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述实录文学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冯骥才口述史方法的共性与嬗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阐释--基于“文化记忆”的研究视角

【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阐释——基于“文化记忆”的研究视角•刘东亮(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摘要]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
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內在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文化记忆[中图法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845(2021)01-0043-05[引用本文格式]刘东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阐释——基于“文化记忆”的研究视角[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1):43-47记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指向个人的内心,同时也与外部世界中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中,我们通过语言、行动与他人交往,完成个人的社会属性。
记忆是鲜活的,往往积淀在身体、行为、器物等具象的事物中,它需要借助外力进行保存,因而与过去、传统等语境紧紧联系在一起。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保存了丰富的个人情感、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因此本文在文化记忆的理论研究范畴内,通过传承主体的讲述内容,阐释其口述史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1从个人记忆到文化记忆在当下,记忆是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人们经常会谈起小时候的经历,比如,相较于如今的流行文化,84后”似乎更愿意回忆22世纪80、90年代经典的动漫、影视和歌曲。
在普通民众都可以谈论记忆的今天,该如何理解个人记忆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记忆”价值建构和阐释的重要性呢?“记忆”不是凭空产生的,但是又不受人的支配。
记忆因何而来,又缘何会忘记?我们大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早年间的记忆,比如童年的一件小事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在脑海中,而就在前两天的发生的一件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非遗”口述史研究文献述评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非遗”口述
史研究文献述评
王拓
【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11)4
【摘要】近年来学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文献主要聚焦于理论与方法论研究、田野实践、口述史料的延展性研究、“非遗”口述史档案化研究四个层面.基于口述史学学科研究的滞缓以及“非遗”自身宏大而复杂的体系,“非遗”口述史的学术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尚难形成普适、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非遗”口述史应尽快从“行动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总页数】7页(P88-94)
【作者】王拓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国家级“非遗”端砚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探讨 [J], 牛加明;吴少群;黎世荣;刘旭升
2.湖南民间非遗舞蹈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及对策 [J], 张瑞智
3.湖南民间非遗舞蹈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及对策 [J], 张瑞智
4.论非遗口述影像记录在达州"巴文化高地"建设中的作用——以石桥火龙非遗传承人口述纪实为例 [J], 陈海平
5.一项祭祀性体育非遗的口述史研究
——基于对湘西瑶族"舞虫灯"村落民俗体育口述访谈 [J], 杨维松;孙群群;沙海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述史口承传统人生史

口述史口承传统人生史口述史与口承传统人生史的交织:回忆与叙述的交响在历史的长河中,口述史和口承传统人生史犹如两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各自汇聚着无数的故事和经验。
它们时而交错,时而分流,最终又汇聚在一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口述史和口承传统人生史的交织之处,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一幅更完整、更有温度的历史画卷。
口述史是一种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收集并整理口头证据,以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面貌的历史研究方法。
相比之下,口承传统人生史则侧重于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个人或群体的生活经历、感悟和经验传承下去。
这两种方式都以人的口述为载体,保留和传承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我们以一位年长的村民张大爷的口述史为例。
张大爷是村里最老的居民之一,他见证了村庄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如今拥有数百户人家的社区。
在我们的采访中,他详细地描述了村子的变化,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
张大爷的故事不仅让我们对村庄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沉浮起伏。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如何将张大爷的口述史与口承传统人生史相结合。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张大爷经常提到一句话:“做人要诚实,做事要有良心。
”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这句话是如何影响他的生活?又如何在村子里传承下来?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进一步挖掘了村里的传统人生史,发现这句话源自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位老人在村子里提倡诚信和良心的价值观,这句话也因此在村子里传承下来,成为了一种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口述史和口承传统人生史是相互关联的。
