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俗世奇人》管探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论冯骥才津味小说的方言特色

论冯骥才津味小说的方言特色

论冯骥才津味小说的方言特色作者:孟玉红来源:《中州学刊》2011年第03期摘要: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三寸金莲》和《阴阳八卦》等作品的语言颇具津味方言特色,一方面,作品中使用大量的天津方言口语词汇,既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又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作品中使用了一些天津方言常用的口语化句式,如定居状位句式对其小说繁丰、空灵、含蓄、幽默整体表现风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叠音的修辞方式来刻画人物的外貌、心理情绪和动作、语言等,修辞效果比较直接,可以达到暗示和烘托人物心理、情感和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冯骥才;津味小说;方言特色;口语词汇;口语化句式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3—0228—03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

语言艺术的高下,无疑是衡量作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

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时代环境,也影响着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追求。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颇具盛名的作家,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他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他生长于天津,对天津这片热土无比热爱和了解。

他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并且有着深厚的关于昔年风土人情的功底,他用自己特有的文笔去歌颂津文化中正面的东西,这种完全正面的东西在许多时候又常常是与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一致或重合的。

冯骥才时刻以他的笔触去揭示津文化中闪光的地方,展示天津世俗文化的基本特征,用浓郁的天津方言展示津文化丰厚的底蕴。

因此,他被称为津味文化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津味小说中透出浓郁的天津方言特色。

一、天津方言常用的口语词汇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以天津为背景,展示天津这座古城所具备的地域文化,用地道的天津方言,以独特的叙述语言带你一同去领略天津的文化内涵。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及艺术分析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及艺术分析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及艺术分析《俗世奇人》读书笔记及艺术分析《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讲述了旧时天津卫的十八个人物,十八个职业,十八个故事。

每个人都有传奇特色,也都有自己的绰号,比如死鸟、泥人张、蓝眼等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茶余饭后,这些故事都能成为闲谈的好料。

本书语言精练,诙谐幽默,可供诸君一阅。

第一部分故事概况1.苏七块苏七块是有名的正骨医生,但凡有人来瞧病,必须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便绝不搭理,不给看病。

有一次,苏七块与牌友打牌,有个三轮车夫拖着胳膊来看病。

三轮车夫哪有七块银元那么多?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

苏七块置之不理。

一位牌友华大夫看不过去,便偷偷给了车夫七个银元,让他去找苏七块正骨。

苏七块看见银元,很快给车夫的胳膊正骨、涂药、夹上夹板,又回到了牌局。

直到牌局散场,苏七块拉住华大夫,把七块银元往他手心一放说:“有句话,还得跟您说。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底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华大夫虽然不明白苏七块的意思,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2.刷子李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他还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有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他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

一次去刷浆,刷子李刷完一面墙,曹小三就看看师傅身上有没有白点,三面前刷完,刷子李黑衣黑鞋上果然没有一个白点。

但是刷完最后一面墙,曹小三忽然发现师傅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对师傅的绝活更加怀疑。

刷子李却说,这不是白点,而是抽烟时烟灰把裤子烫个窟窿,里面的白衬裤就透了出来。

曹小三这才明白师傅的绝活不是虚的。

3.酒婆酒婆是小酒馆的头号酒鬼。

她在酒馆喝了酒,每每东倒西歪地回去,一到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便“噔”的一下醒了过来,从来没有出过事。

酒馆老板是个奸诈之人,在酒里掺水,卖给前来喝酒的酒鬼。

干这行当干到了六十岁,没儿没女,忽然老婆有喜了,老板便从此发善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俗世奇人》写作特点

《俗世奇人》写作特点

《俗世奇人》写作特点
《俗世奇人》是新中国文学家余华著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它发表于1998年,被世界文学名家认为是一部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

《俗世奇人》充满着几何化的艺术语言,同时又刻画了一些自由不拘的小人物的心理,
弥漫着另类、深刻的色彩,使无地自容的关系趋于戏剧化,引人入胜,增
加了作品的阅读价值。

