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
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疼痛医师 2012;15:43-49·ISSN 1533-2159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郝杰 胡侦明背景:椎体血管瘤是具有丰富血管组织的良性肿瘤。
症状从最单一的椎体疼痛到进行性神经学缺陷各有不同。
保守治疗有时无效。
手术或放射治疗做为其治疗选择已进行了多年,但因其具有丰富的血管组织,且常在术前的急性期有栓塞现象,故在术中或术后易发生出血并发症而加重病性。
近来,经皮椎体成形微创技术,作为一种传统手术和放射治疗的替代方案,已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来治疗症状性侵袭性或非侵袭性椎体血管瘤同。
目的: 此研究的目的是说明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VHs)的有效性。
研究设计:对26位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并进行了3-24个月随访,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环境:中国大都市,医疗中心,介入疼痛管理。
方法:对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6个连续病例(共28个椎体)进行了3-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6个月。
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SF-36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比较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改变。
结果:成功治疗26个病例(28个椎体),24到72小时疼痛缓解满意。
骨水泥填充良好。
发现3例骨水泥椎旁渗漏,但没有因弥漫到硬膜外腔而引起的神经根症状。
未发现骨水泥渗漏到椎管和椎间孔。
从未出现过肺栓塞及观察到其临床体征。
血管瘤通过病检得到确认。
VAS 评分从术前的7.5±1.5下降到术后的1.6±0.6,末次随访评分为0.7±0.5. 术后与术前对比、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均有明显的并异(p<0.05)。
在术后及末次随访中,病人的SF-36评分在躯体活动对功能影响、疼痛、总体健康自评、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对角色功能影响及心理健康方面均显著高于术前 (P < 0.05)。
局限性:观察研究的病例相对较少。
结论:PVP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微创手术,对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是一各有效的治疗技术,是可完全及持久解决脊椎疼痛的快速方法。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高鹏;郭建波;丛培生;张跃伟
【期刊名称】《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6(12)2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症状性血管瘤12例,共17个椎体。
[结果]12例17个病变椎体PVP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疼痛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2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
未出现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血管瘤无复发。
[结论]PVP可以缓解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引起的疼痛,增加椎体的稳定性,是治疗椎体症状性血管瘤的理想方法。
【总页数】2页(P153-154)
【作者】高鹏;郭建波;丛培生;张跃伟
【作者单位】大连市友谊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8.1
【相关文献】
1.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影像学随访评价 [J], 朱月峰;邓钢;何仕诚;丁宏
2.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Ⅱ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J], 赵立来;童培建;肖鲁伟;朱求亮;娄云龙
3.经皮射频消融、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胸、腰椎椎体血管瘤19例临床疗效观察
[J], 隰建成;刘向东;白一冰;马远征
4.O-arm导航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J], 赵清华;孙旭;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刘臻;邱勇
5.γ-刀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吴彩珍;黄润生;钱伟;安有明;房景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专家共识(全文)

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专家共识(全文)一、概述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血管瘤及椎体骨髓瘤等多引起局部骨质破坏,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和神经功能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引起胸腰背痛的一个主要原因,患者易发生骨折,椎体为其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传统的治疗手段是卧床休息3—6个月、口服止痛药和钙剂等保守治疗方法.部分患者疼痛症状可得到缓解,但长期卧床又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及褥疮等并发症出现。
