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王国玮

合集下载

中药养生需辨证

中药养生需辨证

国医荟萃保健医苑祖国医学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手段,为人类战胜疾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医学的伟大宝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医养生,而中药养生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谈起中药养生,人们会想到战国时期我国医学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汤液醪醴论》专篇,是酒类治病、养生的最早记载之一。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一部中药经典,书中共收录365种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以扶正、补益为主,多属摄生、保健的药物,下品药为攻邪治病药。

不难看出,古人对养生防病非常重视。

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医学理论的不断提高,祖国医学中采用中药养生、延缓衰老的理论更加成熟,如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颁发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全书共五十四卷,收集850种中药,而有养生强身作用的就有235种之多。

可以看出,中药养生已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清代,对于中药养生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阐述。

乾隆皇帝活了89岁,属高寿皇帝中的一个,究其原因,与他注意养生、经常服用补益增寿之药有很大关系,如经常服用龟龄集、秘授固本仙方等。

但是,近年来,许多人把中药养生当成常态,只要听说什么好,也不辨证拿来就用,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增强体质,反而产生了不良反应。

曾经见到一位女性患者,求治月经淋漓不净,一来就半个月,量还很多,并且还伴有头昏、眼花、乏力等。

问起病史才知道,原来她听说红花活血化瘀,能去脸上的黄褐斑,于是就自己买来每天煮水喝,过了一段时间出现月经不调、一来就半个月,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了。

中医认为,红花的功效主要是活血通经,用于血瘀经闭、痛经、腹中包块等证,对祛斑有一定疗效,但要配伍其他药使用。

如果用法不当,会造成经血不止或心脑血管意外,孕妇可导致流产。

由此看来,任何中药养生都需要辨证论治,因人而异。

还有日常有人用双花代茶饮,来预防感冒、咽炎,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但脾胃虚弱者不宜常用。

中医体质辩识

中医体质辩识

中医体质辩识【序号1】中医体质辩识——探索中医药传统智慧的钥匙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健康和养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备受关注和研究。

中医体质作为中医药独有的理论体系之一,对于人们的个体化养生和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中医体质的辩识问题却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出发,对中医体质的辩识进行细致探讨,以期为读者展现中医药在养生健康领域的传统智慧。

【序号2】中医体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医体质是中医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基于中医学的独特观点和理念,通过判断个体的体质特征,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从而为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指导。

中医体质的辨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同时结合观察病人的体形、面色、声音、体温和脉搏等指标。

这一理论体系旨在维护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达到身体健康的最佳状态。

【序号3】中医体质的分类和特征从中医体质的角度来看,中医将人体的体质分为多种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等。

每种体质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体质倾向。

以平和质为例,其特点为体形匀称,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等。

而气虚质则易疲乏无力,容易出现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体质的分类和特征不仅涉及体质本身,也与个体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为人们养生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序号4】中医体质辩识的方法与工具中医体质的辨识是通过观察、询问和判断等方法进行的。

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指标,结合病人的主观感受和症状,来确定其体质类型。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了便利,如基因检测和生化指标检测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医体质辨识的准确性,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序号5】中医体质与养生保健中医体质辨识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还可以指导养生保健。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师可以制订相应的养生计划和饮食调理方案。

对于气虚质的人来说,应注重调理脾胃,增加运动量,适度进补;而对于阳虚质的人来说,应避免过度劳累,多注意保暖等。

养生健康知识

养生健康知识

王国玮介绍说,从五味来看,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能胜酸,故秋天要减辛味以平肝气,增酸味以助肝气,防肺气太过胜肝,而致肝气郁结。

秋季饮食要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菜等辛味之品,多食些酸味果蔬,如山楂、柠檬、柚子、杨桃、芒果、葡萄、苹果等。

还有蜂蜜、芝麻、杏仁、银耳、菠菜、豆浆等,有补脾胃、养肺防燥、润肠通便的作用。

从养生来讲,健康人士在秋季精神调养就是保持精神上的安宁,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静想收获的喜悦,保持心神稳定,收神敛气。

要经常晒太阳,让阳光给你温暖,当情绪不好时要注意通过运动等主动去排解,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王国玮介绍,笑能促进体内器官健康,尤其对肺部特别有益。

笑时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

可以消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

轻松微笑时,发自肺腑的微笑,可使肺气布散全身,使面部、胸部及四肢肌群得到充分放松。

另外,肺气下布还可使肝气平和,从而保持情绪稳定。

开怀大笑时,生发肺气,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废气,加快血液循环,能达到心肺气血调和之目的。

