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效学习】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熟悉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知道了《社戏》是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来组织材料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复习指导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①随母亲归省;②乡间生活;③戏前的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合作与探究(一)知识链接1、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豆”好吃吗?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3、既然“戏”不好看,“豆”也不那么好吃,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会不会矛盾?(二)精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1、景物描写赏析(景美一切景语皆情语)(1)、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这两处景物描写,孩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3)、课堂练习(景物描写的作用)片段1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doc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A.划B.驶C.冲D.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词。(朦胧宛转悠扬弥散)
2.为最后一句选择正确的词( )
3.写出第一段的比喻句,并说明本体、喻体。指出这一句在文中的写法及其作用。
2、请用真情的话语抒写你心目中的童年。
示例: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 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说山“踊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个句子运有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宛转”“悠扬”是写什 么?我的心为什么沉静又自失?)
(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社戏课型:新授课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 1 - 第16课《社戏》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体会“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细写?
五、导学模块
(一)合作探究
1、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2、上节课同学们分析了“双喜”这个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继续说说“六一公公”?
3、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二)中考对接
4、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

再朗读交流。

5、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1) 月色便朦胧..
在这水气里。

——————————————
(2) 仿佛是踊跃..
的铁的兽脊似的。

——————————————
(3)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
起来。

——————————————
(4)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
起来。

——————————————
七、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 16 社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6 社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6 社戏【预习案】一、材料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3.关于课文有关内容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结合拼音写汉字。

解词。

归省.()潺潺.()行.辈()惮.()凫.水()蕴藻..()飘渺() 旺相.()撮()桕()棹()船楫.()踱.步()yùn zǎo()cuānduo( )dàimàn( ) ménglóng( )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絮叨:撺掇:弄潮:依稀:宛转:悠扬:皎洁:3、检查预习情况。

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级()家()家()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第2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第2课时)导学案

龙南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稿编写人:李秋蓉审稿人:罗丹、蔡金晶编写时间:2019年4月23日使用时间:年月日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一、学习重点: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二、学习难点:体会“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三、预学部分【自主学习】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细写?四、导学模块(一)合作探究1、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2、上节课同学们分析了“双喜”这个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继续说说“六一公公”?3、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二)中考对接4、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

再朗读交流。

5、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五、固学提高【课堂检测】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语句。

(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2)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3)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4)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

——————————————六、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学导重点及方法
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分析: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叙事详略依据主题而定。
1.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所展现的淳朴善良无私的人性美。
难点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是文章主旨的表达,人物是小说刻画的对象,是三要素之一。
时控
学导内容设计
情境创设
2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某某某某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目标咀嚼
2
读大屏幕展示的班级问题,明确任务和要求。
打点收获
2
问题预设
1.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2.双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试分析双喜这个形象,从中了解他的性格特征。
3.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哪些事件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过 程
1.文章哪些事件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详写: A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D 看社戏归航偷豆
略写:E 六一公公送豆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双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试分析双喜这个形象,从中了解他的性格特征。
双喜这个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七年级下16.《社戏》导学案

七年级下16.《社戏》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会认会写相关字词。

2、能根据小说故事情节正确划分层次,试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能够理解人物和环境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3、思考小说主题,感受农家小友们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小说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真挚的。

二、预习思考
1、根据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试着复述课文
2、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哪些故事情节?这些情节的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试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文中重点写了哪些人物?试着分别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根据人物言行,分析文中双喜、六一公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3、戏并不好看,豆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四、自由展示
1、根据文章的写作思路,展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

2、找出文中写景叙事的精彩语段,试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3、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文章,试着写以下自己的童年趣事
2、背诵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段落,欣赏作者是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的。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6 社戏【预习指导】一、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3-5遍,能够扫除文字词障碍,读懂文章所写的内容。

2.了解丰子恺。

3.了解文章所写的写作背景。

4、查阅、收集小说的三要素,二、预习检测:1.扫清字词障碍(注音、写汉字)归省( ) háng( )辈 dài( )慢撺掇( ) 凫水( ) 弥散( ) yì( )立纠gé( ) 棹( ) 不惮 ( ) 蹿 ( ) 絮( ) 叨( ) 潺潺( ) 弥( ) 散蕴( ) 藻( ) 踊( ) 跃家眷( ) 吁( ) 气舀( ) 皎( )洁喝( ) 采旺相( ) 桕( ) 树撮( ) 癞( ) 子楫( ) 好歹( )2.解释词语的意思。

消夏:归省:行辈:犯上:惮:撺掇:凫水:依稀自失:漂渺:弥散:棹:撮:3.小说三要素。

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

人物描写包括:、、、、等。

情节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和。

三、自学方法指导:第一遍,大声读课文。

勾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在原文上批注。

第二遍,跳读。

以“我到赵庄去看社戏”为线索,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在书上批注起止段,并概括其内容。

第三遍,细读。

文章一共写了哪些事件,哪些详细,哪些略写,表达了什么情感?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所以小说的三要素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

之前,我们学习的复杂的记叙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一样适用小说。

记叙文的六要素跟小说故事情节极其相似,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也有所学习,所以今天小说的三要素的学习,在之前都有所接触与学习,只是知识没有系统化。

【课堂建议】一、教师的教学预设学情预设:故事里的事件比较多,所以概括故事事件,分清详略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环境描写的解读是第二个障碍,最大的问题对于本文情感的把握。

至于人物分析,对学生而言还算简单。

教学课时:3课时设计特色:本课特别适合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故事美、人物美、环境美进行板块教学;或者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成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大板块来对文本进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六社戏(二课时)
第二课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先学
1.自读第一部分(1至3段),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这第一部分有一个词即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这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
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2.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三.总结提升
1.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2.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回答: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4.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

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

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

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

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

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5.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大致上可归纳哪几点:
四、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戏
叶君健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

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

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

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

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

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

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

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

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

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

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

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

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她开始唱了。

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
乎柔和而又铿锵。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

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

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

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

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

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

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

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

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注音:膨胀.()潮在涨.()
2.释词婀娜:
铿锵:
3.分别说说下列两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
①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

作用: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作用:
4.从第④段中找出6个量词
5.精读第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6.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7.课文为什么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写剧情却十分概括?8.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