1984年法国放射医师Galibert首先用经皮椎体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椎体血管瘤获得显著的止痛效果,从而开创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随后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骨髓瘤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由于其具有良好疗效和极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很快地获得包括放射科、骨科及神经外科等各个相关学科医师的认可,已成为上述疾病的丰要治疗方法。
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也具有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相当的止痛效果。
PKP的基本操作方法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只是在穿刺成功后需扩张穿刺通道,最终置入8 G工作套管,然后将专用球囊置入病变椎体内扩张恢复其一定高度并于椎体内形成一腔隙,再注入骨水泥,故PKP操作多需在全身麻醉下经两侧椎弓根穿刺。
PKP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椎体良恶性肿瘤方面则应用较少。
目前介入放射学者多推崇创伤更小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适应证1.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骨折:(1)一旦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骨折,无需等待保守治疗,可尽早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2)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腰背痛仍明显者,经MRI及CT证实椎体骨折仍未愈合;(3)Schmorl结节(椎体上下终板局限性塌陷导致椎间盘髓核脱入椎体内,边缘形成硬化,是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腰背部疼痛。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疗效分析

患者 取俯 卧 位 , 腹 部 悬 空 。用 2 利 多 卡 因浸 润 胸 %
麻 醉后在 C臂 x线 机 透 视 指 导 下将 穿 刺 针 穿 过皮 肤 、 入椎 弓根 。待 穿 刺 针穿 过 椎 弓根达 到椎 体后 植 停止 操作 。行正 侧 位 透视 , 观察 穿 刺 针是 否 位 于理 想位 置 , 即正 位 透 视 针 尖 应 位 于 椎 弓根 投 影 “ 眼睛
渗漏超过椎体后缘时应立 即停止注射 , 插入针芯拔
除穿 刺针 。患者 保 持原 位 3 n后采 取 平 卧位 , 0mi 4
h后下 床活动 。术 后 常 规 心 电监 护 4h 预 防感 染 、 、 对症 支持 治疗 。术 后第 2天 复查 x线 片 了解 骨 水 泥填 充情况 。
肺及 盆腔 肿瘤 , 有 8例找 不 出原 发病 灶 。术 前均 但 有 不 同程 度 的局部 疼痛 。术前 平均 V S分值 是 78 A .
分 ( 9分 ) 5~ 。
12 手 术方法 .
注入病 变椎 体 , 聚合 成 固态后起 到稳 定椎体 的作 用 , 从 而迅 速缓解 疼 痛 、 强椎 体 稳 定 性 。 目前 已广 泛 增 地运用 于骨 质疏松 压 缩 性 骨折 、 体 原 发性 或 转 移 椎 性 椎 体肿 瘤 等疾 病 的治 疗 ¨ 。 自 20 06年 7月 以来 本 科室应 用 P P治疗 了 4 V 8例有 疼 痛 的椎 体肿 瘤 患
例 ,2 32例 , 1 、 1 2 4 2例 , 9 1 、 1 3 4 1 L 、 T 0 L 、 、 T 、 1 L 、 、
注造影剂 2~ L观察造影剂在椎体 内弥散情况 , 3m 为 预防骨 水泥渗 漏提 供参 考依据 。如 未见造 影剂快 速 引流人 大静脉 , 可将 骨水 泥调 制稀点 , 以更 好 的填 充椎 体 。若 造影 剂 快 速 引流 人 大 静脉 , 将 骨水 泥 则 调 配适 当浓点 , 射 的压 力 不 要 过高 。边 注 射 骨水 注
经皮椎体成形术

禁忌证
➢ 凝血功能异常者 ➢ 广泛的椎体破坏者慎用 ➢ 极度衰竭者和不能忍受者相对禁忌 ➢ 不能进行急症外科减压手术的医院
操作器械与材料
材 料: 主要为骨水泥(PMMA) 器 械: 椎体穿刺针、骨水泥专用带
锁注射器。 导向设备: C臂X线机或X线机结合CT。
操作方法
1.椎体穿刺 2.脊柱活检 3.造影 4.骨水泥注射
并发症
PVP是较为安全的介入技术,并 发症发生率较低。神经功能障碍或 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小于0.5%.神 经根痛约3.7%。
并发症
1、术中骨水泥渗漏入临近结构,导致 脊髓或神经根损伤。
2、静脉栓塞、脂肪栓塞。 3、骨水泥引起低血压、中毒、热烧伤
等。
疗效
疼痛缓解
缓解率:70%以上的转移瘤或骨髓瘤患者 治疗后达到明显或完全缓解.椎体血管瘤 与有疼痛的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明显 或完全缓解者则超过90%。
➢ 1994年,PVP开始在美国应用,逐 渐推广用于脊椎血管瘤、骨髓瘤、 溶骨性转移瘤患者。
➢ 1997年,Lane将之用于椎体骨质疏 松治疗。
概念和历史
➢ 国外有人将其用于新鲜的椎体骨折, 甚至严重的爆裂性骨折。
➢ 国内2001年,滕皋军首次应用PVP 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
适应证
➢ 椎体溶骨性转移瘤 ➢ 椎体骨髓瘤 ➢ 椎体血管瘤 ➢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起效时间:一般术后数小时或数天疼痛开 始缓解。
注入骨水泥后疼痛缓解的原因尚不十 分清楚:
1、由于骨水泥的机械性支撑作用.缓 解了病变椎体对周围结构的压迫,
2、PMMA的化学与热效作用,可使 肿瘤发生坏死,周围组织内敏感的神 经末梢也可能被破坏。
疗效
增பைடு நூலகம்椎体强度
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专家共识(全文)

