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建设运动

合集下载

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与邹平实验

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与邹平实验

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与邹平实验祝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

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

他们或注重农业技术传播,或致力于地方自治和政权建设,或着力于农民文化教育,或强调经济、政治、道德三者并举,殊途同归,旨在为破败的中国农村寻一条出路,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山东邹平、河北定县、江苏无锡、昆山四地,尤以1931—1937年间梁漱溟主持的邹平实验最具影响。

梁漱溟(1893―1988),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作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在儒学传统面临崩溃的局面下仍深刻地挖掘和高扬中国儒家理念的精华,并试图通过乡村建设将其变为现实。

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是其运用儒家文化拯救中国农村的实际行动。

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梁漱溟之所以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并在1931年出版其《乡村建设理论》一书,将其思想理论化,且在现实中积极实践,是基于他对中国社会的独到认识。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但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所以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梁漱溟的分析的确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有关数据表明,1924—1937年间,占总农户3.11%的地主占有土地41.47%,6.38%的富农占有土地19.09%,24.02%的中农占有土地25.87%,而61.4%的贫雇农则只有20.77%的土地。

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部分农民流离失所,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村社会动荡不安。

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正如梁漱溟所言:“乡村建设运动实是图谋中国社会积极建设的运动。

”另外,对中国传统社会特殊性的认识,也是梁漱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原因之一。

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一位著名人物,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开拓者和传承者,更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之一。

梁漱溟一直强调农村的重要性,认为乡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他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思想。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即以培养品德高尚、有道德风范的人才为目标。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具有现实的启示,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追求中庸之道,以达到强健体魄、崇尚道德、崇拜学问及博爱平等等良好的人生境界。

因此,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强调乡村教育的实际意义在于培养乡村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法制意识、生产劳动意识、人文底蕴和道德风范等等。

他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乡村建设运动才真正具备实际意义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梁漱溟认为,农村青年的第一职责就是从事劳动,从小养成劳动者的素质和工作习惯,因此,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是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他主张农民不光要学习基本文化知识,还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培养综合素质。

同时,梁漱溟以“劳动改造人”的教育方针建议,农村学生还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实践,了解农业生产工作技术、管理技能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培养包容性、以及各方面的生产力,达到以劳动为主的教育思想。

三、强调顺应当代世界的教育现实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必须顺应当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适时引进高科技教育资源,创新的方式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他主张高校院校派遣优秀教师到农村去进行社会实践,学生也可以走出校门到城市进行实践学习,接触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科学。

综上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涵盖的教育思想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同时强调顺应当代世界的教育现实。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摘要】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他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

他强调了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倡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并主张注重乡村师资培养。

梁漱溟也强调了农村教育与乡村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指出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这些思想对今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入学习和理解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对于今日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师资培养、乡村发展、现代化路径、实践意义、乡村振兴、教育理念。

1. 引言1.1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简介梁漱溟(1893-1987),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先驱”。

梁漱溟自幼家境贫困,经历困苦生活,深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他在20世纪初开始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梁漱溟注重培养乡村教师队伍,提倡以“乡土、乡村、农民”为教育基本点,积极推动乡村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

他强调农村教育要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倡导教育与生产融合,培养适应乡村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梁漱溟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路径,主张将农村学校打造成现代化教育基地,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当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理念可以为当前乡村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将会在未来的乡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正文2.1 梁漱溟对乡村建设中的教育重要性思考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中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他指出,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梁漱溟强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乡村人才,并传承乡土文化,激发乡村居民的自信和自豪感。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等方面,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注重实践、尊重个性、强调道德修养和培养全面人才。

他认为,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具备丰富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梁漱溟强调教育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梁漱溟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主张教育应当是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而不是技能的培养。

梁漱溟提出了“立德为先、兼济天下”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德育为主、以学育为辅、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这些教育理念贯穿于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教育实践中。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一系列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梁漱溟强调注重农民的教育,提出了“以农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农村教育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将农村教育融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培养农民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