口述史提供了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使我们对村子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口承传统人生史则将这种了解提升到精神的层面,让我们理解到诚信和良心这种价值观在村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两者的结合使我们得以窥见这个村子的全貌,不仅包括它的变化和发展,还包括它的传统和价值观。
总之,口述史和口承传统人生史的交织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历史。
浅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浅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吴军明;冯绍兴;吴琳;韦莺;刘贤根;海金霞【摘要】中国当代口述史学研究的滞缓、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自身的宏大与涉及学科领域的庞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点,构建一套以代表性、充分性、专业性、渐进性、互动性、科学性、传播性等\"七性原则\"为指导方针,涵盖访谈前大纲制定、访谈技巧和注意事项、访谈内容记录和整理方法等在内的科学方法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范式,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十分迫切和重要.【期刊名称】《中国陶瓷工业》【年(卷),期】2019(026)004【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口述史;非遗传承人;方法;原则【作者】吴军明;冯绍兴;吴琳;韦莺;刘贤根;海金霞【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江西景德镇 333001;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83;景德镇愚窑陶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江西景德镇 333000;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江西景德镇 333001;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江西景德镇 333001;景德镇愚窑陶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江西景德镇 333000;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江西景德镇 33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4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其具有“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活态性特征[1-2]。
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必然要牵涉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人讲述的与文化遗产相关的人生经历、技术经验是活态的遗产,对传承人的保护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另外,有关民间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料和档案再详细,也只能记录下很小的一部分,以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偏重于史料性的研究,即多为笼统概括的归纳总结,缺少真实生动的个案记录。
关于口述史的四点思考

关于口述史的四点思考口述史是一种通过口头传承和记录历史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口述史是人类最主要的历史记录方式,因为文字记录能力的限制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字记录逐渐取代了口述史成为主要的历史记录方式。
但是口述史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传承文化,还能够补充和丰富正史的内容。
在今天,口述史的意义更加凸显出来,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真实、更全面地理解历史。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口述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口述史的传承。
一、口述史的重要性口述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录方式。
口述史能够传承文化。
许多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事件都是通过口述传承下来的,这些口述传承包含了很多珍贵的文化信息,如果失去了口述史,这些文化信息就可能会永远失传。
口述史能够弥补正史的不足。
正史通常只会记录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对于一些小众群体、边缘事件等往往会有所忽略。
口述史则能够补充这些内容,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口述史能够帮助人们更真实地了解历史。
口述史能够直接从当事人口中得知历史情况,这样的记录更加真实、生动。
二、口述史的传承方式口述史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口口相传、录音录像和口述史档案的建立等方式。
口口相传是口述史最传统的方式,它常常在家庭、部落或村落之间流传。
但是口口相传的方式容易出现信息的丢失和变形,所以在今天它并不是最好的口述史传承方式。
录音录像成为了现代最主要的口述史传承方式,它能够直接记录下当事人的讲述,即便时间过去了很久,也能够凭借这些记录重新学习历史。
建立口述史档案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它能够将口述史的内容永久保存下来,并且进行整理和分类,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些历史。
口述史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程,口述史传承的人口正在减少,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口述史传承人。
其次是口述史传承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口述史往往受到当事人自身的主观认知和感情色彩的影响,所以在传承过程中需要注意核实和辨别。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120[作者简介]路浩,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城乡规划学(非遗保护)2017级博士。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综述路 浩[摘要] 2017年11月8日,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承办的《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自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新闻学等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针对“传承人口述史”这一概念,从理论搭建、实践总结、经验反思以及范式书写等不同维度分享、探讨自己的观点,为传承人口述史的学术体系建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学术积累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传承人;口述史;综述[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14(2018)05-0120-05《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是冯骥才先生2011年主持并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编号:11&ZD064)的结项专著。