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专家共识(全文)一、概述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血管瘤及椎体骨髓瘤等多引起局部骨质破坏,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和神经功能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引起胸腰背痛的一个主要原因,患者易发生骨折,椎体为其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传统的治疗手段是卧床休息3—6个月、口服止痛药和钙剂等保守治疗方法.部分患者疼痛症状可得到缓解,但长期卧床又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及褥疮等并发症出现。
1984年法国放射医师Galibert首先用经皮椎体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椎体血管瘤获得显著的止痛效果,从而开创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随后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骨髓瘤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由于其具有良好疗效和极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很快地获得包括放射科、骨科及神经外科等各个相关学科医师的认可,已成为上述疾病的丰要治疗方法。
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也具有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相当的止痛效果。
PKP的基本操作方法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只是在穿刺成功后需扩张穿刺通道,最终置入8 G工作套管,然后将专用球囊置入病变椎体内扩张恢复其一定高度并于椎体内形成一腔隙,再注入骨水泥,故PKP操作多需在全身麻醉下经两侧椎弓根穿刺。
PKP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椎体良恶性肿瘤方面则应用较少。
目前介入放射学者多推崇创伤更小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适应证1.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骨折:(1)一旦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骨折,无需等待保守治疗,可尽早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2)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腰背痛仍明显者,经MRI及CT证实椎体骨折仍未愈合;(3)Schmorl结节(椎体上下终板局限性塌陷导致椎间盘髓核脱入椎体内,边缘形成硬化,是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腰背部疼痛。
经皮椎体成形术,一文全部掌握!

经皮椎体成形术,一文全部掌握!本文为作者整理经皮椎体成形术1历史发展1984年(1987年文献正式报告)法国神经放射医生Galibert和Deramong首先对C2椎体血管瘤用15G穿刺针穿刺注射骨水泥治疗,获得满意止痛效果,将该方法命名为经皮椎体成形术。
1990年Deramong将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取得满意的止痛效果和强化椎体的作用--开创了这类骨折治疗新纪元。
1994年美国Jensen医师首先将经皮椎体成形术引进美国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迅速被美国介入放射学和骨外科学界广泛认同。
1994年Wong和Reiley等设计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1999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这一技术,该院2001年5月举办首届全国经皮椎体成形术专题研讨会和手术演示会。
2椎体成形术3椎体后凸成形术此法在椎体成形基础上,先用特制的气囊将压缩椎体复位,然后在低压下注入骨水泥,减少渗漏。
4两者比较手术适应症最佳适应症:具有疼痛症状的原发或继发性的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扩大到:有症状的椎体血管瘤、椎体浆细胞瘤、椎体骨髓瘤或淋巴瘤、溶骨性椎体转移瘤等姑息性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
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1)无症状的稳定性骨折。
(2)其他治疗方法有效者。
(3)对骨量减少但无急性骨折迹象者的预防性应用。
(4)靶椎体骨髓炎。
(5)无骨质疏松症的急性创伤性椎体骨折。
(6)患有凝血障碍性疾病者。
(7)对骨水泥或显影剂过敏者。
2相对禁忌症(1)与椎体压缩无关的神经压迫引起的根性痛。
(2)脊柱骨折造成椎管容积变小。
(3)肿瘤侵入硬膜外腔造成椎管容积变小。
(4)弥漫性腰背痛,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均不能确定致痛椎体。
(5)椎体后壁骨质破坏或不完整者。
(6)椎体压缩程度大于80%,确实无安全穿刺入路者。
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与适应症范围的不断扩大,禁忌症已发生改变,从前的禁忌症已变为相对禁忌症或适应症。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庄正陵;刘瀚霖;青光恒;赵传军;闫学军【期刊名称】《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年(卷),期】2009(6)4【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血管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血管瘤11例,共18节椎体,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9例术后随访3~18个月,无胸腰背部疼痛加重,未出现血管瘤复发,无椎体骨折出现.