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第二课时导学案
语文知识点(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上《春》word导学案-总结

《春》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罗睿审核:孙茂清一、课前先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水涨( )起来了他涨( )红了脸应和( ) 和( )面捉迷藏( ) 宝藏( ) 散( )在草丛里散( )会黄晕( )的光日晕( ) 晕( )头转向酝酿( ) 巢( ) 蓑( ) 薄()烟2.你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3.了解作者精读探究1.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2.学习第一段:迎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2.学习第二段:绘春。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2)朗读第2节。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春》导学案第二课时主备:罗睿审核:孙茂清一、课前先学1.《春》是一篇(体裁)作者,字。
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清醒而真挚,被称为,散文代表作有、、。
2.作者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描绘春天,在描绘中,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
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精读探究1.继续学习第二段:绘春。
(1)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2)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3)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
怎么写的呢?(4)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2. 学习第三段:颂春。
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3.总结:本文围绕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春》巩固案第一课时主备:罗睿审核:孙茂清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导学案(含答案)

16《春》教案课前热身温故知新同学们想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如何描述春光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如何描述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如何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学习目标有的放矢1、识记文学知识及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构造。
3、剖析作者绘景的特点,学习作者描述景致的方法,意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要点、难点)4、累积优美的句子,领会清爽自然的语言风格指点迷津授之以渔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光景或两三个光景来写春的,今日学的散文《春》写的光景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如何描述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旁,此刻我们就欢喜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光景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会大好春光,找寻与作者察看的差距。
涉及考点形成网络总写全部山、水、太阳的脸(远)草:钻、嫩、绿、满、软绵绵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雨:细、密人:赶趟儿颂春生机勃勃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教课流程一防患未然1 本文作者是,现代、、。
它的主要代表作有散文集、诗文集和文艺论著。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朗润酝酿黄晕衬托委宛振作........落地.赶趟发酵薄烟应和....夸耀.嘹亮.抚摸.蓑笠..嫩叶.窠巢.3、解说以下词语:欣欣然:朗润:赶趟儿酝酿:卖弄:委宛黄晕:衬托:舒活:4、查词典给以下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涨悄散晕笼应薄和5、观察你的经历,请你起码写出 2 句古诗文中描述春季的诗句,课内外均可:二讲堂研究1.自主学习自主怀疑,快乐解疑(以下贯彻以读为本的思想,合时的默读、齐读或个人读)例(大屏幕出)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导学案及答案

11、?春?导教案设计:龙的故土【学习目标】1、学习赏识感悟,感知文章整体,意会诗画境界,感觉作者的审美感情2、学习抓住光景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季的热爱,颂扬与赞叹之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抓住光景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2、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季的热爱,颂扬与赞叹之情。
【自主预习案】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迷藏宝藏漫步散在草丛里薄烟薄弱薄荷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2、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样感觉的句子。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味,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样花的香,都在轻轻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何在繁荣嫩叶中间,高盛行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洪亮的喉咙,唱出委宛的曲子,跟微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整天嘹亮地响着。
写嗅觉的:写听觉的:写触觉的:3、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本文共描述了哪几幅春季的图景?给每副图加个小标题5、朗诵文中优美的语句,并摘抄在下边。
【课内研究案】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在心中期望春季。
由于春季带给人暖和,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常常不由自主的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相关春季的古诗。
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明确目标。
二自主研究,释疑解惑。
读春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诵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勒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第一都要累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勒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何感觉它们重要?3、想想。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述春季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适合的小标题。
品春1、寻美句。
1 《春》 导学案-初中语文教辅资料

1 春学习目标:1、我能识记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2、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3、我能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重点)一、新课导入:二、自主学习、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3、自学交流(1)给下列词语注音朗润酝酿窠巢应和黄晕烘托蓑衣抖擞(2)解释下列词语。
呼朋引伴:花枝招展:一年之计在于春:三、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写的?活动二:品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你怎样划分?活动三:研读课文,思考“绘春”部分具体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请根据示例写出剩余的几幅图。
示例:春草图四、当堂训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嗡.()酝酿..()抖擞.()朗rùn()wǎn()转 hōng()托静mò() jiànzhuàng()应和.()风筝.() liá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 liáo()草掺和.()挣.扎()眼花liáo()乱2、画出本文的文章结构导图。
3、背诵课文(课后完成)五、课后反思:1 春学习目标1.理解比喻、拟人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重点)2.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学习过程活动一:把握景物特点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活动二:品味优美的语言诵读文章第三部分(颂春)1、文章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简要分析最后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春》导学案(修改)

《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欣赏感悟,感知文章整体,领悟诗画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2、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课时】2课时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迷藏.()宝藏.()(2)散.步()散.在草丛里()(3)薄.烟()薄.弱()薄.荷()(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5)黄.晕()晕.车()2、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出生江苏东海。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
他的散文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给每副图加个小标题4、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并摘抄在下面。
二、课堂活动(一)背景介绍朱自清的绝大部分散文都标有写作时间乃至地点。
而惟独《春》既无时间,也没地点,也未曾收入他早期出版的《踪迹》(1924年)、《背影》(1958年)、《你我》(1936年)等集子中。
于是有人推测说:“《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也有人认为:《春》是一篇“少年气盛”之作,时间当在1924年之前。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读春(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3)想一想。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春》导学案

11《春》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②理清思路,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名诗词。
【自主学习案】一.朗读指导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③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理由。
2.你最喜欢“春”的哪一幅画面?说说理由。
二.知识链接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春》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三.基础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酝酿..鸟巢.蓑.衣嘹.亮应和.薄.烟黄晕.水涨.捉迷藏.2.解释词语酝酿:应和:卖弄:欣欣然:呼朋引伴:宛转:花枝招展:【课堂探究案】【合作研讨·文本探究】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4.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5.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
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请将自己搜集的写春天的诗文写下来。
《春》导学案及答案

9、《春》导学案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2、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时安排:2课时一、自主预习1、音形积累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笠()抖擞()笼罩()朗润()落地()烘托()嘹亮()涨起来()宛转()抖擞()薄烟()朗润()捉迷藏()仿佛()稀疏()鸟巢()抚摸()发酵()喉咙()2、词语释义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宛转:;酝酿:;郎润:;嘹亮:;应和:;欣欣然:;3、走进文本和作者《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二、合作探究12)3、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同步指导》P27)4、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三、拓展延伸仿写句子: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四、测评1、请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设问导读】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3)薄.烟()薄.弱()薄.荷() A bî B bï C báo(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ã B hâ C huî D huï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10月9日星期三
总第27课时
《春》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教师指导:
读第二部分(第2、3、4、5、6、7段):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教师讲解:读第 3段“春草图”,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草的?
(3)写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4)哪些词语运用得恰当?认真品味。
三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自学完成以下内容分析)
1、读第4段“春花图”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描写春花的?
(3)哪些词语运用得恰当?认真品味。
(4)描写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有什么作用?
(5)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读第5段“春风图”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描写春风的?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3)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读第6段“春雨图” 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2)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3)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4、读第7段“迎春图”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2)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表现了()。
这可以从那一句看出来?
四、总结收获:
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对你写作文有哪些帮助?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如下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___,本文指__________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杨柳风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杨柳风” 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① ② ③ ④
答: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和的特点。
答案
1.造酒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逐渐达到成熟
2.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吹动杨柳的春风引用借代
3.①‖②‖③④ 触觉嗅觉听觉
4.和煦温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