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住宅更新与人口老龄化的分析
未来中国养老服务的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

未来中国养老服务的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成为社会的重要议题。
为了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未来中国养老服务的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策略。
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延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老年人口占比越来越高,而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相对不足。
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未来中国需要进行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以适应养老服务的需求。
二、重要性1. 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不足: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供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能够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解决供需矛盾。
2. 提升居住环境质量:老旧小区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建筑老化、设施陈旧等,通过改造可以提升小区的居住环境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居住条件。
3. 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可以打破老年人与社区之间的疏离感,通过增加公共设施和社交场所,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交流和融入。
三、策略与措施1. 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和支持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
例如,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2. 加强社区参与:社区居民是老旧小区改造的直接受益者,应积极参与规划和决策过程。
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意识和能力,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改造过程中。
3. 引入专业机构和企业:政府可以与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引入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和技术,提升养老服务设施的水平和质量。
4. 注重智能化建设:未来中国养老服务的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应注重智能化建设。
例如,通过智能化设备和系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确保他们得到更好的照料和关怀。
四、案例分析以某市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为例,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整合社区资源,组建了专业的改造团队和社区参与机构。
北京房产市场现状调研及分析

北京房产市场现状调研及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北京房产市场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繁荣度。
本文将对北京房产市场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
首先,从房价角度来看,北京房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高的。
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北京的房价平均每平方米超过4万元,远高于其他一线城市。
房价高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政府机关和大型国企众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人口涌入,导致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北京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由于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原因,土地稀缺性更加凸显,这也导致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
其次,从供需情况来看,北京的房地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尽管北京的房价高企,但是购房需求依然旺盛。
一方面,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北京工作,他们对于房产的购买需求很高;另一方面,北京房地产市场的购房政策相对宽松,楼市调控政策对于购房者来说并不是很严格,这也刺激了购房需求的增长。
然而,供应方面并未能够及时跟上需求的增长,尤其是中小套型的商品房供应不足,导致购房者的选择余地较小,也进一步推高了北京房价。
再次,从政策角度来看,北京市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一直持谨慎的态度。
在当前的楼市调控方面,政府一直保持着严厉的贷款政策和购房限制政策,以遏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对于违规经营和投机行为进行了打击,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最后,从投资角度来看,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一直被视为一个较为稳定和有保值增值潜力的投资领域。
尤其是近年来,受到金融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影响的影响较小,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以实现更好的资产保值和增值。
综上所述,北京房产市场不仅价格高企,供需矛盾突出,政府对于楼市调控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房价高企给购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接下来,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北京房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动态,以及供需矛盾的发展,以便制定更合适的购房和投资策略。
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多层老旧住宅公共空间加装电梯初探——以牡丹园东里3号楼改造项目为例

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多层老旧住宅公共空间加装电梯初探——以牡丹园东里 3号楼改造项目为例董楠楠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89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家养老成为了当下最普遍的养老模式。
