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导学案4.2
2020新教材物理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使之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的简单。在不说明参考系的情况下,通常应认为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参考系
的。
【活动】
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图中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P17 页问题与练习 3
2.下面关于质点的正确说法有( )
A.计算火车通过站台的时间可把火车看成质点
B.研究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可把运动员看成质点
C.蚂蚁很小,可把蚂蚁看成质点
3.(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就是绝对不动的物体
B.只有选好参考系以后,物体的运动才能确定
C.同一物体的运动,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 汽车看作质点?自转的地球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我们平常所说的楼房是静止的,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
4.如图 1 所示是体育摄影中“追拍法”的成功之作,摄影师眼中清晰的滑板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
运动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运动的美。请问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 )
高中物理导学案必修一

高中物理导学案必修一物理学啊,听起来就像是一门神秘的学问,其实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超级侦探”。
想想看,早上一起床,窗帘被风吹得“呼啦呼啦”,这就是物理在作祟啊。
风的力量,物体的运动,都是物理在背后默默支持的。
不信?咱们来聊聊高中物理必修一,带你轻松“翻越”这座知识的高山。
咱们得从运动开始。
想象一下,你骑着自行车,风在耳边呼啸而过,感觉是不是特别爽?但你知道吗,这一切都是物理在运作。
速度、加速度,还有那神秘的“牛顿三大定律”,简直像是在给你打“无形的GPS”,告诉你该怎么动,怎么停。
牛顿的第一条定律,哎,听上去挺复杂的,其实就是“懒惰法则”。
物体要么静止,要么就得在你想让它动的时候才会动。
是不是有点像你上课的时候,老师让你站起来,你才不情愿地动呢?再说说力吧,力的概念可真是五花八门。
你有过用力推门的经历吗?推不动的时候,那种“无奈”的感觉就像被卡住的手机,愁啊!这时候,你需要的是合适的力。
生活中处处都是力,拉力、重力,简直就像一场“无声的战争”。
想想你和朋友打羽毛球,挥拍的那一瞬间,力的传递就像一场炫酷的舞蹈,简直美极了!运动的方向也不容小觑。
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总会有“偏离路线”的时刻?别着急,这就是物理在给你上课。
运动方向的变化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的,得靠合力来“指引”。
如果你想在阳光下走直线,那得找到合适的力量方向,才能避免“误入歧途”,哈哈!咱们聊聊能量。
能量可是个“大人物”,从早到晚都在影响着你。
早上起床,吃早餐,肚子里的食物给你提供能量,这就是转化啊!物理课上提到的“能量守恒”,简单来说就是“吃饱了才有力气”!不然的话,光想着休息,什么都做不了,嘿嘿。
想象一下,滚下坡的球,越滚越快,这里面的能量转化真是神奇。
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真是像变魔术一样好玩!然后,咱们再来看看波动和声音。
你听过“好声音”吗?物理告诉我们,声音就是波动的结果。
想想你和朋友一起唱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形成动听的旋律。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导学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思路、推理过程和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了解其意义3.理想惯性,并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一些现象。
提示与建议在学习本节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和自我探究,在分析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时,主动剖析理想实验过程,参与气垫导轨实验时,也要从力和运动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实验的本质,然后分析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之处。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也要从力和运动的关系来展开分析、领悟。
通过惯性概念的学习,熟练解决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实际案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互动探究】自主学习1.历史回顾在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必须上,物体才能运动;,物体就要静止,即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1)伽利略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向上滚动时,它的速度,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是,实际上球滚动的越来越慢,伽利略认为是由于的缘故,他推断,若没有,球将永远滚下去。
(2)伽利略通过研究理想斜面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力不是的原因,而恰恰是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3)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将永远保持其_____________或,永远不会使自己运动,而保持在上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这种状态,该定律也叫做。
4.惯性(1)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或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
(2)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合作学习一、牛顿第一定律1.规律发现(1)探究:将一本书放在桌子上轻推一下,看看推力停止作用时书本是不是立刻停止运动?在书本的下面垫几支圆柱形铅笔,再轻推一下,看看推力停止作用时书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2)理想实验的魅力①伽利略的猜想是什么?②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伽利略是怎样设计的?③伽利略由此得出怎样的结论?2.规律理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该定律表明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所处的状态或;定律揭示了力的本质;力是使物体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物体获得的原因,而物体具有的速度并不与力直接相关。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_)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知道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3、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对同一个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学习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学习难点】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不同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的关系【学习流程】【自主先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2、物理学中的“质点”与几何学中的“点”有何区别?3、什么是运动的绝对性?什么是运动的相对性?【组内研学】讨论一:在研究下列问题时,加点的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地球..从上海到北京的运动时间、轮船在海..通过桥梁的时间、火车..的公转、地球..的自转、火车里的位置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
3、“质点”的物理意义:【交流促学】讨论:下列各种运动的物体中,在研究什么问题时能被视为质点?A.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B.运动中的人造地球卫星C.投出的篮球D.在海里行驶的轮船请说一说你的选择和你的理由?小结:⑴将实际物体看成“质点”是一种什么研究方法?⑵哪些情况下,可以将实际物体看作“质点”处理?【组内研学】●为什么要选择“参考系”?(阅读P10和插图1.1-3)讨论二:⑴书P11“问题与练习”第1题;⑵插图1.1- 4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1、定义:叫参考系。