一、余华在《俗世奇人》中表现出的优秀文学写作特点
1、感性色彩浓厚。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凝练的文笔,富有渲染力的语言,抒发出读者心中深处的不可言表的感性情感。

比如在《长夜》一篇中,作者表达了母亲的悲伤,描写了母亲“昏暗着光,流着泪,身体柔软而弯曲”,这段描写生动而深刻;又如在《爱》一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
恋人“偷渡走了,消失在夜色中”的感伤和心痛表达得恰到好处。

俗世奇人读后感

俗世奇人读后感

俗世奇人读后感俗世奇人读后感1《俗世奇人》这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冯骥才用幽默的文笔,讲述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一些有趣的人或事。

比如“泥人张”,介绍的是大名鼎鼎的泥人张制作泥人的高超功夫,“狗不理”介绍的是狗不理包子一咬一流油的鲜香可口。

每个故事都在幽默中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或是教了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不要轻看别人、要敢于创新等。

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皮大嘴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但幽默有趣,还很生动,让人一想起来就想笑。

这个故事讲的是说单口相声的“皮大嘴”,通过编笑话段子的方式让自己的金店“满堂金”在天津三不管一带人尽皆知的事。

这种既幽默又实用的宣传方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体现出了皮大嘴的经商技巧与聪明才干。

在我看来,《俗世奇人》是一部十分有趣的人物传记合集,也是一本民国时期人们生活风俗的真实写照。

我读俗世奇人有两个收获。

一是作者幽默接地气的写作手法使全书读起来轻松流畅。

比如作者在写泥人张捏的泥人时写道: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

写得多么生动啊。

写作手法里的点睛之笔在于作者在__里于用了很多的天津方言,比如“眸子赛灯”(眼睛像灯一样)、“不知是嘛”(读四声,不知道是什么的意思)。

在有趣之余也让人对于天津文化产生了兴趣。

我想我要像作者学习,在生活中注意积累材料,这样在写作时就能有很多的素材。

第二个收获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只要做精了,一样能出人头地,家喻户晓。

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很多都是俗世中卑微的小人物,比如卖包子的、卖茶汤的、卖年画的、变戏法的、卖药糖的等等,但他们都成了传奇。

像捏泥人,本来不是高端职业,但是人家泥人张用自己的功夫把泥人捏得很好看,同样也能变得名满天下。

所以说,干哪行,都要努力。

努力,才是王道。

前几天,我读完了冯骥才老爷爷写的《俗世奇人》这本书,印象深刻。

书中主要写了天津卫这个水陆码头上,居民虽然五方杂处,但是此地为燕赵故地,水咸土碱,因而生出性格迥异,血气刚烈的各种怪异的有才人物。

论《俗世奇人》对相声形式的接受

论《俗世奇人》对相声形式的接受

论《俗世奇人》对相声形式的接受作者:李向南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天津是“市井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相声艺术的重镇。

作家冯骥才受天津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其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中对相声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化用。

这主要表现在幽默、嘲讽、富有节奏感的相声语言,“捧哏”、“逗哏”的情节模式和“抖包袱”式的结尾三个方面。

语言、情节与结局这三个方面对相声形式的借用促成了《俗世奇人》的新变。

这种“旧瓶装老酒”的创作方式不仅没有产生牵强、陈旧之感,反而为艺术与文学之间沟通了一座桥梁。

关键词:冯骥才;《俗世奇人》;相声;形式化用幽默是天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天津文化的幽默性质首先体现在天津方言中,“天津人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语言得体,擅长交游;幽默诙谐,富于创意。

在调侃中表情达意,议论抒情。

”①而天津方言的这种幽默性质,对天津相声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天津是北京之外又一相声艺术荟萃之地,不仅孕育出了一批相声大师(如马三立、冯巩等相声艺术家),更重要的是,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深入天津老百姓的骨髓里。

