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23三顾茅庐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25张PPT)

关羽比张飞稳重得多,他听到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认为太 过,对几次远访诸葛亮也很有意 见,但是他不像张飞那样鲁莽。 刘备第三次要去卧龙岗,他和张 飞一致反对,但他的话却委婉得 多,不像张飞那样直爽。他虽然 对诸葛亮的昼眠也不耐烦,但张 飞大怒要去放火的时候,他却能 “再三劝住”,这些都表现他的 稳重。
语言描写 张飞
鲁莽、直爽。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 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 有益处,但刘备执意要去,他也无条件 随同去:“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 何落后”。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 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 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 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读准字音
拜谒( yè ) 纶(guān)巾 鹤氅( chǎng ) 胄(zhòu) 疏( shū)懒 愧赧(nǎn)吴会( kuài ) 殆(dài ) 存恤( xù ) 箪( dān)食壶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分析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 样的性格特征?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第23课《三顾茅庐》

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
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 史演义小说,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 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 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 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
(1)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 政理。 (2)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3)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 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三、品析人物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 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刘备: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 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 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 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 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 见其仁人之心。
第23课《三顾茅庐》
罗贯中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 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 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 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 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②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 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 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 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
“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张飞:
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 “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 鲁莽。
四、艺术特色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精品课件

本文可分两部分 1. 司马徽再荐名士(第1-3自然段)
2. 刘玄德三顾草庐
合作探究
人物的出场艺术:
小说创作对人物的正面刻画,是以人物 的出场为起点的。优秀的古代小说作家都非 常重视人物的出场处理,力争人物一出场就 能显示出自己的性格基调,为作者刻画人物 找到一个恰当的起点。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 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 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一方面写出诸葛亮的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 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 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选自《出师表》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 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 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 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 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 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写法探究
描写次要人物的作用? 1、表现了次要人物的**精神性格; 2、(对比)衬托了主要人物的**精神性格。 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1、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环境; 2、衬托人物的**心情、性格; 3、推动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呼应上文; 4、深化**主题;渲染**气氛。
归纳
三顾茅庐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23* 三顾茅庐
1. 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 文章内容。(重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4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4张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b32ce1f5335a8103d22026.png)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鄙贱(bǐ)
检查预叱习:大仍然。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
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林泉: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坐席靠近。屏,使回
避。促,靠近。
作品简介
罗贯中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 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 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 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 ”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 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 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政治理想——仁 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 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依托,以强 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合作探究
圈点勾画描写刘备的内容,说说刘备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有耐心、志向远大、忧国忧民、谦虚、 不耻下问。
合作探究
作者塑造刘备的形象采用了哪些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衬托(张飞、 关羽对诸葛亮的态度)。
合作探究
《故乡》中杨二嫂的出场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 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比喻真心诚意,一再 邀请。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体现在语言上: 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
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 来!”刘备生气地说:“……汝何太无礼!今 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从刘备的话中可 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 ,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 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 主课件.ppt

艺术特色
1.人物的出场的艺术。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 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可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 感受诸葛亮之智。
✓ 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成霸业,兴汉室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 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 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3 三顾茅庐
新课导入
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 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 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 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 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 的共鸣。
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 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 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 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 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幻灯片60张)

4.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补出下面的歇后语。
①刘备借荆州——( 有借无还 ) ②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 ③张飞穿针——( 大眼瞪小眼 )
5.“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 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 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 飞为弟。
半晌(shǎng) 倾颓(tuí)
鄙贱(bǐ)
末胄(zhòu)
造逆(nì)
疏懒(lǎn)
殷红(yān) 金帛(b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A.思贤如渴 B.经事奇才 C.如雷贯耳 D.顿开茅塞
玄德 豪杰 拜揭 鼎足
衣襟 造逆 犹然 荒芜
属咐 谬举 施礼 避席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成长的路上,挫折也伴随着我们快速成长,但只要认准 方向努力,就能打出灿烂的明天。 B.炎炎夏日,我举目远眺:看到水鸟笨重的身躯掠过水面, 羽毛划过水波发出的好听的声音。 C.环保工人的善是他们在我们吹着空调的时候,顶着太阳, 流着汗,鼻头上早已挂满了汗珠。 D.你走过来,伸手一把把我从地上拉起来,紧紧地抱着我, 拍着我的背说:“别怕,有我在。”
刘备诚心诚心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 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 师,留下一段佳话。
精读细研
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思考:刘备的诚心诚心表 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刘备的哪些品质? 体现在语言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

体现出玄德的耐心和诚意。
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 玄德日:“且勿惊动。”又立了ー个时辰, “又"“一个时辰“极言等候时间之长。 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 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 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 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展望前景。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语言描写:分析天下大势,足见诸葛亮视野及胸襟的开阔。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 十四州之图也。 细节描写:表明早有实施计划,足见诸葛亮远大的抱负。
璋(zhāng)璋玉 嶂( zhàng)峰嶂 障( zhàng)障碍
怠慢:冷淡;表示招待不周到。 拜谒:拜访谒见。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鄙贱:指卑微下贱的人。 存恤:爱惜,体恤。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冑: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作者名片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 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 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 称<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 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犹为深远。
第一部分(①):通过玄德、关公、张飞三人的对话,叙述 了玄德三顾茅庐前的准备,表现出三人态度的不同。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36张PPT)

做了铺垫。
当堂练习
刘备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这一情节的作用是 什么?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 诚的表现,【人物塑造】体现了刘备的礼 贤下士的诚意;【结构】使小说的情节发 展富有波澜。
英雄
第3自然段中,怎么突出诸葛亮这个形象的?
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自信聪明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淡泊名利
英雄的书写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 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 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 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文
体
【历史演义小说】
知
识
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
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 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
暴躁、鲁莽
三顾茅庐汇英雄•刘备
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 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 玄德徐步而入 玄德拱立阶下。 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 恭敬诚恳
三顾茅庐汇英雄•孔明
三顾茅庐
罗贯中
使君 若称英雄 必 须胸怀大志 腹有 良谋 有包含宇宙 之机 吞吐天地之 志 上知天文 下知 地理 方为英雄也
青梅煮酒论
英雄
三 顾 茅庐
(刘备) 拜访 茅草屋 (诸葛亮)
文题直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描述的是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后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历史演义小说的相关 知识,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 等刻画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历代英雄,争做 当代英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这是三顾
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
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1)高风亮节。
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2)仁心爱人。
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3)聪睿过人。
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1)仁心爱人。
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2)诚心求贤。
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3)虚心求教。
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4)待人宽和有耐心。
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理清人物性格之后,可分角色扮演,还原三顾茅庐情景。
角色表演时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角色的独特性格。
目标导学四:精彩段落研读,解说“隆中对”内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
【教学提示】
“隆中对”的内容极具谋略性,可引导学生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体会运用军事谋略的趣味。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目标导学五: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术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试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明确:1.《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
2.《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
【教学提示】
该部分照应教学导入,教师可提供适量材料,方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求贤若渴志向远大
诸葛亮:才略高超淡泊名利
张飞:言行鲁莽性格直爽
可取之处1.介绍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降低了难度。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
的特色等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1.由于部分学生对名著本身未进行全文阅读,对“隆中对”中的
谋略不能详尽知悉,是一大遗憾。
2.对于本文语言特征,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做更细致的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