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资料

合集下载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冯骥才简介及相关作品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冯骥才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冯骥才《从简朴到简约》阅读答案从简朴到简约冯骥才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冯骥才 ——作者介绍

冯骥才 ——作者介绍

冯骥才——作者介绍冯骥才简介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

“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冯骥才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骥才的艺术人生坐在《艺术人生》的采访席上,将近四个多小时,冯骥才第一次有如此充裕的时间向观众描述自己。

“有人称我为‘三高’,个头高,这是真的;职务高,这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职务上你干什么;还有人说我产量高,这个我赞同,我最热爱的就是写作和绘画。

”冯骥才的老家是浙江宁波慈城,冯骥才小的时候就向往成为优秀的画家。

但是19岁的冯骥才没有走进中央美术学院,而是成了一名篮球中锋。

“复试是在中央美院。

那时李可染要在中央美院开始教山水画课,负责考试的老师对我讲,你做好准备吧,我就认为自己没问题了。

后来才知道,我的档案都调到了中央美院,因为出身问题没有录取。

”冯骥才说,自己是在最茫然的时候走进了天津篮球队,别人练球的时候,自己总是偷偷地看书。

“运动员的生活只有一年多,虽然短暂,但收益了一份激情和任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服输,即便是在最后一秒,为了一个进球也要尽力去拼”。

因为伤病,1962年冯骥才到国画研究会当了画工,每天临摹古画。

冯骥才 介绍简介_冯骥才 简历_冯骥才 作品,名人故事

冯骥才     介绍简介_冯骥才     简历_冯骥才     作品,名人故事

冯骥才介绍简介_冯骥才简历_冯骥才作品,名人故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

着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

着名民间文艺家。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
活动。

,小说
灯》,《冯

法、德、
嚼人生的回味!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

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
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

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
-民
汇聚民间的仁人志士,调动社会各界各种力量,抢救和保护岌岌可危的民间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传人,弘扬与发展中华文化。

作者简介--冯骥才

作者简介--冯骥才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和书画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已出版中外各种版本著作百余部,画集多部。

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主要作品有《珍珠鸟》《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炮打双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等。

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在我国大城市以及欧、美、亚一些国家举办个人书画展,深获好评,被认作“中国现代文化画”之代表。

其书画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

近十年,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影响深广。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神灯》;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斗寒图》;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正义的感召》等。

出生版《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他的一些作品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作品选取素材的视角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百味。

课文《珍珠鸟》便是一例。

冯骥才个人资料简介

冯骥才个人资料简介

冯骥才个人资料简介
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

青年时代从师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

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

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

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

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

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冯骥才(1942年—),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生于天津,作家、画家。

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

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

其并有多篇文章入。

花脸冯骥才冯骥才的资料

花脸冯骥才冯骥才的资料

花脸冯骥才冯骥才的资料花脸冯骥才-冯骥才的资料冯骥才个人资料简介冯骥才个人资料简介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

青年时代从师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

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

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

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

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

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冯骥才,浙江宁波慈溪县人,生于天津,作家、画家。

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

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脸》资料冯骥才(精品)《花脸》资料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他从小就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及各种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阅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等活动,并且担任《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

1995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艺术顾问。

2000年出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2000年5月担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天津市作协主席,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顾问。

2001年,冯骥才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

xx。

献你一束花作者冯骥才的资料_教案教学设计

献你一束花作者冯骥才的资料_教案教学设计

献你一束花作者冯骥才的资料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身高一米九二。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

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

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

大冯(冯骥才)的简介

大冯(冯骥才)的简介

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将通过严密的管理、 规范的运做和合法的基金保值和增值措施, 积极开展下述各项公益活动,推动和促进中 国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事业的发展。 遵循基金会的设立宗旨,接受国内外的 捐赠; 支持和资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民间 文化抢救和保护项目; 支持和资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民间文 化研究项目; 策划和组织旨在弘扬和发展中华民间文 化的文化交流项目; 奖励和表彰对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 做出重要贡献的团体和个人。
可如今……
冯骥才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 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 家,文学家,艺术家, 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 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 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 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 席
不走”寻常”路~
工业文明正在逐渐 代替农耕文明,在 这个过程中,原有 农耕文明建构下的 非常庞大的民间文 化就即将散失
为 思 想 而 活 着
精 神 至 上
唤起公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 责任,汇聚民间的仁人志士, 调动社会各界各种力量,抢 救和保护岌岌可危的民间文 化遗存和民间文化传人,弘 扬与发展中华文化。
我们能做 点什么呢?Fra bibliotek他的功绩