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in the treatm of vertebral hemangioma. Methods 11 patients (18 vertebrae) with vertebral hemangioma were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Postope pain relief was observed. Rasult 9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18months, no pain recurrence or vertebral fracture. Conclusions PVP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 of vertebral hemangioma【总页数】3页(P8-10)【作者】庄正陵;刘瀚霖;青光恒;赵传军;闫学军【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襄樊 441000;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襄樊 441000;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襄樊 441000;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襄樊 441000;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襄樊4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相关文献】1.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J], 陈勇;金群华;郭玉林;李亚平;张亮2.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 [J], 周立建;王树金;张华俊;高炳俊;荆卫兵3.经皮酒精栓塞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硬膜外侵袭性椎体血管瘤 [J], 谢雁春;赵阳阳;轩安武;李卓;于海龙4.O-arm导航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J], 赵清华;孙旭;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刘臻;邱勇5.C臂X线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单椎体血管瘤的疗效分析 [J], 张强;李光喆;宋文峰;刘学辉;高怀银;薛朝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
方法本研究收集7例患者,3例常规体检发现,4例以脊椎疼痛就诊。
其中3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穿刺采用经椎弓根进针法,胸椎采用经椎弓根或经肋头与椎间隙进针法。
结果 3例术后当天疼痛即消失,未发现骨水泥渗漏。
结论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只要操作得当,就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血管瘤;疗效【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hemangioma.Methods This study collected 7 cases of patients, 3 cases found in conventional medical examination 4 cases treated as spinal pain.3 cases use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treatment,lumbar puncture needle used the pedicle method, dorsal vertebra used needle-in-serting method of vertebral or rib head with intervertebral space.Results Postoperative pain of 3 cases disappeared that day and found no leakage of bone cement.Conclusion If the operation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ngioma was proper, we can obtain better clinical results.【Key words】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Vertebral hemangioma; Effect椎体血管瘤是良性肿瘤,由Virchow于1867首次报告,Perman 描绘了它的X线特征。
本病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
藁城市人民医院自2003年10月~2007年1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3例,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女5例,男2例;年龄20~65岁,平均50.5岁。
胸椎3例,腰椎2例,颈椎2例。
常规体检发现3例;余均以脊椎疼痛就诊。
1.2 手术方法穿刺器械采用PVP专用针,骨水泥注射器采用配套的PVP注射器。
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操作。
骨水泥为低黏稠度注射用骨水泥(聚甲基丙希酸甲酯,PMMA)。
术前常规行超声、心电图及肺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情况以及血糖、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
患者俯卧位,腰椎穿刺采用经椎弓根进针法,胸椎采用经椎弓根或经肋头与椎间隙进针法。
前后位透视下调整C型臂X线机球管角度,使两侧椎弓根显示清晰。
局部麻醉下,穿刺针与身体矢状面呈15°~20°夹角方向进针,当穿刺针前端进入椎弓根后再进针1~2 cm。
透视下正位见穿刺点正确、侧位证实穿刺方向准确后将穿刺针穿至椎体的前中1/3处,针尖位于椎体的上半部或下半部,套管置入成功后,常规取活检。
即取6 cm×2 cm×0.5 cm规格明胶海绵捣碎,利用穿刺针针芯将其缓慢推入椎体内行局部栓塞。
按说明调配骨水泥,在骨水泥浆糊期开始注射,注射速度、注射量根据不同部位、病变范围决定。
骨水泥在3~5 min内注射完毕,注射时作心电监护以观察血压、心电图等生命指征,同时观察患者的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变化。
