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史记》人物塑造方法

《史记》人物塑造方法

《史记》人物塑造方‎法浅谈《史记》的文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叙事描写的‎艺术、悲剧气氛的‎渲染,抑或是抒情‎色彩、散文风格的‎体现,简洁、精练的语言‎技巧等方面‎,都为历代作‎家所推崇,沾溉后人,绝非一世。

本文试从《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上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重要‎方法。

先秦历史散‎文主要写历‎史事件,而《史记》则以记述人‎物为主。

通过人物描‎写体现历史‎事件,是传记文学‎的重大发展‎。

《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第二个故事‎重点写蔺相‎如,而对廉颇,则穿插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表现他参与‎决策,对赵国无限‎忠诚和与相‎如密切配合‎等性格;第三个故事‎将两人合写‎,通过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性格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共同点上来‎。

作者就是通‎过三个典型‎事件,集中反映了‎廉蔺二人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留侯世家》中,作者着重描‎绘了谏毋封‎六国,策划稳定韩‎信,阻止刘邦废‎太子等几次‎关键性的大‎事,令人信服地‎表现出留侯‎张良明形势‎,识大体,知进退,足智多谋,可谓胆识过‎人。

《项羽本纪》以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为基本事件‎,以中心人物‎项羽的军事‎活动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通过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他志大才‎疏、骄矜自用、沽名钓誉,性急暴躁的‎性格特征,形象地展现‎了他一生由‎成功到失败‎的历史过程‎。

救赵存魏是‎信陵君一生‎的重大事件‎,但《魏公子列传‎》中却没有过‎多地写他在‎这一事件中‎政治的军事‎的种种活动‎,而把描写的‎重心放在他‎如何和夷门‎监者侯嬴、屠者朱亥的‎交往以及“从博徒卖浆‎者游“的故事上,通过这些故‎事的具体描‎写,突出了他的‎仁而下士、勇于改过、守信重义、急人之难的‎性格。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

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如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有高下之别。

可以说《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

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

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而且显得非常真实。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旁见侧出的笔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史记》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相关传记联系起来加以观照才能全面地把握。

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

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

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
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有:
以个性化语言和对比衬托的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描写特定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中去塑造。

司马迁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将人物置于各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从而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注意细节和心理描写。

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注重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运用,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动机和情感。

司马迁的文学成就是创立了中国传记文学,并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

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
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史记》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史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史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史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学巨著。

在这部作品中,司马迁通过精湛的人物塑造艺术,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首先,司马迁非常注重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等细节的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例如,他在描写项羽时,用“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来形容他的勇武;在描写刘邦时,则用“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来表现他的相貌堂堂。

其次,司马迁善于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他常常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更加鲜明地展现出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例如,他在描写项羽和刘邦时,通过对比两人的性格和行为,展现了项羽的勇猛和刘邦的智谋。

此外,司马迁还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他们的情感、思想和信仰。

例如,他在描写屈原时,通过描写他的悲愤和无奈,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总之,《史记》的人物塑造艺术是非常高超的。

司马迁通过精湛的描写技巧、对比手法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
《史记》那可是一部超级厉害的史学巨著啊!它在塑造人物方面简直绝了!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啊,司马迁会精心选取人物生平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和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这就好比画画时抓住人物的神韵一样重要!他还会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让人物活灵活现,哇塞,这就像给人物注入了灵魂!而且啊,他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也是毫不含糊,让我们仿佛能亲眼看到这些人物站在面前。

这多牛啊!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那是相当严谨的,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确保人物形象真实可信,这可一点都不能马虎呀!
那安全性和稳定性呢?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司马迁打下的基础那是稳稳当当的。

他的记载和塑造基于大量的史实和深入的研究,不是随便瞎编的,所以我们读起来才会觉得靠谱。

而且历经这么多年,《史记》依然被视为经典,这就说明它的人物塑造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呀!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好多方面都有大优势呢!比如在文学领域,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范例。

在历史研究中,这些生动的人物让我们对过去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多了不起啊!它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学者的研究中,甚至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阅读中,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就拿项羽来说吧,《史记》把他的勇猛、霸气还有那一丝的优柔寡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读了之后,对项羽这个人物那真是印象深刻啊!感觉他就像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这就是《史记》塑造人物的厉害之处呀!
总之,《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那是杠杠的!它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