本书聚焦“传承人口述史”这一汇聚人类学、遗产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全新概念,着重讨论口述史研究中的传承人、传承人的文化记忆与口述传统、传承人口述史的特征、传承人口述史访谈方法研究、传承人口述史书写方法研究等问题,是中国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第一部方法论专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具有指导性意义。
2017年11月8日,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承办的《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召开。
冯骥才先生认为,不同的学科在做口述史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目标,没有一个共同的概念与理论。
此次研讨会一方面与国内诸多口述历史的专家、机构分享学院最新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考虑到口述史方法在诸多学科的普及性与相对完整的学术构架与“传承人口述史”在理论与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借此机会将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希望结合自身丰富的田野经验与理论基础,为传承人口述史的学术体系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让口述史走进中学历史教学——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口述史

让口述史走进中学历史教学——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口述史
戴玉英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口述史学(0ral History),简单地说,就是搜集、传播口述史料,并以此
进行历史研究利历史写作的方法。
它是当代史学中正在兴起和迅速发展的一个分支学科。
在现代口述史的诞生地美国,其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口述史学步入了学校的殿堂,并从大学延伸到中学和小学。
口述史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戴玉英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从口述实录文学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冯骥才口述史方法的共性与嬗变 [J], 郭
平
2.口述史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以武术口述史为例 [J], 黄婷
3.建构传承人口述史的理论模型——评冯骥才主编《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J], 毛晓帅
4.浅析口述史与口述自传的区别——以《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与《西藏是我家》为例 [J], 完德卓玛
5.高校图书馆口述史资源建设探讨——以北京协和医学院院士口述史为例 [J], 曹海霞;刘靓靓;柴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访冯骥才

专访冯骥才:抢救中国民间文化7月底,天津大学,冯骥才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艺术研究院接受《外滩画报》记者专访。
只要在天津,每天他都会来研究院,直到晚上六七点才离开。
研究院主体是现代主义风格,具有典型的工业化色彩,与院内的水池、奇石,以及冯骥才民间收藏物相辉映。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放进去我的人文理想,特合适。
‛冯骥才告诉本报记者。
2003 年,冯骥才去了趟巴黎。
回来后,他开始做一件事——中国民间文化抢救。
那年,他61 岁。
到这个年纪,大多数中国人已经退休了。
他则风雨兼程、爬山涉水,跑遍中国。
一跑,十年过去。
他觉得,‚这件事,我也做得差不多了。
‛2013 年,冯骥才又去了趟巴黎。
回来后,他开始做另外一件事——中国传统村落认定。
6 月初,他主持成立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他决心在260 万个中国自然村中,筛选出有历史文化价值、值得保护的村落,建立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十年岁月,一不小心,他发现自己滑入了‚70 后‛队伍了。
6 月中旬,冯骥才得了一个奖——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拿了一笔钱——1.5 万欧元。
可是,当场,他将奖金转赠给了摄影师郑云峰。
冯骥才,1942 年出生,天津人,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
作为‚文革‛后第一批作家,巴金、冰心叫他‚大冯‛。
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时,大家也叫他‚大冯‛。
高中打篮球,他身高1.92 米,双手可以灌篮,球友们开始叫他大冯。
1985 年,继代表作《神鞭》系列扬名后,他接连写了《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怪世奇谈‛系列,将中国民俗文化付诸笔墨,构建出一个源自传统和致力于独创的津门。
此外,他还是书画家,在他个人画馆——大树画馆中,收藏的260 幅作品,几乎一半关于民间文化保护。
7 月底,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伟岸的‚70 后‛冯骥才疾步向记者走来。
只要在天津,每天他都会来研究院,直到晚上六七点才离开。
文学艺术研究院于2005 年建成,成为以理工科闻名的天津大学内一方独特的人文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平 民视 角
美 国作家 斯特 兹 ・ 特 克 尔 的《 美 国梦 寻 》 为2 0世 纪8 O年代 的中 国作 家 带 来 了灵 感 和 启 发 。一 百 位 到
《 一 百个 人 的十 年 》 运 用 与 传 统 文 学 创 作 方 式 迥
然 不 同的 口述实 录 , 将视 角凝 聚在 一批 普通 人身 上 , 平
访谈和记录普通人 的“ 文革 ” 经历 , 履行决不放弃 的使
命: “ 我们 难 道还 不 应 该 敲 响这 警 钟 吗 ? 只 有 叫 后 代 人知 道过 去 的一切 , 他 们 才 会 更 透彻 认 识 到 现 实 的 一 切, 不 迷失 于身 边 纷 杂 的 生 活 里 , 知道 做 什 么 和 怎样
卷首语里面作者谈到 : “ 我有意记录普通人的经历 , 因
为只有 底层 小 百 姓 的 真 实 才是 生 活 本 质 的真 实 。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 目( 1 1& Z D 0 6 4 )
作者简 介 : 郭 通讯作者 : 郭 平( 1 9 7 1 一 ), 女, 博士, 副教 授 . 平, g p i n @1 6 3 . C O I T I .
