间的关爱;爱有时又是看不见的,它是无处不在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看不见的爱》,一起来感受一下看不见的爱。
”步骤二:朗读诗歌教师朗读诗歌《看不见的爱》,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步骤三:理解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的内容和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爱是无处不在的,不需要眼睛就能感受到。
步骤四: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1. 你们在诗歌中感受到了哪些爱?2. 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步骤五:语言表达活动1.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创作自己的小诗歌,并与同组分享。
2.教师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步骤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诗歌中的爱是无处不在的,鼓励学生用心感受周围的爱,并用行动回报这份爱。
六、课后作业1.小组讨论:找出你们班级或学校里的几个看不见但存在的爱。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对于课后作业,应给予明确的要求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看不见的爱_沪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看不见的爱_沪教版教学目标:1、自学字词,能在明白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安详地”、“轻轻地”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研读母亲的表现,通过找出母亲对小孩不同平常的爱的有关语句,能说出看不见的爱的含义。
4、关心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母亲执着、坚强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研读母亲的表现,通过找出母亲对小孩不同平常的爱的有关语句,能说出看不见的爱的含义。
学生预备:预习课文赞颂母爱的名言和诗句教学过程:一、导入质疑1、上一课我们从《父亲的谜语》一文中,感受到了含蓄、深沉的父爱。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份执着、坚强的母爱。
(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爱)2、读题,质疑:什么缘故叫“看不见的爱”?二、整体感悟1、师范读课文,摸索:课文要紧写了一件什么事?2、交流归纳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小孩能像一般的小孩一样玩耍——打弹弓,耐心地陪伴小孩,并鼓舞他“总会打中的”,凡事的关键是“做了没有”。
最后,小孩终于打中了目标。
三、品读分析1、讨论解决:课题什么缘故叫“看不见的爱”?参考:(1)因为这是个盲小孩,因此对母亲的爱是“看不见”的。
(2)这是个夏季的傍晚,“看不见”也隐含着故事发生的时刻。
(3)文中没有直截了当写母爱,而是从母亲的神态、动作中,我们能体会到母亲不平常的爱。
随机解决:Ⅰ、那妇女的眼神是如何样的眼神?Ⅱ、她什么缘故顿了一下?我什么缘故怔住了?我又什么缘故沉默了?Ⅲ、体会带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感情,再用“安详”造句。
①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小孩手中,安详地笑着。
②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小孩,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③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依旧专门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4)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深切的、伟大的,她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的。
注:交流到某一点时,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明白得、朗读、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不见的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理解“安详地”、“轻轻地”等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能用“安详”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体会母亲执着的爱,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在品读课文中,使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得到强烈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情怀,领悟母亲那看不见的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关于母爱的几句话。
大家读一读:
①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②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③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④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2、导语过渡: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名字,是她创造了生命,又是她将希望交给了我们。
母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绵绵如溪,沉沉似海。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吧!
3、学生齐读课题:《看不见的爱》
二、初读感知“看不见的爱”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选择容易读错的字板书。
“安详”、“频率”、“怔”“晌”“呃”指导读。
)
②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过渡:那么课题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呢?我们带着问题去学课文。
三、深入理解“看不见的爱”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看到盲孩子玩弹弓时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方面交流:
①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
②这一弹一定打不中。
③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的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④、“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⑤我沉默了。
重点指导:
(1)利用空白,展开想象。
“但为什么┄┄”“呃┄┄”作者会说些什么呢?(通过填补空白,让学生体会到在作者的眼里盲孩子玩弹弓是一件荒唐的事。
母亲的做法似乎不符常情的。
)
(2)“我怔住了”、“我沉默了”这是为什么?(通过词语的品味,让
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母亲的用心良苦。
)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过渡:作者认为盲孩子没有玩弹弓的必要,然而,盲孩子的母亲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在次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再读一读。
(1)学生读,出示:
A、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B、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的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C、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
D、“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
”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有。
”(2)读A、B、C句,找出关键词。
如果去掉“安详”、“轻轻地”,再读读,然后任选其中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并与同桌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
学生谈体会,教师相机点拨,紧扣两个“安详”两个“轻轻”的重点词语,引导理解。
如:句A中的“轻轻”两字。
为了尽到做一个母亲的最大责任,她是那么耐心,体现了这看不见的爱。
句C中“轻轻”两字,则是因为母亲感到自己的话生怕盲孩子伤心、自卑。
所以声音很轻,从而引领学生体会母亲博大的情怀和用心良苦,理解看不见的爱。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句ABC。
(5)研读D:“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
做了没有。
”母亲的这两句话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儿子面对生理的缺陷要自信,要有坚强的毅力,希望儿子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
对我们的启发:作为健康的人,面对困难、挫折,要有顽强的毅力,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D
3、比较“我”与“母亲”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有责任、有爱心、有耐心┄┄)
4、回读,体验“看不见的爱”
(1)速读课文中写盲孩子打弹弓的语句,从盲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中体会到“看不见的爱”。
从“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劈啪’声┄┄‘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
”
(2)再读两个“安详”体验情感。
5、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1)面对这位母亲无言的爱,联系自己,你最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母亲的题词(学生写题词)
(2)全班交流题词。
师总结:母亲给了孩子的生命,也给了孩子精神的鼓励,使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种看不见的爱将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也将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三、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用上“安详”造句。
3、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回忆生活中母爱的实例,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看不见的爱(母亲——博大情怀)
神态安详微笑
动作捡起递到伴随孩子的一生
语言“总会打中的”用心良苦
“关键是他做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