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作者介绍
冯骥才阅读及参考答案

冯骥才阅读及参考答案1. 简介冯骥才,1952年出生,祖籍浙江湖州,中国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作者。
他的作品以写实主义为基础,刻画了中国乡村的生活和人物命运,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冯骥才擅长刻画农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曲折变化。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让读者深入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真实与不易。
2. 作品解析《在细雨中呼喊》《在细雨中呼喊》是冯骥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孙少安的生活和命运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景象。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小说中描绘了青年孙少安在社会和家庭的压迫下,不断追寻自由和真理的故事。
小说以其朴实的语言、真实的刻画和深刻的内涵,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白鹿原》《白鹿原》是冯骥才的另一部精彩之作。
这部小说以中国北方的一个乡村为背景,以一个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浮沉。
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性的扭曲与坚守。
作者通过对白鹿原上多个代际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刻画,深入探讨了权力、家族、爱情以及社会历史的种种问题。
3. 阅读与参考答案3.1 冯骥才的阅读方法冯骥才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阅读是作家的基本功,也是提升自己写作水平的关键要素。
在冯骥才看来,阅读应该是广泛而深入的。
他鼓励作家要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领域,不仅要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还要善于发现不同文体和不同作品中的闪光点。
冯骥才还提到了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盲目追随潮流。
他认为经典作品是最好的阅读材料,因为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3.2 冯骥才作品的解读答案冯骥才的作品常常给读者带来一些挑战和思考,有些问题需要仔细阅读和思考才能找到答案。
下面是一些常见问题的解读答案:1.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少安为什么始终保持追寻自由和真理的信念?答:孙少安在小说中面临了许多困境和压力,但他始终保持追寻自由和真理的信念。
作者简介--冯骥才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和书画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已出版中外各种版本著作百余部,画集多部。
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主要作品有《珍珠鸟》《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炮打双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等。
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在我国大城市以及欧、美、亚一些国家举办个人书画展,深获好评,被认作“中国现代文化画”之代表。
其书画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
近十年,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影响深广。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神灯》;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斗寒图》;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正义的感召》等。
出生版《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他的一些作品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作品选取素材的视角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百味。
课文《珍珠鸟》便是一例。
俗世奇人2—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铺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而且越开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兴隆。他们还接待过一批又一批国外旅游者。西 哈努克亲王到天津时还特地约请“狗不理”包子铺的厨师到他的住地,为他制作“狗不理”包子,并且按照这家包子铺的传统吃 法,吃了稀饭和酱菜。美国总统布什在他任前驻华联络处主任时,也曾慕名到天津去品尝“狗不理”包子。所以,天津人俗谚说: “到天津不尝一尝’狗不理”包子,等于没有来过天津。”Leabharlann 课外拓展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 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座落于十八街,人们 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 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 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 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来 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
课外拓展
四大扒
四大扒不是可单独成席的菜肴,而是为成桌酒席的其他主要菜起衬托作用的配菜。 四大扒并不是只有四种,而是由于其相对八大碗而言只是配菜,所以称为四大扒 八大碗 大碗酒席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每桌坐上八个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 八碗前的凉碟酒肴,是六个或十二个干、鲜冷荤。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细之分。细八 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独面筋、川肉丝、川大丸 子、烧肉、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 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
狗不理包子图片
好词好句
绫罗绸缎、山珍海味、过瘾、讲究、扬名立万 之外,还刻意在包子的模样上来点花活,皮捏得紧,褶捏得多,一圈十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挑山工》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挑山工》知识点教材分析:《挑山工》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写“我”在登山时碰到了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最终先到达山顶。
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
当代作家、画家。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神灯》;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
相关背景:泰山,五岳中的东岳,又称岱山、岱宗。
泰山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
泰山突兀(wù)峻拔、雄伟壮丽。
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禅,祭告天地。
作者介绍: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我会认:泰:tài(泰山、泰国、国泰民安)杖:zhàng(竹杖、木杖,杖刑)敞:chǎng(宽敞、敞亮、敞开)拘:jū(拘束、拘留、拘谨)蕴:yùn(蕴含、蕴藏、意蕴)多音字:挑:tiǎo (挑战)tiāo(挑水)担:dàn(一担)dān(担当)近义词:曲折—弯曲随处一到处拘束—约束平衡—平稳喧闹一热闹包蕴一包含哲理一道理壮丽一雄伟轻快一轻盈惊异一惊奇得意一骄傲反义词:拘束一自然曲折—平坦憨厚一一狡诈健美一衰弱陡直一平缓朴素—华丽奇特—平淡理解词语:【饱览】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
阅读理解 高考小说作家手册:冯骥才

四 作家拓展
①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足本共 36 篇,每篇讲一位传奇人物的故事, 内容多来自清末民初长期流传在天津卫市井中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如《刷子李》《泥人 张》等。《俗世奇人》序云:“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 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 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 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 闻若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 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 耳。”从中能看出作者的创作缘由及故事内容来源。
文中第二段写福建的建阳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的地位很高,与后文的衰落形成鲜 明的对比;写建安版图书的民间感,而现代却遭到自己主人的轻视,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 用建安图书引出四堡雕版。概而言之,这段话在内容上,总体概括了建安印刷的民间感和平 民性的特点,突出了它独特的纯朴审美品格;在结构上,与下文写建安文化的没落与消逝做
