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绪论 (舒良树·第三版)

二、地质作用的主要特点
▪ 空间的广泛性: 宏观与微观
▪ 时间的漫长性与 瞬间性
•几十亿年—几百万年 •几十年—几百年 •几分—几秒
▪ 地质系统过程的复杂性
三、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
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 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即所谓的“历史 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 的原理。 —英 C. Lyell, 1791-1875
以古论今,论未来
现今地质作用往往是漫长地质作用过程中的一 个片段,而在过去的地质记录中往往保留了某 一地质作用的全过程。因此,认识了过去就能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
8451亿元,8.7万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地质学的任务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 2. 研究物质在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规律 3. 研究地球的历史 4. 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5. 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6. 综合性研究
Geologists study Earth history: Today we are concerned about climate change. Many geologists are working to learn about the past climates of Earth and how they have changed across time. This historical geology news information is valuable to understand how our current climate is changing and what the results might be.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复习资料⽬录第⼀章地质学概论 (2)第⼆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4)第三章矿物与岩⽯ (8)第四章⽕成岩 (11)第五章沉积岩 (16)第六章变质岩 (20)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 (21)第⼋章地槽与地台 (30)第九章地球演化 (31)地质学复习资料第⼀章地质学概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的⼀门⾃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其研究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圈、⽔圈、⽣物圈、岩⽯圈等)。
由于受现阶段观测研究条件的限制,当前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约厚70~150km),特别是平均厚度约20km的地壳部分。
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阔的空间。
②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地质学研究⽅法主要有哪些?地质学的研究⽅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运⽤演绎(⼀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或归纳(⼀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般原理)的⽅法进⾏推理论证。
①野外调查—岩⽯、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岩⽯矿物的鉴定、化⽯的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粒度、化学元素、碳酸钙、有机质、磁化率、碳氧同位素等)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较法(现实类⽐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以今证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与均变论的代表⼈物(很⼤机会考)及其主要思想(不考)?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的。
代表⼈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物学家居维叶均变论:地球表⾯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时间较长的⾃然过程形成的。
地质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岩石学基础知识一、矿物矿物是天然产物,通常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份。
有的矿物是由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自然金、自然铜、金刚石等;有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铁矿、方解石等。
某些人工合成的矿物,如人造金刚石、人造水晶等,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与自然矿物类似,但不是天然产物,称之为“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目前,已发现的矿物约3000多种,但组成煤系地层岩石的常见矿物仅有20余种,称之为造岩矿物。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黄铁矿、赤铁矿和铝土矿等。
二、岩石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界中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如纯洁的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火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生物遗骸组成。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征,与矿物比较,岩石的物质组成不固定,物理性质不均匀。
岩石与矿产的关系密切,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如煤炭、石油等)绝大多数蕴藏于岩石之中,与岩石具有成因和时空上的联系。
自然界中岩石种类名目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是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
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这些岩浆岩中的SiO2含量依次逐渐增大。
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
岩浆岩侵入体对煤层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①煤层被侵入体所代替,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减少了煤炭的可采储量;②由于接触变质的影响,使煤的灰分增高,黏结性减弱,煤质变劣,降低煤的工业价值;③侵入体硬度较煤层大,会妨碍采掘工作的正常进行,增加生产成本;④侵入体在煤层中发育时,使采区和工作面布置困难,甚至造成废巷等损失。
普通地质学_试题库完整

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 ”)。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 ”)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第1章绪论答案二、填空题1.地壳及与地壳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层年代与地质发展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力与地质作用;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3.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综合解释。
