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山西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山西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山西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山西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体育学考研中,运动生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运动生理学的重点知识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对山西省考研体育学中的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进行复习。

一、细胞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1. 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对于运动生理学来说,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十分重要。

细胞膜、细胞器以及细胞的代谢活动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

2. 水的生理作用水是组成人体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了解水的生理作用对于理解运动过程中的液体平衡和体温调节十分重要。

3.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掌握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和变化规律有助于对体能训练和运动能力的提高的理解。

二、神经生理学知识点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神经传导和调节机制十分重要。

2. 神经传导的基本原理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助于理解体育运动中的神经控制过程和反应机制。

3. 运动神经功能与运动调节了解运动神经功能和运动调节对于理解运动控制和运动适应有重要意义,如肌肉收缩、协调运动等。

三、心血管系统生理学知识点1.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维持正常运转的重要系统之一,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运动中心血管适应和心血管病理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2. 心脏肌肉与心电生理学了解心脏肌肉的结构与功能,并掌握心电图解读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运动中心血管适应和运动心电图的分析。

3. 血液的生理作用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运输氧气、调节体温以及排除废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运动生理学来说至关重要。

四、呼吸系统生理学知识点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呼吸过程中吸气和呼气的基本原理和调节机制,对于运动中的呼吸调节和体能训练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人体在运动活动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

对于考研体育学的学生来说,掌握运动生理学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山东省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应的复习资料。

一、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和消耗能量的过程。

了解能量代谢的机制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非常重要。

关于能量代谢,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知识点:1. 能量供应途径: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供应能量,即肌糖原、脂肪和氧气供能途径。

2. ATP的生成与消耗:ATP是细胞能量的币种,了解ATP的生成与消耗对于掌握能量代谢机制至关重要。

3. 糖原代谢:糖原是运动中主要的能量来源,了解糖原的合成与降解过程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具有重要意义。

4. 脂肪代谢: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形式,了解脂肪的代谢过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二、运动与呼吸系统运动时,呼吸系统起着调节体内气体交换和维持酸碱平衡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运动与呼吸系统的重点知识点:1. 呼吸肌肉的参与:在运动过程中,呼吸肌肉不仅参与到呼吸过程中,还同时参与到身体的稳定和运动控制中。

2. 气体交换:了解气体交换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预防运动中出现的肺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呼吸节律的调节:了解运动对呼吸节律的影响以及调节呼吸节律的机制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耐力非常重要。

三、运动与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与运动密切相关,掌握心血管系统的重点知识点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血管功能和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运动与心血管系统的重点知识点:1.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心脏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对于预防运动中出现的心血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血液循环:了解血液循环的机制和调节对于提高运动员的供氧能力和耐力具有重要作用。

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了解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包括心率、血压和心肌收缩力等方面,对于合理制定运动训练计划非常重要。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调节机制。

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本质和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本文将从细胞能量代谢、心血管生理学、肌肉生理学和运动训练适应性等方面介绍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

一、细胞能量代谢细胞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大能量系统: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无氧酵解能量系统和有氧氧化能量系统。

1. 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是人体在高强度、短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通过肌肉中的肌酸磷酸化反应,将肌酸和ATP转化为肌酸酸和ADP,释放出能量。

2. 无氧酵解能量系统无氧酵解能量系统是人体在中等强度、中等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途径。

它通过糖酵解反应,将糖分解成乳酸来产生能量。

3. 有氧氧化能量系统有氧氧化能量系统是人体在低强度、长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需要氧气参与,通过氧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来产生能量。

二、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中的心血管生理学重点主要包括心脏的构造和功能、血管的调节和心血管适应性等方面。

1.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血。

了解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对于理解心脏病理生理和运动对心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血管的调节血管的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个方面。

神经调节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体液调节主要由血压和血容量调节系统参与。

3. 心血管适应性心血管适应性是指人体在长期运动训练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整和适应。

常见的心血管适应性包括心肌增厚、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数量的改变等。

三、肌肉生理学肌肉生理学是研究骨骼肌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中的肌肉生理学重点主要包括肌肉的结构、肌肉收缩和肌肉适应性等方面。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资料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部分绪论1 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为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有兴奋性。

(判断)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6负反馈:如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这样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7正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都属于正反馈过程。

