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 (3)

合集下载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25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25张PPT)
关羽
关羽比张飞稳重得多,他听到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认为太 过,对几次远访诸葛亮也很有意 见,但是他不像张飞那样鲁莽。 刘备第三次要去卧龙岗,他和张 飞一致反对,但他的话却委婉得 多,不像张飞那样直爽。他虽然 对诸葛亮的昼眠也不耐烦,但张 飞大怒要去放火的时候,他却能 “再三劝住”,这些都表现他的 稳重。
语言描写 张飞
鲁莽、直爽。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 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 有益处,但刘备执意要去,他也无条件 随同去:“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 何落后”。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 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 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 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读准字音
拜谒( yè ) 纶(guān)巾 鹤氅( chǎng ) 胄(zhòu) 疏( shū)懒 愧赧(nǎn)吴会( kuài ) 殆(dài ) 存恤( xù ) 箪( dān)食壶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分析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 样的性格特征?

新课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

新课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

新课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新课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字词拜谒yè:拜见。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因羞愤而脸红。

如雷贯guàn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

经世奇才: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的人。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招揽有才德的人。

箪dān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顿开茅塞sè: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品,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作品梗概《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题概述本文详细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茅庐中拜访诸葛亮,恳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贤君形象,表现了刘备爱惜人才、为统一大业不遗余力的精神,也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超凡智慧。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写刘备想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阻拦,刘备用古人求贤的典故开导他们。

第二部分(2):写刘备虽然到了诸葛亮的茅庐,诸葛亮却高卧不起。

第三部分(3):写诸葛亮给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奉献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4):写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最终答应了他。

课文解析1.课文开头关羽和张飞的话语各有什么特点,反映出怎样的人物性格?关羽虽然反对刘备拜谒诸葛亮,但只是比较委婉地将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透着一股大气和修养;同样反对的张飞,他的言语却是粗鲁不堪,表现出他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

《三顾茅庐》课堂笔记

《三顾茅庐》课堂笔记

初三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生词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ān)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四、理解词义拜谒:拜访谒见。

犹然:仍然。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

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存恤:爱惜,体恤。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罗贯中《三顾茅庐》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罗贯中《三顾茅庐》

不胜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 靠近。
奸臣窃命: 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惟将军图之:考虑。
7
整体感知 T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 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 果怎样?
“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
诸葛亮
T
1.外貌描写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 T
2.语言描写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 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 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诸葛亮
T
3.动作描写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诸葛亮
T
4、侧面烘托
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 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小结
T
文章突出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侧面描写,塑造了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以及淡泊名利、雄才大略、足 智多谋的诸葛亮,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 T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 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以描写战争为主,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兴亡的故事。全书再现了军 阀混战、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的现实,反映了封 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作者善于把历史上重大 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书中400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各具 个性,成了不朽的典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三顾茅庐习题课件(共16张幻灯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三顾茅庐习题课件(共16张幻灯片)

第六单元
第23*课 三顾茅庐
第23*课 三顾茅庐
第23*课 三顾茅庐
1
技法探究 ……………
2
基础检测 ……………
3
课外赏读 ……………
第23*课 三顾茅庐
技法探究
烘云托月: 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目的是 为了使物象更加突出。烘云托月运用到文学作 品中,指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 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使其鲜 明突出的写作方法。烘云托月手法在写作上也 叫衬托。如果依照主体事物的类似条件选择陪 衬事物,则形成正衬;反之则形成反衬,主体 事物和陪衬事物都必须主次分明。
第23*课 三顾茅庐
基础检测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 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 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 融会,其路径很清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 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 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 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第23*课 三顾茅庐
课外赏读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鲁智深怎样的性情特点? _鲁__智__深__敢__于__反__抗__,__仗__义__出__手__,__义__无__反__顾__,__具__有___ _豪__侠__气__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课 三顾茅庐
第23*课 三顾茅庐
课外赏读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 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 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 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本来是本管 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一时间无礼。林冲本 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 ‘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 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 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 三百禅杖了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幻灯片60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幻灯片60张)