北京老年人居住的多为没有电梯的多层老旧住宅,为日常出行造成极大不便,加装电梯成为当下适老化改造的重要趋势,北京先后在城六区开展了千余项加装电梯的工程项目。
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牡丹园东里3号楼改造项目为例,从总图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和推进方式几个方面,对老龄化背景下的北京多层老旧住宅公共空间加装电梯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为推动这一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老龄化;老旧住宅;加装电梯1 研究背景上世纪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在短时间内改变了我国的人口结构,老年人占据人口总数的比重逐年上升,我国在2001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
而这种急剧形成的老龄化趋势,因认识和准备的欠缺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设施的匮乏为老年人出行和活动带来不便等。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居家养老可以使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保留原有生活习惯,成为当下最普遍的养老模式。
目前,北京老年人居住的多为上世纪60-90年代建造,没有电梯的多层住宅。
垂直交通模式单一,可达性差,使年迈、残疾的老年人没有电梯上下楼而不得不困守家中。
但这些房屋整体质量较好,拆除不现实,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就为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创造了有利前提。
近些年来北京市住建委、市规自委、市场监管局联合编制印发了《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技术导则》和《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指导图集》,作为北京市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的技术指导文件。
截止2020年7月,北京市先后完成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1200余部。
海淀区牡丹园东里3号楼加装电梯工程就是这一惠及民生工程的优秀案例之一。
2 多层老旧住宅公共空间加装电梯的原则2.1 最小干预原则多层老旧住宅公共空间加装电梯应以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安全,满足日照、通风、隔声、消防等基本规范和标准为前提,尽量减少对原有结构的改动,减少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并对周边的道路、管网的改造实现最小干预。
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应对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逐渐延长,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现象给城市规划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积极应对,以创造更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城市环境。
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产生了诸多显著的影响。
首先,在居住需求方面,老年人对于住房的要求与年轻人有所不同。
他们更倾向于居住在环境安静、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完善,特别是医疗设施便捷的区域。
然而,现有的城市规划中,许多老旧小区缺乏无障碍设施和电梯,给老年人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这就需要在城市更新和新建住宅项目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增加无障碍通道、扶手等设施,保障老年人的行动自由和安全。
其次,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设施的需求大幅增加。
目前,城市中的医疗资源分布可能不够均衡,部分地区医疗设施紧张,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合理布局医疗机构,增加老年病专科医院和康复中心,同时在社区层面配备完善的医疗服务站点,方便老年人就近就医。
再者,交通出行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老年人的行动能力相对较弱,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较高。
但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可能在便利性和舒适性上存在不足,比如公交站点距离较远、车辆上下车不方便等。
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城市交通规划需要优化公交线路,增加低地板公交车,设置更多的无障碍公交站台,确保老年人能够安全、便捷地出行。
另外,老龄化还对城市的绿地和休闲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来进行锻炼、社交和放松身心。
然而,一些城市在规划时可能没有充分预留足够的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或者现有的绿地空间缺乏适合老年人的设施和活动项目。
因此,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应当增加绿地面积,合理布局公园和广场,并配备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和休闲设施。
面对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试谈人口年龄结构对住宅市场的影响效应分析

试谈人口年龄结构对住宅市场的影响效应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国家或者整个世界的人口根据年龄分布的情况。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住宅市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住宅市场的影响效应。
首先,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住宅市场的需求产生直接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加强,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老年人口的住宅需求主要以养老院、护理院等为主,对传统住宅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少。
因此,住宅市场可能会面临老龄化的挑战。
此外,年轻人口的比例也会对住宅市场产生影响。
年轻人口常常是购买房屋的主力军,他们的住宅需求较高。
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住宅市场的需求从大型房屋转向小型公寓等新兴住宅类型。
其次,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还会对住宅市场的供应产生影响。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住宅市场需要不同类型的房屋。
例如,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对于养老院、护理院等特殊类型的住宅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此外,年轻人口常常在求学、工作时迁徙,对住宅供应需求有时是临时性的。
