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瞻”与“沉迷”——论宇文所安《晚唐诗》研究

合集下载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下)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下)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下)_hasgo122三、中晚唐综论中晚唐论文有吴在庆《中晚唐苦吟之风及其成因初探》〔354〕、徐青《中晚唐时期的诗律特点》〔355〕。

综论盛中唐的论文有吴相洲《论盛中唐诗人构思方式的转变对诗风新变的影响》〔356〕。

孟二冬《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357〕认为,从理论上明确提出诗歌“意境”的概念,并对之加以探讨的是中唐时期的一些作家和诗歌理论家,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这与前人及同时代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学术思想哲学理论观念,尤其是禅玄有密切的关系。

吴湘洲《论唐肃宗黜华用实主张对诗风新变的影响》〔358〕研究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逐步确立黜华用实的用人方针,对士人行为风范主动加以改造,使之由高华走向沉实,诗风亦随士风发生变化:帝王师式的人物风范不见了;尚言谈议论变为勤于吏事了;率性任诞的作用逐渐消失了。

有关晚唐的综论性文章在两年间呈上升趋势,袁文丽《晚唐诗人内向心理探因》〔359〕结合晚唐的衰微国势政治生活空间、士大夫文人生活、宗教哲学对晚唐诗人的影响,以文学思想的转变,探讨晚唐诗人内心幽微心理产生的原因,并进而分析内向心理带来的诗歌特色:冲淡玄远、含蓄委曲。

赵山林《晚唐诗境与词境》〔360〕认为,由于时代风气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晚唐诗歌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深情与苦调,即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

2.艳体与曲笔,即以浓艳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寄托身世之感。

3.细意与静境,即描写对象细小艺术结构细密,而境界趋于静谧深邃。

晚唐诗歌的这些特色对于处在形成与发展中的词的特殊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总《论唐社会心理与诗风走向》〔361〕认为,宣宗大中末以后四十余年的诗坛,咸通十哲、芳林十哲等已形成一定的诗人群,但未能构筑足以前期比配的时代性特征与艺术价值观念,诗歌主题表现只是前期的余波遗绪:一,承续元白一派政教文学观而着重描写民生疾苦并指陈时弊,如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聂夷中;二,承续温李一派唯美倾向而着重描写艳情声色,如韦庄、吴融、郑谷、韩偓;三,承续姚贾一派清淡诗风而着重抒情写避世心理与淡漠情思,如曹邺、于濆、方干、司空图。

探寻中国文学的_迷楼_宇文所安教授访谈录

探寻中国文学的_迷楼_宇文所安教授访谈录

一、细读是一种手段季进所安,你好!这些天我们闲聊了不少话题,这次是比较正式的访谈,但也还是以聊天为主,主要想聊聊你的学思历程、学术体会,还有这些年你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另外也想就一些问题向你请教。

你的主要著作除了少数的几部外,都已经译成了中文,而且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你在中国是不是体会到了明星般的感觉?呵呵。

宇文所安哈,明星!我很怕这种感觉的,还是我们这样比较自如。

季进这种影响正说明了中国学界对你的肯定啊。

大家最熟悉的是你关于唐诗的著作,能不能先谈谈你最早怎么开始唐诗研究的?宇文所安很多人都问过我这种问题了。

我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

十四岁那年,我们搬到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至少每星期都会去那里的市立图书馆浏览,阅读我能找到的所有文学书。

有一天,我偶然读到一本英文的中国诗选,感到非常新鲜,—下子就喜欢上了中国诗歌。

后来到耶鲁大学读书,我主要就是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大学毕业后,很自然地就考进耶鲁的研究院,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钱锡生当时没有机会来中国学习?宇文所安当时中国正在搞“文化大革命”,没法到中国来学习。

当时不少学习中国文学的美国学钱锡生季进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

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并执教耶鲁二十年。

1982年应聘为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现为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 特级教授,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合聘教授,是西方汉学界卓有成就、深具影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