2、你对参考系的理解:⑴⑵⑶⑷【交流促学】讨论三: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两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描述了哪两种运动情景?它们分别以什么为参考系?讨论四:P12问题与练习、第2题【组内研学】●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阅读P11)描述下列三种运动需要建立怎样的坐标系?①百米运动员在运动中的位置②冰场上花样运动员的位置③翱翔在蓝天上的飞机1、物理意义:2、基本分类:⑴⑵⑶3、坐标系的作图“三要素”:、、。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导学案(含答案)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习目标】1.认识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力和质量.2.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象.3.能根据图象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4.体会“控制变量法”对研究问题的意义.【重点难点】1.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思路、制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2.初步认识数据处理时变换坐标轴的技巧.3.初步了解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可测物理量”的实验方法.4.会对实验误差作初步分析.【知识链接】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物体____________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有关,还与物体____________有关.(2)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就____________;物体的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就____________.(3)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____不变,测量物体在____________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__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____________下的加速度.2.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1)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可以用刻度尺测量____________,并用秒表测量____________,由公式____________算出.也可以在运动物体上安装一条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____________来测量加速度.(2)在这个实验中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这是因为我们探究的是____________关系.3.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本探究实验中,我们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________,与质量成____________,然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____________图象和____________图象,都应是过原点的直线.【问题探究】当研究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参量之间的关系时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这个力应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合力?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什么要描绘a -m1图象,而不是a -m 图象? 1.控制变量法研究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要保持某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再保持另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研究和处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例如本实验中:控制m 不变,研究加速度a 与外力F 的关系;控制F 不变,研究加速度a 与质量m 的关系.2.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1)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这个力应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故探究时应设法使你测出的力就是该物体的合力.采用案例中的设计方案时,近似认为砝码和托盘的重力就是小车所受的合力,这就必须平衡掉小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具体方法是: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到一个适当的角度,使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使得连有纸带的小车在上面轻轻一推恰能匀速下滑为止.(2)利用所测得的数据在a -F 坐标上描点并连线,所连的直线应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两则,这样所描的直线可能不过原点,如图4-2-1所示.图4-2-1图(a )是由于平衡摩擦力时斜面倾角太小,未完全平衡摩擦力所致;图(b )是由于平衡摩擦力时斜面倾角太大,平衡摩擦力过度所致.特别提醒:平衡摩擦力时要使小车拖着纸带,使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并且使打点计时器处于工作状态,通过打下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判断是否已经平衡了摩擦力.3.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什么描绘a -m1图象,而不是描绘a -m 图象? 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质量m 越大,加速度越小.这可能是“a 与m 成反比”,但也可能是“a 与m 2成反比”,甚至可能是更复杂的关系.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检验是否“a 与m 成反比”.实际上“a 与m 成反比”就是“a 与m 1成正比”,如果以m 1为横坐标,加速度a 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a -m1图象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a 是不是与质量m 成反比.当然,检查a -m 图象是不是双曲线,也能判断它们之间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并不容易;而采用a -m 1图象,检查图线是不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就容易多了.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是实验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用到.4.实验中需注意的事项(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2)平衡摩擦力后,每次实验必须在满足小车和所加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的条件下进行.只有如此,砝码和托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3)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4)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点是错误数据,可舍去不予考虑.【典型例题】应用点一:数据处理例1:若测得某一物体m 一定时,a 与F 的关系的有关数据资料如下表. a /(m·s -2)1.98 4.06 5.95 8.12 F /N 1.002.003.004.00(1)根据表中数据,画出a -F 图象.(2)从图象可以判定:当m 一定时,a 与F 的关系为_________.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 与F 增加的倍数大致相等,可先假设a 与F 成正比,则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同时因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差,研究误差产生的原因,从而可减小误差,增大实验的准确性.连线时应使直线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大致分布在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的点应视为错误数据,不予考虑.