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冀教版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0篇)

课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课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设计课前游戏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一)导入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
(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需要注意的字音: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谁再来读读。
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
(不错,一字不差)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
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
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伯牙鼓琴》名师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名师教学设计《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故事之一,讲述了伯牙为友人钟子期弹奏琴曲的故事。
伯牙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琴师,钟子期则是另一位音乐家。
这个故事表达了音乐的魅力以及真挚友谊的力量。
下面是针对《伯牙鼓琴》的一个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音乐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一、故事讲述:1. 通过图片或简单的动画展示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伯牙和钟子期。
2. 教师讲述故事内容,注重语言的生动形象和节奏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音乐鉴赏:1. 听取故事,学生通过听取故事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情感表达。
2. 欣赏古琴演奏视频或录音,使学生对古琴的音色、演奏技巧等有初步了解。
3. 听取精选的音乐片段,指导学生聆听曲调、旋律,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
三、情感体验:1. 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设计小组活动,可以是配音、展示手工制作的古琴或演奏片段等。
2. 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伯牙和钟子期进行对话和表演。
3. 在音乐课上,邀请一名学生扮演伯牙、一名学生扮演钟子期,进行即兴演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表达情感的力量。
四、创作与表演:1. 引导学生运用故事情节和音乐特点,编排小型音乐剧或音乐小品。
2. 指导学生选取乐器,表演伯牙鼓琴的场景,可以是古琴、钢琴、吉他等。
3. 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辅助学生进行创作和排练。
五、综合评价:1. 学生完成相关音乐创作作品,进行学生评价和同伴评价。
2. 对学生的表演、演奏进行评价,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通过音乐故事《伯牙鼓琴》的学习,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理解和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力量。
同时,通过参与创作和表演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音乐中,提升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伯牙鼓琴》教案

伯牙鼓琴》教案伯牙鼓琴》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采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品读重点句,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询问学生的感受。
2.介绍这首曲子的故事背景,引入本文。
3.出示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与之前学的文言文的不同之处。
4.介绍本文是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
二、读通课文1.自由阅读,要求准确发音,理解句子,多读难读的部分。
2.指名读,发现朗读中的问题。
古文与现代文有许多不同,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3.出示划好停顿符号的课文,学生自由练朗读。
4.检查朗读。
1)出示第二句,指名读,解释“哉”和“乎”的意思,范读,齐读。
2)出示第三句,指名读,解释“少”和“若”的意思,反复读。
3)出示第四句,学生练读,指名读。
解释“弦”的意思,理解“足”值得的意思。
4)出示全文,多种形式读。
指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三、理解文意1.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本文的两个人物是谁。
2.学生自学课文,理解文意的方法。
3.学生练自己说出全文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
四、感悟人物形象1.XXX是音乐家,子期是樵夫,他们怎么会成为知音的?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有关词句。
2.学生交流,发现XXX和子期都懂得琴,这是他们成为知音的原因。
3.引导学生想象XXX鼓琴时,子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子期除了从琴声中听到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什么?这就是XXX的志啊!XXX的心意能够感动子期,这是因为他们志趣相投,心意相通。
5.师生合作读,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充满了倾诉、回应和默契。
6.XXX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可以表现其他动人的场景,学生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7.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XXX,遇到这样的知音,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8.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高山流水的旋律,感受着知音之间的相知相惜。
相处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但这对知音却约定来年中秋在老地方相见。
《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1.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
4.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静静聆听后,教师提问所播放的曲子是哪首古曲?顺势导入课文。
二、资料链接。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2.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3.介绍名画《伯牙鼓琴图》。
三、朗读感知。
1.一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其中“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复尾鼓琴者。
”这句要求学生划分停顿。
)2.二读课文,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语速节奏。
四、文意疏通。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文章,疑问之处组内解决。
翻译完成后组间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以下重点字词的释义:志:心志,情志。
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少选:一会儿,不久。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复尾鼓琴者。
”这句要求学生重点理解。
3.师生共同完成译文。
五、问题探究。
1.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锺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参考: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叶比喻音乐优美。
)相关诗句: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你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结合资料袋)参考: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伯牙鼓琴教案

伯牙鼓琴教案教案名称:伯牙鼓琴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以教授鼓琴技巧和培养学生音乐情感为主要目标,通过学习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同时,结合实际技巧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鼓琴的基本技巧和演奏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内涵。
2.掌握鼓琴的基本技巧,包括正确的姿势和手指动作。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提高音乐感知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1.解读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
2.指导学生正确的鼓琴姿势和手指动作。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音乐语言表达情感。
2.协调双手动作,同时进行正确的鼓琴演奏。
教学准备:1.伯牙鼓琴的相关资料和背景故事。
2.一台鼓琴。
3.鼓琴曲谱。
4.适当的音乐配乐。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提出问题和想法。
第二步:讲解(10分钟)解读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第三步:示范(10分钟)老师现场演示鼓琴演奏技巧,重点讲解正确的姿势和手指动作。
带领学生一起体验鼓琴演奏的乐趣。
第四步:实操练习(20分钟)学生分组轮流进行鼓琴演奏的实操练习,老师逐个指导学生正确的姿势和手指动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
第五步:情感表达(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一段音乐进行演奏,并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音乐表达的能力。
第六步:总结(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们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演奏其他古琴曲目或其他乐器,进一步提升音乐表达能力。
2.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技巧和知识,自行创作一段琴曲,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操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姿势和技巧的正确与否。
2.听取学生演奏的乐曲,评价其音乐表达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 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 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
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 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 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伯牙善鼓琴》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
伯牙善鼓琴
主讲人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
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 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 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 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 《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 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 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 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 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 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 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 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 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将此篇改成 300 字左右的白话文。
八、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寓意
俞伯牙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钟子期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朗读课文:举手朗读、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与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 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 “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
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