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教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

18《杨修之死》《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根据班级里的学生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问题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比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讲故事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等。
当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让他们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
3.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操与杨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
分析曹操与杨修二人的性格特点。
1课时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步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有力引领我们走进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侠肝义胆的关羽,豪气鲁莽的张飞……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二、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个人档案方法整理作者简介;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庖官(páo)食讫(qì)佯惊(yáng)伺查(sì)谮害(zân )诈败(zhà)麾军(huī)绰刀(chāo)夏侯惇( dūn )簏( lù)鸡肋(lâi)沉吟(yín)褒贬(bāo)(biǎn)主簿(bù)邺城(yâ)高阜(fù)酥(sū)曹丕(pī)伺(sì)(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家作品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张飞、关羽、周瑜等众多人物。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2、背景资料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后半部分。
曹阿瞒即课文的曹操。
“杨修之死”的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争夺汉中期间。
曹操率大军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
再战,再败,只得兵退斜谷。
曹操屯兵日久,是进是退,犹豫不决。
看透曹操心意的行军主簿杨修,擅自命令军士准备撤退,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
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
3、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认识杨修的死因。
4、积累文言词汇。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庖官(páo)食讫(qì)佯惊(yáng)伺查(sì)zân(谮)害 zhà(诈)败主bù(簿)沉yín(吟)鸡lâi(肋)麾军(huī) bāo biǎn (褒)(贬)(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理清脉络第一部分:( 1 ~ 3 ) 写杨修被曹操所杀第二部分:( 4 ~ 9 ) 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1

一八杨修之死学习目标:一、能正确朗诵课文,复述故事大意。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琢磨人物的心理,探讨杨修之死的缘故。
教学重点:一、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归纳事件要点二、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归纳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探讨杨修死因,培育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正确朗诵课文;2、能复述故事大意。
一、导入、板题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滔滔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咱们掀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咱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乃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咱们一起窗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一起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取得一些启发。
二、出示目标(一)请看学习目标:一、正确朗诵课文;二、能复述故事大意。
(二)过渡语:这是一篇文言和白话间杂的文章,但难度不大。
相信同窗们必然能认真自学,顺利完成目标,下面展开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讲述:先请同窗们连番朗诵课文,比谁声音嘹亮,能读准字音,其他同窗认真听,发觉有读错的地址,请举手帮忙纠正。
(二)学生朗诵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天下指出读错的地址。
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夸奖读音正确、声音嘹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适才,几个同窗把课文轮读了一遍,显现了几个读错的字词。
下面大伙儿把这几个字的正确读音齐读两遍。
生齐读教师板书的音两遍。
估量易错的字音:疱(páo)官惇(dūn)麓(lù)谮(zèn)朝(zhāo)歌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师:同窗们,大伙儿自学得专门好,下面,请大伙儿继续依照指导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投影显示:自学指导二:请同窗们朗诵课文,用今世口语复述故事大意,边复述边琢磨人物的心理,4分钟后,比谁复述的好。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教师寄语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信心是事业的起点教学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③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交流预习1. 温故知新(一)说一说《三国演义》与作者罗贯中2.探索新知(二)做一做(1)注音写字庖官()鸡肋()麾军()()佯惊()数犯曹操之忌()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延弃弓chāo 刀()(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丕如其意 ( )⑤植然其言(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
(4)叙述顺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互助探究1.互助学习①朗读,感知课文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曹操态度怎样?(鼓励学生试设计板书或表格回答)2.合作探究①杨修因犯何罪被杀?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②杨修死后,曹操进兵,兵败,曹操受伤回营做了什么?为什么?三、分层提高1.分层练习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同学们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
要求选择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的。
)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2.交流提高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读,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能力。
2.使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情节,从而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和恰当地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正确的评价人物教学重点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法学法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杨修和曹操导入投影: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
《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曹操,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
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自读,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能力。
2.使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情节,从而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和恰当地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正确的评价人物二、检查预习1.交流《三国演义的资料《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
2、从曹杨事件中,探究杨修的死因,并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矛盾冲突,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杨修的死因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学方法:1、点拨法、激趣法2、小组自主讨论学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
课文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的后半部分。
原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古”,编者把题目改为“杨修之死”说明编者希望我们关注杨修的死因。
二、资料助读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2、背景简介:曹操立太子的经过: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
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
十九年,徙封临菑侯。
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三国演义歌曲导入。
二、走进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检测预习:1、解释下列粗体字并注音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④与众分食讫()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⑥操疑修谮()害曹丕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⑧延弃弓绰()刀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翻译下列句子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⑤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⑦人皆不晓其义。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做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1.曹操的画像。
2.杨修的文字资料。
1课时一个是雄才大略、文武俱通的豪雄,一个是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人杰;一个手握大权,一个恃才崭露头角——他们就是曹操和杨修。
当这两个人产生了矛盾并且碰撞出火花时,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同学们,请随我打开课本,走进《杨修之死》。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等。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2)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课件演示:故事曹操心理1.鸡肋事件杨修被杀2.改建园门心忌之3.分食酥饼心恶之4.杀近侍事件愈恶之5.吴质事件愈恶之6.教植斩吏操大怒7.巧作答教欲杀之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1、激趣法 2、点评法 3、激励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自学检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把握课文故事情节,给每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二)根据已学知识,了解情节及层次结构。
研读课文,感知形象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分析他们的性格.。
深入阅读,合作探究
1、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惑乱军心)
若没有这一事件,曹操是不是就不会杀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七、拓展迁移,收获启示
1、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
白些什么呢?(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歧视他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康。
)
2、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
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侍才)(忌才)
恃才放旷 1.鸡肋事件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2.改建园门(心忌之)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3.分食酥饼(心恶之)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4.语破奸心(愈恶之)虚伪多疑
狂妄轻率 5.轻视吴质(愈恶之)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6.教植斩吏(操大怒)
谋略不凡 7.代植作答(欲杀之)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8.失利葬修
叙事线索———身死因才误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