王国玮提醒秋季应更重视补水。

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

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

要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当然也可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

原理是肺“开窍于鼻”,通过吸入水蒸汽可以使肺
脏得到水的滋养。

方法很简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可。

老年脂肪肝患者如何护肝——专访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

老年脂肪肝患者如何护肝——专访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

卜疏 = l I 【 f : 。 其 中包 括 胆 汁 的 代 谢、
支 持脾 胃的消化 作用和情 志 。 ① 由于肝 主管 胆 汁代 谢 ,因此 肝病 患者 会 出现黄 疸 ,包括 阴黄 和阳黄 。 ② 现代 医学 的脾 和 中医学 的脾 有 区 别,现
代 医学 的脾 是造 血 器官,参与 机体 免疫 功 能 ; 而
能 。 王 院长 介 绍 说 ,中医和 西 医在 认 识 肝 脏 功

即肝有 储藏 血 和 调 节血
量 的 作用。据 黄 帝 内经记 载 ,肝 主 藏 血 ,人 卧
则血 归于肝。意 思是 , 在平 卧时, 血液 回到肝脏 , 人在 站 立 活 动 时,肝脏 的血 液 会流 到 全 身各 部
当先实脾 ” ,就 是说 肝病 肯 定要影 响到 脾 ,因而
在 患 肝病 时 ,要 注 意 脾 的 养护 ,防止 肝 病影 响
脾 的 功能 ,即治 未病 ,这样 可以减 少并发症 。
和 指 甲可 以判 断 肝 的 状 态 。 王院 长 曾因工作 劳 累造 成 结 膜 下 出血 ,通 过 辨 证 了解 到是 由于 肝
神方面的需求较高,情绪波动较大,以及遇事
性 损 伤 ,而是 因为人 们 对情 志 方 面 疏导 的需 求 量 增大 , 中医中 “ 肝 郁气滞 ”症状 见于很 多疾 病 ,
尤其以女性 多见。肝脏相当于人体的 “ 交管局” , 负责道路通畅,人体道路如果通畅就不会生病,
当气 血 瘀 阻 时,疾 病 就 会发 生 。 由于女 性 对 精 王 院 长 指 出, 脂肪 肝 的 病 因 有饮 酒 过 度 、 脂肪 摄 入 量过 高 、运 动 不足 等 三方 面原 因。随 着 人们生 活 水平 的 提 高,饮食 结 构发 生了变 化 ,

湖北饮食养生汇20220718汇总笔记

湖北饮食养生汇20220718汇总笔记

湖北饮食养生汇20220718汇总笔记2022年7月18日湖北卫视饮食养生汇节目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王国玮。

主题是《夏食苦瓜正当时》。

主要介绍心火最常见症状,夏天运动注意事项,苦瓜的饮食禁忌,苦瓜的功效,苦瓜鱿鱼的制作方法等相关内容,榆中新时空饮食养生汇栏目提供视频全集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节目要点汇总笔记)。

王xx: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

心火最常见症状:心烦意乱、口舌生疮。

保持良好心态对控制和预防心火很重要。

夏天人体出汗多,代谢旺盛,应多吃含水量高的蔬菜和水果。

夏天运动不宜过于剧烈,适宜游泳、瑜伽、太极等。

苦瓜性味苦寒,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多吃。

苦瓜能消暑除热,明目解毒,尤其适宜夏季食用。

吃肉太多,体质偏湿热的人吃苦瓜能促进消化。

苦瓜泡茶能祛火除热。

眼睛上火可以吃点苦瓜,有明目功效。

苦瓜熬水擦拭身体有清热、止痒、祛痱的功效,但3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苦瓜性味苦寒,可以帮助清除体内多余油脂。

冬瓜和薏米都适宜在夏天食用,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生病会提高人体的免疫抵抗力。

预防接种是一种代替人体生病的过程。

家长不偏食是孩子的最好榜样。

均衡营养师痣食物种类丰富,而非贵贱。

尽量让孩子接触外界,适应环境。

第一种就是预防接种;
第二种是均衡营养;
第三种,环境中的细菌也是提高后天免疫力的,能过环境中少量的,连续不断地刺激,使免疫系统逐渐成熟。

疫苗针对的都是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注射疫苗建议大腿外侧。

中医专家解读 穴位养生的门道

中医专家解读 穴位养生的门道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专家解读穴位养生的门道中医专家解读穴位养生的门道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养生的各种方法越来越受欢迎,其中穴位养生悄然兴起。