4.今天是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郝屯;莱伊尔。
第2章矿物二、是非题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3.矿物都具有解理。
()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7.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8.石英是一种晶面具油脂光泽.断口具玻璃光泽的矿物。
()9.黄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炼铁原料。
()10.石英、玛瑙、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 . 因此它们是同质多象矿物。
()11.某火成岩含50%的SiO2 .即其含50%的石英。
()12.橄榄石具橄榄绿色的条痕。
()13.克拉克值高的元素易富集成矿。
()14.岩石无例外地都是矿物的集合体。
()15.出露在地表的火成岩都是喷出岩。
()16.地下深处正在结晶的岩浆其温度比同源喷出地表的熔浆低。
()17.火成岩根据石英含量多少.可进一步分成超基性、基性、中性与酸性四类。
()18.组成花岗岩的石英都不具自形特征.故它们都是非晶质体。
工程地质课后题答案

工程地质课后题答案第一篇地质学基础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构造如何划分?答:以地表为界,地球可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两者各有不停的圈层构造。
外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气体,厚度在几万km以上,但占大气总质量3/4的大气是集中在地表以上10km的高度范围以内。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大部分汇聚在海洋里,部分分布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一级地球表层的样式和土层的空隙中。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
地球的内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核位于深约2800km的古登堡面一下直到地心,主要由比较常见的贴、硅、镍溶解体组成。
地核和地壳之间称为地幔,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壳。
3.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答:(1)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及表面心态,一直都在进行演变和发展,促地壳演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地质作用和外地质作用。
内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及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地质作用包括风华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成岩作用。
5.如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答:地层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有四种。
第一,古生物法。
即利用分布时代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而地理分布广泛的化石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
第二,岩性对比法。
即将未知地质时代的地层特征与已知地质时代的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对比,用于确定地层时代。
第三,标志层法。
即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
第四,岩层接触关系。
即通过观察上下岩层之间的接触是整合、假整合还是不整合确定地层相对年代。
7.如何区别地层接触关系中的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接触?答:(1)整合是同一地区上下两套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是连续的,且产状一致,即在时间和空间深均无间断。
(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是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有一明显的沉积间断,但产状基本一致或一致。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实践意义):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2、研究岩石或建造在地壳中以及在整个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即阐明地壳以及地球的结构特征,阐明这些构造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规律;3、研究地球的历史;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5、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的特点:1、地质作用具有地区性特点,不同地点出现不同的现象;2、地质现象复杂;3、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
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地质现象;2、运用分析、试验手段;3、进行理论研究,“将今论古”及“以古论今、论未来”是地质学思维的两大方法论。
第二章矿物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同位素: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的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原子量,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称为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这一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速度,某一放射性元素衰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是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克/吨表示。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 通过( 高程和中间层)校正,将测点臵 于大地水准面上,然后与理论重力值比 较。
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 把测点因高出平均海平面而减小的重力 值(gh)(加到)实测值中, 称为自由空 气校正。 • 自由空气(高度)重力异常: 经自由空气 校正后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之差, 称 为自由空气重力异常(gF)
地球内部密度的确定——地震波
• 原理:地震波通过不同密度介质时的波 速不同,在越过两种不同介质时还会发 生折射现象。
经验公式:
ρ=0.27VP+1.07
VP—地震纵波
地震波的类型
• 纵波(P) 、横波(S)和面波(M)
地震发生后,设在 全球各地的地震台 站先后接收到地震 的纵波(P)、横 波(S)及沿地面 传来的面波(M)
弹性
刚 性 破 裂
塑性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受力—变形条件下, 可以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物性。
地球的弹、塑性表现方式
弹性表现: 固体潮; 地震波
塑性表现:
地球的形状——旋转椭球体;
岩石的褶皱变形
Hale Waihona Puke 弹性表现一:潮汐与固体潮
•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 周期性升降现象。
地核
地心
b.
减 小
内地核
地表的重力与纬度呈正比,与海拔 呈反比。 g = f M/R2 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重力与半径 和密度有关。(看M和R2谁占主导) 地心处的重力为零:g=4πRρf /3
G
二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地球的质量
若一头大象的质量以平均3t计,则地球的质量 =5.947×1021t,约等于2万亿兆头大象。
地质学基础-地球概况