倾 吐 心 中的块 垒 。不久 , 一批 以《 一百 个 人 的 十年 》 为
总题 目的文章陆续发表在 《 收获》 、 《 当代》 、 《 十月》 、
《 报告文学》 等 刊 物 上 。1 9 9 1年 , 冯 骥 才 将 已 经 发 表 的、 占写作计 划 总数 四分 之 一 的 2 5篇 小说 收集 成 书 ,
学术方法的共性 与发展 、 变化 。结合人 文社会科 学学科 广泛运用 口述 史方 法的 背景 , 文章认 为, 口述 史的 书写事 关 每 一个普通人的文化话语权 , 是文化 学者 与人 民大众之 间平等 、 真 诚的心 灵 交流方式 。所 以 , 对于 口述 的 源头 , 即 人 类记 忆的关照应该成 为人 文学者深入思考的 问题 。
后人 的传承史 , 冯骥才作为关 切中国文化命运何去何
从 的先行 者 , 以梳 理 、 记 录记忆 的方式 触摸 历史 。他 本
人也 直 言 : “ 人类 进入 现代 社 会 , 一 个 重要 的人 本 要 求 就是 对 记 忆 的 珍 重 , 对 自己 的文化 、 历 史 记 忆 的 重
视 ……实 际 上 , 一 切 遗产 的意 义都 是记 忆 , 或者 说都 是 为 了记 忆 。 ” [ ]
做, 把 个 人 的人 生 信 念 和 人 类 生 存 的 永 恒 真 理 相 统
一
才的《 一百个人的十年》 便是其 中之一 。2 0年后 , 这位 关 切 民族 文 化命 运 的作 家 , 在他 所 发起 的 中 国 民 间文
化遗 产抢 救 工程 中 , 带 领 学 术 团 队 为散 布 于 四野 的 民
法, 更是 令人 耳 目一新 。痛 感 于 在 “ 文革” 仅 仅结 束 十
年便 遗 忘历史 、 寡 于反 思 的 中国社会 , 冯 骥才着 手 通过
文学 、 社会学 、 民族 学 、 新 闻学 、 医学 等领 域广 泛运 用 口 述访 谈 方 法收集 资 料 , 诞 生 了几 部重 要 的代表 作 , 冯骥
com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真正与国际接轨译介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历史学人类学文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医学等领域广泛运用口述访谈方法收集资料诞生了几部重要的代表作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便是其中之一
2 0 1 5年 3月
Ma r .201 5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问文 化传 承 人 书 写 口述 史 , 留存 民 间 文 化 遗 产档 案 。 从记录“ 文革” 中许 多普 通 人 的 痛 史 到 采 录 乡 土 文 化
。
” _ 2 关于 “ 文革 ” 题材 , 冯 骥才 此前 著述 颇 丰 , 《 铺 花
的歧路》 、 《 啊! 》 、 《 感谢生活》 、 《 雕花烟斗 》 等, 皆有为
第 1 7卷 第 2 期
Vo l _1 7 No . 2
从 口述 实 录文 学 到非 遗 传 承人 口述 史
— —
冯 骥 才 口述 史 方 法 的共 性 与嬗 变
郭 平
( 天 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 院 , 天津 3 0 0 0 7 2 )
摘
要: 通 过 介 绍 冯 骥 才 在 文 学和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两个 领 域 的 口述 史 代 表 作 , 以 对 比 研 究 的 方 法探 讨 口述 史 这 一
人称 道之 处 。 1 9 8 6年, 他在 《 今 晚报》 刊 登 了一 条 启 事, 主要 内容是 在 “ 文革 ” 结束 1 0年之 后 , 通 过 采 访普
通百姓 , 记 录他 们 的 心灵 自全 国各地 的 “ 文革 ” 经 历 者 争 相 向这 位 作 家
美 国寻梦 的普 通移 民 , 他 们 为理 想 奋 斗 载 沉 载 浮 的 生
民意识 是这 本小 说集 最值 得称 道 的地方 。在 小说 集 的
命历程 , 来 自小人物的真切生活感受 以及平实 的语言
表述 , 足 以感 动众 多 读 者 。作 品所 采 用 的 口述 实 录方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q 3 6 - 2 3 .
关 键 词 :口述 史 ;口述 实 录 ; 文学;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中 图分 类 号 : C 9 1 2 .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4 3 3 9 ( 2 0 1 5 ) 0 2 — 1 4 5  ̄ 0 5
2 0世 纪 8 0年 代 , 中 国的 口述 史 学 开 始 真 正 与 国 际接轨 , 译 介西 方理 论 与方 法 的 同时 , 历 史学 、 人 类学 、
・
1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