注射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进行,感到阻力增大或灌注已达椎体边缘为止。
注射时如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或烧灼样感觉时要稍停注射。
注射完毕后插入针芯,拔除穿刺针,压迫止血。
1.3 术后处理患者术后平卧4h、观察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术后3 d内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术后3~7 d出院。
2 结果3例术后当天疼痛即消失。
所有患者于术后24 h内拍摄X线片和(或)行CT扫描以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及向周围渗漏的情况,并于术后6、12个月行X线和(或)CT检查,观察病变椎体及邻近椎体情况。
未发现渗漏。
3 讨论3.1 脊椎血管瘤的发病情况 Schmorl分析了3829例尸解资料,发现本病的出现率高达11.9%。
据国内资料统计,本病占原发脊椎肿瘤的3%~8.1%[1]。
发病率低的原因可能为:①骨血管瘤为良性,生长缓慢,早期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不就医而不被发现。
②晚期患者溶骨性破坏改变显著时误认为是转移癌而放弃进一步检查。
脊椎血管瘤好发于胸椎,其次为腰椎、颈椎和骶椎。
常见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但14~65岁者都可发生,女性多于男性。
本组病例与之相符。
3.2 脊椎血管瘤的治疗无临床症状时,一般不需治疗,只进行临床观察即可。
有临床症状可做放射治疗、选择性动脉栓塞,及开放手术。
自1984年法国Deramond等[2]首先利用该技术治疗1例颈2椎体血管瘤者且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以来,应用此诊疗技术的病历逐年增多。
但主要的问题是渗漏。
据文献报道,PVP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引起的损伤、骨水泥渗漏引起的神经压迫症状及肺栓塞、经治椎体或相邻椎体发生新的骨折等[3,4]。
虽然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后果严重并可危及生命。
因此如何降低PVP中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一直是广大学者关注的问题。
静脉造影发现引流静脉早显表明椎体发生渗漏的概率较大,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可以调整穿刺针或针尖的位置,以避免针尖直接位于椎体较大的引流静脉内[3,5]。
但因穿刺针经椎弓根进入椎体后穿刺方向已基本固定,而且椎体体积有限,很难随意改变针尖位置,有时必须重新进行经椎弓根穿刺。
对于调整穿刺针位置后引流静脉仍早显的椎体,我们采用了经穿刺针推入明胶海绵碎块行局部栓塞以预防骨水泥外渗的方法[6]。
椎体的静脉系统分为椎内和椎外静脉丛,椎内静脉丛主要位于椎体后部。
椎体内外静脉丛相互吻合后分别流入邻近的椎静脉、肋间后静脉、奇静脉、腰静脉和骶外静脉等,其向上可与硬脑膜窦相连,向下则与盆静脉丛相交通,吻合支相当广泛。
椎体静脉的解剖特点为PVP术中骨水泥栓子进入静脉系统和肺内提供了一个直接的通道。
倪才方等[7]对19个椎体行栓塞术后无一例发生静脉渗漏。
我们这组病例亦无渗漏发生。
明胶海棉能有效地阻塞血管,降低局部血流,从而降低静脉渗漏的风险,因此经穿刺针行栓塞处理可能是有效防止静脉渗漏的方法之一。
此外在X线机透视下严密监空骨水泥流向,一旦发现渗漏立即停止注射,增加骨水泥的黏稠度也是预防渗漏的方法之一[8]。
总之,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只要操作得当,就能减少并发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1]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J].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475-477.[2] Gailbert P, Deramond H, Hosat P,et al. A method for certain spinal angiomas: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with acrylic cement[J].Neurochirurgie, 1987, 33(1): 166-168.[3] Jensen ME, Evans AJ, Mathis JM,etal.Percutaneous polymethlmethacrylate veteb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technical aspects[J].Am J Neuroradiol, 1997,18: 1897-1904.[4]滕皋军,何士诚,郭金和,等.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技术应用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295-299.[5] PetersKR,Guiot BH,MartinPA,et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s:quantitative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long—term outcomes[J].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2, 13: 139-148.[6]Amar AP, Larsen DW, Esnaashari N,et al. Percuataneoustranspedic-ularpolymethymethacrylate verteb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mpression fracture [J].Neurosurgery,2001, 49: 1105-1114.[7]倪才方,陈珑,徐宝山,等.椎体内静脉造影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价值[J].中华骨科杂志,2002,26:1-5.[8]陈珑,倪才方,丁乙,等.国产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0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