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 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 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 家的身影。
新安县XX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花的勇气》作者简介 冯骥才 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

【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元日》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江雪》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
【学情分析】
古诗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古诗会感觉到除了背诵外没什么可学习的,不懂的去真正学习,了解,感悟它。所以老师要设计好课堂的学习,要从古代诗歌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从中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开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古诗,学习运用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等方法学习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象,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不同的情感。
冯骥才
冯骥才,男,汉族,浙江宁波人, 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这些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中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在立了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他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冯骥才说,文化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去认识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些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全民动员,特别要让人们懂得文化的重要性,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简介冯骥才,字鹤开,号苍石,原名雷崇,江苏人。
国家一级诗人。
中国著名实践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文艺理论家。
先后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中央编译局局长等职务,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科学部、中宣部研究咨询小组组长,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
他在文艺理论和社会活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具有极高的国际影响力。
他的著作等文章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广为流传;受邀参加国际大会的场次不计其数;出版的亚洲,俄罗斯,拉丁美洲,英美等诗词译本,影起了深远的作用。
他曾被授予中华文化艺术奖、杨振宁狂言文艺奖、余秋雨文学奖等。
冯骥才于1910年在徐州市庐山镇出生,1923年,考入山西中央大学(现中国人民大学)文科,师从张贻民、汪步云、王宣等,是新文学运动的一代翘楚。
他曾在中南大学、湘西民主学校校长,参加过祖国统一战线、中国联合国民主统一战线。
冯骥才曾发表过大量文章,其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中共批判阐释文艺》,《革命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思想史》和《中国文学史》。
其思想遵循资本主义文艺理论,主张文艺建设根植于社会实践,提倡文学要走向社会,让社会掌握文学,坚持文艺政治正确,勇于把文艺投入实践,努力把文艺陶冶成为基本的服务人民的文化,服务革命的文化。
他的作品多次被翻译成外文,撰写改编的戏曲、话剧,被在国内外上演。
义军抗联名诗《缕金线》,其中一节《多么雄伟的声音》,一时风靡一时疯,是“冯字一帆风顺”的佳话。
冯骥才也写诗,他的诗非常明快,受到社会上、广大群众的喜爱。
1961年,冯骥才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1985年被聘任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被授予中华文化艺术奖章。
1985年退休后,冯骥才仍积极参与文艺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贡献良多。
1991年,他被授予“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
2006年9月8日,冯骥才因多种病而病故,享年96岁。
他是中国文化事业中不朽的传奇。
他毕生以历史及现实的角度,追究讲求文艺实践,奔命于实践领域。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简介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冯骥才从小就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及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
1995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之艺术顾问。
冯骥才是中国的一大伟人,我们学习了他的好多文章,《珍珠鸟》就是一篇很好的教材,而且被编入了5年级上册教材,《刷子李》被编入五年级下册以及《花的勇气》,编入了4年级教材。
《挑山工》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献你一束花》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花脸》、《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被选入6年级课文《日历》被选入八年级第二单元课文。
学了《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绿色连着绿色的维也纳,显得非常单调。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作者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
同行的小吕听到这番话,把他带到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他扒开草好好看看,此时作者又非常吃惊,因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着密密的小花,它们纯洁、娇小、鲜亮,只比青草矮几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劲,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看到这里,我已经被触动了。
因为这些花儿不是为外面的风吹雨打而胆怯,而是被草压在下面。
但是终有一天顽强的花儿会冲出草丛,特别引人注目。
时间过得飞快,作者马上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但还未看到这些花儿从草丛中冒出来,此时作者又感到非常遗憾。
没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蒙蒙细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
隔着车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变了:一片绿色的维也纳此刻变得五彩缤纷,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
作者下了车,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骥才——作者介绍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
“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冯骥才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骥才的艺术人生
坐在《艺术人生》的采访席上,将近四个多小时,冯骥才第一次有如此充裕的时间向观众描述自己。
“有人称我为‘三高’,个头高,这是真的;职务高,这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职务上你干什么;还有人说我产量高,这个我赞同,我最热爱的就是写作和绘画。
”
冯骥才的老家是浙江宁波慈城,冯骥才小的时候就向往成为优秀的画家。
但是19岁的冯骥才没有走进中央美术学院,而是成了一名篮球中锋。
“复试是在中央美院。
那时李可染要在中央美院开始教山水画课,负责考试的老师对我讲,你做好准备吧,我就认为自己没问题了。
后来才知道,我的档案都调到了中央美院,因为出身问题没有录取。
”
冯骥才说,自己是在最茫然的时候走进了天津篮球队,别人练球的时候,自己总是偷偷地看书。
“运动员的生活只有一年多,虽然短暂,但收益了一份激情和任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服输,即便是在最后一秒,为了一个进球也要尽力去拼”。
因为伤病,1962年冯骥才到国画研究会当了画工,每天临摹古画。
“文革”时,冯骥才又干起了推销员。
他说,当推销员是形势所迫,看似离自己的梦想遥远了,但接触到了老百姓,体味到他们的甘苦,于是开始写作。
那段日子写的文字最后都没有发表,但却因为这段经历,冯骥才不知不觉地走入了文学的核心。
冯骥才纵谈年文化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推广,许多人开始为民俗文化的拯救与保护奔走呼吁,这当中,作家冯骥才的身影尤显繁忙。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尤其是作为一个以创作民俗和地域文学见长的作家,冯骥才近年来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查民间文化现状、抢救民间艺术、宣传民俗文化。
趁着乙酉年的钟声和鞭炮声还在耳边萦绕,记者接通了这位民俗专家天津家里的电话,听听他关于“年”和“年俗”的独到见解。
“过年的盛情一直没有减”
记者:网上有最新统计,说今年春节期间短信发送条数多达百万亿,与之相反,串门、电话拜年的数量锐减。
对这则新闻,您怎么看?
