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第5 期南京大学学报
南大导师一览表

导师姓名包兆会专业名称文艺学职称副教授博导/硕导硕导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美学,庄学研究,文化研究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当代文学变体与形式创新研究[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包兆会,男,1972年生,浙江临海人。
文学学士(浙江师范大学,1995),文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1998),文学博士(南京大学,2001)。
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研究,尤其庄学研究。
[编辑本段]研究成果【论著】《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我动我眩晕:流行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古代文学理论教程》,李壮鹰、李春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5万字《大众文化导论》,王一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万字《大学美学》,王一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即出)【发表主要论文】1、《学科通约与学术失序——对八十年代前期美学中的“科学热”的反思》,《文学评论丛刊》(第2卷第2期,2000年3月);2、《庄子美学的泛“自然”倾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3、《重新认识“网络文学”——兼评“网络文学出版热”》,《书与人》(2001年第3期);4、《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型》,《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5、《速度对“看”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6、《速度对视觉经验的挑战和影响》,《文学前沿》(2002年第5期);7、《学科研究中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8、《后现代景观下的“速度”》,《读书》2002年第9期;9、《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启蒙的困境》,《文艺争鸣》2002年第5期;10、《论庄子“象说”》,《文学评论》2002年青年学者专号;11、《修正与挑战——关于网络文学的“互动性”》(《文艺报》2003年2月11号);12、《〈庄子〉的神秘主义》,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0辑,2003年1月;13、《从现象学的视域看庄子一文的朦胧和晦涩》,《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14、《〈丰乳肥臀〉中的生命意识》,载《人文杂志》(马来西亚),2003年3月号。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_狂人日记_新论

2001年第4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4,2001第38卷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Vol.38 (总142期)(Philosophy,Hu mani ties and Social Sciences)General, 142 五四!文学研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狂人日记∃新论刘%俊(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摘%要: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深刻性,在于立人!主张的提出,而立人!的根本,则在于从思维层面重铸新人∀∀∀这一过程无疑是艰难的,曲折的,对此,鲁迅有着清醒的自觉。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思想的深刻性,是借助于独特的艺术技巧得以实现的。
具体而言,其艺术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两种人物系列的精心设置、两种写作手法的精思妙用、两种语言!形态的着意并存。
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深刻思想;艺术技巧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278(2001)04-0037-08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到了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论∃中,对自己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早期创作有这样一个评价: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对于鲁迅的这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具有现代意义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白话小说,它的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虽然鲁迅自己把#狂人日记∃的主题概括为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但事实上,这篇小说所内蕴的表现的深切!,远不止这一点,它的忧愤深广!,涵盖的其实是鲁迅早期对国民性!的总体认识,以及他对改造这种国民性!所提出的自己的方案∀∀∀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显示出了他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要想说明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表现的深切!的真正内涵,就必须联系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历史的比较中,突显出鲁迅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金沙江东流的研究

