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尔顿·凯恩斯为代表。 ( 一) 具有英国第一代新城典
型特征的汉莫尔城 英国第一代新城建设时间始
于二战后的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 为 了 吸 引 那 些 重 要 的 、过 于 拥 挤 的 大都市地区的人口和就业岗位, 特 别是减缓伦敦大都市地区的交通, 改善住房条件, 根据 1947 年英国 的“新城法”, 从 1947 年到 1950 年 英格兰建设了 10 个新城, 其中的 8 个环绕着伦敦, 另外 2 个在英格兰 的东北部。“新城法”所发挥的作用 包括: 提出了对扩展的城镇进行管 理和实施规划的若干方法, 对输出 城市进行管理和规划, 或对输入城 市进行规划和管理, 或混合的两者 兼而有之的形式; 对每个新住户所 增加的房租给予明确的财政资助, 以及在改善给排水设施上提供中 央政府的财政支持。新城政策并不 是孤立地实施, 在执行新城政策的 同 时 , 还 实 施 了 大 伦 敦 地 区 的“绿 化带”政策。
( 二) 英国新城建设的教训 从 密 尔 顿·凯 恩 斯 的 规 划 建 设 中, 我们也得到以下教训: 分散布 局虽然使就业和居住用地结构适 应了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方式, 但难以组织高效率的公共交通; 密 尔 顿·凯 恩 斯 虽 然 有 完 善 的 人 车 分 流系统, 但设计初衷是以车为主, 因此步行系统只能在局部地段发 挥作用, 难以在大范围内有效组织; 就业平衡的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本 地约 1/3 的就业人员仍需要到伦敦 等地上班, 另有 1/3 的就业人员从 外地通勤进入, 因此导致今天新城 的人口仍没有达到当初规划的规 模; 整齐划一的道路结构, 缺乏特
密 尔 顿·凯 恩 斯 距 英 国 两 个 最 大城市伦敦和伯明翰的距离分别 为 1 小时和 1 小时 50 分钟汽车路 程, 还临近牛津和剑桥两个大学 城。以密尔顿·凯恩斯为中心, 在 1 小时汽车路程半径的地区内, 约有 800 万人口, 因此, 密 尔 顿·凯 恩 斯 选址在区域间的大城市群中, 具有 很大的发展机会。
天津市环外新家园和远郊新 城的扩展能够减缓中心城区的拥 挤, 同时解决中心城区与乡村地区 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平衡。借鉴英国 新城发展经验, 如果远郊新城建设 过于完美, 有可能会过多地吸引中 心城市内正在发展的产业, 吸引过 多人口, 对天津中心城市的发展造 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 在规划 环外新家园和远郊新城时, 应当深 入分析每个规划对中心城市的人 口 、产 业 的 疏 解 效 应 , 同 时 充 分 考 虑新城可能对中心城市的社会和 经济结构造成的影响。
198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密尔顿·凯恩斯兴 建了火车站, 并建立起欧洲第一个 美国式购物中心, 使只有 20 万人 口 的 密 尔 顿·凯 恩 斯 每 周 能 够 吸 引 60 万人次 来 购 物 。 此 后 又 新 建 戏 院、人造滑雪场, 举办建筑展览会, 使城市更具活力。
三、经验、教训和启示 ( 一) 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 1.新城发展目标重视带动区域 发展。 英国新城建设经历了三代, 从 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为主的第一 代新城发展到功能相对独立的第 三代新城。第三代新城注重从就业 功 能 、消 费 娱 乐 功 能 、教 育 功 能 等 方面不断完善发展城市功能, 以摆
法。通过研究, 委员会提出了指导 新城建设的一般原则, 即新城综合 配套和新城就地平衡, 保证新城居 民的便利生活和就地工作。
二 、英 国 新 城 建 设 的 几 个 重 要 特点