梁漱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新理念,主张学校应当将劳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

梁漱溟还提出了以“乡村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方案,主张在农村地区建立多种类型的乡村学校,推动农村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素质。

在梁漱溟的倡导下,乡村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梁漱溟的教育实践促进了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自己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了有追求、有能力的青年一代。

梁漱溟乡村建设_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梁漱溟乡村建设_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梁漱溟乡村建设_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梁漱溟先生被称为“最后的儒家”。

在人们的脑海里,梁漱溟先生有四种形象,哲学思想家、乡村建设运动领袖、政治上的中间派,以及50年代知名的受害者(艾恺,1996:1)。

但梁漱溟先生一直以“我不是学问家而是实干家”自居,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在当时中国的救国方案中独树一帜。

他很少“坐而论道”,提倡关注社会问题,一有所悟便去力行。

对梁漱溟先生的乡建思想和实践做过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梁漱溟先生和他的追随者更像乡村的社会工作者,他的乡村建设实践中贯穿着一套助人模式。

目前,学术界也有人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崔效辉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农村社会工作》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乡村建设运动也是一场本土化色彩浓厚的中国社会工作探索运动。

我们在本文中拟从理念、过程和方法这三个层面来明确这种认识。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体现的助人模式理念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乡约精神——“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恤”之上(梁漱溟先生对乡约精神进行了符合时代需要的改造),通过在乡村基层重建文化,村民实现自救,也即是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梁漱溟先生认为,“总言之,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

”(梁漱溟,1989:611)从具体的过程来看,乡村建设以乡农学校为主,通过教育使农民自觉,让农民自己去建设乡村自治、乡村自卫、乡村教育、农业改良、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培育、乡村卫生事业以及风俗改良等方面,从而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

从方法上,其以小范围的乡村为起点,采用乡农学校的组织形式。

一方面使农民习惯并适应团体生活,另一方面,引进西方科学的知识方法。

“但怎样才能把知识方法学进来?这就要靠乡村组织做到‘使内地乡村社会与外面世界相交通’这一点”(梁漱溟,1989:646)。

以此改变乡村贫困问题,把乡约中消极的互助精神改变为积极的团体救助政策。

乡村建设与乡村合作运动巨匠——梁漱溟

乡村建设与乡村合作运动巨匠——梁漱溟

维普资讯

大会 推 选 产 生 ,负 责 管 理 全 社 播 种 、 轧 花 、 存 、 送 工 作 。总社 和 分社 职 员均 收 运
数和 推 长 , 别 达 到 5 2户 和 18 分 2 6 5张 ,
梁 漱 溟 的 乡村 合 作 社 实 践 活 动
机 构 为 社 务 委 员 会 , 由 分 社 代 表 选 举
3 5人 组 成 , 务 委 员 会 推 主 席 1人 主 — 社
13 9 0年 1 月 , 1 梁漱 溟发表 《 山东乡
村 建 设 研 究 院 设 立 旨趣 及 办 法 概 要 》 , 13 年 3月 , 漱 溟 等 人 开 始 筹 办 山 东 91 梁 省 乡村 建 设研 究 院 。6月 , 究 院 正 式成 研 立 , 划 邹 平 县 为 实验 区 , 邹 平 实验 区 并 在 内倡 办 合 作 社 事 业 。 13 9 2年 9月 , 邹 梁
持工作 , 下设会计 、 总务、 营业三部 , 又由
乡村 建 设 研 究 院 派 遣 指 导 员 1 、技 术 人
员 1 人指导和协助工作。总社主要 负责
收 花 、 款 、 级 、 包 、 售 、 配 及 选 贷 评 打 销 分 种 ;种 植 美 棉 的 村 庄 每 一 二村 组 织 一 个 分社 , 社 长 1 , 事 3 5人 , 设 人 干 — 由社 员
1 棉 运 销 合 作 社 。 在 邹 平 的合 作 . 美 社 中 , 棉 运 销 合 作 社 成 立 最 早 , 目最 美 数 多 。 社 运 销 由 乡村 建 设 研 究 院 推 广 、 该 各 村 种植 的 良种 美 棉 , 以实 现 农 户 的增 产 增 收 和 乡村 经 济 的 发 展 。 该 社 在 孙 家镇 设 总社 一 处 , 各村 设 立分 社 。总社 的办 事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漱溟提出了许多与乡村建设相关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思想对于当今乡村教育和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了“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重要观点。