因此,住宅市场需要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灵活调整供应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住宅需求。
最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还可能对住宅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对养老院等特殊类型住宅的需求增加,可能导致这些住宅的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年轻人口的增加可能会带动住宅市场的需求增加,从而推高房价。
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住宅市场的价格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住宅市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它直接影响了住宅市场的需求和供应,同时也会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住宅市场需密切关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通过适时调整住宅供需结构和价格策略,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人口的住宅需求。
住宅市场是一个与人口紧密相关的领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住宅市场的影响效应不可忽视。
以下将从住宅需求、住宅供应和住宅价格三个方面继续深入分析。
首先,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住宅需求产生直接的影响。
《2024年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范文

《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更新的步伐愈发紧迫。
商圈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改造与升级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北京商圈改造的背景、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二、北京商圈改造的背景1. 城市更新的大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老旧商圈面临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问题,已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2. 消费升级的推动: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购物环境的舒适度、商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政策支持的引导:政府在推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商圈改造给予了政策支持,鼓励通过改造提升商圈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北京商圈改造的趋势分析1. 智能化与数字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商圈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2. 绿色环保:注重环保理念,改造过程中注重绿化建设,提高商圈的生态环境质量。
3. 文化融合: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元素相融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商圈。
4. 多元业态:丰富商圈的业态结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四、策略建议1. 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在改造过程中,要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商圈的交通、环境、商业布局等因素,确保改造后的商圈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2. 引入先进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商圈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提高商圈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3. 注重绿色环保,打造宜居环境: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环保理念,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商圈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消费者打造宜居的购物环境。
4. 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独特文化特色: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元素相融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商圈,提升商圈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
5. 丰富业态结构,满足消费需求: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丰富商圈的业态结构,形成多元业态的商业格局。
6. 加强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商圈改造,推动商圈的持续发展。
北京未来二十年的房价趋势

北京未来二十年的房价趋势就北京未来二十年的房价趋势,我们需要考虑到一系列的因素来做出预测。
虽然无法预测未来的具体情况,但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府政策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来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趋势。
首先,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在未来二十年内,北京将继续承担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任,这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会提高,这将导致对住房的需求增加,从而对房价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人口增长也会对房价有一定的影响。
北京一直是人口流入的集中地,这是由于其良好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住房需求也会增加,这将会推高房价。
据预测,未来二十年,北京的人口将继续增长,而房地产供应的短缺状态可能会继续存在,这将对房价构成压力。
此外,政府的房地产政策也将对北京房价产生影响。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楼市调控政策,旨在稳定房价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这些政策通常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措施,对投资投机性购房进行限制。
未来二十年内,政府为了维持房价的稳定,可能会继续实施这些调控政策,以避免房价过快上涨。
此外,城市规划也将影响房价。