“天津是个具有典型市井文化的城市。

相声、曲艺、杂耍、故事,都是全市人民的家常便饭。

几乎每条大街都有这些‘艺人’的聚集地。

”②而冯骥才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并且他自身也积极倡导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所以,他对天津的城市文化内涵看的很透彻:“北京是精英城市,上海是个商业城市,天津是个市井城市……天津出了骆玉笙、马三立,天津绝对不会出现徐悲鸿、老舍这样的人物,可是北京也绝对不会出马三立。

这是因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点。

”③而这样的城市性格也正是相声艺术蓬勃向上、积极活跃的肥沃土壤。

生于斯、长于斯且积极倡导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冯骥才不能不受相声艺术的影响。

冯骥才在小说中不仅对天津卫的奇人奇事进行传奇性地描绘,“重现”了“消失的民间社会的”“民俗风情”④,更是通过对相声艺术形式的化用将这“民俗风情”背后的文化意蕴再现出来,形成了“以文化来写文化”的特色。

冯骥才文章的语言特色

冯骥才文章的语言特色

冯骥才文章的语言特色1.引言1.1 概述冯骥才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细,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享受。

本文旨在探讨冯骥才文章的语言特色。

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中,我们首先对冯骥才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行概述。

冯骥才的文章以其雄浑深邃的语言著称。

他善于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反问等,这些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语言简洁而准确,寓意深远,字字珠玑,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

此外,冯骥才的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性。

他的作品通常探讨人生、人性、社会现象等深刻的主题,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独到的观点传递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和思考。

他敢于直面现实,勇敢地表达对社会不公、人性弱点等问题的看法,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此外,冯骥才文章中常常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典故。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各种典故和文化隐喻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总的来说,冯骥才的文章语言特色突出,准确而深入,富有感染力和思想性。

通过他独特的语言表达和巧妙的构思,他的作品让读者在享受美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和感悟人生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冯骥才文章的两个主要语言特色。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冯骥才的文章在语言特色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通过深入分析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文章结构常常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冯骥才的文章结构清晰合理,逻辑严密。

他善于运用开头结尾呼应、串联词语、承上启下等手法,使得整篇文章紧密联系、内容有机衔接。

他的文章往往能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观点和论证,将读者引入到他描绘的世界中去。

其次,冯骥才的文章结构灵活多样。

他擅于运用不同的文体、叙事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构建文章。

有时候他会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时候他会运用回忆、叙事等手法来搭建一个生动的场景;有时候他还会通过书信、日记等文体来呈现他的思考和体验。

冯骥才津味小说语言风格管窥——以《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为例

冯骥才津味小说语言风格管窥——以《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为例

三、 着笔画意 , 善于勾勒人物独特的肖像
冯骥才先 生不仅是一位作家 , 而且是一位画家 , 其 文学作品 中亦往往渗透着 画意。这在 《 俗世奇人》 中亦 有所表现 , 除了不 时地 向我们展 示一 幅幅充 满 民族 风 情的风俗画之外 , 更着 重 于用写 意 的笔法描 绘人 物 的 外貌。主要人物出场大多有一番外貌描 写 , 为这些 “ 俗 世奇人’ 勾勒 出一 幅幅生动的画像 。如 , 《 , f 门 在 苏七块》 中对苏大夫苏金散的描绘 :f人 高袍长 , ‘也 ‘ 手瘦有劲 要求的学习目标 , 之一。 以《 泥人张》 例 , 手 艺 道上 的人 , 泥人 的 为 如“ 捏
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 , 有第 一, 没第 二。第三差着 十万 八千 里 。语 言 运 用夸 张手 法 , 具造 型能力 , 出 了 ” 极 突
“ 泥人 张” 的技艺超凡绝伦 , 远远高 出同行 中人 , 能给读 者 留下深刻 的印象 , 到 良好的表 达效 果。 如果换 成 收 “ 技艺 高超 , 人莫能望其项 背”, 众 文字 就过 于平板 , 其 表达效果 就差多 了。又如 ,海 张五那边还再不 停地找 “ 乐子 , 泥人张这边肯 定把 那些话 在他 手里 这 团泥上 全 找 回来 了。两 个“ 字写得 实在妙 绝 , ” 找” 海张 五拿 泥人 张取笑“ 找乐”泥 人张 便“ , 找到 ” 张五 “ 海 找乐” 的丑 时