他认为,乡村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从培育人才和提高农民素质出发,通过教育的力量激发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使他们能够自主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乡村的全面振兴。

梁漱溟强调了乡村教育与乡村经济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乡村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农业技术和知识,更要培养农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农民的全面发展。

梁漱溟认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他强调农民应当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科学的农业技能、全面的人文素质以及健全的心理和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二、注重教育与生产的结合。

梁漱溟主张将农村学校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通过实践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农村发展中做出贡献。

三、注重教育的社会性和生活性。

梁漱溟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融入乡村社会,为乡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要与农民的生活相结合,注重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培养农民的实用能力。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通过实际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梁漱溟参与了上海乡村建设运动,积极投入到农村青少年教育工作中。

他提倡在农村办“新学校”,以适应农村的特殊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开设文化课、农业课、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农村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梁漱溟还在运河村创办了“农民示范学校”,通过劳动教育和农田实践,帮助农民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农业专家,带动了村里的农业生产和技术创新。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乡村建设运动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运动中,梁漱溟对教育的思考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他认为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解决乡村困境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核心。

一、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始终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农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推进现代化的基础。

因此,他倡导兴办农村小学,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在梁漱溟看来,农村教育不仅仅是让农民学习读写算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同时,农村教育也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二、强调注重实践教育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实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他认为,在农村环境下,学生应当学会种田、养殖等农业技能,同时也应当学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乡村社区建设的能力,为自己和农村社区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梁漱溟提倡“科学实践教育”,认为学生不应只是在教室里面听课和背书,而是应该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他也倡导让学生进入乡村社区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农村社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学生的成长和乡村社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三、强调培养优秀教师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他始终注重培养和发展优秀教师。

他认为,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能够真正关注学生,关注乡村社区的发展。

为了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水平,梁漱溟提倡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通过在乡村教育基地、教师培训中心等各类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质。

他也提倡让大学生到乡村学校实习,增加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建设运动
■往事回眸
2006-08-18 10:39:33
□本报记者武宗义本报通讯员夏应禄
早春三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十一五”规划中有一个亮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而而早在1931年,
为了探索救国道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曾来到我省邹平,进行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实验),从此与邹平结下了不解之缘。

安营邹平城设茶会乡绅
1930年9月,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为拉拢和奖赏对晋军作战有功的韩复榘,任命韩复榘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1931年1月,刚刚主政山东不久的韩复榘,为稳定局面、笼络人心,对应邀前来济南的梁漱溟等提出在山东从事乡村建设的设想和要求表示热烈支持,并答应先划拨10万元作为开办经费。

经过一番讨论,稍后,梁漱溟起草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

为什么叫乡村建设?梁漱溟解释说:“因当时人们都在提倡建设……而山东的做法重点是从事乡村的建设以示他处之不同。


按照梁漱溟的意见,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所在地应当离济南较近,但又不能太近,交通必须便利,政治上没有太大的干扰等。

当时山东108县分列三等,邹平属三等,县不大,据当时的资料介绍,邹平县共有32496户农民,其中无田者2540户,占地百亩以上的373户,占地200亩以上的37户,基本没有大官僚或大地主的干扰。

从地理位置看,它位于胶济铁路沿线,离济南、周村较近,交通在便与不便之间,相比较而言,邹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都比较理想,因此成了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基地和中心。