英国不同时期的新城建设具 有各自明显的特点, 现在普遍认为 英国的新城建设从时间角度划分, 经历了三个建设时期, 形成了三代 新城。第一代新城的开发建设期为 1947 年~1950 年, 这一时期是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期, 包括 14 个新城, 分为两类 : 一 类 是 以 疏 解伦敦过分拥挤的人口为目的的 新 城 , 以 斯 蒂 文 里 奇 、汉 莫 尔 和 哈 罗等为代表; 一类是以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为目的的新城, 以埃克里 夫、彼得里、科比为代表。第二代新 城 一 般 指 从 1955 年~1966 年 建 设 的新城, 实际上仅有一个新城, 即 苏格兰的卡波努得。这一时期, 英 国进入了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时 期, 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 高。第三代新城是 1961 年~1970 年 期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开发建设 的 11 个新城。除了 1967 年为了促 进人口向威尔士中部地区人口稀 少的山区迁移所建设的新城外, 其 他所有新城的开发都是为了解决 大都市地区人口过多的问题。以密
第一代新城的建设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第一代新城规划的规 模较小, 建筑密度较低, 居住的平 均密度约为 7500 人 /平方公里, 工 业 区 白 天 的 人 口 密 度 约 为 12500 人 /平方公里; 2.规划人口相对保 守, 新城与母城的距离也没有拉开 很远; 3.各 个 功 能 分 区 明显 , 用 地 性质相对单一; 4.新城中的居住区 以“邻里单位”的模式建设, 每个邻 里有自己的社区中心, 邻里之间以 大片的绿地相隔; 5.道路网一般为 环形加放射线, 环形路联系各邻里 组团, 放射路可方便地到达市中心; 6. 对于私人小汽车发展的前景考 虑不足, 普遍缺乏停车位, 道路宽 度也相对较窄; 7.第一代新城在功 能和空间上较多考虑自足和就地 平衡目标, 而对地区间的经济发展 平衡问题考虑较少。
城市 2006.5 37
城市 城市管理
city
脱以往单纯作为中心城市郊外住 区的角色, 密尔顿·凯恩斯就是最 为典型的例子。
2.新城规划关注区域发展和城 市未来成长空间。
从英国的新城规划中不难发 现: 制定新城的发展目标要充分考 虑区域内的主要城市, 力求错位发 展 , 比 如 , 密 尔 顿·凯 恩 斯 与 伦 敦 、 伯明翰在功能上形成了互补关系, 有利于相互的发展; 新城规划应有 较远的预见性, 从空间上为城市未 来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备用地, 为 今后的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 展提供保证。
汉莫尔位于伦敦的西北部, 距 市中心约 40 公里, 人口 8 万人。铁 路和高速公路直通伦敦, 交通非常 方便。基于第一代新城田园城市的 理念, 住宅和人口密度较低。住宅 设计注重多样化, 但一般均为二层 小楼, 附有外廊且前后都有小花
城市 2006.5 36
城市
城市管理
city
园, 比较符合英国人的传统喜好, 特别是对伦敦人非常具有吸引力。 城市景观被视为一项重要内容加 以考虑, 城市中间的大片坡地种植 了草坪和树木作为开放空间, 邻里 组团围绕在周围布置, 使 人 感 到 置 身 于 自 然 环 境之 中 。商 业 中 心 是在原旧城中心基础上扩建的, 既保护了传统, 也方便了人们购 物。因为商业街一般允许汽车进 入, 且有停车场。该街区不仅 布 置 有商 店 、邮 局 、酒 吧 和 娱 乐 场 所 等 商 业 服 务 设 施 , 还 有 市 政 厅 、警 察 局 、消 防 站 等 行 政 办 公 设 施 。
2.制定新城规划建设的相关配 套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从英国新城发展经验来看, 新 城规划的实施, 需要一套相互作用 的政策起到辅助作用, 包括区域发 展 政 策 、城 市 保 护 和 乡 村 保 护 政 策 、污 染 控 制 政 策 、住 宅 更 新 和 城 市 复 兴 政 策 、交 通 政 策 等 。 所 有 这 些政策都是为了提高新城居民的 生活质量。
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采用 人车分流方式进行组织, 汽车和非 机动车及行人各行其道。在公共交 通方面, 采用了以小汽车为主、公 交为辅的交通手段, 公交的出行量 仅占新城交通出行总量的 10%。
公共活动中心: 公共活动中心 不再设置在邻里的中心区位, 而是 位于居住区的边缘, 即交通流的节 点上, 保证一个中心可为两个或多 个居住区所共享。商业用房( 包括 办公楼) 一般不高于 6 层。