因此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答案:(1)如图4-2-2所示图4-2-2(2)成正比关系误区警示:采用描点法画图象时应该用直线把描出的点连起来,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尽可能的均匀分布于直线两侧,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且离直线较远的点,误差很大,就是错误数据,可直接舍去,绝对不能连成折线.例2:若测得某一物体受力F 一定时,a 与M 的关系数据如下表所示:(1)根据表中所列数据,画出a -m 图象. (2)由a -m1关系可知,当F 一定时,a 与M 成__________关系. 解析:要画a 与m 1的图象,需要先求出对应的m1,其数据分别为:0.50 kg -1、0.67 kg -1、0.80 kg -1、1.00 kg -1.然后描点、连线,得到的图象如图4-2-3所示,由图象可知a 与m1成正比,即a 与M 成反比.答案:(1)a -m1图象如图4-2-3所示图4-2-3(2)反比点评: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有的同学作出了a-M图象如图4-2-4所示,并由此图象得出了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这是不可以的,如果图线是直线,我们可以直接得出加速度与质量的对应关系,但如果图线是曲线,我们就无法确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时可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处理.图4-2-4应用点二:实验误差分析例3:用图4-2-5(a)所示的装置是研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研究的对象是放在长木板上的小车,小车的质量为M,长木板是水平放置的.小车前端拴着细轻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砂桶.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的作用力F等于砂和桶的总重力mg.用改变砂的质量的办法来改变小车的作用力F,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的加速度a,得出若干组F和a的数据.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a-F图线.图4-2-5一学生作出图4-2-6(b)所示的图线,发现横轴上的截距OA较大,明显地超出了偶然误差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实验中没有进行下面的步骤,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细绳对小车的拉力F达到一定的数值前,小车仍静止,表示木板的摩擦力较大不能忽略,同时也表明该同学做实验时,没有给实验装置平衡摩擦力.答案:没有给实验装置平衡摩擦力点评:运用图象分析实验误差原因,是实验探究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课堂练习】1、某学生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 的资料如下表所示.F/N 0.20 0.30 0.40 0.50a/(m·s-2)0.10 0.21 0.29 0.40 (1)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4-2-6坐标系中作a-F图线.图4-2-6(2)图线在F轴上截距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上题中,如果此学生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的a-F图线如图4-2-7所示,则实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图4-2-73、.教材第76页问题【学后反思】。
高一物理必修一人教版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知识点拨】 1.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的优点 (1)用图象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是物理学上常用的一种非常重 要而有效的方法,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便于得出实验结
论。
(2)由图象法得到的规律具有统计性,在描绘实验图象时,可 以对一些不符合常规的数据进行修正,从而减小了实验误差,
避免了偶然性的错误数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来平衡摩擦力。 (2)在木板无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板,反复移动薄
木板的位置,直到小车不挂重物时能在木板上匀速运动为止。
判断方法是看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间隔是否均匀,若 打出的点间隔均匀,就说明小车做匀速运动了。
(3)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重物的质量还 是改变小车的质量,都不需重新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是指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 板、小盘、重物、夹子、细绳、低压交流电源、导线、天平
(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
四、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 和重物的质量分别 为m0、M0,并把数值
记录下来。
(2)按图将实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不系绳)。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无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薄木板,反 复移动其位置,直到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不挂重物的小车在 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
(3)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一些反比例关系的物理量时,往往将 其转化为正比例函数关系,通过图象直观地体现出来。
2.实验中误差来源分析 (1)质量的测量误差、纸带上点迹距离的测量误差 ,拉线或纸带
不与木板平行都会造成误差。
(2)不满足小盘及重物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会使a-F图
1 象或 a图象线性变差,造成误差。 m
物理必修一导学案教材

物理必修一导学案教材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应当能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1. 初识物理学1.1 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运动、力量和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是其他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
1.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运动的规律。
涵盖范围广泛,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
2. 物理学的重要性2.1 物理学的应用物理学的许多原理和方法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电器、通讯、交通工具等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原理。
2.2 物理学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物理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 基本物理量和单位3.1 基本物理量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等,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3.2 SI单位制世界上通用的国际单位制是国际单位制(SI单位制),包括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等。
4.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4.1 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4.2 力学力学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运动规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5. 物理学的实验方法5.1 观察法物理学实验的第一步是观察,通过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