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 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 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 骥才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 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 小时的影像资料。许多文化遗存,如今只能到这 几本大画册中去找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

青年时代从师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

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

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

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

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

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冯骥才,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0多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便有人喊:大冯,忙嘛呢?来套煎饼馃子吧!大冯的确是忙,特别是近几年,很少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要么到处开会,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号,要么跑到乡村田野,亲自踏勘民间遗存。

有一回,我碰到他的夫人顾同钊,便说,劝劝大冯,别那么拼命,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顾大姐无奈地笑了笑,说,你让他闲着,他不是这痒就是那疼,出去疯跑,倒啥病也没了,唉,老黄牛,吃苦受累的命!
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摞起来比他还高,真正的著作等身,海内外的读者熟悉他,多是通过这些作品,因此,他的主业,应该是个作家。

而他偏偏又有着绘画的才能与灵性,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其中的文化内涵,非一般的画家所能超越。

两条腿走路,使大冯面前的路越走越宽。

这几年,大冯又成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到处游说并付诸行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上了。

走到今天这一步,可以说与他的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他的不少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对民族文化的独到见解以及注脚,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暂时放下写作,去做这费力讨好的事情了。

冯骥才的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当时,天津正在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破败不堪的老城,将在这股洪流中消失,这势必会造成对一些文化遗存的毁灭性破坏。

冯骥才忧心如焚了。

冯骥才茶饭不思了。

可一个没有决策权的文人,除
了仰天长啸,又能奈何呢?他所能做的,就是拉起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当然更多的是摄影家,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地毯式的拉网考察,拍了3万多张照片以及影像资料,从中选了2000多张出了4本大画册。

他把这些画册送给政府官员,每送一套,都要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

大冯弄得动静挺大,支持他的人却很少,很多人说,你放着小说不写,净搞些没用的。

这让大冯很伤感。

而且,这个活动,从始至终,所有的费用都是大冯自掏腰包,几十万元的稿费全填了这个大窟窿不说,连画作也所存无几了,全都换了钱用在了考察上。

但今天看,大冯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及时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天津的许多文化遗存,如今只能到这几本大画册中去找了。

2001年,冯骥才又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从2003年开始,大冯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说,我们不能笑呵呵地看着民间文化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

全国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也离开书斋,纵身于田野,缀拾那些行将消泯于大地的“母亲的文化”。

这两年多,冯骥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田野里跑。

跑的原因,一是他要了解真正的田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现状?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如今的民间文化,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保护的力量十分薄弱;二是他们的经费非常短缺,对保护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民间文化多是在县里、乡里、村里的掌控之下,下去发现了问题,就可以跟县长、乡长、村长们谈,告诉他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这些文化。

我曾跟随冯骥才到过几个地方,有一次去河北武强县周窝乡旧城村,路上突遇大暴雨,我们的车子滑进了沟里,大家只好在泥泞中徒步前行。

大冯的脚上套着两个塑料袋,深一脚浅一脚的,摔了几个大跟头,淋得像只落汤鸡,浑身上下都是泥汤,样子非常滑稽,假如没人说,谁会想到他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呢!回津后顾大姐看了我们的照片,我们哈哈地笑着,顾大姐却难过得掉了泪。

大冯说,这没什么,我们的志愿者中,比我苦的多了去了,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一分钱的补助,还要往里面贴钱,时常是饿着肚子工作。

为了改善这些人的工作条件,大冯先是想卖房子,后来还是重操旧业,夜以继日地画画,硬把手背上画出一个大包来。

这30余幅画在天津拍卖了一次,又在北京的现代文学馆拍卖了一次,所得百万元,设立了一个民间文化基金会,为的是让那些志愿者们能有口茶喝。

台湾演员赵文瑄被大冯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也捐出了100万人民币,以表对大冯的支持。

好在大冯和他的志愿者们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