为使计划尽快实施,梁漱溟等先期来到邹平,着手筹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最后邹平县城东门外路北一处占地30余亩的旧盐店被选为研究院院址。

来邹平时,梁漱溟不过38岁,听说他来领导乡村建设,地方上的几位乡绅颇有些不服,风言风语难免传到梁漱溟耳朵里。

一天,梁漱溟到乡下视察,顺便请这几位乡绅来研究院做客。

没谈几句,几位老先生就以四书五经、宋明理学请教。

梁先生引经据典、对答如流。

之后,又与他们谈西学,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特点等,几位“足不出户”的老先生顿时傻了眼。

走出门来,一位老先生摇了摇头说:“没想到这位先生年纪轻轻,几能学贯中西,佩服啊!”
梁邹美棉“花”开上海滩
梁漱溟自称是“一向喜欢行动而不甘座谈”的人,就像那发誓填海的精卫鸟,一旦认定了行动方向,便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和信念。

办学事宜确定后,在组织民工修建办公、教学用房等的同时,当年4月28日,研究院派出多路人马分赴济南道属27县,开始招生。

生源除研究部学生不分县别,以有山东籍为限,一律在济南报考,其他训练部学生分设济南、邹平、泰安等5个考点报考。

5月28日,各考区统一考试,最后,乡村建设研究部第一届录取新生30人,学制两年,学生在院期间
除供给膳食外,月发津贴10元,外省来此上学的3名学生则自费。

6月15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在邹平成立,梁漱溟担任研究部主任。

研究院成立后,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梁漱溟在农村着力建设各种组织,如乡学、村学和乡村自卫组织等。

同时,借鉴丹麦等国的经验,相继组织成立了棉花运销、机织、林业、蚕业合作社等,并成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邹平卫生院等,面对面地为民众服务。

在邹平县政协文史办主任郭蒸晨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组珍贵的资料照片,其中几幅拍摄的就是当年与研究院一同开办的农场,在茂密绿阴下,牛、毛驴、鸡等或悠闲地低头吃草,或“闲庭信步”。

为宣传推广农业改良技术,梁先生自撰对联,提出“与马牛羊鸡犬豕作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受梁先生思想和行动的感召,当年来邹平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大学文化以上的知识分子不下百余人。

他们穿粗布衣服,吃家常便饭,跋山涉水、上下求索,在农村执著地播下理想的种子,其中运作最为成功的,当属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前,当地农民一直种植从国外引来的“托离斯”美棉,但因品种退化,纺出的棉花只能织土布或次等布。

1932年春,研究院与山东大学农场等协商,由研究院农场利用纯种“托离斯”美棉繁育良种,首批拨出棉籽2000公斤,在邹平部分农村推广,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当年秋收,纯种美棉收成喜人。

南京中央棉产改进所和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评定后,认可美棉可纺42支纱,其品质在久已著名的“灵花宝”之上,获得行评第一名的佳绩,并一举打入了当时全国纺织业的重镇———上海滩,以及本省的济南、青岛等地。

美棉大面积试推成功后,为减少中间商盘剥,研究院决定指导农民以村为单位,成立“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

凡入社社员,一律种植“托”字美棉,棉种概由总社供给。

种棉有困难的,合作社可提供贷款或贷棉籽,收棉时还款。

每到收棉时节,周围百里内农村纷纷用大车拉着棉花来卖。

周村、张店、济南、青岛等地棉花行也来设站收购。

有些外宾和要人纷纷前来参观,能得到一捆棉花或一包棉籽,都是极大荣耀。

乡村建设运动因抗战告终
正当乡村建设运动在邹平搞得轰轰烈烈,并在山东各地有所成就之际,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迫于时局,梁漱溟先生开始在全国各地为抗日奔走。

但梁漱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7年前,因中原大战致使河南村治学校无奈解体的悲剧一幕,7年后,再次在山东上演!1937年10月13日,日军攻下平原、进逼禹城、直指济南。