5.2 实验法物理学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理论,实验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6. 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明白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各个领域的物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以上就是物理必修一的导学案教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为将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导学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知道质点的概念,理解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知道科学抽象是常用的研究方法。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理解其作用和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通过对坐标系的理解,会建立坐标系和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
【自主学习】一、物体和质点1.质点的概念:用来代替物体的的点叫质点。
2.质点是一种的物理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
3.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
4.同一物体能否看作质点是由决定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参考系1.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被选定的作为_______的其他物体。
2.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得出的运动结果可能会_______________;3.参考系可任意选取,但应以观测_________和描述运动_________为原则;没有特别说明时,通常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参考系。
三、坐标系1.为了_______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建立坐标系时,必须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描述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时,建立_____坐标系(一维坐标);描述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建立________坐标系(二维坐标);描述在空间运动的物体时,建立空间坐标系(三维坐标)。
4. 位置坐标的正负表示方向,数值表示位置距坐标原点的距离。
【典例精析】例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积很小的物体一定可以看成质点B.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C.体积很大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D.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E.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能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F.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我们所研究问题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例2.下列各种情况中,可以把研究对象(加点者)看作质点的是()A.研究小木块....从桥上通过的时间...的翻倒过程B.研究一列火车C.研究沿水平面运动的木箱的速度........D.研究马龙在决赛中发出的乒乓球例3.下列有关参考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考系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考系C.参考系可以不同,但对于同一个物体,运动的描述必须是相同的D.要研究某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定参考系例4.(多选)下列各对物体中,可以认为保持相对静止的是()A.在空中加油的加油机和受油机B.在稻田工作的联合收割机和卡车C.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各种车辆D.流水和随水漂流的小球例5. 一个小球从距地面4 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距地面1 m高处被接住.坐标原点定在抛出点正下方2 m处,向下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则小球的抛出点、落地点、接住点的位置坐标分别是()A.2 m,-2 m,-1 m B.-2 m,2 m,1 m C.4 m,0,1 m D.-4 m,0,-1 m 例6. 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点出发到达C点再返回B点静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学习目标细解考纲】
1.能独立设计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的探究方案。
2.会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并能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能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3.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
【知识梳理双基再现】
1.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________的物理量。
根据事实经验,加速度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
物体________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就越大。
加速度还与物体_______的大小有关,物体________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越大。
2.控制变量法:加速度a和质量m,受力F都有关系。
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________不变,测量物体在________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________,测量不同________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这种先控制一个参量不变,研究其余参量之间变化关系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小试身手轻松过关】
1.“在影响加速度的因素”的探究中发现()
A.同一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受到的合外力越大
B.同一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越大,受到的合外力越大
C.同一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率越小,受到的合外力越小
D.同一物体运动速度变化越快,受到的合外力越大
2.为了研究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应该采用的研究实验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B.假设法C.理想实验法D.图象法
3.一个由静止状态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由刻度尺测出__________和秒表测出_______,由公式___________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基础训练锋芒初显】
4.在探究实验中,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__,精度是___ ___mm,测量质量的工具是_________。
5.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往往用二者的关系图象表
示出来,该关系图象应选用(
)
A .a -m 图象
B .m-a 图象
C .m
a 1
-
图象 D .
a m
-1
图象 6.如果m
a 1
-
图象是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则说明( )
A .物体的加速度a 与质量m 成正比
B .物体的加速度a 与质量成反比
C .物体的质量m 与加速度a 成正比
D .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a 成反比
【举一反三 能力拓展】
7.某同学在探究加速度a 与力F 和加速度a 与物体质量M 的关系时,测出了表1、表2两组数据,请在图甲、乙两个坐标上分别作出a-F 和a 1
-图线。
表1
表2
甲
乙
【名师小结 感悟反思】
1.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实验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方法,当研究对象有两个以上的参量发生牵连变化时,我们设法控制某些参量使之不变,而研究其中两个参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的方法。
2.加速度与办质量的关系。
(1)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2)作用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