本龟朴素 。 兵有浓郁 的地方风味
冯 骥才原籍浙汀慈溪 , 生于天津 , 从小就对 民间艺 术、 地方风俗等有 着浓 厚的 兴趣。对 天津 的地 方方 言 驾轻就 熟 , 其作 品善于用 口语来讲故事 , 使用天 津方 言 的用 词 和 表达 方 式。 天 津人 常 把 “ 象 ” 词 说 成 好 一 “ , 什 么” 赛” 把“ 一词说成 “ ”小说 中就有许多这样 的 嘛 , 句子 , :他要是 给您 刷好一 间屋 子 , 如 “ 屋里 任 嘛甭放 , 单坐着 , 就赛升天 一般美 ” 《 ( 刷子 李》 ; 天 天下 晌 , )“ 这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案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案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俗世奇人》,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冯骥才的创作风格。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 品味小说中的语言表达,掌握其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俗世奇人》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冯骥才及其创作风格。

2. 第二章: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刷子李、泥人张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 第三章:品味小说中的语言表达,欣赏其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4. 第四章: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5. 第五章: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阅读心得。

4. 引入文学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来进行。

2.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估,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来进行。

3. 学生文学素养的评估,通过阅读心得分享和作文写作来进行。

4.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俗世奇人》原著,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作者冯骥才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和风格。

3. 教学PPT,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4. 作业纸和测试卷,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和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第六章:分析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探讨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和意义。

2. 第七章: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第八章:探讨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如民俗文化的传承、人性的挣扎等。

4. 第九章:学习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如场景描写、对话展开等。

5. 第十章:进行创意写作训练,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小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俗世奇人》管探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风格
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刘国林(邮编:467200 )内容摘要:《俗世奇人》是冯骥才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能够体现冯骥才先生成熟的艺术风格。

本文以《俗世奇人》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了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风格:1、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2、凝练传神,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度;3、着笔画意,善于勾勒人物独特的肖像;4、活泼幽默,富于相声艺术之特色。

关键词:冯骥才语言风格本色朴素凝练传神着笔画意活泼幽默冯骥才,当代文坛较为高产的作家之一。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俗世奇人》,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其作品注重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冯骥才先生的作品以小说为主。

冯骥才的小说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被称为“津味小说家”。

《俗世奇人》是其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能够体现冯骥才先生成熟的艺术风格。

要研究冯骥才先生作品的艺术风格,《俗世奇人》就不能错过。

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耐人品味。

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妄谈“研究”,只是对冯骥才先生津味小说的语言颇感兴趣,希望能够倾吐出来,以期与大家一起分享。

下面笔者就以《俗世奇人》为例,浅探一下冯骥才的语言风格,只不过是“管中窥豹”罢了。

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冯骥才先生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就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天津的地方方言驾轻就熟,其作品善于用口语来讲故事,使用天津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比如:“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好嘴杨巴》);“它
抽冷子蹦出几句”(《死鸟》);“话虽有点玄,能耐不掺假”(《蓝眼》)。

天津人常把“好象”一词说成“赛”,把“什么”一词说成“嘛”,小说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句子,如:“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刷子李》);“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酒婆》);“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小胖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死鸟》)。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诸如把“傲气”说成“牛”、把“办法”说成“辙”、把“放下”说成“撂”、把“失败”或“出丑”说成“栽”……这些词语吸取了口语和方言中的精华,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我们读冯骥才的小说,感受那独特的津味方言,就像到天津卫去采风,顺便品尝正宗的“狗不理”包子,实在是别有风味。

二、凝练传神,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度
冯骥才先生认为,“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的方块字的运用,决不是一写一大片。

故而我修改的遍数很多。

”(《俗世奇人·题外话》)由此可见,冯骥才作品的语言是经过反复提炼的,有着超强的表现力度。

《俗世奇人》里有两篇文章被收编进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是《泥人张》,一篇是《好嘴杨巴》,感受语言强烈的表现力是教材要求的学习目标之一。