是日深夜,山东省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省府迁到宁阳县。

次日梁漱溟获悉后,清晨即见韩复榘,多次力阻迁移计划,然而一心保存实力、拥兵自重的韩复榘,面对步步进逼的日寇,最终选择了不战而退。

不得已,当日,梁漱溟连夜赶回邹平,处理研究院结束事宜。

月底,研究院基本撤离完毕。

11月23日夜,日军强渡黄河,进入邹平境内。

次日,日军派出两架战机轰炸邹平,邹平实验县长徐树人带领部分政府人员和警察退出县城,邹平县遂处于无政府状态。

倾付了梁先生无数心血和汗水的乡村建设运动被迫告终。

1950年,梁漱溟在一名学生和两个儿子的陪同下,故地重游。

此时,距梁先生夫人黄靖贤于1935年8月在邹平因难产逝世,已15个年头。

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亦是断壁颓垣、人去楼空。

而先生当年在办公室门口种植的几棵松柏,却已亭亭如盖矣。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960年秋,时隔10年之后,梁漱溟再次来到邹平,前后逗留4天。

1988年6月23日,先生溘然长逝。

次年10月,遵照其亲属和部分学生的意愿,邹平县委、县政府在黄山南麓为梁先生设计建造了墓地,墓碑由赵朴初先生书写。

墓地两侧是冯友兰、张岱年等悼念老先生的挽联、挽词等。

埋骨第二故乡,先生当含笑九泉。

·相关链接·
梁漱溟生平记略
□武宗义夏应禄
梁漱溟(1893—1988),我国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原名焕鼎,字寿铭。

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从少年起,梁漱溟先生就不断思索,探求着中国和人生问题。

1917年10月,梁漱溟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开始执教北大。

1924年,梁漱溟因不满于教育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毅然辞去了北大教席一职,应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王鸿一力邀,来到山东筹办曲阜大学。

对于办大学之事,起先梁漱溟明确表示无意于此,而王鸿一仍极力主张。

但最后终因工程规模宏大、人才缺乏、资金不足作罢。

不久,梁漱溟又在王鸿一倡导下,应曹州中学之邀,赴菏泽创办曹州高中。

孰料,半年后,山东政局突变,梁漱溟不得已离开是非之地,返回北京,隐居清华园。

作为一个希望一腔热血报国济民,又自觉远离军阀政治纷扰的青年,在历经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实地考察后,梁漱溟先生认定,改造中国必须从基层做起。

他先后考察了江苏昆山的乡村改进试验基地、河北定县翟城村的自治事业以及阎锡山在山西实行的村镇改革等,进一步坚定了从乡村入手解决中国问题。

1930年1月,梁漱溟来到河南村治学院担任教职。

当年9月,中原大战爆发,村治学院被迫解散。

1931年初,梁漱溟受邀再次来到山东,在韩复榘的大力支持下,在邹平开始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邹平期间,梁漱溟先生就开始组织农民每年在县城举办大规模的农产品博览会,并成功推广了“托”字美棉。

此外,像科学种田、良种改良、化学肥料、喷雾器治虫、化学制造酱油、打机井、电影、无线电收音机、电话、建医院、种牛痘、计划生育等在解放后才在广大农村出现的东西,50年前在邹平实验区就已在一流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始推广利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不得已离开邹平,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39年为促进团结抗日,他参与发起了“统一建国同志会”。

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梁漱溟任中央常务兼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社长。

1946年任该同盟秘书长。

建国后,1950—1980年,梁漱溟一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88年6月23日11时35分左右,已确诊患有尿毒症的梁漱溟先生留下一句“我太疲倦了,我要休息”后溘然长逝,享年95岁。

北大教授、知名学者冯友兰先生挽之曰:“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直言”。

观梁先生一生,此联可谓的当。

编辑:李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