主要著作有《孟郊与韩愈的诗》(1975)、《初唐诗》(1977)、《盛唐诗》(1980)、《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1985)、《追忆》(1986)、《迷楼》(1989)、《中国文学思想读本》(1992)、《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论集》(1996)、《他山的石头记》(2002)、《晚唐诗:九世纪中叶的诗歌》(2006)、《中国早期经典诗歌的形成》(2006),主编有《诺顿中国文学作品选》(1996)、《剑桥中国文学史》(2009)等。

传统与个人才能:论宇文所安的杜诗研究

传统与个人才能:论宇文所安的杜诗研究

… 一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磊
O UNT I  ̄ I N F LO W E t q S
传统 与个人 才 能 :论宇文所 安 的杜诗研 究
张 宪 军
作为 研究 中国古代文 学的美 国汉 学大家 ,宇文所安在 汉 魏 诗 、唐 诗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研 究 方 面 成 就 卓 著 , 颇 为 国 内学 界 所 瞩 目, 本 文 从 他 的 《 盛 唐 诗 》 一 书 中对 杜 甫 诗 歌 创 作 的 研究入手 ,分析他是如 何将 诗人置于传 统与现实之 中,分 析 其风格特 色的形成 ,同时对 宇文所安研 究中的疏漏与偏颇 处 予 以指 出 。 自1 6 世 纪 西 方 耶 稣 会 入 华 传 教 以 来 , 在 掀 起 一 股 传 教 热 的 同 时开 始 了 “ 中学 西渐 ”的 学 术 之 旅 , 包 括 文 学 在 内 的 中 国研 究逐 渐 由本 土 范 围 扩 展 成 为 一 种 全 球 性 的 学 术 形 态 ,海 外 “ 汉 学 ”从肇始 到现 在 已经蔚成大观 ,名家辈 出,成 绩斐 然 。本文 所论 的美 国哈佛大学东亚系 教授宇文所安认为 “中 国古 典文学研 究的学术 传统需要保持 ,但 是它需要补充 ,需 要一个开放 的空间 ,一个欢 迎来访 的接 待站 ”。也就 是说 , 要 “ 找 到 一个 办法使 中国传 统保 持活 力 ,而且 把 它发扬 光 大” 。 秉 持 这 一 信 念 ,他 长 期 从 事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 在 汉 魏 诗 歌 、唐 代 诗 歌和 中 国古 代 文 论 研 究 领 域 卓 有 建 树 , 他 的汉 学研究成果受 到了 中国国内越 来越多的关注 。他 对盛唐 时期 著名诗人杜 甫的研究是从杜 诗的具体历史和文学 语境入 手进 行分析 的,在对 杜诗的研 究中,宇文所安 既表现 出他分 析 的严 谨 性 和 科 学 性 , 同样 也 存 在 一 些 疏 漏 和 偏 见 。 者 ,帝国秩序 的颂扬 者, 日常生活 的诗人 , 以及虚幻 想象的 诗 人 。 他 比 同 时 代 任 何 诗 人 更 自 由 地 运 用 了 口语 和 日常 表 达 ; 他 最 大 胆 地 试 用 了 稠 密 修 饰 的诗 歌 语 言 ;他 是 最 博 学 的 诗 人 , 大 量 运 用 了深 奥 的 典 故 成 语 , 并 感 受 到 语 言 的 历 史 性 ”@ 。杜甫之所 以能够 成为集 大成 的诗 人 ,在 于他虚 心 向 以前历代和 同时代 的诗人学 习,正如元稹在 《 唐故 工部员外 郎杜君墓志铭 并序 》中所说 的那样 “ 至于子美 ,盖 所谓上薄 风 骚 , 下 该 沈 、宋 , 言 夺 苏 、李 ,气 吞 曹 、刘 。