这难道不是史学和文学的一大奇迹吗?。

史记中的对比衬托塑造人物例子

史记中的对比衬托塑造人物例子

史记中的对比衬托塑造人物例子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史记中对比衬托塑造人物的几个例子,分别从才智、品德、命运、性格、社会背景、人生观和人物关系等角度进行说明。

1.才智对比在史记中,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才智水平,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智慧和谋略。

例如,在《项羽本纪》中,通过项羽和刘邦的才智对比,展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勇猛果敢的一面,同时也突出了刘邦的智慧和谋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

2.品德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品德进行对比,突出了某些人物的崇高品德和道德风范。

例如,《孔子世家》中,通过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品德对比,展现了孔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3.命运对比史记中经常运用命运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坚韧和毅力。

例如,《淮阴侯列传》中,通过韩信和项羽的命运对比,展现了韩信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4.性格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例如,《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对比,展现了刘邦机智、狡猾的性格特点。

5.社会背景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例如,《管晏列传》中,通过管仲和晏婴所处社会背景的对比,展现了两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6.人生观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人生观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例如,《屈原贾生列传》中,通过屈原和贾生的人生观的对比,展现了屈原追求真理、献身国家的人生观,同时也呈现了贾生重视个人利益的人生观。

7.人物关系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性格和品德。

例如,《萧相国世家》中,通过萧何和曹参在刘邦建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关系进行描述和比较,展现了萧何的忠诚、智慧和曹参的豪爽、直率的性格特点。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也是十分出色的。

首先,《史记》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比喻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孔子时,作者将他比作“温润如玉”,表达出他温柔和蔼的性格。

又如,描写刘邦时,作者将他比作“虎狼之师”,表达出他勇猛和坚强的性格。

其次,《史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对比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晋文公时,作者将他与其他人相比,表达出他的谦虚、温和、慷慨的性格。

又如,描写楚王时,作者将他与其他人相比,表达出他的高傲、蛮横、残暴的性格。

再次,《史记》采用了“抒情”的手法,以抒情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屈原时,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他的忠贞、悲壮、英勇的性格。

又如,描写项羽时,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他的骄傲、豪爽、英勇的性格。

总之,《史记》采用了“比喻”、“对比”、“抒情”等多种艺术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1. 引言1.1 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09年至前91年间撰写而成。

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自黄帝时代至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在《史记》中,历史人物的塑造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呈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及人物的生动形象,还展示出司马迁丰富的表现技巧和深入思考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进行介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艺术手法。

接着,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几位在《史记》中塑造得较为典型和成功的历史人物,探究其中所运用到的具体塑造技巧,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归纳出《史记》中用于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主要技巧,并阐述这些技巧对于读者理解历史和深入思考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揭示司马迁运用这些技巧所表达的历史观点和价值取向。

同时,希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形象刻画的独到见解和塑造手法,以及他对于历史细节的关注和深思。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史记》中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之处,并进一步拓展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认知。

2. 正文: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巧妙运用各种技巧,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既栩栩如生又具有深刻的内涵,为读者揭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下将对《史记》中常见的几种历史人物塑造技巧进行介绍。

首先,司马迁经常运用对比描写来突出历史人物的特点。

通过将不同性格、行为和遭遇相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描述,使得他们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

例如,在记载楚汉相争时,司马迁将项羽描绘成豪放不羁、英勇无畏的形象,与刘邦刻意埋藏着智谋、忍气吞声相对立。

这种对比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感知两位主要角色之间的个性和取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
作者:王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
摘要:《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它的人物传记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

司马迁在叙事时将其内在的联系中的事理揭示出来,集中矛盾斗争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同时通过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再加上他典型的“互见法”的运用,使《史记》刻画的人物都栩栩如生。

关键词:《史记》;善序事理;细节描写;互见法
作者简介:王娜(1984-),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
《史记》既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通过善序事理,细节描写以及互见法等手法突出地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丰富饱满的历史人物。

一、善序事理,集中矛盾突出人物性格
《史记》最初传布于世的时候就受到大学问家刘向、扬雄等人的关注,班彪赞司马迁“然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后汉书·班彪列传》)。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写道:“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这两父子都用“善序事理”来赞扬司马迁,何为“善序事理”?所谓“善序事理”,指的是在叙事中能将其内在的联系中的事理揭示出来,有着立意和章法的巧妙结合,故谓之“善”。