冯骥才:听您这么一说,我特别激动,这恰恰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老百姓过年的盛情一直没有减。
无论是百万亿条短信,还是19.7亿这个春运数字,还是春节联欢晚会年年岁岁的守望和不满足,都说明人们在寻找“年”和“年”的载体。
对年味越来越淡的抱怨,也反衬了人们内心是希望年味不淡。
二是说明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民族。
用短信拜年和春节联欢晚会,是人们创造的年俗的新载体。
短信拜年是中国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民俗。
但是遗憾的是,就我收到的众多短信而言,还没有一条让我有“审美”快感。
应该有一个公司,专门创作见智见慧见礼见仪的符合人们心理状况的短信文化以备时需。
“春联的整体水平大大降低”
记者:作为最重要的传统年俗之一,贴春联却逐渐淡出年俗的视野。
偶或所见,也是满纸大白话,缺乏年味、联味。
春联怎么就变了味呢?
冯骥才:跟以前家家户户贴春联相比,春联的整体水平确实大大降低。
有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家居形式发生变化。
以前的对开门适合贴春联,如今是单开门,加上防盗门,没有挂横批的地方,不适合贴春联。
其次,审美标准发生变化。
春联这种红纸黑字的传统样式,与现代家居氛围不搭配。
再其次,以前的春联,人们不是自己写,就是求会写字的人写,现在
都是买现成的印刷品,没有了个性,创作的快乐和艺术的讲究无从谈起。
最后也是最重要最需要引起重视的原因,是人们对文字的兴趣越来越小。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语言文字,而中国的语言文字最讲究的是单个字的运用。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字字珠玑。
因此,以前写春联,讲究平仄合韵,讲究意境隽永、文字精美。
每一副春联都是文学创作,人们“相比成风”,以此为乐。
可是,当下的生活形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传播速度更加重要,春联的文学性越来越弱。
对文字美的淡漠,是潜在的文化危机。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
“认为经济发展对民俗保护有负面影响,这是偏见”
记者:习惯上,您居住的天津一直被视为地域文化特征鲜明和民俗传统丰富多样的城市。
今年春节,来自各方的信息也显示,天津的“年味”似乎最浓。
而近在咫尺的北京,作为京派文化的大本营,传统却越来越隐蔽。
难道经济一体化的融合程度越大,文化的固有传统就丧失的越多?
冯骥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养育不同的人。
我认为,北京是精英文化城市,所以出梅兰芳、齐白石;上海是商业文化城市,所以出周璇和张爱玲;天津是市井文化城市,所以出马三立和骆玉笙。
作为精英文化城市的北京,无论画一幅好画,还是写一出好戏,都是单纯的文化创造。
而市井文化注重生活和生活文化,民俗就属于生活的文化创造。
在生活中,人们按照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进行,形成民俗。
比如,在许多城市上个世纪90年代初停止放鞭炮时,因为市民生活有需要,天津选择了限时限地限种类燃放鞭炮,这一年俗沿袭至今,使过年有个高潮。
民俗的养成,不仅有生活情感,而且需要文化创造。
天津的民间艺人多,努力把传统形式改变得跟当下审美衔接起来。
他们做出的剪纸和吊钱拿到市场卖,绝大部分买主是年轻人。
电脑屏幕上贴上一个小小的“福”字,多有装饰性。
认为经济发展对年俗保护有负面影响,这是偏见。
保护好不好,这是有没有眼光的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无涉。
欧洲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民族习俗保持得特别完整地道。
“文化拥有巨大的生命力”
记者:今年春节还有一则新闻,纽约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
这很令人兴奋,是不是?
冯骥才:感谢纽约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尊重我们的文化,就是尊重我们的人民,尊重我
们的民族。
中国在美华人,越是远离故土,民族情感越强烈。
过年就是民族情感、乡土情感、家庭情感大爆发的节日。
春节被重视和认同,也说明文化拥有巨大的生命力,文化在加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采访将要结束时,冯骥才透露,“两会”很快就要召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近几年他提交的提案都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今年的提案将关注少数民族文化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