掩 颜 、 谢 之 孤 高 , 杂 徐 、 庾 之 流 丽 , 尽 得 古 今 之 体 势 ,而 兼 人 人 之 所 独 专矣 ”。杜 甫不满当时 “ 好古遗今 ”以及 “ 务华去实 ”两 种错 误倾 向 ,认为 不 能粗 暴地全 盘 否定六 朝 文学 ,而 应 该 对 六朝 以来 的作家 进行具体分析 :论庾信则强调顾 及全人 , 不 因其早 期诗 风浮 靡而 忽视 其 晚年 “ 凌 云健 笔意 纵横 ”的 长处 ;论 “ 初 唐四杰 ”则说 明评 价作家应放在 一定的历史条 件 之 下 —— “ 王 杨 卢 骆 当 时 体 ” ,不 能 因 为 他 们 尚 未 脱 尽 齐 梁遗风而否定 其致力于转变诗风 的历史功绩 。在继承前人文 学遗产方面 ,他主张广泛吸 收前人的创作经验 ,既坚持 “ 别 材伪体 ”的批判精 神 ,又在 “ 不 薄今人爱 古人 ,转益多师 是 汝师 ”的过程 中积累起博大深 厚的艺术修养 。宇文所安认 为 杜甫有意 忽略类型 的统一 ,从未为约定俗 成的题材规则所 限 制 ,所 以 其 诗 歌 具 有 复 杂 多 样 性 ,这 不 仅 是 一 种 整 体 风 格 , 而且在单篇诗 作中 ,他也 能迅速 地转换风格和 主题 ,并且 能 够 从 风 格 转 换 中 创 造 出新 的 审 美 标 准 , 以 取代 以往 对 诗 人 情 调 、外部 景象、叙事时 间及 个人体验 的一贯性关注 。宇文所 安认为 “ 杜 甫从惯例 中解放 了出来 ,但却 是一种不 同的、较 深刻 的变化 ” 。总的来说 ,宇文所 安 的这 一观 点是切 中肯 綮 的 ,但 由于 他 过 分 注 重 杜 诗 中 的风 格 和 内 容 的 转 换 ,所 以 在论述 中选 取 了杜甫 的 《 漠陂行》作为他 模仿岑参风格及 其 “ 好奇 ”特 点歌行 的范例 ,并将岑参遵 守情调一致 的要求 作 为缺 点。但实际上说 ,杜甫的 《 漠 陂 行 》 可 能 具 有 创 作 上 开 风 气 之 先 的 意 义 ,而 作 为 歌 行 作 品 比 起 岑 参 的创 作 来 说 却 是 差 了很 多的。岑参在 《 走马J I 1 行奉送封 大夫 出师西征 》一诗 中写 道 : “ 君不见走 马川 I 行 雪 海 边 , 平 沙 莽 莽 黄 入 天 。 轮 台 九 月风夜吼 ,一川 I 碎石 大如斗 ,随风 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 马 正 肥 , 金 山 西 见 烟 尘 飞 , 汉 家 大 将 西 出 师 。将 军 金 甲夜 不 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 割。马毛带雪汗 气蒸 , 五花 连钱 旋作冰 ,幕 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 短 兵 不 敢 接 ,车 师 西 门 伫 献 捷 。 ”成 功 地 运 用 了衬 托 手 法 , 通过 渲染飞沙走石 ,厉风寒雪 的恶 劣环境,反衬 出将 士们坚 强 豪 迈 的 战 斗 精 神 。 它 的 节 奏 急 促 , 变 化 灵 活 ,读 起 来 也 很 顺 口 ,给 人 以慷 慨 激 昂 的感 觉 。 而 《 白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 更 是 歌 行 体 边 塞 诗 中 的 翘 楚 之 作 ,全 诗 以一 天 雪 景 的 变 化 为 线索 ,记 叙送 别 归京使 臣 的过程 ,文思 开 阔,结 构缜 密 。 “ 忽 如 一 夜 春 风 来 ,干 树 万 树 梨 花 开 ” 成 为 千 古 传 诵 的 名 句。而杜 甫 《 漠陂行》 中的繁复变化却破坏 了诗歌整体风格 和整体意 象的一致性 ,特别 是全 诗结尾处 的感 叹则类似画蛇