第37卷 第3期2001年5月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J OU RNAL OF NANJ IN G UN IV ERSIT Y(NA TU RAL SCIENCES)Vol.37,No.3May,2001金沙江东流的研究Ξ杨达源,李徐生(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摘 要: 根据金沙江各河段与断裂构造的关系以及该地区中新生代沉积分布的变化,初步推断金沙江上段本是顺断裂构造向南流入滇西盆地的,金沙江下段的三段近南北向河段,也是顺不同的断裂构造平行向南的河流.金沙江的贯通和东流,缘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及其后来的川西高原与滇西高原的强烈隆升,导致川江的溯源侵蚀、河流袭夺和金沙江河水的顺势东进.关键词: 隆升运动,河流袭夺,金沙江,贯通中图分类号: P512.31金沙江古称绳水、沪水,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全长2308km,流域面积为50.0×104km2,较大的支流有硕多图河、水洛河、雅砻江、龙川江、普渡河、牛栏江、横江等.金沙江上段奔流在川、藏边境沙鲁里山和宁静山间,到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附近急向北转,深切高原,水流湍急,形成著名的虎跳峡,金沙江下段呈W形曲折向东流去,W曲折的3个南端点分别位于石鼓、金江街和龙街附近,3个北端点位在三江口、三堆子、新市镇附近(图1).金沙江上段从楚玛尔河河口到石鼓附近,基本上沿藏北的玛尔盖茶卡Ο金沙江大断裂带[1]延伸;金沙江下段则横截康滇地轴南北向构造带.关于金沙江在石鼓附近突然北转东流以及下段W曲折的成因,过去60多年来许多学者之间曾有过争论[2~6].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新的认识.1 金沙江上段原来是向西南流向滇西盆地的金沙江自巴塘河口往下到石鼓附近长约970km,两岸出露蛇绿(混杂)岩、中酸性岩浆岩、钙碱性火山岩和古生界碳酸盐岩.金沙江上段西侧的芒康山系(宁静山系,山峰海拔5534m、5752m),与东侧的沙鲁里山系(山峰海拔6168m、6204m、4902m等)均十分高峻.另外,在区内山间盆地和谷地中,曾充填厚层的第三系,现在多呈侵蚀残丘出露于沟谷洼地之间.金沙江谷坡坡度35°~45°,少数达60°~70°,有些地方河谷中有两级古宽谷的谷底平台,如在日免-绒顶河段上下,在海拔2500~2600m与3000m左右有二级古宽谷平台.平台高程以下,一般有3~4级阶地,在地里孔-邓柯之间有4级堆积阶地和3级基座阶地,在日免-绒顶附近河谷中,有1级堆积阶地和5级基座阶地,在奔子栏-伏龙桥河段有2级堆积阶地和6级基座阶地[5].有些地方的阶地堆积物中发现了中更新世脊椎动物化石[7].石鼓附近有比高2、4、7m的河漫滩,和比高7、10、25、50m的4级阶地[5].在古金沙江上段,河谷中有厚层第三纪堆积,后期又侵蚀切割第三系.追踪古金沙江上Ξ收稿日期:2000-05-301 金沙江水系略图Fig.1 The w ater system of the Jinsha River段的出路,在云南高原的红河断裂与程海断裂以西的滇西地区,第三系发育比较齐全[8].在兰坪至思茅地带,分布着古新统云龙组含石膏和岩盐的红色碎屑岩,厚230~4200m ,与下垫的白垩系和上覆的下中始新统呈整合接触.下中始新统果朗组为不含石膏和盐卤的红色碎屑岩,在云龙城西厚1300m 左右.在该地带零星分布的上始新统丽江组,是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相沉积,厚100~1593m 不等,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在兰坪-金顶之间及剑川的老君山和马平关等地,有渐新统老君山组红色、紫红色和灰紫色长石石英砂岩和砾岩,厚2000m 以上,与上、下地层不整合接触.中新统双河组是含煤的沼泽相沉积,它分布在许多孤立的盆地中.上新统三营组为杂色砾岩和砂岩夹煤层,沉积厚度自北向南减薄,剑川城西的剑川组为碎屑沉积、火山碎屑岩夹火山角砾岩,厚200~272m.滇西地区的第四系却分布在高山深谷或断陷盆地之中,在大理附近砂砾堆积为主,夹褐煤,厚210m 左右.另外在山地边缘有厚层的巨砾扇形堆积,部分断陷盆地中以湖相沉积为主.然而,如果顺金沙江向东追踪到金沙江下段及四川盆地,长江河谷都深嵌在基岩之中,沿程几乎没有第三系分布.因此,金沙江上段在中生代末-第三纪为顺金沙江大断裂带发育的河湖洼地,汇水流向滇西盆地,多次构造运动[9]曾使滇西盆地时而以侵蚀为主,时而以发育厚层堆积为主.第三纪末第四纪初,金沙江上段以强烈深切为主,嵌入断陷盆地之中,局部形成河湖相碎屑堆积.2 金沙江下段W 曲折的衔接自石鼓以下至新市镇附近金沙江下段长约1305km ,多个拐折点把这段金沙江分成了5个近直线河段,即石鼓-三江口段、三江口-金江街段、金江街-三堆子段、三堆子-龙街段、龙街-蒙姑-牛栏江-新市镇段.金沙江下段W 拐折的每个端点,均有支流直入・813・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第37卷金沙江.如三江口北岸支流水洛河(240km ),金江街右岸支流答旦江(达旦河),三堆子北岸支流雅砻江,龙街南岸支流龙川江(260.9km ),蒙姑右岸支流小江(240km ),牛栏江右岸支流牛栏江(423km ),另外还有茂麓右岸支流普渡河(379km ),巧家附近右岸支流以礼河(121km )与左岸支流黑水河,乌衣附近左岸支流西溪河(148km ),以及石鼓以下虎跳峡上口左岸支流硕多图河(140km )及其与之相对的南岸的洪文村-剑川古河谷等(图1).金沙江下段的两岸支流,大多数是顺断裂发育的.如硕多图河顺中甸-剑湖断陷构造发育,水洛河顺南北向断裂带发育,答旦河顺程海-宾川-元江断裂发育,雅砻江上游顺安宁河断陷谷地发育,龙川江顺磨盘山-绿汁江断裂发育,普渡河顺普渡河-昆明西山断陷带发育,小江顺小江断裂发育,黑水河顺西昌-黑水河断裂发育.这些断裂构造或断陷构造皆近南北走向,它们不仅控制了金沙江下段两岸支流直入金沙江,而且与金沙江下段W 拐折中的近南北向河段相吻合.金沙江下段近南北向河段受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并在长期流水侵蚀作用下均已发育为较宽的成型河段或深切加宽的再生河谷段.顺程海-宾川-元江断裂带发育的三江口-金江街河段,向下游方向河谷与江面明显展宽,阶地级数也随之增多,同时谷缘高度不断降低,随着干流的深切而支流也不断溯源侵蚀.中江街附近的三级阶地比高分别为15~20m 、40~60m 、160~180m ,有钙质胶结的含金砾石层[5].顺安宁河断陷谷地与磨盘山-绿汁江断裂发育的三堆子-龙街河段,在黎溪附近的金沙江水面以上760~600m 左右,谷宽达近千米,两岸为宽阔的倾斜平台,平台边缘还有冲积的红土砾石层(残余厚度3~4m ),而现代河谷之谷坡则比较陡峭(一般坡度在45°以上),支流沟口已嵌入冲积锥,局部发育阶地.顺黑水河-小江断裂发育的蒙姑-巧家河段,其江面、滩地和几级阶地均很宽阔(有的逾千米).金沙江下段南侧的支流河谷,也位在断陷盆地中,断陷盆地内有巨厚的新第三系下更新统碎屑堆积.如洪文村到剑川的谷地,也是沿断陷构造发育的成形河谷[3].洪文村-剑川河谷北端海拔2390m ,剑川附近降为海拔2180m ,该断陷构造与中甸的硕多图河断陷构造是连续的.在洪文村(白汉场)盆地-九河盆地-剑川盆地中有白垩系至老第三系(老君山组)的红色碎屑沉积,以及新第三系(双河组与三营组、剑川组)和第四系的河湖沉积,总厚逾千米.在金江街-花坪盆地-滨州盆地-祥云盆地中有厚层第四系.