《史记》中最为称道的是《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名篇。

还是以刘邦、项羽的成败为例,就项羽来说,司马迁抓住了三件事就表现了他的成败:钜鹿之战,斗力,他胜了;鸿门宴,斗智,他处于下风;垓下被围,他英雄末路,死不觉悟。

三个部分写的都很精彩,人物形象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为何称其为英雄,为何处于下风,又为何最终四面楚歌,这些事理读者了然于心。

作者以三个“无不”,三个“莫敢”表现了项羽的威猛气势;以喜爱武士的率直憨态及轻视对手而错失了置对手于死地的良机;以悲歌慷慨、临终不悟的渲染了其英雄末路的悲哀。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时还很喜欢将人物放置于矛盾尖锐、冲突集中地场面中来表现人物性格。

最经典的还属《鸿门宴》,在这杀机重重、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的场面中,作者通过“三起三落”的精心构思,将人物的个性呈现出来。

范增杀刘邦心切,先“数目项王”,接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杀掉刘邦,接着叫出项庄,以舞剑为借口实则杀刘邦,最后当樊哙冲进宴会中,故事达到高潮,通过这三次气氛高度紧张又缓和,把人物推到了矛盾端口,在
紧张的斗争环节中,彰显了人物的个性。

项羽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爽直轻信;刘邦老谋深算、知人善用、随机应变;樊哙的勇猛机智,张良的忠诚多谋、沉着老练,范增的见识果断、急躁易怒,项伯因公忘私,一一跃然纸上。

二、出色的细节描写,为人物增光添彩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的细节有很细致的描写,大至人物的言行举止,小至人物的穿着衣食。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蕴含着大的意味,让人玩味不尽。

《鸿门宴》中有一段描写宴席上的座次安排,很有意思。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古人以东向坐位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

按照一般礼仪,刘邦是客,本应上坐,即东向坐,但却被安排在北向,是第三等的座次,连项伯、亚父都不如。

从这一个细节就反映了一些内容。

首先,是项羽对刘邦的忽视或说是蔑视,从心底轻视刘邦,这也就暗示了项羽的骄傲轻敌,对后面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一个伏笔。

其次,这也反映项羽的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再次,项羽这些作为以及后来范增暗示杀刘邦时所表现出来到的妇人之仁等,都体现了项羽是个缺乏谋略、直率轻敌及对臣下不信任的武将,有勇无谋,直接酝酿了他自己最后的失败。

最后,刘邦对这样轻蔑的排坐未提出抗议,反映刘邦能忍的谋略,让人们看到了刘邦成功的地方。

又如刘邦对张良的称谓,宴会前三次称其为“君”:“君安与向伯有故”,“孰与君少长”,“君为我呼入”。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常用于平辈之间。

而这里面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样的称呼尽显拉拢之能事,只为求张良献计。

而宴会后,刘邦对鸿门宴的惊心动魄是心有余悸,欲留张良答谢,这时两次称张良为“公”。

“公为我献之”、“公乃入”,“公”是尊称,用于长辈,很显然,刘邦再次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语气近似于哀求,这些只为求得活命。

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刘邦知人善任、老奸巨猾、能屈能伸的个性。

三、“互见法”构造人物的基本形象性格
所谓“互见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最基本的形式是在本传中刻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描写和集中矛盾冲突,在斗争激烈的事件中,构造出人物的基本形象性格,而将其次要的性格置于别人传记中,读者通过阅读整部《史记》就能总结出人物的完整的形象。

因为要做到这些,作者就必须挑选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入本传中,将其他不具有典型意义的单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事写入他人的传记中,将对文章没有补益的事迹删除。

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他传发之”,既凸显了人物的典型性,但又不失历史的完整性。

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就刻画了刘邦的适应时势、知人善用、宽厚为怀、机智、有勇有谋的一面,突出了作为政治战略家的刘邦的形象。

同时,对刘邦的缺点则是稍微提点,记载刘邦的秉性时只用了“好酒及色”四个字。

然而在《项羽本纪》中则狠狠地记载了刘邦的流氓无赖之本性。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则塑造了一个才气过人的盖世英雄的项羽形象,而对于他的缺点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在《高祖本纪》中,则补叙了项羽的“所过无不歼灭”,焚烧阿房宫的暴行,揭露了他的刚愎自用及高傲自大,疑心重等缺点。

只有将这些结合起来,才能看到完整的人物形象。

可见运用互见法,可以在人物传记中集中笔墨把人物塑造的更加完整,更加完美,性格更加鲜明。

这为叙述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艺术技巧,影响了后世一大批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大可.史记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韩兆琦.史记通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靳德俊.史记释例[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