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利用好穴位养生呢?对此。

著名中医养生专家、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谈道:穴位养生同样有讲究。

比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取穴方法各异,坚持时间长短不一样,效果也就不同。

其实对于不是中医大夫的百姓而言。

穴位养生只是作为平时保健或辅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而已。

取准穴位是穴位养生基础王国玮指出:近年来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基本都有养生的栏目,应该说中华五千年中医养生智慧在今天又一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欢与认可。

但是,要想掌握养生的要领,还真的要下一番功夫。

一般来说,电视、书本上面的穴位图都是给懂医学知识的人看的,如果不是学医的人,只是通过这种观察就在自己身体上取穴,容易找不准,就是学中医的,如果长期没做针灸医生,取穴也不一定准。

所以,取准穴位是穴位养生的基础。

1/ 5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位置,寻找穴位位置的方法称为取穴方法,穴位养生疗效的好坏与取穴准确与否密切相关。

临床上,一般有三种取穴方法:1 人体体表标志取穴法。

就是依据人体表面特征部位作为标志,用来选取穴位的方法,如五官、毛发、脐窝、骨骼突起及孔隙、肌肉隆起等。

2 骨度分寸法。

可谓是最精确的取穴方法,就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

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作十二寸,也就是把这段距离划成十二个等分,取穴就以这为标准。

3 手指同身寸法。

这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标准来取穴的定位方法。

有中指同身寸,以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

黄帝内经中的体质辨识与养生保健

黄帝内经中的体质辨识与养生保健

黄帝内经中的体质辨识与养生保健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其中,体质辨识与养生保健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养生保健的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体质,并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

一、体质辨识的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四种体质辨识的方法,分别是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1. 望诊:通过观察人体外貌特征,如面色、舌苔、目光等,来判断体质。

例如,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的人,属于气质旺盛的体质;而面色苍白、目光无神的人,则属于气血不足的体质。

2. 闻诊:通过听取人体发出的声音,如声音洪亮、语言流利的人,属于气质旺盛的体质;而声音低沉、语言吞吞吐吐的人,则属于气血不足的体质。

3. 问诊:通过询问人体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等,来判断体质。

例如,喜欢吃辛辣食物、容易上火的人,属于阳虚体质;而喜欢吃清淡食物、容易感到寒冷的人,则属于阴虚体质。

4. 切诊:通过触摸人体的脉搏,来判断体质。

例如,脉搏弦细、有力的人,属于气质旺盛的体质;而脉搏弱缓、无力的人,则属于气血不足的体质。

通过以上四种方法,可以初步判断自己的体质类型,为后续的养生保健提供依据。

二、养生保健的原则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养生保健的原则主要包括调养心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 调养心态:心态平和、积极向上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黄帝内经中提到,“喜怒不形于色,志意不存乎外”,即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舒畅,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2. 合理饮食: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合理搭配饮食。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葱、羊肉等;阴虚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滋阴食物,如绿豆、百合、糯米等。

3.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例如,气虚体质的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血虚体质的人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体质辨识健康养生之1

中医体质辨识健康养生之1

中医体质辨识健康养生之道
“美年健康”中西医结合健康体检,集中医体质辨识、调养处方和西医检查、风险预警两种不同的体检方式,两大优势合为一体,实行有效的个性化健康管理。

它能使您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帮助您尽量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体质决定健康,是“治未病”的基础和依据。

中医体质辨识的意义在于根据中医的辨证观、整体观、因人制宜等基础理论,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规律,逐渐培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套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养生习惯,让您轻松进入健康殿堂。

体质辨识适应人群:
1.有病治病,无病养生。

体质辨识应该说对每个人都适合,尤其是长期工作压力大、感觉身体不适又查不出实质问题的人士更为适合。

2.30-50岁之间的中年人群。

这年龄段人群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发的阶段,对体质进行及时的调整。

3.各种慢性疾病人群。

及时体质辨识可以避免多种西药的不良反应,维护健康。

体质辨识两种方式:
1.专家辨识,由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并根据辨识和诊治结果,制定出全方位的个性化养生调理或治疗处方。

2.问卷辨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编的“中医体质辨识软件系统”,对受检者填写的“体质辨识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出具含有养生调理方案的体质辨识报告,再请中医医师结合受检者的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国玮中医体质概念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它具有遗传性、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

