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2.3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湘教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 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

高考地理 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

(南半球的温带地区)
• 正午太阳方位:“北方”天空(与北半球相反) • 太阳“东升西落“(与北半球相同) • 夏季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 冬季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①太阳直射赤道
由此可得出规律一: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 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 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北极圈
南极圈以内地区
赤道
赤道至北极圈之间
昼长随时间变化 示意图
冬至日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太阳直 昼夜长短情况 射点球 南半球 昼先变__ 昼先变 再变____ __ 再变 ____
春分至秋 在____ 昼____夜 昼____夜 北极周围 分(北半 半球 纬度越高 纬度越高 _____ 昼越____ 昼越____ 南极周围 球夏半年) _____ 昼最____ 昼最____ 北极圈以北 北半球夏 在 ______ 夜最____ 夜最____ ___ 至 南极圈以南 ___ 春分、秋 在____ 昼夜____ 昼夜____ 昼夜_____ 分
极昼 极夜
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3.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
全球各地的昼 夜均等长。为12 个小时。
4.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变化
夏至日 a d b c 冬至日 二分日
夏至日
昼长
24 12
冬至日 二分日
90°N 66°34′ 昼长 24 12

66°34′ 90°S
昼长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考考点: 1、理解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 3、了解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划分
一、地球公转图(二分二至日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3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3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

-9-
目录
热 点 聚 焦 归纳拓展
CONTENTS
典 题 试 做 评析指正
黄赤交角是指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其主要影响是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季节变创化和新五带模分布拟。预测演练
-9-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读点图四能力
-10-
命 题 真调题研通关明析考向
(2014江苏卷,3~4)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
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
目 录 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热。读点图,完聚成焦第1归~2题纳。拓展
CONTENTS
典 题 试 做 评析指正
创 新 模 拟 预测演练
图1
图2
-12-
目录
热 点 聚 焦 归纳拓展
CONTENTS
1.公转特征
典 题 试 做 评析指正
(1)轨道:近似正圆 的椭圆。
(2)方向:自西向东 。
(3)周期(一恒星年):创365新日模6 时拟9分预1测0秒演。练
-3-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读点图四能力
-4-
命 题 调 研 明析考向
(4)速度。
创 新 模 拟 预测演练
-10-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黄赤交角变化带命来的题影响调。研 明析考向
考读点图四能力
-11-
目录
CONTENTS
热 点 聚 焦 归纳拓展 典 题 试 做 评析指正
创 新 模 拟 预测演练

2021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集训: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21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集训: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后集训 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2019·成都模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2.下列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A.寒露较清明的夜更短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夏半年与冬半年的时间长度一样1.A 2.C [第1题,根据二十四节气图可知,惊蛰是春分之前的一个节气,进入春季,“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与之相符;“麦熟一晌”反映的是夏季麦子成熟的季节;“东风不倒,雨下不小”反映的是夏季多雨的现象;“有霜有霜,晚稻受伤”反映的是秋季。

第2题,寒露在秋分之后,寒露时济南昼短夜长,清明在春分之后,清明时济南昼长夜短;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晚;立春与立冬刚好对称分布在冬至日的两侧,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所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地球公转速度不同,故夏半年与冬半年的时间长度不一样。

](2019·云南大理模拟)2019年11月8日,甲、乙两城市同时看到日落。

甲市夜长14小时,乙市夜长比甲市短40分钟。

据此回答3~4题。

3.甲市在乙市的( )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4.这一天,甲市的日出地方时为( )A.6时B.5时C.8时D.7时3.B 4.D [第3题,2019年11月8日,甲、乙两市同时看到日落,说明甲、乙两市都位于昏线上。

甲市夜长14小时,则昼长为10小时,昼短夜长。

乙市夜长比甲市短40分钟,即13小时20分钟,昼长为10小时40分钟,昼短夜长。

说明甲、乙两市都位于北半球。

11月8日正值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由此推断,昏线呈西北—东南向,且甲市的纬度较乙市高,甲市位于乙市的西北方向。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6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6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6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2)周期:一恒星年。

(3)速度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 点 远日点 7月初 最慢 B 点近日点1月初最快(1)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5°。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移动,形成四季更替。

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a.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b.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a.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

b.南、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回归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