)8 为保持恒常——负反馈暂时——正反馈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概念1 肌细胞(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肌肉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微米。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藕联。

5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度的收缩,又称为等张收缩。

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判断,选择1、肌细胞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成。

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组成。

许多肌球蛋白的杆状部分集束构成粗肌丝的主干,其头向外突出,形成横桥。

横桥部具有ATP(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可分解ATP而获得能量,用于横桥运动。

细肌丝又要有肌动蛋白,(又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3、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由于动作主要是Na+由外向内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一、背景介绍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规律,为运动训练和竞技表现提供科学依据。

在山东省考研体育学中,对于运动生理学的重点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运动生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它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产生和利用的。

能量代谢可以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两种方式。

有氧代谢主要依赖氧气的供应,通过氧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来产生能量。

无氧代谢则是在缺氧条件下,通过乳酸发酵的过程产生能量。

了解能量代谢的机制,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和提高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动心血管生理运动心血管生理是运动生理学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它研究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调节作用。

在运动中,心率和血压会相应增加,血液循环加快,以满足肌肉组织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了解运动心血管生理对于运动训练的合理安排和比赛期间的心理压力控制非常重要。

四、运动呼吸生理运动呼吸生理是运动生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以及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调节作用。

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增加氧气的吸入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肺活量和呼吸效率。

了解运动呼吸生理对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抗疲劳能力和运动员的呼吸状况评估非常有帮助。

五、运动神经控制运动神经控制是运动生理学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它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和控制。

在运动中,大脑会通过神经信号传递到运动肌肉,使其产生运动。

了解运动神经控制对于改善运动技能和提高反应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六、运动训练对身体的适应运动训练对于身体的适应是运动生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研究运动对身体的长期影响和改变。

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体的代谢水平和免疫功能。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 LT28..激素:指由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29.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30.每搏输出量:是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其只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一定比例。

31.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率的增长而增加的能力;其不仅反应心泵功能对代谢的适应能力,也反映心脏的训练水平。

二.简答题(一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2、心肌收缩力 3.静脉回流量(二长期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哪些影响?答1窦性心动徐缓2运动性心脏增大 3安静时每搏输出量增加4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三运动减肥的功效?答1.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2.运动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减少其合成3.运动减少体脂,改善身体组成(四运动处方的分类及要素?答分类:1.健身运动处方,2、经济运动处方,3、康复运动处方要素:1.运动形式2.运动强度3.运动频率4.持续时间(五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制?答 1.能量衰竭学说 2.代谢产物堵塞学说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4.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5.自由基学说(六免疫的功能?答1免疫防御2免疫的稳定或免疫自身稳定3免疫监视(七高原环境的特点?答1低气压、低氧、低温、日夜温差大、高强度日照辐射、风沙大2最大的特点是低大气压形成的低氧环境(八热环境中运动与热危害?答1热痉挛2热衰竭3中暑4脱水(九机体深部散热的方式?答:1传导散热2对流散热3辐射散热4蒸发散热;皮肤是运动时主要的散热器官(十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答:1.运动系统不完善2.神经系统的特点:1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疲劳消除快2神经活动中的第二信号系统不完善3儿童神经过程灵活性高,兴奋和抑制过程易扩散(十一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答:1、体育活动要多样化,避免单调2、不宜做过分精密,难度较大的动作3、要注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4、儿童在青春期由于内分泌的影响,稳定性下降,应区别对待(十二最大吸氧量的应用?答1、评价耐力运动运动成绩 2、确定运动强度3、作为运动员选材的依据4、评定训练效果(十三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答1中央机制2外周机制3遗传4年龄和性别5训练6停训(十四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答1体温升高2儿茶酚胺的影响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4钙离子的作用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十五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答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3、肌肉初长度4、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5、年龄和性别6、力量训练7、激素8、关节运动的角度9、钾钠代谢10、缺氧11、神经源性因素三.简述题(一简述血液的生理作用?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不断地排入周围的组织液中。

湖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内容归纳

湖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内容归纳

湖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内容归纳湖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重点内容归纳一、引言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

本文旨在归纳湖南省考研体育学中运动生理学的重点内容,以帮助考生有效备考。

二、基础概念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各种变化及适应性调整规律的科学。

2.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等。

三、心血管系统1. 心肺功能的变化:运动时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排血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氧摄取量增加。

