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一年级下册课文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2

8、人 之 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出生
善良 本性
习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 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 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雕刻 器具,有用的玉器 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酒杯
玉镯
玉炉
雕刻 器具有用的玉器 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 若是不学习,就不懂礼仪,不能成才。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8 人之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希 望 你 这 样 读 课 文:
希望你声音洪亮地朗读课文; 希望你读准确每个字的读音; 希望你读出《三字经》特有节奏。
8、人 之 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昔孟母 择邻处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后天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
如果
就 改变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 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 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王专
李迁
(王专) (李迁)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第二节告诉我们学习很重要,人只有
《人之初》(说课稿)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人之初 (说课稿)前言本次讲解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的课文《人之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在出生时是如何世界观的,以及人类从出生到成长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所经历的过程。
课文分析1.文章体裁:叙事散文2.篇幅:共计232个字。
3.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包含两个段落。
第一段描述了人类在出生时的状态;第二段则讲述了人类经过自己的成长而变得独立自主的过程。
课文内容第一段“人之初,性本善。
”这一句话代表了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
从出生时,人们的天性就带有善的品质。
但是,如果这些本质无法得到保护和发展,那么它们就可能被扼杀,不再体现出来。
接着,文中又用“性相近,习相远”来描述人类在出生时的状态。
人的天性相近,都有着善良的品质;但是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导致人们的习惯和性格不同。
第二段“苟不劳,替罪羊。
”通过这句话,文章开头就表达出了勤奋是人类成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人们总是逃避劳动,不去拼搏,那么他们将来会成为别人替罪羊,受到惩罚。
接下来,文章描述了人类从出生到显露出自己的个性,需要几个必要的条件:劳动、交往、学习。
孩子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与他人的交往、学习各种知识,让自己健康成长。
最终,孩子们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教学建议1.引导孩子们理解孟子的人性论,了解人的天性本善,但也需要保护和发展这些善的品质。
2.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指导孩子们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劳动、交往、学习,在成长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充实自己。
总结《人之初》这篇课文在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引导孩子们理解人性论,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劳动、交往、学习,在成长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充实自己。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初
初春 初夏 初秋 初冬
人之初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善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习
性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教
教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堕。
教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王义
李迁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给生字宝宝 找到家。
zhī
jìn
yuǎn
之 近 远
zhī
jìn
yuǎn
之 近 远
王义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李迁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王义
李迁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迁
王义
李迁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专
王义 李迁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贵
王义 李迁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Fra bibliotek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一年级下册语文8《人之初》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语文8《人之初》教学设计一、概述《人之初》是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它选取了《三字经》以简洁明快的三字一句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人生的启蒙教育。
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诵读、感悟、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人生的基本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拓展延伸,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1. 简要介绍《人之初》的课文背景和作者信息《人之初》是一篇节选自《三字经》的蒙学读物,作为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旨在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向学生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生智慧。
课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律形式,讲述了教育和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诚信、恭敬、孝顺等中华传统美德。
关于作者信息,《三字经》并非出自某一位特定作者之手,而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修订和增补,逐渐形成了现今广为流传的版本。
我们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作者来介绍。
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和理解《人之初》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注重挖掘课文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和讨论,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我们也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强调本课在一年级下册语文中的重要地位《一年级下册语文8《人之初》教学设计》强调本课在一年级下册语文中的重要地位的段落内容,可以如此设计:《人之初》这篇课文在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了解古代智慧的起点,更是他们初步建立道德观念、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基石。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人之初》

人之初
zhī chū 之 初 xí jiào 习 nɡ shàn 性 善 qiān guì 迁 贵 yù qì yì 玉 器 义
之 初 性 善 习 教 迁 贵 专 幼 玉 器 义
反义词:
善--- 恶
反义词:
贵--- 贱
之间 友善 搬迁 幼儿
初夏 习惯 贵重 玉器
《孟母三迁》
《大禹治水》 《黄香温席》
《成吉思汗》……
/w_19rr97w8h5.html人之初讲解
/w_19rrpfbx6l.html 段丽阳
新三字经
进校门,守秩序,靠右行,不拥挤。 见师长,先问好,要热情,懂礼貌。 课堂上,要动脑,写作业,要仔细。 课间操,认真做,文明语,挂嘴上。 十分钟,备学具,不喧哗,不追跑。 放学时,路队齐,出校门,守交规。
性格 教师 专门 正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 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 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 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 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 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 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 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精讲课件

8 人之初
三字经
人之初
初
初夏 初始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之初性 善 习 教迁贵
专幼 玉 器义
甲骨文字形,像一个老师拿着教鞭督促孩子学习。
教
jiāo(教书)
yù shí 玉石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 》精讲 课件
义
笔顺: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 》精讲 课件
yì wù 义务
zhènɡ yì 正义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 》精讲 课件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谢 谢!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 》精讲 课件
我会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
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 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教
jiào(教师)
善
甲骨文字形,羊下面一只眼睛,表示看起来十分 美好。
迁
教
初性
shàn
善
义
幼
贵
之
专
zhuān
器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人不学,非所宜,
性相近,习相远。 幼不学,老何为?
苟不教,性乃迁, 玉不琢,不成器,
教之道,贵以专。
人不学,不知义。
一年级下册人之初课文

一年级下册人之初课文
《人之初》是一首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诗歌。
这首诗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启示意义,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首先,诗歌表达了人类本质的纯洁与善良。
诗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偏见和成见。
即便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受到了各种不良的影响,但内心深处仍然拥有源源不断的善良和正义。
其次,诗篇弘扬了爱的力量和重要性。
诗中写道:“性相近,习相远。
”它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与周围的人建立真挚的情感关系,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最后,诗篇强调了教育对于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诗歌后半部分,白居易用生动的形象写道:“教之以规则,训之以礼义。
”他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和规范,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综上所述,《人之初》是一首深刻哲理和启发意义的诗歌,它鼓励人们始终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善良,弘扬爱的力量,注重教育和规范,这些都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人之初》中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
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从而成为品位高尚、行为规范,有益于社会的人。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 第8课 《人之初》PPT、优质教学课件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 特点。(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 。 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 “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 象 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 要有 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 话写一写。6、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17 少年闰土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 ” 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3、根据画面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 健康、机灵、纯朴和勇敢。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 的 形象。
3 全班交流。 4 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 为了 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 是 怎么体会的?
5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 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 到长 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第五组 教材分析(闫军华整理打印)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 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 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 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 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 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 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 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 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 “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 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 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 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 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 , 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 《父 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 学生 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