(三)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称地核,半径为3480km的球体, 平均密度为10.83g/cm3; 一般认为物质成分主要为铁; 划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四)岩石圈
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
组成的,因而称岩石圈;
平均厚80km,大陆区厚60-150km,大洋区厚30-90km; 平均密度为3.25g/cm3;体积分数为3.72%,质量分数为2.19%。
二.地球的重力
地球上某处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地 心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垂直 地面分力)的合力。 地球表面的重力随纬度值的增大 而增大(赤道 978.0318cm/s2, 两极 983.2177cm/s2,g随海拔高 度的增高而减小)。
由于地面起伏和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差异 等原因使实测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 力异常(正、负异常)。
第一章 地球概况
本章共分四个部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3、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4、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极近似旋转椭球体 (自转所致,表明地球具有弹性) 二.地球不是严格的旋转椭球体 (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 三.地球形状的主要参数 赤道半径a 6378.140km 两极半径c 6356.755km 平均半径R 6371.004km 扁率(a-c)/a 1/298.253 表面积 510064472km2 体积 10832×108km3
生物的作用:产生氧气,促进化学循环。
第三节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压力 地球的磁性 地球内部的温度 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 算 出 地 球 的 质 量 为 5.9472×1024kg , 地 球 的 平均密度为5.516g/cm3。 砂、页、灰岩平均密度为 2.6g/cm3, 花 岗 岩 密 度 为 2.67g/cm3,玄武岩密度为 2.85g/cm3 , 因 而 推 论 , 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密度 应大于平均密度。 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 增大,且是不均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 为了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一个地区的 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除了搜集和研究前人资料 外,必须进行野外调查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 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六、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 室内实验也是进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野外 采集的各种样品,都要带回室内进行实验、分析和鉴 定,例如岩矿鉴定、岩石定量分析、化石鉴定、同位素 年龄测定等。为了生产的实际需要和探讨某些地质现象 的成因和发展规律,有时需要利用已知岩矿的各种参数 及物理、化学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虽然,这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是相对的,但其重要 性却日益增加。如目前可以制造出人工红宝石、石英、 金刚石等,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助于了解自然界矿物、 岩石、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在室内进行地质力学模 拟实验,也可以得出各种构造的形成条件和展布情况。
2 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互相制约的复杂性
地质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从微观的矿物到宏观的 地球以及宇宙,从矿物岩石等无机界的变化到各种生命 出现的演化,从常温常压环境到高温高压环境,从各种 变化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到生物化学过程,从地球本 身各个部分的物质能量转化到地球与外部空间的物质能 量转化等等,充满着各种矛盾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任何一种地质过程,都不可能是单一的物理过程和 化学过程,这说明地球演化的地质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过程。
19世纪是给地球写编年史的时期,研究地壳物质构 成的知识取得长足进步,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进一 步发展。地球科学考察深入到地下,并开始研究地球的 物理性质、地球的化学构成等。 20世纪天文学发现了其他星系的存在,而且星系之 间的相互远离打破了宇宙永恒的秩序。该阶段,德国科 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60年代又提出了“板 块构造理论”,80年代的“热点说”进一步完善了人类对 地球的认识。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将一个椭圆以它的短轴为轴旋 转而成的球体。地球因自转而变扁,这符合逻辑和事 实,但地球不是流体,所以旋转椭球体的光滑表面并不 完全和地球真实形状一致。地球表面有大陆和海洋,地 势有高有低,其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后来通过重力测 量采用“大地水准体”(Geoid)这个概念来代表地球的形 状,这是第三级近似。 1961年加加林首次环球飞 行之后,1969年人类才得以在 电视屏幕上目睹从月球上拍到 的地球照片。
地 质 作 用 的 分 类
2 地质学的分科: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如卫星、航天、 深钻技术、海洋物探、高温高压实验、电子显微镜、 计算机、遥感遥测、红外摄影、激光等新技术、新手 段的不断应用,地质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地质 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现代地质学已发展 成具有很多分支学科的学科体系: (1)物质组成—化学地质 矿物学;岩石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石学、 沉积岩石学);地石圈的结构、构造和运动(物质组成形 式):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3)地球历史: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岩相古 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 (4)地质学应用:资源与环境方面,包括地震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环境地质学; (5)技术方法:遥感地质学、电法勘探、磁法勘探、 重力勘探、同位素地质学; (6)探索性学科:宇宙地质学、深部地质学; 另外各种新兴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地质与数学、物 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日益相互渗透,如化学动力学、 构造岩石学、数学地质等。
莱伊尔认为地球上巨厚的地层、高大的山脉等,是 各种缓慢的为人所不察觉的地质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所 造的。这种理论被称为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
但是,莱伊尔只强调缓慢变化的一面,未见到突 变的一面;只谈量变,未谈质变;只认识古今的一致 性,未认识到古今还有差异性。过去不会和今天完全 一样,今天也不会是过去的重演,地球的历史绝不会 是简单的重复。 同时,目前许多人认为在地球的长期发展过程 中,不能排除曾经发生过若干次灾变或激变事件。例 如,大量陨石的撞击,地磁极的多次反转,地质历史 上多次冰川时期的出现等,无疑都会影响地球发展的 进程和各种平衡关系。