[宇文,思想,文学]简析国内宇文所安文学思想研究

[宇文,思想,文学]简析国内宇文所安文学思想研究

简析国内宇文所安文学思想研究一、引言对于一个不是在中国语境中成长的西方人来说,要还原中国古典诗歌及文化的生成语境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之间始终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由于无法脱离自身文化母题的范围限制,就不能真正深入理解中国文学产生的背景和动机,但宇文所安天生与唐诗有一种不解的缘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维并重的话语思维模式使他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发现我们常人容易忽略的东西,而他对诗歌的天才感悟力,对纷繁历史表象下内在结构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也使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间接影响了中西方的很多学者。

最早认识到宇文研究中国诗歌新思路和新视角的当属李珍华和王丽娜,他们分别从宇文的文学史观念和对唐诗的翻译入手,肯定了宇文在审视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采取的路径以及带给我们的启发。

两年后,贾晋华撰文《初唐诗)评介》表示对宇文著作翻译和引入的赞赏和支持。

10年后,文敏在《不同文化的眼睛》中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欧文在所著《追忆》一书中,评介了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欧文的眼睛就在李赵夫妇美满生活中发现了瑕疵。

川第一次发现汉学家对待中国古典文学的不同眼光。

次年,何向阳撰文《重现的时光读斯蒂芬欧文《追忆》,惊异于西方学者新颖的视角和文化眼光。

在这部中译本不足170页的著作中,轻擦去蒙在石碑和箭锨、时间和往昔之上的积尘,借了典籍、碎片和记忆,在文明延续与文化传递过程里,讲述他所承认的永远不能完整的有生命的过去。

时间在两岸呈现出奇异的光芒,其见识的锐敏、深邃,仿佛是引我们溯流而上的水。

从而对《追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数年后,莫砺锋和刘健明相继发表书评,既承认宇文为我国古典诗歌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指出宇文所存在的误读和附会,在批判中接受和吸收。

自从1983年宇文的著作首次引入中国,学者们对其思想的解读和审视就从来没有停。

相比较而言,西方学者主要关注于宇文英译唐诗以及对中国文论翻译的研究,而国内学者则对宇文研究中国唐诗以及古代文学的思路和视角比较感兴趣,而且由其文本细读方法的运用归纳出中国古典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化的非虚构传统特色。

晚唐流寓文学研究的综述与展望

晚唐流寓文学研究的综述与展望

收稿日期:2020-06-10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偓“韩寓闽创作考论”(JAS180701),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偓“唐代诗人韩寓泉创作研究”(2018E27)作者简介:汪钰(1992-),男,安徽黄山人,仰恩大学助教,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

以学术界新兴流寓文学视角,关照晚唐这一文学史研究的热门时代的具体研究,虽为数不多,但也不乏先行者。

为更好地梳理研究历程、把握研究现状、确证研究意义,并指导该领域内的进一步研究,有必要对已开展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流寓文学文化本身的理论探讨与构建,其二是具体的晚唐时期流寓文学研究。

由于自觉的流寓文学研究开始较晚,故而将与此相关的贬谪文学、地域文学等研究成果亦包括在内。

兹从上述两点展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作一展望。

一、“回归文人本位的理论探索”———流寓文学理论研究综述我国流寓文学实践肇基很早,《诗经》中的《黄鸟》等篇目、《楚辞》中屈原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典型的流寓文学作品。

相应的,《诗小序》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也可以视为最早有关流寓文学的论述。

太史公虽已述及“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但当时先贤显然没有形成自觉而系统的流寓文学视角与运用此视角开展研究的意识。

在古代,“流寓”一语原本广泛使用于历史书写中,尤其是地方志中常有以“寓贤”“流寓”为名的专传。

而迟至清乾隆朝,才有云南保山人袁文揆纂辑《国朝滇南流寓诗略》,以蔡平教授的说法,这便是“文学最早的‘流寓’观照”[1]。

近代学术方法与学术规范建立以来,虽有以日本学者今关天彭1928年出版的《日本流寓的明末诸士》、陈寅恪先生1941年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读〈哀江南赋〉》等作品问世;新时期以来,复有以“武汉大学尚永亮、黑龙江省社科院李兴盛、新疆大学周轩主导的湖湘贬谪文学、东北流人文学、新疆流人文学研究三个流寓文学研究重镇”[1]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展了为数不少的流寓文学具体个案研究。