2. 血压的变化:运动引起血压的短期增高,但长期运动可改善血压控制能力。

3. 心血管适应性调整:长期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四、呼吸系统1. 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提高肺通气量。

2. 肺活量的变化:运动可使肺活量增加,改善肺功能。

3. 呼吸肌肉的适应性:长期运动可增强呼吸肌肉的耐力和力量。

五、肌肉系统1. 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运动可使肌肉纤维增粗、数量增加,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2. 肌肉收缩的机制:包括肌原纤维的收缩机制、肌肉纤维类型等。

3.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长期运动可导致肌肉的肥大、收缩速度变化等。

六、神经系统1.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促进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的神经活动,并改善神经递质的释放。

2. 运动对反射和协调能力的提高:运动可增加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从而提高反射和协调能力。

七、调节机制1. 神经内分泌调节:运动可影响内分泌功能,如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性腺系统等。

2. 温度调节机制:运动时产生的能量会使体温升高,触发体温调节机制。

3. 水盐平衡调节:运动时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需要适时补充水分。

八、注意事项1. 避免运动过度:过度运动可能导致心血管问题和肌肉损伤。

2.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避免运动过于频繁或间隔过长。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3)静息电位:指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抗布的电位变化。

5)等长收缩: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6)等张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

9)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碳酸氢钠),常以每100ml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

10)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1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12)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

14)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

1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佝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约19-20m1)称为Hb的氧容量。

17)基础代谢: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20-25 C 在这种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8)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比。

19)排泄:物质经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0)激素:指由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21)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23)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专业—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3.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

4.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

C刺激作用时间。

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

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

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

14.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

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

(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

B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动。

C引起肌收缩后的舒张。

17.单收缩的过程:潜伏期、缩短期、宽息期。

18.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21.肌纤维的分类;快肌纤维(白肌纤维)、慢肌纤维(红肌纤维)22.主要的生理特征:慢肌纤维(红肌纤维):运动神经元(小)、放电频率(低)、收缩速度(低)、耐力(高)、毛细血管密度(高)、血红蛋白含量(高)、糖酵解酶活性(低)、线粒体酶活性(高)、肌原纤维A TP酶活性(低)。

白肌纤维与之相反。

23不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百分比:短跑的快肌纤维占70%;长跑的慢肌纤维占70%。

中长跑介于其中。

24.运动对肌纤维的影响:A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耐力项目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B肌纤维内酶活性增强 C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变化。

28.血液的机能:血液的机能通过循环系统完成的。

A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B运输作用。

C调节作用。

D防御和保护作用。

29.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的力量。

称为渗透吸引力。

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

30.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等渗溶液。

0。

9%。

氯化钠5%葡萄糖。

31.正常人血浆的PH 值7。

35--7。

45 平均7。

432最主要的缓冲对NaHCO3_----- H2CO3 20/134.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功能: A运输气体O2、CO2 B缓冲血液酸碱度。

35.血红蛋白的含量;男子12-15克%;女子11-14克%。

36.运动性贫血: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Hb红细胞数减少,出现暂时性贫血想象称运动性贫血。

原因:A红细胞破坏增多, B蛋白质补充不足 C由于缺铁而引起贫血。

防止:调整能动量或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铁。

37.合胞体: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合胞体”38.心肌的生理特性:A自动节律性。

B传导性。

C兴奋性。

D收缩性。

39.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A对细胞外液Ca的浓度有明显的依耐性。

B全或无的同步收缩C不发生强直收缩。

41.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安静时60-100次之间。

42。

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R、S、T。

P波表示:左右心房除极化时所产生的电变化。

P-R(R-Q)期间:表示心房除极化开始到心室除极化开始所需的时间。

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兴奋除极化所产生的电变化。

S-T段表示心室除极完毕,复极尚未开始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

T波表示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变化。

Q-T表示心室开始兴奋除极化到全部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心电图仅反映的是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仅反映心肌的兴奋,并不反映心肌的机械收缩过程。

47.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的反映:A血液的重新分配B心输出量增加C血压发生变化,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

48.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49.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50.心缩期只有每搏输出量的1/3即约20-30毫升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2/3血液留在主动脉。