3.昼夜长短的变化(1)图甲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2)图乙太阳直射赤道(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全球昼夜平分。

(3)图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4)从图甲→图乙→图丙,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由最短变为最长,黑夜逐渐变短,由最长变为最短;南半球相反。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结合图甲信息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是太阳直射当地所在经线时的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H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

(3)纬度分布: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c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a折线所示。

高考湘教版一轮复习第二章 第三节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高考湘教版一轮复习第二章 第三节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因此应右侧靠窗;据图可知,从重庆出发经遵义至毕节约需要5个小时,若12:00出发则下午时段太阳会照射到。
由于15°E为21时,则0时经线为60°E,60°E以东至180°为新的一天的范围,仅占全球的1/3,B项错误。
1.地球公转的特征和黄赤交角 (1)公转特征 ①轨道:近似 正圆 的椭圆形。 ②方向: 自西向东 。 ③周期(恒星年): 365 日 6 时9分。
④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的纬度=90°。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建筑物的外观呈向内收缩30度的倾斜面,即建筑物与地面呈60°夹角,当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时,大楼正午全部处于阴影当中。
第(2)题,根据题干可知,此时为7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除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四个选项均为上午时段,太阳从东侧照射,且客车向南行驶,题干要求为免受阳光
【思路导引】第(1)题,
低 山脊 鞍部 高 山谷
第(2)题,①同一纬度,同一天,昼夜长短、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②利用公 式:昼长=(12-日出地方时)×2,计算出珠峰顶部该日日出地方时。③根据珠 峰与120°E相差的经度数,求出120°E的地方时(即北京时间)。
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北部山谷,地形闭塞,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 应;丙、丁两地位于地势较高的山脊,乙地位于鞍部,空气流通通畅。故选A 项。第(2)题,温州与珠峰顶部纬度相同,因此昼长相同,据此可计算珠峰顶 部的日出时刻大约是地方时5:08。珠峰顶部与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经 度相差33°,可知两地时差为2时12分,由此可知珠峰顶部日出时刻大约是北 京时间7:20。珠峰顶部海拔高,日出时间略早于海拔低处,因此珠峰顶部日 出时刻在北京时间7:20以前。故选A项。 答案 (1)A (2)A

湘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运动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湘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运动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境探究
2023年某楼盘(32° N,121° E)开盘销售已封顶的1~4号楼。这4幢楼均为18 层,层高3 m,南北楼间距为50 m。下图为该楼盘平面示意图。
(1) 小明发现4号楼底楼10月22日起正午就无阳光照射,一年中该楼层正午有阳光照 射的时间约为几个月?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____8_个__月___。__理__由__:__由__地__球__运__动__的__对__称__规__律__可__知__,__正__午__底__楼__无__太__阳__照__射__的__时__间__和__又__一___ _次__开__始__有__太__阳__照__射__的__时__间__是__关__于__冬__至__日__对__称__的__,__由__此__可__知__该__楼__层__又__一__次__开__始__有__阳__光__照__ _射__的__日__期__为__次__年__2_月__2_2_日__,__故__该__楼__层__一__年__中__有__4_个__月__正__午__没__有__阳__光__照__射__,__有__8_个__月__中__午__有_ _阳__光__照__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五带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形成原因:__昼__夜__长__短__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 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2) 天文四季:一年中白昼最长、__太__阳__高__度__角__ _最__高__的季节定为夏季,北温带国家在气候统计上 一般__3_、__4_、__5_月为春季,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 节。 (3) 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 可把地球分为南寒带、__北__寒__带__、北温带、__南__温_ _带__和热带五个热量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 量从低纬地区向__高__纬__地区减少的规律。

2021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章 第4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021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章 第4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4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1.地球的自转 (1)方向①侧视:自西向东(如图A)。

②俯视⎩⎨⎧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如图B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如图C )(2)周期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周期(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约为15°/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地球外表的自转线速度与纬度因素和海拔上下有关(1)同海拔的两地,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反之越大。

(2)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反之越小。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①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②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产生时差①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的甲、乙相比,乙地相对位置偏东,乙地时刻较早。

