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09062135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

19 皇帝的新装第1课时1.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培养敢说真话的好品质。
一、导入新课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概括情节听课文录音,注意边听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明确: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明确:以“新装”为线索,依次写了: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接龙复述课文:提示:(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是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7)结果如何?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仔细思考下列问题: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明确:(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却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能步步行通。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

19 皇帝的新装第1课时1.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培养敢说真话的好品质。
一、导入新课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概括情节听课文录音,注意边听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明确: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明确:以“新装”为线索,依次写了: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接龙复述课文:提示:(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是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7)结果如何?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仔细思考下列问题: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明确:(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却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能步步行通。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19 皇帝的新装第1课时1.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培养敢说真话的好品质。
一、导入新课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概括情节听课文录音,注意边听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明确: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明确:以“新装”为线索,依次写了: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接龙复述课文:提示:(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是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7)结果如何?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仔细思考下列问题: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明确:(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却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能步步行通。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导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本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导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本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2.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3.精读语段,把握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1)《皇帝的新装》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国籍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他的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和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1)《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2)想象幻想夸张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滑稽()赏赐()钦差()妥当()裙子(...).陛下(...)....).爵士(...).呈报(xūn()章 kuǎn ()待 yù pìn()()1.jī cì qīn tuǒ qún chéng jué bì勋款御聘(2)形似字注音组词。
衔()________ 街()________ 衍()________辨()________ 辫()________ 辩()________睁()________ 挣()________ 筝()________骗()________ 偏()________ 翩()________2.衔:xián,头衔;街:jiē,街市;衍:yǎn,繁衍辨:biàn,辨别;辫:biàn,小辫;辩:biàn,辩论睁:zhēng,睁眼;挣:zhēng,挣扎;筝:zhēng,风筝骗:piàn,骗子;偏:piān,偏见;翩:piān,翩翩起舞3. 下面句子各表达了《皇帝的新装》一文中什么人物的性格特征,请将答案填在每项后面的括号内。
(1)穷奢极欲,愚蠢可笑,昏庸腐朽,一心维持专制统治,爱慕虚荣,甘心受骗,自欺欺人。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19 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快速阅读。
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2.调动学生自己的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在课上用短时间(5-10分钟,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安排)迅速浏览课文,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想象情节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认识到这些行为是在怎样一种环境中产生的,并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类似的现象,从而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
2.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
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叶君健译。
略有改动。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当时,丹麦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环节二社会的病状。
3.文体知识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二、字词积累1.字音炫.耀(xuàn)称.职(chèn)滑稽.(jī)骇.人听闻(hài)陛.下(bì)头衔.(xián)爵.士(jué)愚蠢..(yú ch ǔn)赏赐.(cì)随声附和.(hè)妥.当(tuǒ)御聘..(yù pìn)勋.章(xūn)钦.差(qīn)2.词义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19 皇帝的新装课题皇帝的新装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3。
培养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4.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领会作者讽刺皇帝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感悟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
2。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理解词语滑稽:(言语、动作等)引人发笑。
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炫耀:显示,夸耀.妥当:稳妥适当。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呈报:报告(上级)。
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精致:精巧细致.御聘:皇帝请的(人)。
爵士:欧洲某些君主国中最低的封号,不能世袭,不在贵族之列.华盖:古代帝王所乘车子上的伞形遮蔽物。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1。
第①段中哪些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癖好夸张到了极点?作者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钟"“总”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癖好夸张到了极点。
2.皇帝为什么又派另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布料?这位官员是否真的“诚实”?一方面,皇帝想借这个机会考验大臣,看他们是否称职;另一方面,皇帝对这种布料虽然起初有点怀疑,但现在逐渐开始相信了。
而就是这个“诚实”的大臣,在皇帝面前扯了大谎,于是这“诚实”也有了嘲讽的意味.3。
第段中“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中“快乐”都有什么含义?皇帝为能穿上这美丽、精致的“新衣”举行游行大典而快乐,为能鉴别出臣民是否称职、愚蠢而快乐;两位“诚实"的官员因为保住了自己的官职而快乐;其他官员为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也为有机会向皇帝献媚而快乐;而骗子因既赚足了钱,又得到了荣誉,感到快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19课《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新人教版

26、《皇帝的新装》导学案【导学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学习重点】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难点】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
【课时】2课时【预习导引】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⑴注音愚.蠢()御聘..()()分.外()()滑稽.()贮.蓄()陛.下()赏赐.()显露.()钦差.()爵.士()勋.章()⑵解词滑稽——精致——。
无双——华盖——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根据情节发展,给文章分段。
②思考本文主题③划出描写皇帝爱好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4.在文中画出你感动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部分一、【自主探究】整体感悟1.检查预习1、22.默读课文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4.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5.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皇帝爱新装成癖——骗子做新装——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出丑二、【合作探究】主问题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问题2.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主问题3.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主问题4.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三、【小组展学】方法指导:(1)先独立自学,通过自读理解文章。
(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
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3)展学分工(可以由1人展示,也可按问题顺序展示,其余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导学案新人教版

19皇帝的新装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
2、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学习重难点重点:熟悉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2、体裁介绍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学法指导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字词梳理】更.衣()称.职()随声附和.()的.确()赏赐.()陛.下()滑稽.()骇.人听闻()爵.士()御聘.()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安徒生童话》意在告诉人们什么?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像故事情节。
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4)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
(9)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皇帝的新装
段中“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中“快乐”都有什么含义?
皇帝为能穿上这美丽、精致的“新衣”举行游行大典而快乐,为能鉴别出臣民是否称职、愚蠢而快乐;两位
段又一次略提百姓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这是骗局的扩展,强调“美丽的布料”受到重视,为游行大典的盛况埋下伏笔,同时也加深了文章的讽刺意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反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语。
反语能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素材积累:
安徒生的创作生涯
“旅行就是生活。
”安徒生曾经这样说过。
从1831年,安徒生开始了他第一次国外漫游,终其一生,他携着一把雨伞,一根手杖和简单的行囊访问了欧洲的所有国家,先后完成了《阿马格岛漫游记》《幻想速写》《旅行剪影》等作品,1835年,他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出版,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安徒生不仅是诗人、剧作家、游记作者,多才多艺,还剪得一手好剪纸。
在纪念他的博物馆中,展出了他剪的各种图案,有挂在圣诞树上的舞蹈者,有各种花卉和动物,甚至大门上的门徽,也是他的人头剪纸。
但童话是安徒生一切创作中的皇冠。
1835年,安徒生写信给女友说:“我要为下一代创作了。
”从自己的童年体验中,安徒生深深理解穷苦孩子生活的寂寞和痛苦。
他认为,在诗歌的领域中,没有哪一样能像童话那样无限包容。
童话,会给孩子们一点快乐、希望和教益吧?他开始用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创作。
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话集问世,其中收入《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四篇童话。
这些童话来自安徒生自己的人生经历,“它们像‘种子’一样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细流、一束阳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们破土而出”。
安徒生整整写了43年,直到生命结束共创作了168篇作品,那诗一般的语言、宛转曲折的情节,使他的童话在他生前就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