译文|宇文所安:杜甫

译文|宇文所安:杜甫

译文|宇文所安:杜甫本文来源:《盛唐诗》,贾晋华译,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作品系列,三联书店,2014年转自:在土星的标志下石涛《唐人诗意图(之四)》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元稹《杜甫墓系铭》杜甫是最伟大的中国诗人。

他的伟大基于一千多年来读者的一致公认,以及中国和西方文学标准的罕见巧合。

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杜甫几乎超越了评判,因为正像莎士比亚在我们自己的传统中,他的文学成就本身已成为文学标准的历史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杜甫的伟大特质在于超出了文学史的有限范围。

在九世纪初,元稹已经看出杜甫天才的基本特征,即丰富多彩,涵括万象。

杜甫吸收同化了前此的一切,并通过这样做决定性地改变了自己的根源。

杜甫作品的丰富多样成为一个泉源,后代诗人从中汲取各不相同的方面,从各相矛盾的方向发展了它们。

实际上,杜甫研究中有一个陈套,即列举后代某一位名诗人从杜甫作品的某一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

每一时代都从杜诗中发现他们所要寻找的东西:文体创造的无比精熟,特定时代的真实个人“历史”,创造性想像的自由实践,及揭露社会不平的道德家声音。

杜甫诗歌作品的影响一直到他卒后几十年才产生,但他的杰出地位一旦确立,他就成为中国诗歌的顶点人物,没有一位后代诗人能够完全忽略他。

由于杜甫在诗歌的未来发展中扮演了构成的角色,说他处于“时代之前”恐怕是不恰当的。

然而,在杜甫的时代,诗人们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无区别的诗歌特性,以对抗题材传统有力的离心影响,而杜甫却体现出多样化的才赋和个性。

杜甫是律诗的文体大师,社会批评的诗人,自我表现的诗人,幽默随便的智者,帝国秩序的颂扬者,日常生活的诗人,及虚幻想像的诗人。

他比同时代任何诗人更自由地运用了口语和日常表达;他最大胆地试用了稠密修饰的诗歌语言;他是最博学的诗人,大量运用深奥的典故成语,并感受到语言的历史性。

文学史的功用之一是指出诗人的特性,但杜甫的诗歌拒绝了这种评价,他的作品只有一个方面可以从整体强调而不致被曲解,这就是它的复杂多样。

宇文所安作品系列:盛唐诗

宇文所安作品系列:盛唐诗

宇文所安作品系列:盛唐诗宇文所安,即字号宇文,汉唐时期著名诗人,曾在晋武帝时期经历过诗史演变和学术盛行,他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唐朝帝国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思想。

其诗歌作品在唐朝被极为重视,并且由许多今日的学者们称赞他的作品可以与陶渊明、李白、杜甫并称为“四大浪漫主义诗人”。

关于宇文所安的诗作中最著名的是其盛唐诗歌作品系列。

这系列的盛唐诗歌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学问,被誉为“七绝”,通常包含抒情、豪放、优美等语言,主要是描写自然风光,以及当时唐朝社会现象。

宇文所安的盛唐诗歌创作生涯共计有22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有《痛苦河》、《酝酿酒》、《池塘行》、《西江月》等。

《痛苦河》是宇文所安最著名的诗歌之一,他将自己的感受和深层次的思想淋漓尽致的融合到诗作中,运用几句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悲壮的景象,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诗中以抒情的方式描述了自己被卷入战火,所受到的极大痛苦和损失,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惆怅和遗憾。

它从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角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艰辛和混乱,也反映出宇文所安对人生追求自由和纯粹理想的思想,因此他的这首诗歌被誉为“千古一品”。

《酝酿酒》也是宇文所安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以乐观的状态和诗中的阳光态度反映出宇文所安的天真烂漫、回归自然的思想。

