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世界生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生长与变化2. 物质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简单机械电的奥秘3. 地球与宇宙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宇宙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方法,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能力,认识简单机械和电的奥秘。

3.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与宇宙环境,了解水循环、天气气候及宇宙探索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物质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环境。

2. 教学重点:生物特征、简单机械、电的奥秘、水循环、天气气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实验报告、科普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引入生物的特征与分类。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通过天气预报,引入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

通过天文观测活动,引入宇宙探索。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举例说明。

讲解物质性质与变化,通过实验演示。

讲解简单机械原理,结合实际应用。

讲解电的奥秘,进行电路实验。

讲解水循环、天气气候,分析实例。

讲解宇宙探索,展示天文观测成果。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练习。

学生进行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实验操作。

学生制作简单机械模型。

学生设计电路图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析天气气候数据。

学生观测星空并记录。

4.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 简单机械4. 电的奥秘5. 地球上的水6. 天气与气候7. 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练习题。

物质性质与变化实验报告。

简单机械设计作业。

电的奥秘实验报告。

地球上的水、天气气候观察日记。

宇宙探索观后感。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讲解。

小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声音产生的条件;2. 掌握音的高低、响亮程度和长短是声音的基本特征;3.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提高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声音产生的条件;2. 音的高低、响亮程度和长短是声音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2. 录制好的不同音高、响亮程度和长短的声音片段;3. 不同物体的声音实验材料;4. 学生课前已阅读相应的教材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放一段音乐或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5分钟)(1)设计实验:准备杯子、刀子、水、钉子等多种物体,学生一一敲击这些物体后,观察并记录下他们所发出的声音。

(2)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

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 辨别高低音(20分钟)(1)教师演示:教师准备不同音高的声音片段,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辨别音的高低。

(2)学生实践: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录制不同音高的声音片段,然后交换听,试图区分高低音。

(3)总结和讨论:学生交流实践结果和体会,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音的高低是声音的基本特征。

4. 辨别响亮程度(20分钟)(1)教师演示:教师播放不同响亮程度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辨别声音的响亮程度。

(2)学生实践: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模仿和演示不同响亮程度的声音,然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声音的响亮程度。

(3)总结和讨论:学生交流实践结果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响亮程度是声音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5. 辨别音的长短(20分钟)(1)教师演示:教师播放不同长短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辨别声音的长短。

(2)学生实践: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模仿和演示不同长短的声音,然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声音的长短。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声音与听觉2. 光与视觉3. 电与磁4. 生命之源5. 植物的生长6. 动物的行为详细内容如下:1. 声音与听觉: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听觉的形成与保护。

2.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视觉的形成与保护。

3. 电与磁:简单电路、磁铁的性质、电与磁的关系。

4. 生命之源:生物的特征、分类、生长发育。

5.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结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

6.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运动、繁殖、适应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声音、光、电、磁、生物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自然界中相关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与听觉、光与视觉、电与磁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电路元件、磁铁、生物标本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演示声音传播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讲解光与视觉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光的传播方式。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例如:讲解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6.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突出教学主题,简洁明了。

2. 内容:列出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相关概念和原理。

3. 图表:展示实验过程、数据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传播实例,并分析其传播原理。

(2)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并解释原因。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种子发芽等。

课时:4课时内容:植物生长的过程、植物繁殖的方式、种子发芽的实验等。

2.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与进化》: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证据。

课时:4课时内容:动物的运动、感觉、保护色、进化原因和证据等。

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课时:4课时内容:地球的结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太阳系等。

4.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课时:4课时内容: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地球运动、能量转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简单机械原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及对环境的适应。

2. 第2章《动物的行为》:探讨动物的行为分类、适应性及影响因素。

3. 第3章《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的结构、地形地貌以及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4. 第4章《电与磁》:学习电与磁的基本原理、现象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地球与宇宙、电与磁的基本知识,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电与磁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探究方法的应用,科学思维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磁铁、电路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简洁,体现教学内容。

2. 内容:条理清晰,突出重点、难点,图文并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调查身边动物的行为,分析其适应性。

(3)绘制地球仪,标注重要地形地貌。

(4)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解释其工作原理。

2. 答案:提供详细答案,指导学生正确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培养科学素养。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3. 地球与宇宙4. 电路与电能详细内容如下: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学习生物的分类、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探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来源、转换和利用。

3. 地球与宇宙:认识地球的结构、地貌,了解宇宙的组成、恒星与行星。

4. 电路与电能:学习电路的组成、原理,电能的产生、传输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的分类、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来源、转换和利用。

(3)认识地球的结构、地貌,了解宇宙的组成、恒星与行星。

(4)掌握电路的组成、原理,电能的产生、传输与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学会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2)运用科学思维,学会提出问题、假设、验证、解决问题。

(3)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3)认识科学对生活、社会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2)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

(3)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4)电路的原理与应用。

2. 教学重点:(1)生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2)物质的性质、变化与能量的转换。

(3)地球的结构、地貌及宇宙的组成。

(4)电路的组成、原理及电能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生物标本、模型。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3)地球仪、天文望远镜。

(4)电路元件: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等。

2. 学具:(1)笔记本、文具。

(2)实验报告单。

(3)学习卡片、挂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a. 生物的分类、特征。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自然界的多样性1.1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2 植物的分类和特征1.3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 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和作用2.2 力的测量和单位2.3 力的合成与分解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力的合成与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力的概念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模型等。

2.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报告、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和力的概念,进行实例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力的测量和生物分类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植物分类: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动物分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2. 力的概念和作用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植物和三种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 答案:植物分类: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动物分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力的作用: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物分类和力的概念的理解,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和力的知识,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选择;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和答案的详细程度;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包括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等。

2.第二章《电路的连接与控制》:涵盖电路的基本元件、电路的连接方式、简单的电路控制等。

3.第三章《磁铁与电磁》:涉及磁铁的性质、磁铁的相互作用、电磁现象等。

4.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征等。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爱护意识。

2.使学生学习电路的基本知识,掌握电路连接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掌握磁铁和电磁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4.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认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方式、磁铁的相互作用、声音的传播原理。

2.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电路的基本元件、磁铁的性质、声音的产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植物种子、花盆、土壤、浇水工具等。

2.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等电路元件。

3.磁铁、铁钉、回形针等磁性材料。

4.音叉、锣鼓、音箱等发声器材。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用简单的电路实验展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3)通过磁铁实验,让学生感受磁铁的相互作用。

(4)用音叉等器材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举例说明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2)以简单的电路图为例,讲解电路的连接方法。

(3)通过磁铁实验,讲解磁铁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4)以声音传播为例,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绘制植物生长图。

(2)动手操作电路,连接不同的电路元件,观察电路现象。

(3)进行磁铁实验,验证磁铁的相互作用。

(4)用音叉等器材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六、板书设计1.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编写人员:第一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第二单元: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傅国丽第三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学教育集团陈灵芸\韩燕第四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下沙第二小学林波2007年9月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

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

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五溶解的快与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3.制定实验设计。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

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