在龙街-元谋盆地-龙川江谷地中有白垩系、上新统小河组或龙川组的含砾砂粘土河湖相沉积,厚百米左右;下更新统元谋组的河湖相沉积,厚度670m.元谋盆地-龙川江第六级阶地元谋组之上的砾石层厚薄不均,顶面海拔1340~1130m ,似乎与上述黎溪的高位砾石堆积(海拔1860m )相当.在龙街附近的宽谷盆地中,中晚更新统的龙街组厚70m 左右,下部30m 为夹碎石块的砂砾石层,上部40m 左右为细颗粒沉积.龙川江似乎是至中更新世才改为汇入长江的.沿普渡河-西山断陷带,在昆明盆地中的上新统与第四系厚度600m 左右,其中下更新统就有340m 左右,最厚1100m ,沿小江断裂在昆明盆地中的上新统-第四系厚度501m ,其中上新统、下更新统厚160m 与203m ,上新统-第四系最厚可达800m [10].因此,普渡河与小江可能原来都是向南流汇入昆明盆地的.沿黑水河断裂发育的长江北岸支流黑水河,可能本是沿小江断裂发育的古小江的上游.另外,上述的近南北向河段之间的金沙江段均呈溯源深切的峡谷.如石鼓-三江口之间的虎跳峡,该段峡谷长12km ,落差170m ,在水面以上200m 内都是80°~90°的陡直岩壁,但壁顶存在三级倾斜平台,其比高分别为200~260m 、500m 与700m 左右.・913・ 第3期杨达源,李徐生:金沙江东流的研究最高平台有钙质胶结泥沙与巨砾的混杂堆积.再往下游的大具坝宽谷,有比高60m 的堆积阶地,和比高95m 、130m 的两级基座阶地、比高230m 、330m 的基岩平台.再向下到如南卡附近,也有比高200~240m 、300~320m 的基座阶地,在附近还有比高800m 的剥蚀面.在大具坝与如南卡之间,金沙江两岸还有高出江水面1200~1500m 的悬谷,其谷宽400~500m [5].从大具坝附近海拔3000m 左右的悬谷、虎跳峡上海拔2500m 左右剥蚀平台,到洪文村-剑川古宽谷2390~2180m ,呈向南不断递降之势,表明该地高位谷地在被金沙江横截图2 金沙江贯通之前的古水系略图Fig.2 The paleo Οw ater system of the JinshaRiver before it w as linked up 之前曾是向南流的,现在该河段是反向河.虎跳峡中170m 的落差与其直立的陡壁(海拔2150m 左右),那是后来溯源深切的结果.在石鼓附近,溯源深切已达500m 左右[6].自金江街附近向下到三堆子以上,金沙江是顺晚三叠系红色岩层的褶皱轴及其断层带发育的,其下段在丙南渡至那拉河之间,金沙江深切于砂岩、砾岩、花岗岩中,峡谷深邃,悬崖重重,也具有强烈再生深切的特点.又如在龙街以下于早谷田至忠武山的河段,长约12km ,比高1500m左右,也是典型的深切峡谷.此外,在巧家以下至大田坝河段,峡谷长约50km ,河床坡度大、险滩多,其中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险滩水位落差达10~15m 等,这些都反映了跌水深切侵蚀的特点.因此,金沙江下段W 曲折的形成,其中的虎跳峡河段,本是向南流入洪文村-剑川的古宽谷.它与硕多图河同是洪文村-剑川古宽谷的上游支流,后来洪文村-三江口河段成为向北流到三江口的反向溯源深切河段;金江街-三堆子河段,与龙街-忠武山河段,蒙姑-巧家-大田坝河段都是相类似的反向溯源深切河段.(图2)3 川西与云南高原的抬升和金沙江的东流四川盆地水系的发育,可追溯到晚三叠世川东鄂西地区脱离海洋环境发育陆相堆积的时候.当时,从晚三叠统到白垩系虽然都是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但逐步向西退覆,最晚的白垩系嘉定群或城墙群,仅在四川盆地北西边缘的通江、阆中、剑阁、绵阳、雅安等地成片分布.在滇西的侏罗-白垩系通称滇西红层,它主要分布于兰坪、永平、普洱、江城等地,为总厚达6000m 的砂岩页岩并夹多层海相的红盆沉积.加上上述关于滇西盆地中的第三系-下更新统的分布,可见,从白垩纪-第三系-早更新世的侵蚀和堆积是从四川盆地向南向滇西方向逐步退覆的.・023・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第37卷在四川盆地西侧或川西高原的东南边部,分布着上新统昔格达组几百米厚的河湖相沉积.泸定大渡河西岸,顶面已被抬升到海拔2230m 的高程,据古地磁测试,它形成于4.20~2.60MaBP [11].汉源一带昔格达组海拔约1050m ,古地磁年代测试3.28~1.78MaBP [10].类似的现象还见于石棉以西的萨岗等地.这说明川西高原的东南边缘在上新世时期是地势比较低的沉积物的汇聚地带,但进入第四纪后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而强烈掀斜抬升.目前,川西高原已高出四川盆地地面1500~300m 以上,估算其相对上升速率为0.2~0.7mm/a.滇西各盆地普遍发育巨厚的第三系,其中上新统(三营组)为河湖相沉积,最大厚度达1330m [5],在剑川附近称剑川组,在元谋盆地称小河组或龙川组.在昆明盆地的几个钻孔中,古生界之上的上新统埋深390m 以下,层厚百米左右[10].然而,云南高原中西部第四系分布则局限于狭窄断陷盆地内与深切谷地之中,所以滇西高原是第四纪以来才急剧隆升的.J.S.K innaind 曾把云南西侧地带称为西藏地台与华南地台之间的褶皱系[12].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云南中甸发掘出土1000多件动物化石,其中有云南马、鹿、羊、牛、豪猪、犀牛、鬣狗等的牙齿、下颌骨、腿骨等,表明该地当时是森林草原,相比之下该地现在已是高山草甸,所以估计该地是在近100万年以来才强烈隆起的①.估算滇西高原近百万年来的上升速率大约为2mm/a.川西及云南高原的强烈隆升,在其高度达到最大降水高度以前,该地区的降水会大幅度增加.估计滇北在隆升到海拔2000m 左右的时候年降水量曾达到1500mm 以上.它大大增加了地表径流与河流水量,成为河流变迁的条件[13].但现在滇北已超过最大降水高度,年降水量比滇南少600~1000mm 之多.4 讨 论关于长江金沙江段东流的几点认识:(1)顺金沙江上段到滇西盆地,在金沙江大断裂带中第三纪曾是断断续续的河湖洼地,水流总体流向滇西盆地发育厚层堆积,因多次构造运动而在第三纪中出现多个不整合面,直到第四纪,由于青藏高原隆升而金沙江上段强烈深切,发育金沙江上段的深切河谷.(2)金沙江下段中近南北向河段,如三江口-金江街河段、三堆子-龙街河段,以及西溪河口-巧家河段,本是顺断裂构造发育的向南流的几条河流,后来被相继袭夺而形成金沙江下段的W 曲折;金沙江下段中的近南北向河段是先成河,而其间的北东向河段的上游段和蒙姑-巧家河段是反向河.(3)金沙江贯通并东流的原因,是继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之后,川西高原与滇西高原的强烈隆升.早更新世晚期云南高原上升,且其上升速率超过了盆地中流水的深切速率,导致金沙江上段及金沙江下段的多条南北河段向下游方向的泄水不畅,甚至阻塞;金沙江下段康滇地轴构造带在隆升到达最大降水高度之前,降水增多,导致该地区河流水量大增并垂向深切加剧.在上述情况下,一方面若干支流的溯源深切,袭夺南北向河流,另一方面,南北向河流的原出流河道被阻塞而改为向袭夺河出流;两者的结合就形成金沙江下段各河段相继贯通,并强烈深切.・123・ 第3期杨达源,李徐生:金沙江东流的研究①新华日报.云南迪庆发现百万年前动物化石群,第2版,1998.5.24.参 考 文 献[1] 程裕淇.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2] Barbour G B.Thephysiographic history of the Y angtze.地质专报(甲种),1935.