这首诗以非常自然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场景:乡村中的一个小酒馆,店主正在酝酿新酒,旁边的乡亲们正坐在一起喝酒、谈笑风生。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场景描写出一种快乐的生活态度,把宇文所安对简单生活的信仰表达得非常淋漓尽致,同时也渗透了他对自然、友谊、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敬畏。

《池塘行》也属于宇文所安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融合了多种时代文化观念,表达了宇文所安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充分利用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

诗中的池塘行的描写恰是宇文所安对知识的追求,秉持自然智慧。

他虽处在混乱的环境中,但心态仍然晴朗,内心仍然保持一个简单而又自然的状态,把对于清澈、涵养生命的引导表达得淋漓尽致。

宇文所安《盛唐诗》

宇文所安《盛唐诗》

内容介绍
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 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 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 ,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 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 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 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 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
宇文所安的独到之处
我的解读二
王维呢,宇文所安写到:“王维的一些诗 篇蕴含着一种寓意,山寺的自然美的存在 是为了将访寺者领向隐藏在诱人外表后的 真理”“寺院与风景之美的存在仅是为了 战胜美的幻象在于观念暗示我们严格的诗 歌技巧的存在也是为了战胜技巧”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词小鉴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 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 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 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 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 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 酒浇愁,抒发了自己的愤激情绪。
宇文所安的《盛唐诗》里面对了盛唐时代 的诗人做了细读,但与我们所常见的传统 的诗歌诠释完全不同,与西方现代诗论也 有很大的差别,它不仅仅是以知人论世的 角度入手,继而从句读、音韵、修饰分析 最终落实于所谓情感或者理路让这一套模 式注重于体验与思辨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二个 二 十五 年 那一 代 。 ” _ 2 I ( 回 文 学 史家 们 喜欢 概 括
地 描述 各 时期 的特 征 。然而 因为 晚唐 诗 歌存 留下 来 的数量 之大 ,又 因为诗 歌创作 的社会 和 地域 分 布之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 叭一 0 7
宇文所安对七言律诗发展的探讨以怀古诗为例他把怀古诗置于整个唐代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发现怀古诗在晚唐呈现的特点恰恰说明了文体大致如同家谱或地方史既展现于较大的整体中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内在动力2x圳
第2 6卷 第 3期
2 01 3年 6月
濮 阳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P u y a n g V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o l l e g e