4.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补出下面的歇后语。
①刘备借荆州——( 有借无还 ) ②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 ③张飞穿针——( 大眼瞪小眼 )
5.“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 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 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 飞为弟。
半晌(shǎng) 倾颓(tuí)
鄙贱(bǐ)
末胄(zhòu)
造逆(nì)
疏懒(lǎn)
殷红(yān) 金帛(b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A.思贤如渴 B.经事奇才 C.如雷贯耳 D.顿开茅塞
玄德 豪杰 拜揭 鼎足
衣襟 造逆 犹然 荒芜
属咐 谬举 施礼 避席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成长的路上,挫折也伴随着我们快速成长,但只要认准 方向努力,就能打出灿烂的明天。 B.炎炎夏日,我举目远眺:看到水鸟笨重的身躯掠过水面, 羽毛划过水波发出的好听的声音。 C.环保工人的善是他们在我们吹着空调的时候,顶着太阳, 流着汗,鼻头上早已挂满了汗珠。 D.你走过来,伸手一把把我从地上拉起来,紧紧地抱着我, 拍着我的背说:“别怕,有我在。”
刘备诚心诚心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 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 师,留下一段佳话。
精读细研
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思考:刘备的诚心诚心表 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刘备的哪些品质? 体现在语言上: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全)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范进中举》课文字词+批注

(全)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范进中举》课文字词+批注

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范进中举》课文字词+批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批注]罗贯中(1320年-1400年),名本,字彥直,另⼀字贯中,以字⼀,号湖海散⼀,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四⼀名著之⼀《三国演义》的作者。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批注]“太过”,关羽的不满,折射出刘备的诚意。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况吾欲见大贤耶?”[批注]引经据典,自比齐桓,可见有襟怀抱负。

张飞曰:“哥哥差矣。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批注]张飞鲁莽性格可见一斑。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批注]再引先贤故事,以表诚心。

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批注]诚心诚意,一如西天取经的唐三藏。

正遇诸葛均。

玄德忙施礼,[批注]礼数周到。

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

将军今日可与相见。

”言罢,飘然自去。

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

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

”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

”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

玄德徐步而入,[批注]不忍打扰。

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批注]恭候,一如程门立雪。

半晌,先生未醒。

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批注]翼德为处处反衬刘备做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3.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超凡脱俗。

2.通过“品——悟——说”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情节安排、人物刻画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并学会欣赏张飞、关羽等配角的优秀品质,多角度地了解人物性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掌握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难点:掌握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一段有名的佳话,电视剧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
出山的故事。

那么,小说是如何讲述这一故事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
之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
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依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文中相关人物介绍。

(1)刘备
蜀汉昭烈帝,字玄德。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者。

公元221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2)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殆.(dài) 拜谒.(yè) 纶.巾(guān)
胄.(zhòu) 鹤氅.(chǎng) 箪.食壶浆(dān)
愧赧.(nǎn) 存恤.(xù) 顿开茅塞.(sè)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存恤:爱惜,体恤。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思贤如渴:想得到有才德的人,好像口渴急需喝水那样。

比喻迫切希望求得贤才。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梳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步骤二: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以下问题。

(1)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描写刘备?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明确:兴复汉室,建功立业。

(3)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的诚心诚意,感受到对诸葛亮的尊重呢?
明确: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立候多时。

(4)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谒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求贤若渴,因此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地邀请其出山辅佐自己。

2.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以下问题。

(1)选文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性格特点: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

(2)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并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3)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
明确: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抗曹,图取中原。

(4)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

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只有完全信任,才能出山辅佐。

(5)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

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

3.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主要人物,文中还有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有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关羽、张飞和诸葛均。

通过语言描写衬托出刘备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的这份感动千年的真诚!那么诸葛亮出山以后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想进一步了解刘备和诸葛亮,请同学们课外阅读小说《三国演义》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五、拓展延伸
1.【复述故事】——请以张飞的口吻叙述本文。

要求:准确体会人物心理,充分把握人物性格,注意语气、动作、表情,要形神兼备,不超过300字。

2.【研究性学习】——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就会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探究性学习,阐述自己的理由,把探究的结果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附: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诚心诚意侧面描写诸葛亮{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雄才大略侧面描写 ◇课后反思◇
《三顾茅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

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

因此,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抓住“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表达自己的体会,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理解课文。

课堂上,学生基本都能找到这些句子,能表达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