第14号.[3] 苏良赫,云南之夺河流现象.地学集刊,1943,1(2).[4] 任美锷.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河谷地貌与河流袭夺问题.地理学报,1959,25(3):135~155.[5] 沈玉昌.长江上游河谷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91~113.[6] 曾昭璇.金沙江袭夺地形探讨.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3(2):44~48.[7] 陈万勇,宗冠福,徐钦琦.横断山脉中、北段几个新生代地层剖面的初步观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著.青藏高原研究(横断山考察专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6~94.[8] 江能人,李代芸.滇西地层分区.李云通.中国的第三系.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79~85.[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第四纪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10~130.[10] 阎庆桐,白声贵.昆明盆地的新生界.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五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52~267.[11] 蒋复初,吴锡浩,肖华国等.四川泸定昔格达组时代及其新构造意义.地质学报,1999,73(1):1~6.[12] J.S.K innaind.Ⅱ大理-漾濞地区的地质.段诚忠.苍山植物科学考察.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5~7.[13] 林仲秋.“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袭夺”理论的正确性必须进一步探讨.地理学报,1989,44(2):253~256.Study on the E ast w ard Flow of the Jinsha RiverY ang Dayuan ,L i X usheng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 ,Nan 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Jinsha River range from the mouth of the Batang River in Qinhai Province to Shigu in Yunnan Province ,and are about 970km long.It developed along the structural belf of the Jinsha River great rift ,and was the lake and river de pression in Tertiary.The confluence flowed into the western Yun 2nan Basin.In Tertiary System of the western Yunnan Basin ,there were several planes of unconformity formed by tectogenesis.Today ’s upper reaches of Jinsha River is the dee ply downcutting riverbe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trong uplift of the southeastern Tibet Plateau in Quaternary.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Jinsha River range from Shigu of Yunnan Province to Xinshi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are about 1305km long ,It is shaped as “W ”composed of five straight river reaches.Among them ,2river reaches ,namely reach of Sanjiangkou to Jinjinangjie and reach of Sanduizi to Longjie ,are antecedent valleys de 2veloping along fault zones.Originally ,they flowed southward into faulted basins res pectively ,and were captured and linked up later on.The other 3reaches ,namely reach of Shigu to Sanjiangkou ,reach of Jinjiangjie to San 2duizi ,and Menggu to Qiaojia ,are capturing rivers and reversed vivers ,which link u p several south -north direc 2tion reaches.The cause for the river ca pture was the strong uplift of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0.2~0.7mm/a )and Yunnan Plateau (2.0mm/a ).On the one hand ,it made a block to the flowing southward of the Jinsha Riv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u plift of land and increase of rainfall (before reaching a maximum of prcipitative height )resulted in headward erosion ,river ca pture and flowing eastward of the Jinsha River conveniently.The linkage of the Jinsha River occurred in the end of Early Pleistocene approximately.K ey w ords : uplift ,river capture ,the Jinsha River ,linkage・223・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第37卷。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简介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简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南京大学新闻专修科,后因遇国家暂时困难而停办。