②地方时a.含义: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b.判断:图中甲、乙、丙中,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一样。

c.计算:图中甲与丁经度相隔60°,地方时相差4小时,按“东加西减〞原那么计算,假设丁地地方时为6时,那么甲地为2时。

③时区与区时a.时区的划分Ⅰ.在地球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Ⅱ.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到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Ⅲ.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Ⅳ.东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

b.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

2021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章 第5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21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章 第5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5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1.地球公转的根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2)周期:一个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

(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远日点7月初较慢B点近日点1月初较快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含义: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23.5°。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如以下图)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数据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影响的方面假设黄赤交角变大(小)太阳直射范围扩大(缩小)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扩大(缩小)五带的范围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 (赤道与寒带除外)季节的变化变化明显(不明显)假设黄赤交角为零,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变化,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也会消失。

读图,完成1~2题。

1.假设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那么太阳直射的范围是()A.0°~20°N B.0°~20°SC.20°N~23.5°N D.20°S~23.5°S2.假设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以下变化可信的是()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B.北温带范围变小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1.C[第1题,假设EF为赤道,那么∠POF为P点纬度值,由图可知∠POF=7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2.3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湘教版一、选择题下面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

据图完成1~2题。

1.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察到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

A.甲B.乙C.丙D.丁2.从a到b的方向是( )。

A.向东B.先西南后西北C.向西D.先东南后东北解析第1题,根据右图可知,这是一幅从极点上空观察的俯视图,可能是从丙或丁处观察到的;再根据此时极圈内发生了极昼现象可知,这必定是从丁处观察的结果。

第2 题,由于图中的极点为南极点,故从a到b要逆着地球自转方向向西;前一段路程离南极点越来越近,向南,后一段路程离南极点越来越远,向北;即从a到b先向西南后向西北。

答案 1.D 2.B下图为天气网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

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

A.秋分(9月23日) B.寒露(10月8日)C.春分(3月21日) D.清明(4月5日)4.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南半球,向北移B.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时间可知,该日昼长为11时48分,接近12小时,因此节气接近春、秋分日。

第二天昼长为11时50分,昼渐长,说明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故最接近春分日。

第4题,由上题可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故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答案 3.C 4.A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5~7题。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昼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三地的昼长相等B.①地的昼长大于②地的昼长C.四地的昼长一定不相等D.③地的昼长大于④地的昼长6.从①地到②地走最近路线,其方向是( )。

A.一直向南B.一直向东南C.先向南后向北D.先向北后向南7.a图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

A.5时B.17时C.4时44分D.16时44分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a、b、c三图中的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明是春(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等长。

d图只能看出一部分地区是黑夜,不能确定昼夜长短情况,故选A。

第6题,①地在45°E经线上,靠近北极点,②地在135°W经线上,两地正好在一个经线圈上,因此从①到②地的最近走法是先向北到北极点然后再向南,一直到②地。

第7 题,①地所在45°E经线正好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5时。

答案 5.A 6.D 7.A下图所示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某日的昏线、晨线与该纬线的交点。

该日两点的经度差为90°,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

读图,回答8~9题。

8.一年中,O点的太阳高度最大值及此日M地的昼长分别为( )A.23°6小时B.43°9小时C.47°18小时D.57°16小时9.该日后,若N点位置向东远离O点,则太阳直射点( )A.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B.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C.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D.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解析第8题,根据题意中“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可知此纬线为北极圈及其以北的纬线,重合于O点即与晨昏圈相切于O点。

北极圈上最大太阳高度为6月22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7°(北回归线按23.5°N计算),北极圈以北的纬线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比47°小。

据题意可知图中MN劣弧为夜弧,其所对应圆心角为90°,即此日M地的夜长为6小时,所以其昼长为18小时。

第9题,此日M、N所在纬线昼长为18小时,故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N点位置向东远离O点,说明此地夜长变长,昼长变短,故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答案8.C9.B广东省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到该省一无人海岛进行野外考察活动。

读图完成10~11题。

10.兴趣小组采用“立竿测影”方法测定该岛经纬度,必须观测和记录的数据(当天太阳直射点纬度与竹竿长度已知)是( )。

A.北京时间、最短竿影长度B.最短竿影长度、竿影方位C.最短竿影方位、北京时间D.白昼长度、太阳高度11.一个月后,兴趣小组再次登岛,发现该日的日落时刻与上一次相同。