住宅规划: 在新城的首期开发 中, 把原有的 3 个小镇联系在一 起, 使新城开发与老城改造相结 合, 并注重分期实施。新城早期开 发的住宅为了吸引低收入者购买 和入住, 以简约和经济型住宅为 主, 规划要求住宅高度不高于行道 树高度。
景观设计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规划非常注重景观设计, 创造了新城 的标志性景观, 也提高了城市吸引 力。公园用地占了新城总用地的 20%, 其中有线型的公园串联成片。 所有基础设施管道沿线布置并埋入 地下, 排水渠从社区内将雨水集中净 化处理后排入公园内的湖中, 再排入 河流, 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规划理念: 密尔顿·凯恩斯是 基于英国第三代新城理念开展规 划的。为了创建一个具有很大灵活 性并可根据经济发展变化进行调 整的新城, 规划采取结构型和策略 型方法。这一规划注重实现物质和 社会两方面的平衡和多样性: 一方 面采用就业岗位分散的模式, 注重 居住用地和就业用地相互配套, 合 理分布交通流量; 另一方面通过混 合居住来消除社会隔离。
城市规模: 该城是基于老镇发 展起来的, 原有人口 4 万, 规划在 城市规模方面仍采用较低指标, 规 划人口 25 万人, 规划总用地 89 平 方 公 里 , 2800 人 /平 方 公 里 。 密 尔 顿·凯恩斯的地势平坦, 在开发初 期, 汽车已经成为一种主导交通方 式, 因此规划引入了美国的网格道 路布局模式, 每个网格 1 平方公 里, 即每 1 公里就有一个交叉口, 1 个网格就构成一个社区。
( 二) 英国第三代新城建设的 典型代表— ——密尔顿·凯恩斯
密 尔 顿·凯 恩 斯 是 英 国 第 三 代 新城的典型代表, 是英国规模最大 的新城开发项目, 也是最晚开发建 设的新城。该城距伦敦 78.4 公里,
它是在 3 个小镇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 的 , 2005 年 的 实 际 人 口 规 模 为 21.9 万人。
点的建筑形象和轮廓线, 造成社区 的极大相似性, 使城市的可识别程 度不高。
( 三) 对天津新城建设的几点 启示
目前, 天津的情况与英国第三 代新城建设很相似。天津可以从第 三代新城建设以来的战略发展政 策中得到一些启示, 特别是在其人 力资源和环境政策方面。
1.应当综合考虑环外新家园、 远 郊 新 城 对 中 心 城 市 人 口 、产 业 的 吸引力。
城市 城市管理
city
师武军 王学斌 周艺怡
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英国新城产生的原因 近代新城建设思想是英国新 城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思想起 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 德认为, 大城市与乡村作为人口居 住地各自有其长处及不足。在大城 市 中 人 口 规 模 大 、密 度 高 , 虽 然 就 业机会多、配套服务设施齐全, 但 是缺乏足够的休闲空间, 然而在乡 村地区, 虽然生活环境优美, 却缺 乏理想的就业机会和服务设施。因 此, 兼有城市与乡村特点的田园城 市, 将成为人们更偏爱的选择。 另一方面则是战争原因。二战 后, 大城市的人口激增, 而城市中 约 1 /4 的住房被毁; 社会环境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包括妇女参加手工 工作等, 因此很多大城市产生了严 重 的 人 口 拥 挤 、基 础 设 施 不 足 、住 宅条件恶化和短缺等问题, 人口开 始向新城迁移。 新城相关政策的出台, 包括区 域 发 展 政 策 、乡 村 保 护 政 策 、污 染 控 制 政 策 、城 市 扶 贫 政 策 、住 宅 和 交通政策等都是在这种历史和社 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1945 年, 英 国政府成立了新城委员会, 成员由 政府官员和专家组成。李斯成为了 这个委员会的主席。这个委员会的 主要职责是制定新城规划的基本 原则, 并提出各种可能的建设方
3.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就业环境, 吸引足够的人口。
无 论 是 建 设 于 20 世 纪 60 年 代的第一代新城汉莫尔, 还是第三 代 新 城 密 尔 顿·凯 恩 斯 , 都 通 过 建 设充分的绿地系统和环境美化设 施, 使新城具有良好的居住和就业 环境, 达到吸引外来人口的目的, 保证能够有足够的城市人口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