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聚焦
内容 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 级参政,精简 机构,提高效 率
局限
没有涉及开国 会、制定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 等政治主张
政 治
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 书言事。 改革旧制:①改订律例 ②裁撤冗员③澄清吏治 颁布新法:①中央设立矿务 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②举 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 算决算 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 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 计
经 济
有利于中国 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利于增加 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 到封建土 地所有制
考点聚焦 内 容
颁布新法: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京师设立大学堂 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③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④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作用
有利于西学 的传播,有 利于培养维 新人才
考点聚焦 四、戊戌变法的评价
1.历史意义: (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 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 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 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历史局限: (1)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 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2)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一定差距,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 限性。 3.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4.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 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考点聚焦
三、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强大 ②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 ③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 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 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 泛的群众基础。 ④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 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 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 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西方、日本变革成功;甲午后民族危机,希望变法,摆脱瓜分。 根据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树敌太多;理论偏激, 内部意见分歧。
考点聚焦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 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 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 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 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3)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 解的?(4分)
考点聚焦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1)开始 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 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 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①创办报纸:《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 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③创办学堂: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④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 法通议》 《仁学》 译述《天演论) ⑤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⑥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势力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 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局限性
文 教
军 事
颁布新法:①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增强国防力 ②添置船舰,扩建海军团 量 改革旧制:裁汰旧军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中国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 之图,传遍大地,绝无隐讳。《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乃 亡。《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一、二上书出自谁手?什么背景下上书?反映了政治要求?
考点聚焦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 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 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 铺设,则莫,二曰立对策所以 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 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 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 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考点聚焦
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会引起极大轰动?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㈠借助孔子: ⑴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深厚,守旧势力的强大; 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 ⑶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㈡为什么会引起极大轰动 ⑴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 ⑵洋务运动失败,需要一种新的救国方案; ⑶其理论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认为物竞天择的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不能 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实行变法, 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要亡国 灭种,为天演所淘汰。人民只要发愤图强,变法 自新,中国仍可以得救末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等的维新思想)
代表 人物 主 要 思 想 思想特点 托古改制

九 单





考点聚焦
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等的维新思想)
代表 人物 康有为 主 要 思 想 思想特点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 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 可避祸。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 法……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 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借经学和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 康有为 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民权思想;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 梁启超 制的必要性;变科举。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 谭嗣同 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 严 复 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
倡民权
冲决网罗 抨击旧制 借用 进化论观点
考点聚焦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 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 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 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 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 “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 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康有为;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实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材料三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 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加以如何 认识?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进步:体现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局限:反对顽固但不敢正面对抗,托古变法,阶级局限和软弱。
考点聚焦
(3)高潮:百日维新 (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 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原因: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 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 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 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 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 (农历戊戌年) 内容:
材料一:康有为受召见时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 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富强……
材料二:变法期间,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 面…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胃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 填塞了”…康有为的两篇文章在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不仅顽 固派反对,不少维新人士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也斥之为“说经家 一野狐也”。因此出版不久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 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感。 根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封建政权依然存在,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 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 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无实 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 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
考点聚焦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1、世界潮流: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2、社会危机: ①甲午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使民族危机加深,(经 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 出“门户开放”政策),激发了救亡图存的 民族意识。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3、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 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 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 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 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据材料一 指出其“高明”手段是什么?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因。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思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 量弱小;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占据统治地位。减少了变法的阻 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顽固势力反对变法 的原因? 因为变法采取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等 措施,触及顽固势力的利益。 (3)综上所述,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改革要成功,必须符合国情,讲究策略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