北京正在进行城市更新和转型升级,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新的城市中心,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的成功将吸引更多的人流和资金流入,进一步推高房价。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未来二十年北京的房价可能会继续上涨,但增幅可能会有所放缓。
毕竟,政府对楼市的调控政策将起到制约作用,以避免出现房价泡沫和社会不稳定。
另外,城市更新和转型升级的成功也将提高房价,但相对稳定的增长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致的预测,未来二十年北京房价的走势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形势、金融政策、国际环境等。
因此,未来几年内,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方面的变化,以进行更具体的预测和分析。
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现状分析

34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现状分析朱梓萱 姜永波 徐 蕾 姬 禹(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23 )【摘 要】本文以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情况为调研内容,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北京、天津两地部分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小区适老化改造对居民的影响和居民的小区适老改造意愿,并就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建议一、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现状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赡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老旧小区的老年居民越来越多,老旧小区适老性低,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居住和基本生活的需要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对城市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方便老年人居住出行,丰富娱乐生活变得尤为重要。
但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并非易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较多。
根据初步调查,北京、天津均有适老化改造成功的案例,而更多的老旧小区依然是几十年以前的环境。
北京朝阳区针对这一问题,已专门为老年群体制订了《适老辅具适配从业人员培训教材》和《居家改造适配评估标准》等规章制度,以保证老年人的健康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但这些制度的推广程度以及老年人的满意程度还并不高。
北京已在部分地区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试点工作,就装电梯来说,老旧小区虽然楼层不算高,但对于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仍产生一定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响应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小区居委会为居民楼加装电梯,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居民对挡光,噪音,不安全等问题的反对。
众口难调以及施工安全问题,使该小区从加装电梯到正式运营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由此可见,真正让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大面积完成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大量人才正积极为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献计献策。
张晓雪在住宅卫浴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中主攻建筑设计,较为具体的给出了卫浴基本改造方案。
董钰主要研究公共空间下的适老化改造问题,关注社区制度和养老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J ACDEMIC ARTICAL ISSUE北京城市住宅更新与人口老龄化的分析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RESIDENTIAL RENEWAL IN BEIJING傅岳峰刘刚Fu Yuefeng, Liu Gang摘要/ 通过分析北京城市中老居住区的历史成因及其与老龄化相关的问题,试图探寻一条针对这类老居住区住宅更新的可行途径以应对社会老龄化逐步严重的趋势。
关键词/ 北京住宅更新老龄化ABSTRACT/ Article by analysis of existing city neighborhoods in the historical causes the residential areas and ageing-related issues of Beijing, searching for a ways to respond to the serioussocial gradually aging trend through residence renewal for this kind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area.KEY WORDS/ Beijing, residential renewal,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1 研究背景人民网登载于2001年初的一篇题为《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及需求》的文章中提到:“北京市1990年进入老年型城市,预计到2000年年底,老年人口将上升到188万,占总人口的14.6%,海淀区老年人口已占全区总人口的15.5%,西城区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8.7%。
据预测,全市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猛增至416万,占总人口的30%。
1999年,北京‘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为34%,高于全国25.8%的水平,要求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迫切需要。
”1)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它涉及到群众生活衣食住行的每个方面,而这些方面都与城市的住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京的住房建设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近6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均住房面积和住宅设计标准都有大幅度提高。
事实上在城市住房发展建设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住宅落成,对已建成住宅区的更新成为业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北京城市住宅分布情况来看,除去北京旧城遗留下来的院落式居住建筑,四环路以内有大量的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到1998年房改之前建造的居住建筑,按照累计建设量统计,这样的住宅存量面积有1.4亿多m2(图1),而且其中近85%是80年代后建造的(图2)[1]。