中医体质概念中医体质的概念,一方面体现了体质形成的基础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两个基本要素。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

机体内环境的统一体现在人的形体结构、脏腑功能与精神意识相关,即中医“形神合一”的生命观。

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是指生命个体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性特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即人与社会统一,人与自然统一。

为什么要了解体质•了解体质可以分析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体质不同,发病倾向也不同。

•了解体质可以指导就业。

知道自己的体质对工作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了解体质可以指导养生保健。

认识了自己的体质,对于好发的疾病可以早做预防,推迟或彻底消除疾病的发生。

中医体质九分法体质不仅表现为个体差异性,而且具有群类趋同性。

研究体质分类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于改善体质偏颇、防病治病、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中国人体不同的特征,将人群体质分为九种基本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平和质•定义:强健壮实的体质状态,表现为体态适中,精力充沛的状态。

•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

•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味觉良好,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好,二便正常。

平和质•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常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平和质•调养方式: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冷热食物适度。

平时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强度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

气虚质•定义:由于先天不足,以说话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成因:先天体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

如家族成员多数较弱、怀孕时父母体弱、早产、人工喂养不当、偏食、挑食等。

气虚质•体质特征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

常见表现:平常说话语音低怯,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

面色偏黄或晄白,目光少神,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容易头晕,记忆力减退,大便不成形,或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

气虚质•发病倾向:平常体质虚弱,容易感冒,抗病能力弱,患病后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调养方式•饮食调理:常用的补气的食物:小米、粳米、糯米、莜麦、扁豆、菜花、胡萝卜、香茹、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鸡肉、鸡蛋等。

这些食物都有很好的健脾益气作用。

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气虚质•药物调理:常用的补气药物:人参、黄芪、西洋参、太子参、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灵芝、大枣等。

平时也可适当服用一些有补气功效的中成药。

如:补中益气丸。

•运动及自我调理:根据自己的体能,可选用一些传统的健身方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

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长久憋气。

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

推荐食疗• 1.小米山药粥•原料:小米100g、山药50g。

•做法:将小米洗净,山药洗净刮皮切成丁,加水同煮粥。

•功效:补益心肾、健脾和胃。

•适应人群:气虚质、脾肾两虚,出现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时有汗出,产后乳少等症。

推荐食疗• 2.黄芪汽锅鸡块•原料:黄芪15g、鸡一只、葱、姜、蒜、盐适量。

•做法:将黄芪洗净后,用纱布包好待用;把净膛鸡切块,用开水焯一下去血沫,捞出后放入汽锅内,然后将黄芪、葱姜蒜盐放入,大火烧开后改文火焖三个小时,直到肉烂为止,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适应人群:气虚质、心脾两虚,出现少气懒言、气短无力、食少腹泻、久病体虚等症。

阳虚质•定义: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先天不足,或病后阳亏。

如家族成员均有虚寒表现,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平素偏嗜寒凉,损伤阳气,或久病阳亏,或年老阳衰等。

阳虚质•体质特征形体特征:多形体白胖,肌肉不壮。

常见表现:四季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

面色柔白,目周晦暗,口唇色淡,毛发易落,大便溏稀,小便清长。

阳虚质•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发病多为因寒所造成的病证。

如易腹泻以凌晨水泻为主、下肢浮肿、阳痿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

阳虚质•调养方式•饮食调理常用补阳的食物可选用羊肉、牛肉、猪肚、刀豆、核桃、栗子、茴香等,这些食物偏温热,可补五脏,尤其有补肾强壮的作用,可强壮体质。

在饮食习惯上,要注意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阳虚质•药物调理常用中药,可选用鹿茸、海狗肾、冬虫夏草、肉苁蓉、补骨脂、杜仲、菟丝子、沙苑子、怀牛膝、芡实、覆盆子、仙茅、仙灵脾、丁香等。

肾阳虚者,中成药可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全鹿丸等,脾阳虚弱,可选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脾肾两虚者可选用济生肾气丸等。

阳虚质·运动及自我调理:阳虚之体,适应寒暑变化的能力较差,在严冬,应避寒就温,采取相应的一些保健措施。

在春夏季节,借自然界阳气培补阳气,亦可坚持做空气浴或日光浴等。

宜住坐北朝南房子,不要贪凉而室外露宿或在温差变化大的房子中睡眠,以免受风寒而患病。

•在运动方面,因体力较弱,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或经常灸足三里,多与别人交谈,平时多听一些激扬、高亢、豪迈的音乐。

