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1.声音是什么

合集下载

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方式;
3.理解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4.知道声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能够说明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能够解释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理解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通过卡拉OK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声是如何产生的。

2. 学习内容
(1)声的产生和传播
1.通过实验展示震动物体(如弦、鸣膜等)可以产生声音;
2.通过实验展示空气分子的震动可以传播声音。

(2)声的强度和频率
1.呈现声音强度定义及计算公式;
2.呈现声波频率定义及计算公式。

3. 课堂练习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进行声强度和频率的计算。

4. 小结
回顾学生所学的内容,强调声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强度和频率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课堂演示,让学生体验声的本质和重要性,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掌握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在实践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未来开展更为深入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学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

3.掌握声音的强度和音调的概念。

4.理解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5.学习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差异。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特点。

2.声音的强度和音调的概念。

3.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教学难点:1.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差异。

2.声音频率与音调的概念理解。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

2.声音产生实验器材。

3.不同媒质中声音传播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并引出声音的定义。

Step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介绍声音的产生原因。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总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

Step 3 声音的强度和音调(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介绍声音的强度和音调的概念。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音乐的高低音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

Step 4 频率与振动源(10分钟)1.教师通过实例解释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实验验证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Step 5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介绍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差异。

2.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Step 6 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复习关键概念。

2.布置相关阅读作业,拓展学生对声音的理解。

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

2.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参与讨论和展示的能力。

教学延伸活动: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媒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2.观察不同频率声音的共振现象。

3.研究声波的应用领域,如声纳、超声波等。

课后作业:1.回顾教材相关知识,巩固对声音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关于声音的应用案例,并写一篇小论文。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教案1.1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通过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音,悦耳动听,变幻莫测,在很多方面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声音也可能成为无形的杀手。

那么平凡而又奇特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她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你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

添加补充(复备)二、新课探究活动一:1.1 探究声音的产生1、[试一试] 请学生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学生活动:在探究的基础上,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

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导,启发,对于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

)2、[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3、[做一做]图1.1体验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共同做一做:用手摸着喉头,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师:刚刚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和试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把握初步讨论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老师、同学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同学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学问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观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探究法、争论法【老师预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让同学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状况。

2.观看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状况。

3.让观看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况。

4.老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讨论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a.指导同学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同学自学P13课本,老师指导。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docx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docx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1.1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
知识点: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辅导:我们把固体、液体和气体统称为物体。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振动,都可以作为声源。

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能称之为声源。

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有物体的振动。

二、声音传播的条件
知识点: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辅导:图1-2(a)说明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空气是最常见的气体,所以推广得到: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同理,图1-2(b)说明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图1-3说明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这里都用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再通过总结得到: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重要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辅导:真空是指没有空气的环境。

由于玻璃瓶内的空气抽不干净,所以真空很难实现。

但我们可以在空气逐渐变稀薄的过程中,注意到声音逐渐变小的事实,再经过推理,如果达到理想的真空环境,应该听不到声音,从而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所以,这个结论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的,这类实验叫做理想化实验。

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是要有物体传递振动。

三、声音是一种波
用水波引入声波的学习方法-类比法
四、通常情况的声速340m/s;固体中声速最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

指导: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不易变形,所以传递振动最快。

五、声能
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说明声音具有能量—声能
桑水。

1.1声音是什么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1声音是什么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1 声音是什么教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1.1节“声音是什么”。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具体教学章节和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变化。

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听觉神经等部位的作用。

4. 声音的特性: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特性对声音的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提高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变化,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鼓、锣等)、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不同的乐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特点,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通过实验演示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变化。

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听觉神经等部位的作用。

4. 声音的特性: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特性对声音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分钟)随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1声音是什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1声音是什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育红初级中学问题链分层导学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参考)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执教教师:
了,此现象表明空气、、能传声。

B层3、吹笛子时能发出优美的乐曲,其中声音来自()
A. 手指的振动
B. 嘴唇的振动
C.笛子的振动 D笛子内
空气柱的振动
4.如图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弱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__来传播。

第3题第4题第5题C层5、如右上图所示,当敲击右边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靠在左边音叉的小球能弹起,说
明,这是由于将右边音叉的震动传
给了左边音叉的缘故。

6、在一根正在输水的长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
端会听到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从中传来,最
后听到声音从传来。

教师点拨疑点并评价完成情况。

四、【课堂小结,归纳方法】
想一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育红中学问题链分层导学教学课堂诊断检测题(标明ABC等不同层次检测要求)
预习检测答案:
1:振动2:振动声源3:固体液体气体真空4:声波5:340米/秒快快
分层训练诊断反馈
1:振动声源2:鱼缸水3:D 4: 介质
5:振动左边的音叉在振动空气
6:3 水管空气。

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10篇)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

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

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

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

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向开放性和独特性方向发展。

3.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

4.知道声音具有能量,初步了解回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的原因。

2.声音传播的条件,从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特点。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难点】
1.采用转化的思想显示微小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波的形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音乐,再播放鸟鸣声,蛙叫声,狗叫声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

声音是我们进行情感交流、愉悦身心、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方法。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

二、新课讲授:
(一)声音的产生条件
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
试一试: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
做一做:1.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有什么感觉。

2.把发声的音叉轻触面颊,有什么感觉。

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例如:1.敲击一下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因为瓷的振动发出的。

2.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笛子中的空气振动引起的。

3.哗哗的流水声是由水的振动引起的。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活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吗?
1.老师讲课时,大家坐在教室各处都能听到,老师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2.将两个石头浸没在水中央互相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靠什么传播到我们耳朵里?
提示:石头与人耳之间隔着空气和水。

3.分组活动:
A.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
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两次声音是否一样响?
B.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子的中央,当你的搭档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声音吗?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再由搭档敲打,此时你能听见衣架发声吗?提示:食指堵住了耳朵,声音靠空气已经不能传播到耳膜。

但此时仍会产生听觉,这是由于声音靠固体(细绳、食指、耳道)传播至耳膜。


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我们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4.活动:将一部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
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
结论:各种介质传声效果不同。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效果比液体好,液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三)声音是一种波
实验一:在水槽中装少量水,把敲响的音叉的一角接触水面,观察到什么现象。

看到:音叉的振动引起旁边水的振动,水波会从落点向四周传播。

实验二:用手轻轻推动一下水平悬挂着的弹簧一端,观察到什么现象。

看到:弹簧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形态,并向一端传播。

可见,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四)声速: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猜想并提出猜想依据。

(阅读课本P-10读一读。


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 m/s;在
钢铁中传播得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观察右图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表,分析
得到: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思考:
1.百米赛跑时,在远处的计时员是在看到发令枪冒烟时计时,还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
2.用铁锤在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的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五)声能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蜡烛的火焰。

看到了什么?
看到蜡烛的火焰在摇晃。

结论:说明声音具有能,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在医学上,人们利用声能粉碎病人体内的胆结石代替手术,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在军
事上科学家还利用声能制造武器;利用超声波制成超声波钻孔机和切割机,对坚硬的玻璃、宝石、陶瓷等进行加工;爬雪山时不能大声讲话,否则易引起雪崩等。

三、小结作业
补充习题
四、板书设计
一、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的产生条件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各种介质传声效果不同。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效果比液体好,液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三)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四)声速: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五)声能
说明声音具有能,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