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南京大学新闻专业。
1992年10月正式建系,2003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首任院长为方延明教授,著名新闻教育家方汉奇教授应聘出任名誉院长。
我现建有新闻学系、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广告与传播学系三个系;拥有一个中心(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四个研究所(国际传媒研究所、大众传播研究所、新闻研究所和政府新闻研究所)。
教授9人,副教授17人。
新闻学系1994年以来,先后与新华社江苏分社、南方日报社、羊城晚报社和本省的新华报业集团、南京报业集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建立了稳固的联系,建成了10多个实习基地。
新闻系的本科毕业生保持着良好的就业率,许多毕业生就职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报业集团、新民文汇报业集团、江苏广电集团、新华报业集团等全国性重要媒体,并且业绩斐然。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于2003年第一次招生,该专业还设有传播学硕士点,培养传播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的高级研究人才。
本系拥有设施较为完善的实验室:150M2电视演播厅1个,广播电视实验室1个,记录片工作室1个,网络传播研究中心1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1个。
为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传播学系还聘请中国各大媒体的多位资深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举办"传播学学术沙龙"和"网络传播学系列讲座",经常开设各种类型的辅导课程和讲座课程。
广告与传播学系已经拥有一支自己的年轻但较为成熟的师资队伍。
2001年起,广告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现有在校学生150名。
经过多年探索,本专业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广告人才培养的教学设备和手段,致力于培养广告业专业创意、企划类复合人才、广告管理部门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以及媒介广告部门的创作及业务类专业人才。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周 娟, 侯兴华, 朱月萍 (1) 18
、 , {
第 2期
带非线性 N u n 边值 的热方程的爆破 ( ema n 英文) LR C os — rs d积的 Mack 定理 ( e she 英文) 弱群缠绕结构与弱 H p 群 ( 代数 ( of 余) 英文) 交换 环上上三角矩 阵的乘法 自同构 ( 英文) B nc a ah空间中非 Lpci i i h z n一般半群的非线性遍历定理 ( s ta 英文)
Th it n e o ro i o uto s o a s o i e e ta ly Eq a i n y Es i tn e Ex s e c fPe i d c S l i n fa Cl s fD f r n i lDea u to s b t ma i g
Mal n e s v Id x… . .… ..… . . . ..… . ..… … . e gR n o … . .. … … … .. . .. Ch n o g& XuZ o g ig() h n bn 8
Dig na o s d Pr du t v rW e k Ho fAle r n erS m ii p iiy a o lCr se o cso e a — p g b a a d Th i e sm l t s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eg u n u hn a go& Wa g h a hn (6 Q n un o g 1) S
G l b lHo o o p i m n h it n e o o u i n o ro i a l r u be n e v tv o a me m r h s a d t e Ex s e c fS l to s f r Pe i d c l Pe t r d Co s r a i e y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补充参考书目:1.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张光直、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陈星灿:《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5.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7.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二、疑古学派是怎么回事情,谈谈你对疑古学派的理解。
1.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补充参考书目:1.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田旭东:《﹤古史辨﹥及疑古学派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文史哲编辑部:《“疑古”与“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廖明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原道》第5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5.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尤其是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三、如何理解夏商周文明的关系?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程志理教授简介

程志理教授简介1962年4月生人,1984年7月大学毕业,同年8月分配到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至今。
现任《体育与科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编审,南京大学兼职教授,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和南京体育学院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客座教授,沈阳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科学基地兼职教授。