3 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地质学以地球为大课堂,以大自然为实验室,进行 野外调查研究,大量掌握实际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 纳,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并不断 修正补充和丰富已有的结论。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是在制造石器的过程 中,逐步掌握了一些岩石的特性,后来在铜器时代、铁 器时代,人类又在生产活动中逐步掌握了找矿的某些规 律。近代工矿业的发展,特别是相邻科学和现代技术的 进步,又推动了地质学的突飞猛进,不断形成新的理论。
稍早一点,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G. Cuvier, 1769~1832)认为地壳的变化和生物的发展,不是自然 界逐渐演化而成的,而是由于发生多次超越现在人类 认识范围和经验的短暂而猛烈的激变事件造成的。“灾 难—毁灭—再创造”,自然界按照这种过程,生物界不 断形成新属种,如此反复,变化不已。这种观点与均 变论正相反,被称为灾变论或激变论(Catastrophism)。 实际上,各种地质过程和地质现象的形成,既有 量变的作用,也有质变的结果。所以地质学研究既要 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3、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 研究地球的历史,重塑地质时代的古地理环境, 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著名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 Lyell Charles,1797—1875)在19世纪提出“以今证古”的研究 方法。他认为当前正在进行着的各种地质作用和方 式,和地质时期是一样的。例如,目前在海洋里沉积 的泥沙夹杂着螺蚌壳;在高山地层中发现螺蚌壳化 石,就可以判断这高山所在曾经是一片海洋,并可得 出结论,地表各处的山脉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莱伊 尔有一句名言:“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意思是 从现在的已知就可推求过去的未知,根据目前的地质 过程和方式就可推断过去的地质过程和方式,从而恢 复地质时代的历史。这种方法也叫做现实主义方法 (原则)。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质学概述
一、人类地球观的发展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人在地球上生存了几百万年,但只是最近才看到 完整的作为行星的地球。1519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 首次实现环球航行,人类行动证实了地球是圆球形的。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有人比喻为地球形状第一级 近似。1526年,麦哲伦环球旅行航线被标在地球仪上。 到18世纪末,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为极轴方向扁 缩的椭球,这是第二级近似。为了数学上计算方便, 人们用“旋转椭球体”这一几何形体来代表地球的形状。
3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地质学的萌芽 拉普拉斯把造物主从自力更生的宇宙中请了出 去,宇宙成了一架十全十美的机器。这段时间,赫顿 奠定了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史密斯发现了化 石的地层学价值;莱伊尔提出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 “均变论”的思想;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人们发 现地球有着自己漫长的演化历史。
二、地质学(Geology)的研究对象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 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顾名思义“地(地球)质(本质)学(研究)”—— 是研究地球本质的科学。 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 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故地质学 主要还是研究岩石圈(地壳和地幔的上部)本质的科 学。 因为岩石圈既是地球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的部分,同时也是容易直接观测和研究历史最久的部 分。
四、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分科
1、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geological process) :广义上指形成和 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 种自然作用。简单理解,是岩石圈的变化与运动。 分类:按作用力来自地球内部或外部,分为 内动力地质作用(endogeneous) 外动力地质作用(exogeneous)
地质学分科简表
五、地质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自形成的46亿年以来,地球曾发生过沧海桑田、翻天 覆地的重大变化,而其中任何一个变化和事件,任何一粒 矿物和一块岩石的形成和演化,都往往要经历数百万年甚 至数千万年的周期。对这些变化和事件,人们不能像研究 人类历史那样借助于文字和文物,也不能像研究物理那样 单纯依靠在实验室中做实验,而必须靠研究分析地球本身 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记录。 同时,地球具有巨大的空间,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深 度,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外界因素,因而有不同的发展 过程。海洋和大陆、大陆的各个部分、地球表层和深部, 都有其不同的发展过程。因此,既要研究它们的共性,更 要研究它们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才能全面、深入地找出地 球的发展规律。
(1)内动力地质作用(endogeneous ) : ①以内部热源为动力,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 ②类型:岩浆作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构造运动— 岩石圈整体变位:大陆漂移岩石圈运动;局部变形:褶 皱(Fd)、断层(Ft);变质作用(通过埋藏、热液、 区域增温等因素而使岩石发生变质);地震。 (2)外动力地质作用(exogeneous) : ①应力来源地外(如太阳能、日月引力能)并通过大气 圈、水圈、生物圈而引起。 ②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③结果:A塑造地形,如海岸、河谷、三角洲;B产生沉 积物—物质循环.
三、地质学的任务 地质学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担负着重大的使命。即 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1、资源 “资源”包括矿产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 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水资源; 2、环境 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地质学一方面要查明地震、 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沉降等自 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与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 斗争。另一方面要查明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农业生 产等方面的关系。如:地方病……
六、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 上,进行推理论证。推理的基本方法是演绎和归纳。 演绎是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例 如凡是岩石都是地壳发展历史的产物,花岗岩是一种岩 石,所以花岗岩是地壳发展历史的产物。 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例如 在高山上,发现成层的岩石,岩层中含有海生动物化 石,说明高山的前身是海洋,这里曾发生过海陆变化。 在地质学研究中,这两种推理方法都能用到,但归 纳法则是更基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