时 尚而走 自己 的独特 道路 。换 言之 , 细看 之 下 , 除 了 代 表一个 时 期外 , 并没 有一 个协 调一 致 的“ 晚唐 ” 。 晚 唐 这一 时期 的实 际标 准在 宇文 所安 看来 是 丰 富多彩
文 化传统 的 , 作 为一个 外 在于 中 国文化 的研 究 者 , 他
在 研究 中必 然地 带入 了许 多西 方文 化 的 因素 。在 研 究 方法 上与 当代 西方 文论 思潮 息 息相关 。 所以, 他 在 观 察现 象 、 运 用 资料 、 提 出问题 的 角度 上与 中国本 土
研 究者 有较 大 的不 同 。 正 如他在 三联 版 《 初唐 诗》 ( 致 中国 读者 ) 中所 说 : “ …… 我们 惟 一 能 够 奉 献给 中 国 同事 的是 : 我们 处于 学术 传统 之外 的位 置 , 以及我 们
( 一) “ 晚唐 ” 起 止时 间的界 定 。 要 描述 晚唐诗 歌 , 就 无法 绕开 一个 问题 ,即必须 回答 如何 使 用这 一分
期 术语 的 问题 。“ 晚唐 ” 原 本用 来 指 7 5 5年 安禄 山叛
文 所安 的影 响更 为 明显 ,宇文 所 安在 研究 晚 唐诗 歌 中所用 的 主要方 法就 是 文本 细读 。不 过 宇文 所安 在 运 用西 方研 究方 法 的 同时又加 入 了个 人对 晚唐诗 的
从 不 同角度 观察 文学 的 能力 。” [ I I 在《 晚唐 诗 》 的研 究
中 ,在 西方 有深 远影 响 的新批 评 的文 本 细读 法对 宇
的, 多 侧 面 的, 这 一 时期 的文学 史 可 以从 时 间 、 诗 人
群 体及诗 歌 自身 发展 的特 征等 方 面来 加 以界定 。
们 的诗 歌 风格 的 明显抵 制 ” , “ 诗 歌 兴趣 的反 叛 和重 新 定 向的 时刻 , 的确标 志 了一个 时期 的转 变 ” 『 1 。 _ 至 于晚唐 终结 于何 时 ,宇 文所安 认 为如 果从 文学 的文
化 方 面加 以界定 . 将 会把 时 限扩展 到 1 1 世 纪第 二个
期 定 于 元 和一 代 诗 人 , 之 后 的大 约 7 5年便 成 了“ 晚
唐” 。虽 然不 存在 一个 连 贯的 晚唐 , 晚唐 诗 与元 和风
格 相对 立 的总体 特征 却是 一致 的。 以 8 2 7年 为晚唐 诗 的 开端 。 正在 于 “ 元 和 主要 诗人 的去 世 . 以及对 他
中 图分 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1 6 1 ( 2 0 1 3 ) 0 3 — 0 0 8 9 — 0 3
宇 文所 安唐 诗研 究 的背景 、出发 点是 源 于西 方
广 ,我们 发 现在 这一 时期 里诗 歌其 实朝 着 多方 向发 展, 其 多样性 使人 无法 简单 地概 括 。 我 们可 以看 到各 种兴 趣 相投 的诗人 群 体 。 新 时 尚 的兴 起 , 特定 的地点 成 为诗 歌创 作 的中心 ,以及 某 些诗 人无 视 当代诗 歌
独 特感 悟 .在 还原诗 歌 语境 的 同时 又运用 了超凡 的
乱 后 的一个 半世 纪 , 也 就是 说 , 它跨 越 了整个 唐 代后 半 期 。显然 这一 划分 过 于笼统 , 对 于历 史 、 文学 等领 域 的研 究无 益 。高棵 在编 撰《 唐 诗 品. 3
J u n . 2 0 1 3
“ 回瞻 " 与“ 沉迷 ’ ’
— —
论 宇文所安《 晚唐 诗 》 研 究
杨 春 旭
( 华 中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摘 要 : 美 国著 名 汉 学 家 宇 文 所安 在 继《 初唐诗》 、 《 盛唐诗》 的研 究后 , 又 以新 的 文 学 史视 角 来解 读 《 晚 唐诗 》 。 对 9世 纪 诗 学 的 文
概 念 的 使用 打 破 了这 一 局 面 , 明确 把 “ 中唐 ” 的 截止
文 学想 象力 , 从 而使 《 晚 唐诗 》 的研 究别 具 特色 。 对 晚唐 文学 史 的另 类阐释


在 中国传 统 的文学 史书 写 中 ,习惯把 唐 代诗 歌
分 为 初唐 、 盛唐 、 中唐 和 晚唐 : 但 宇 文 所 安却 并 不 太 认 同这 种分 法 。 很 久 以来 . 有关 唐诗 历史 的评 论都 把 这 种权 宜 的分期 当做 是 真实 的 、 不 言 而喻 的 。然 而 , 实 际 的记 载却使 这种 简 单分期 变 得 复杂 。宇 文所 安 认为 : “ 从一 个 角度看 , 与其划 分 ‘ 中唐 ’ 和‘ 晚唐 ’ , 不 如 划 分 三代 诗 人 : 大 历 一代 , 元 和 一代 , 以及 9世 纪
本 细读 和 文 本 留存 的 文 化 分 析 构 成 了宇 文 所 安 晚 唐 诗 歌 研 究的 显 著 特 征 , 正 如 宇文 所 安 所 说 , 晚唐诗的讨论始终“ 放 置在 当时 诗 歌 的 背景 及手 抄 本 文化 的 问题 中 来考 虑 ” 。
关键词 : 宁文所安 ; 晚唐诗 ; 文本细读; 手 抄 本 文 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