中国科技期刊“优秀青年编辑奖”获得者。
主编“教育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唯一的一本《奥林匹克文化教程》,江苏省“三三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一、专著:Ⅰ独立完成的1、《奥林匹克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亚运16天》(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Ⅱ合著的1、《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2、《体育哲学基础》(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年再版)3、《奥运会长镜头——巴塞罗那大决战展望》(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Ⅲ参写的1、《体育科学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当代体育新学科》(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西方智慧通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大学体育理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参写)5、《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参写)Ⅷ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奥林匹克文化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二、课题报告:1、《近10年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现状的数量学分析》(江苏省体育科技基金课题,主持)2、《国外体育现代化发展给我们的的启迪》(国家体委委管课题,参加)3、《江苏省体育人才资源发展预测及竞技体育突破途径课题》(江苏省科委软学科课题,第二主持)4、《学生体育效果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及个体评价标准的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第二主持)5、《建设小康社会与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加)6、《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江苏省体育科技基金课题,主持,2006年结题)7、《中等城市体育俱乐部服务质量体系研究》(江苏省体育科技基金课题,主持,在研)三、学术与科研活动:12次论文入选国际学术会议;57次论文入选全国一级学术会议。
南京大学文学院导师介绍

研究生导师介绍文艺学(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赵宪章男,1951年生,山东莘县人,文学硕士(南京大学1987)。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主要成果:1.《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2.《中国艺术理性》,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3.《西方形式美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文艺美学方法问题》,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主要研究方向:1. 文艺美学2. 文学理论周宪男,1954年生于南京,江苏金坛人。
文学学士(南京师范大学1982),哲学硕士(北京大学1988),文学博士(南京大学1998)。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果:1.《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4.《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主要研究方向:1.文学理论2.美学3.文化研究胡有清男,1949年生,江苏南京人。
文学硕士(南京大学1984),文学博士(南京大学1996)。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果:1.《文艺学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系列论文),《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等刊物发表。
3.《文科理论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主要研究方向:1. 文艺学基础理论2. 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想研究男,1957年生,江苏无锡人。
哲学学士(武汉大学1982),文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1988),文学博士(山东大学1991)。
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果:1.《审美幻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2.《马克思主义现代美学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 《美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 《审美意识形态》,(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主要研究方向:1.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2.审美人类学女,1953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 年第5 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5, 2001第38 卷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Vol.38(总143 期) (Philosoph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143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从丛(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210093) 作者简介:从丛(1964 -), 女, 天津市人,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摘要: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主人公“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是前苏联和我国莎学界长期流行的传统观点, 近年来虽有某些学者(包括本文作者)挑战, 在我国学界仍居主导地位。