5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

B心率。

C外周阻力。

D大动脉管的弹性。

E循环血量5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A心脏收缩。

B呼吸运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重力和体位E静脉管壁的收缩。

53.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

(作用是一种快速控制动脉血压相对恒定的自身调节。

54.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促使人体的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

表现以下几个方面:A窦性心率徐缓。

B运动性心脏增大。

C心血管机能改善。

55.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A外呼吸。

(通气过程和换气过程)B气体运输。

C内呼吸。

56.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舒缩完成呼吸动力。

呼吸形式:隔式呼吸(腹式呼吸)、肋式呼吸(胸式呼吸)、混合呼吸。

四个互不叠加的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57. 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解剖无效腔《呼吸道》)*呼吸频率。

60. 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分压高、氧结合。

氧离作用: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

63.氧离曲线生理意义:“S”形氧离曲线的上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当氧分压在60-100 毫米汞柱一段时,坡度不大,形式平坦,而使氧分压从100毫米汞柱至8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和度从98%降至96%。

这对高原适应或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中氧分压自在60毫米汞柱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致造成供氧不足的严重后果。

曲线下段显示出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氧分压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氧分压为40-10毫米汞柱时,曲线更陡,此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保证组织换气。

这种特点对肌肉活动,保证供氧都很有利。

影响因素:CO2升高。

PH值下降、体温上升,都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释放出更多的氧。

反之氧离曲线左移。

64.氧利用率=(动脉血含量-静脉血含量)/动脉血含量*100%66.CO2的运输。

A物理运输6%。

B化学结合形式: 与Hb结合7%,与血液中的Na、k结合87%67.呼吸与酸碱平衡:(稳态结合)。

P8768。

血液的化学成分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CO2上升、O2的下降、H的上升都促进呼吸。

70。

运动后过量的氧耗:a满足因剧烈运动后体温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

b满足心脏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

c满足肺功能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d血液中茶酚胺仍处于较高水平, 也导致较多的氧。

D最主要是消除乳酸氧债。

71。

在运动时如何合理的运用呼吸方法:A减少呼吸道阻力。

B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提高肺泡通气量。

C呼吸方法适应于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D合理运用憋气。

74.能量系统的一般特点115 有氧氧化供能与无氧氧化供能?P11675.影响糖酵解能力因素有:A人体对缓冲酸性产物能力的大小。

B人体各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对酸的耐受能力大小C可能与体内糖原的含量有关。

76.运动训练与能量利用机能节省化:表现在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时,经过系统训练后,需氧量减少,能源消耗两也减少,即完成同样的运动负荷时,有训练者消耗能量减少。

77.长期训练能量节省化的主要原因:训练改进了动作技能,使动作更协调自如。

自动化程度提高,减少了多余的动作,使得能量的利用更经济了;同时运动训练也提高了呼吸循环系统机能水平,工作效率提高。

这样消耗于供能器官本身的能量也减少了,如在完成较小强度的运动负荷时,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的心率较低;呼吸频率较少,因而心脏及呼吸器官消耗的能量也就较少。

主要意义:从能量消耗的观点来看,能量利用愈节省,运动效率也愈高,这就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对持续时间长,总需能量大的运动项目来讲,就更是如此。

78.散热过程:A绝大部分的热量由皮肤散发。

B小部分由呼吸道蒸发散热。

C少量的热量用来加温吸入的冷空气或冷饮冷食D随尿和粪排泄而散发。

皮肤散热的四种方式: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

79.运动时体温的变化和调节;在高温下如何调节体温。

()新书)80.应激:应激是机体应付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

8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

82.视杆细胞对暗光有感受能力。

视锥细胞对强光和颜色有感受能力。

83.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构成折光系统。

84.晶状体调节P15585.视紫红质:视杆细胞中含有一种淡紫红色的结合蛋白质称视紫红质;86.中央视觉: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分,一方面感色能力强,同时清晰地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称为中央视觉。

周围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称为周围视觉。

87.立体视觉: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若用双眼视物时,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立体视觉。

88.三原色学说:红、绿、蓝或紫。

89.正视:当眼向远方注视时,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

斜视:若对称的眼肌中,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

隐斜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某对抗肌紧张度稍大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位置称为隐斜视。

90。

行波学说解释(看)91.椭圆囊与球囊内的囊斑的适宜刺激为耳石重力作用与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半规管中壶腹峭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旋转运动的加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