那么,该日的日期可能是( )。

A.5月21日B.6月7日C.7月8日D.12月7日解析第10题,兴趣小组必须要记录最短的竿影长度,这样才能根据竹竿和竿影的长度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进而计算出当地的纬度;此外,还要记录最短的竿影出现的北京时间,这样才能根据当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差值,计算出该岛的经度。

第11题,日落时刻与上次相同,即太阳直射点仍位于上次所在的纬线上。

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可知,6月8日和7月8日,太阳都直射在北回归线之南不远的地方,且距北回归线的距离大体相等,再根据“一个月后”可知,选C。

答案10.A 11.C下图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

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

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12~13题。

12.若上图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 ( )。

A.15小时~16小时20分B.17小时~19小时20分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13.若上图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中与之相符的是( )。

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解析第12题,三条日出时刻曲线可以看成三条晨线,6月22日,赤道上6时日出,66°34′N上0时日出,因此下面一条错误;由于晨昏线在6月22日与66°34′N相切而不是相交,因此上面曲线正确,中间一条错误。

根据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地其昼夜长短恰好相反的道理,通过读图可以得出A项正确。

第13题,如果为南半球晨线,则读图可知南半球为夏半年,排除B、C两项,根据北京时间为12时,可以计算150 °W 为18时,D项正确。

答案12.A 13.D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图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 6°、经度为117.217 9 °、高程为96 m。

完成14~15题。

14.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 )。

A.二层西部B.四层东部C.五层西部D.七层东部15.此后一个月内( )。

A.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B.广东省进入雨季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D.云南省昼短夜长解析图中甲楼楼影朝向正北,因此可判断太阳光是从正南方向照来,所以该地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31.836 6°N),且此刻为正午。

再过25小时为次日13时,太阳在天空的西南方向,且高度稍低于12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故甲楼阴影可能遮挡乙楼四层东部,因此第14题正确答案选B项。

根据材料时间为11月22日不难得出第15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14.B 15.D二、综合题16.读下列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在我国某地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中,O点为观察者所在位置,A、B、C、D为观察者所在地的地平面上四个方位,E、F为观察者在二至日观测到的正午太阳位置,其中OE⊥AC。

某地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1)图中地平面上A、B、C、D四个方位中表示南方的是________,O点的纬度是________。

(2)若位于O点的观察者测得某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5°,且当天日落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8点16分,据此可推算出观察者所在地的经度是________,当天日出的北京时间为________。

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

(3)在图中画出冬至日下午15:00时,O点观察者影子的大致延伸方向。

解析第(1)题,图中某地在我国(北半球),正午时刻太阳位于正南方,即A方位表示南方。

E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应是夏至日,太阳处于O点正上方,则O点位于23.5°N。

第(2)题,由于O点位于23.5°N,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5°,可推测出该日太阳直射赤道。

当地(O点)日落时间应是地方时18时,由此可计算出当地的经度。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应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第(3)题,冬至日下午15:00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西南方位,影子应朝向东北方向。

答案(1)A 23.5°N(2)116°E6:16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位于BOC象限之内。

17.某校(北回归线以北)地理课外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活动。

如下图所示,在该校操场上竖立一垂直于地面的旗杆,杆高为h,OP为正午旗杆的影子,OM垂直于OP,测得OP 长度为一年中最长,且为h×cot30°。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小组晚上利用望远镜观测当地北极星的高度角为________。

(2)M处有一高度为H的楼房,若在其北面建一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不被M楼遮挡,两楼至少相距________。

(3)如果在M楼楼顶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那么热水器吸光板(真空管)合理的倾角为________到________之间。

(4)该小组某日参观了当地规划局,发现了规划局为某镇新街街道布局设计的4种方案的图纸(如图1、2、3、4),请选出可使街道建筑都有较好日照的方案________(填出相应的图纸序号),试分析原因。

答案(1)36.5°(2)3H(3)13°60°(4)图1 当街道与子午线呈30°~60°的夹角时,所有的房屋均能充分利用光照条件。

37550 92AE 銮30490 771A 眚335233 89A1 覡 30768 7830 砰 27365 6AE5 櫥>& c32276 7E14 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