在进一步澄清“人文主义”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把握莎剧本原语境, 可以清晰地表明:哈姆莱特既非文艺复兴时期狭义人文主义者, 亦非广义人文主义者或“蒙田式”人文主义者, 因而传统观点应予彻底否定。
该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学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哈姆莱特;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戏剧文本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1)05-0070 -102000 年初, 我国教育部在新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 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第一次明确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
其中,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 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著作惟一入选作品, 从而使之成为我国年轻一代汲取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
然而, 在大纲公布后陆续出版的导读读物中, 绝大多数仍采用前苏联和我国学界传统观点:“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并以此作为解读该剧的基本指针。
笔者曾在十余年前发表《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一文[ 1] (以下简称“《并非》”), 对该观点进行了系统反驳。
经多年来进一步研讨与思考, 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我国特定的学术背景和历史文化语境下, 如果这种传统观点的主导状况不能彻底扭转, 会严重扭曲人们对《哈姆莱特》这部人文主义名作及其所体现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
基于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谨撰此“再论”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的观点(以下简称“传统观点”), 来自前苏联莎学的奠基人斯米尔诺夫、莫罗佐夫和他们的学生阿尼克斯特。
特别是后者作为“苏联最负盛名的莎学专家”, 其撰写的《论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一文(1954 年)成为苏联《哈》评经典之作。
该文不仅论证“哈姆莱特是个人文主义者, 他所生活的世界很像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 而且断言:“哈姆莱特的形象是一个艺术的概括, 他典型地体现了先进的人们, 这些先进的人们为了把人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 热烈地寻求途径和方法”, “哈姆莱特事实上是位战士, 是一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中的一员战士”。
他不能找到“改造世界的现实途径”及其身上的其他弱点, 乃是“由于时代条件所局限”。
[ 2] 该文中译文于1956 年作为“文艺理论译丛”之一出版, 在我国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我国《哈》评真正奠基之作, 则是卞之琳先生1956 年发表的6 万字长文《论〈哈姆雷特〉》(引语中专名从原译, 下同)。
如学界所公认, 该文无论从学术深度和研究广度上都超过了阿尼克斯特的文章, 但作者完全接受了阿尼克斯特的基本观点, 并进一步强化了关于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战士”的论证。
卞先生认为, 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简直可以说是莎士比亚自己的灵魂, `时代的灵魂' ”, 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非常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先进人物, 为了人类的美好理想, 与人民利益相一致的, 反抗社会罪恶的斗争精神, 斗争里显示出的人道的光辉”。
[ 3] (P69, P93)这个结论, 构成了国内《哈》评长期的主导观念与基调。
众所周知, 在莎士比亚戏剧评论400 多年发展历程中, 《哈姆莱特》是被评论最多的剧本, 其主人公是被评论最多的人物形象。
形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学界始终存在着“崇哈派”与“否哈派”之争。
可以用“光谱”的比喻贴切形容五光十色的当代《哈》评现状:从视哈姆莱特为“道德完美的楷模”的极端崇哈派, 到视之为“十恶不赦的野心家和刽子手”的极端否哈派, 形成了“连续分布的彩色光谱”。
[ 4] [ 5] [ 6] 由是观之, 前苏联和我国学界的传统观点, 就是一种接近光谱一端的特殊崇哈派。
其特殊性不仅体现在试图把唯物史观特别是阶级分析理论运用于戏剧批评的诉求, 而且体现在其“独尊”地位。
在西方批评界, 崇哈派和否哈派之争不仅出现在崇莎派和否莎派之间(19 世纪以来, 崇莎派批评一直占主导地位), 而且更多地产生于崇莎派内部。
有些把《哈姆莱特》列为古往今来最伟大悲剧的学者, 对其主人公形象在道德层面并不抱有好感, 甚至归入戏剧艺术长廊中“恶人”形象之列。
而在“先进的人文主义者”光环遮蔽下, 前苏联和我国学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听不到否哈派之声。
传统观点及其多种变体表达(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形象”“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等), 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和高等学校几部重要的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和英国文学史教材, 确立了其在我国学界“权威”、“主导”甚至“定论”的地位。