以《泥人张》为例,如“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

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语言运用夸张手法,极具造型能力,突出了“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高出同行中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如果换成“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文字就过于平板,其表达效果就差多了。

又如,“海张五那边还再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两个“找”字写得实在妙绝,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海张五“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

尤其是第二个“找”字,表现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也表现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

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看不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再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叭’地一戳”,一个“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和不屑,简洁传神,实在是无可更易的字眼。

语言生动凝练,有着极强
的表现力度,这在《俗世奇人》的其它篇章表现得也很充分。

例如,《苏七块》中描写苏七块苏医生给人接骨的句子:“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瞧病的动作是简单的“一触”,治病的动作是麻利的“翻飞”,两个动作相映相衬,配合句中的比喻、夸张,凸现了苏大夫医术的精湛,令人啧啧称奇。

作品中类似的生动而精准的表述多了去了,在此就不作一一的赘述。

三、着笔画意,善于勾勒人物独特的肖像
冯骥才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位画家,其文学作品中亦往往渗透着画意。

这在《俗世奇人》中亦有所表现,除了不时地向我们展示一幅幅充满民族风情的风俗画之外,更着重于用写意的笔法描绘人物的外貌。

主要人物出场大多有一番外貌描写,为这些“俗世奇人”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像。

如,在《苏七块》中对苏大夫苏金散的描绘:“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这里的肖像描画,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勾勒出一张精明干练的奇人奇貌,为下文写人物精湛的医术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青云楼主》中对“青云楼主”的刻画:“此君脸窄身簿,皮黄肉干,胳膊大腿又细又长,远瞧赛几根竹竿子上凉着的一张豆皮。

”这里没有作具体细致的工笔描绘,却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巧妙地运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典型特征,宛如一幅简笔漫画,使人过目不忘。

诸如此类的肖像描写,在《俗世奇人》中俯拾即是,不一而足,如对李金鏊、冯五爷、酒婆、小达子等人物的刻画,一个个都是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体现了冯骥才先生作家兼画家所特有的艺术造诣。

四、活泼幽默,富有单口相声之特色
天津人的个性和地域特点孕育了津味相声文化,马三立就是津味相声的一面旗帜。

酷爱民间艺术的冯骥才先生从小就生活在天津,对相声艺术推崇有嘉。

受津味相声文化的影响,其作品活泼幽默,情趣盎然,大有单口相声之风味。

相声艺术讲究“现挂”,《俗世奇人》里也不乏这种信手拈来的幽默。

比如“这酒馆只卖一种酒,使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

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

”(《酒婆》)这里写“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
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

”就是为了表现“酒味大”而“现挂”的情节。

《背头杨》中有“这天傍晚,背头杨打老龙头的西学堂听完时事演讲回家。

下边憋了一泡尿,她急着往家赶,愈急愈憋不住。

简直赛江河翻浪,要决口子。

她见道边有间茅厕,便一头钻进去。

”这段话生动传神、风趣幽默,而“简直赛江河翻浪,要决口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现挂”。

这随口而来的幽默,简直令人喷饭。

此外,作品中也不乏“贯口”和“包袱儿”。

比如,“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好嘴杨巴》)这里的成语连用,不是很类似相声里的“贯口”吗?《酒婆》里有这样的句子:“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

”借用了相声语言短小精粹、节奏感强的特点,尤其是“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中间连顿号也不加,一气呵成,可以看作是相声艺术中的“急贯口”。

《刷子李》中有“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令人忍俊不禁,其实,这就是相声艺术中的“抖包袱儿”。

以上是笔者对冯骥才先生“津味小说”的一些粗浅认识,挂一漏万。

但即使“管中窥豹”,亦能“可见一斑”。

从对《俗世奇人》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冯骥才先生“津味小说”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津门文化地域群体性格中迷人的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本色朴素,幽默传神,寓庄于谐,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俗世奇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6
[2]张瀛.冯骥才小说的语言特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3]刘增利等.教材知识详解[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235-236、2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