推荐食疗• 1.当归生姜羊肉汤•原料: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黄酒食盐各适量。

•做法:当归、生姜冲洗干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

羊肉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

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黄酒、食盐,旺火烧沸后去浮沫,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

食用时捡去当归和生姜。

•功效:温中补血、祛寒止痛。

•适应人群:阳虚质、产后血虚,腹中冷痛,寒疝腹中痛,以及虚劳不足等症。

推荐食疗• 2.太子参鞭打猴头菇•原料:太子参30g,牛鞭250g,猴头菇200g青红椒各20g,盐、味精、水淀粉、料酒、葱、姜各适量,高汤。

•做法:将太子参洗净,用开水泡好,牛鞭发好后,切成寸段,打上梳子花刀,将猴头蘑放入碗内加盐、料酒、味精放入蒸笼内蒸20分钟,然后扣在盘内,青红椒切成棱形片,锅上油,约六成熟时,加入太子参、牛鞭、青红椒、盐、味精翻炒几下,上明油出勺,倒在猴头蘑周围即成。

做菜肴佐餐。

•功效:补肾壮阳。

•适应人群:阳虚质、肾阳虚,出现早衰、阳痿等症。

阴虚质•定义: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失血,纵欲耗精,积劳伤阴。

如家族成员形体多偏瘦,怀孕时父母体弱,年长受孕,早产,或曾患出血性疾病等。

•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形瘦长。

阴虚质•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平常容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眼睛干涩视物昏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

如外感发热很容易出现热盛伤阴的症状,如口干、鼻干、呼其发热。

阴虚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平素不耐热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

•调养方式•饮食调养: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瘦猪肉、鸭肉、龟、鳖、绿豆、冬瓜、芝麻、百合等。

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葱、蒜、葵花子等性温燥烈的食物。

•药物调养:多吃甘凉滋润的中药,如生地、枸杞、沙参、百合、女贞子等。

常见的中成药是六味地黄丸。

阴虚质•运动及自我调理:阴虚者,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

尤其要注意“秋冬养阴”的原则调养,居住环境宜安静,选择坐南朝北的房子。

其运动锻炼应重点调养肝肾之功,如可经常打太极拳、八段锦、保健功。

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

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

宜节制房事。

推荐食疗• 1.玉竹锅塌豆腐•原料:豆腐250g,玉竹30g,葱、姜、蒜、味精、食盐、蛋清、淀粉、油适量。

•做法:将豆腐切成1.5cm见方块,上浆挂糊备用,玉竹洗净,浸泡3~4小时,水开后煮15分钟,取汁备用;锅烧热后把豆腐炸成焦黄色捞出,沥去油,锅内留少许底油,加入调味品和豆腐同炒,然后放入药汁,勾芡即可。

佐餐食用。

•功效: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适应证:阴虚质、阴液亏虚出现口干口渴、面色潮红等症。

推荐食疗•2.百合鸡子黄汤•原料:百合7枚,鸡子黄1枚,白糖适量。

•做法:百合脱瓣,清水浸泡一宿,待白沫出,去其水。

放入锅中,加清水,旺火烧沸后再改用小火煮约半个小时,然后加入鸡子黄搅匀,再沸,调以白糖(或冰糖)进食。

•功效:滋阴润肺,清心安神。

•适应人群:阴虚质出现神情不宁,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睡,欲行不能行,欲食不能食,似寒无寒,似热无热,口苦、尿黄等症。

痰湿质•定义: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先天遗传,或后天过食肥甘。

•体质特征:形体特征: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黏,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平素舌体胖大。

痰湿质•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豁达,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糖尿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病证。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痰湿质•调养方式:饮食清淡为原则,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

可多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

药物调养:多吃健脾利湿的药物,如:山药、薏米、大枣、马齿苋、芡实等。

运动及自我调理: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

衣着应透气散湿,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

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推荐食疗•1、珍珠薏米丸子•原料:瘦猪肉200g,薏米150g,盐,味精,蛋清,淀粉,白糖,油适量。

•做法:将猪肉剁成馅,做成直径2cm大小的丸子备用,将薏米洗净,备用的丸子裹上生薏米,放在笼屉或蒸锅内蒸10-15分钟,然后取出丸子,放调味品勾芡即可。

•功效:健脾化湿,降脂轻身。

•适应人群:痰湿质、脾虚湿盛,食少腹泻,四肢无力,头重如裹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