国内学界最先对传统观点提出公开质疑的是陶冶我先生。
他在1984 年发表的《“哈姆雷特想要改造现实”说辨惑》一文中, 集中反驳了阿尼克斯特提出的把哈姆莱特“重整乾坤”引申为“改造现实”的说法, 从原剧文本出发论证了“重整乾坤”就是为父复仇、夺回王位, 从而抽掉了传统观点的一块重要基石。
该文虽然仍承认该剧所预设的“快乐王子”时期的哈姆莱特“曾经”是人文主义者, 但认为就剧中“忧郁王子”而言, 其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已历经精神危机而幻灭, 因而该剧主人公决非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 7]对传统观点的另一次有力挑战, 是叶舒宪先生在1985 年发表的《从哈姆雷特的延宕看莎士比亚思想中的封建意识》一文。
文中对全剧所体现的哈姆莱特头脑中旧的封建意识、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教观念, 进行了精细而有说服力的分析。
但是, 由于受阿尼克斯特等人把哈姆莱特和剧作家本人捆在一起评论的影响, 该文把哈姆莱特言行中表现出的浓厚封建意识直接归诸莎士比亚本人, 以至得出莎士比亚并不是文艺复兴“巨人”的结论。
[ 8] 1986 年, 高万隆先生发表《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一文, 旗帜鲜明地对题目所提问题给予了否定回答。
全文从“重整乾坤”问题、哈姆莱特的封建意识、哈姆莱特的人生观、哈姆莱特的爱情、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偏激及其自我否定性格等方面, 对传统观点的各种论据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驳斥, 并中肯地指出:“那种先从`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 这一既定概念出发, 而后从剧本中找根据的批评, 只能图解、割裂甚至歪曲原作中的艺术形象。
”[ 9] 即使在今天看来, 除了把哈姆莱特的宗教观念作为否定其为人文主义者之论据等问题值得商榷外, 该文的批驳仍是强有力的。
笔者在1989 年发表的《并非》一文, 在追求全面而系统地驳倒传统观点的同时, 也力图得出一些正面的建树性成果, 以体现传统观点的匡正所可能具有的理论价值。
特别是对于莎学史上长期聚讼纷纭的哈姆莱特延宕复仇行动之原因的问题, 该文给出了一种新颖解答:一个封建王子比较完整的封建宗法宗教观念在现实面前的两难冲突, 是其延宕行为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次要或副线原因是其作为一位封建王子的野心与其受挫失意心里的冲突。
后者在结构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借鉴了心理学派运用“俄底浦斯情结”所作的心里分析, 同时又能在剧本原文中找到充分的根据。
①此外, 该文还就讨论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元方法论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论证了如下基本观点:“我们说哈姆莱特不是人文主义者, 并不意味着否定莎士比亚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 也不意味着否定《哈姆莱特》一剧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
”以上各篇文章的发表已充分显示出在我国学界对传统观点予以匡正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遗憾的是, 它们均未能引起学界广泛重视与研讨, 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尽管挑战传统观点的文章仍有少量出现, 但我国90 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高校教材、研究专著和重要工具书, 几乎仍是传统观点的一统天下。
②同时, 传统观点的负面作用也有许多新的显现。
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推动这种状况的改变。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史专家E·加林曾在60 年代初指出:“`人文主义' 这个词由于滥用、乱用和误用, 只要听见它, 就已使人感到难以忍受。
”[ 10] (P2)这是就西方学界的情况而言②1992 年几乎同时推出且影响广泛的三部大型莎学工具书《莎士比亚辞典》(朱雯、张君川主编)、《莎士比亚辞典》(孙家主编)、《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亢西民主编), 均明确坚持传统观点。
近年推出的文学艺术类综合工具书, 除笔者执笔“哈姆莱特”词条的《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文学艺术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之外, 仍普遍采用传统观点。
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在李赋宁先生主编的新版《欧洲文学史》中, 由辜正坤先生执笔的“莎士比亚”一节, 在转述传统观点的基本内容之后, 已明确指出“哈姆莱特有较浓厚的与人文主义精神相违背的情绪, 如厌世情绪、宿命感、封建等级观念等”, 尽管书中仍坚持《哈》剧“实际上是16 、17 世纪之交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甚至说国王克劳迪斯“更像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第265 页)。
何其莘先生的新著《英国戏剧史》(译林出版社1999 年版)中, 对传统观点未予提及, 并认为“可以比较确切地说, 莎士比亚并不赞同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的(复仇)举动”(见该书第110 页)。
笔者认为, 这预示了在我国学界彻底转变传统观点主导地位的可能性。
笔者亦曾运用这种心理结构分析方法对哈姆莱特和关汉卿塑造的悲剧形象窦娥进行了比较分析, 参见拙文《相映生辉的悲剧性格塑造———〈哈姆莱特〉和〈窦娥冤〉比较研究新论》,《国外文学》1997 年第3 期。
的。
前苏联和我国学界的情况有所不同, 但“人文主义”概念的澄清, 亦应作为我们讨论传统观点正确与否的前提条件。
①从以往讨论情况看, 人们对该概念使用中的多层面差异,并未给予足够的注意。
比如, 有些学者把反宗教、反王权都归到人文主义名下, 这显然是与历史实际不符的。
经过多年思考和研究, 笔者认为, “人文主义”的语义应作如下广狭之分。
“广义人文主义”的基本要素是:1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 .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普适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