正如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从年轻逐渐开始变得衰老一样,这些住宅已经或逐步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而变得陈旧。
面对这样一大批旧住房[2]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来进行新旧更替,即便可以,如此巨大的拆迁量也是城市无法承受的。
因此渐进式的更新必将成为城市住宅新陈代谢的主导方式,这就意味着有一些住宅在拆除之前必须保持甚至改变成一种良好的使用状态来继续满足居民的正常生活要求。
把老龄化与北京城市住宅存量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 此类住宅区里老龄化的现象最为明显。
原因在于1998年房改之前居民的住房主要是由所属单位分配的。
单位按照职工规模发展需要向国家上报计划,由上级主管部门拨款进行住宅建设,住宅的用地由政府部门划拨,基本上以单位所在地为主,因此大量的住宅区和单位的生产办公区紧密连接在一起。
当时的住宅区和单位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单位从职工生活便利出发,一些基本生活配套设施都进行了建设,同一个单位的职工及其子女共同居住在这样的住宅区当中。
历经1998年房改之后这些住宅的所有权陆续转移到职工个人手中,正是由于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单位职工流动性小的特点,因此如今居住在这些住宅中的居民以原先单位的老职工为主。
而这些当年本是青壮年的职工如今已变成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了。
2) 这些住宅的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住宅建设的技术和标准较低,基本上以多层为主。
没有考虑电梯等高标准设施的配套,给如今居住在里面的老龄居民出行增加了的许多不便。
清华大学周燕珉教授所著的《住宅精细化设计》[3]一书中对我国城市住宅套型模式的发展总结为6个阶段。
很明显从住房商品化以后城市住宅的标准北京市教委基金项目(KM20091005031)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124)收稿日期:2009-04-101 北京市建国后到房改前住宅存量分布示意套型模型合住型居室型方厅型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套型小・多为1室或带套间的两室・卧室一般兼起居和用餐功能・几户共用厨房和厕所・居住目标为“1人1张床”・每户1至2室・多数为穿套式房型・各房间功能仍以睡眠为主・起居、用餐功能尚未独立・独用小厨房和厕所・增加了2室、3室的套型・走廊扩大为小方厅,形成独立的用餐空间,家庭起居活动仍在卧室,做到“餐寝分离”・卫生间主要为两件套(便器、面盆)・冰箱、洗衣机位置尚不确定・居住目标为“1户1套房”示例特征3 我国城市住宅套型模式的发展历程(1950-1980)4 我国城市住宅套型模式的发展历程(1990-2007)套型模型起居型安居型舒适型年代20世纪90年代1998年以后2003年以后・起居室作为家庭团聚、娱乐、用餐等功能的活动场所独立出来・做到居寝分离・独用厨房加大,设备趋于完善・卫生间安装3件套(便器、浴盆、面盆)・考虑了冰箱、洗衣机专用位置・全面进入商品住宅时代・套型结构大为改善・餐、起、寝分离・厨房设备完善・设有服务阳台・卫生间安装3件套・3室以上套型多设置双卫生间・居住目标为“1人1间房”・动静分区、餐、起、寝、学分离・有独立的小门厅、公共或客用卫生间・交通流线清晰・附有服务阳台、储藏间等・主卧室功能细化,设卫生间、衣帽间等,并注意干湿分区・面宽加大,空间通透灵活示例特征2 北京市历年住宅建设统计表万m2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年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服务阳台公共卫生间家务室兼储藏室衣帽间主卫化妆衣装间AJ ACDEMIC ARTICAL ISSUE才开始大幅提高(图3、4)。
3) 同样由于设计标准不高,在住宅区的规划上也采取了相应的低标准,往往以节约用地的原则来进行规划,缺少甚至没有相应的外部娱乐休闲等活动空间和设施。
这样的现状对于居住在这些小区的老年人来讲是不合理的。
这些老年人已经退休,日常的生活起居不可能始终呆在房间里,他们平日总会需要一定的户外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应当在居家的附近,尽管城市里有不少公共的公园和集中绿地,但是住宅区里的室外活动场所依然不可缺少。
4)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曾经属于单位自己的配套设施,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医疗保健设施等的福利设施被市场化了,独立经营面向社会,而不再只服务本区域里的居民。
区域里的老年居民往往得不到这些身边设施所提供的有效服务,因为老年人往往收入不高不能成为主要的消费人群而被排斥在主要服务对象以外。
虽然老龄化的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被提出来,老年人的消费渠道和方式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关注,但现状却是老年人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5) 从户型设计看由于当时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有关针对老人的居家生活条件考虑不够周全。
无论从日常行为的需要还是家庭结构的变化都没有体现在具体的实施细节当中。
如今在提倡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矛盾和问题便显现出来。
6) 上述5点主要是物质环境条件的不足之处。
但也不难发现由于这些住宅区最初的人群结构主要是同一单位的职工甚至是双职工,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相对熟悉,通过较长时间的邻里居住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情感基础。
这恰恰成为满足老年人需要他人关怀心理的有利条件,比起新建的住宅小区邻里关系淡漠来讲反倒是一种优势。
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步停止单位福利分房制度。
城市居民开始购买由房地产商开发销售的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
由市场化方式来解决城市住房需求的确可以推进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但是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效应。
因为商品社会往往会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如果在相关政策法规不是十分健全的前提下市场行为在惠及一部分人的同时会损及到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原有的社会平衡被打破,人与人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老年人往往处于弱势群体。
这是由于人的收入水平是跟劳动能力成正比的,而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劳动能力显然是弱的,他们无法获得较高的收入水平而基本上是靠退休工资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他们参加工作的阶段,工资水平通常较低不可能有丰厚的积蓄,当时国家没有实行全面的养老金制度等,势必使大多数老年人目前无法具备购买商品住宅的消费能力。
对于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主要依靠两种途径:一是单位集资建房。
如果一些退休老职工所属的单位经济效益好有能力改善本单位职工包括退休职工的住房条件,老龄职工便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住房待遇,从而住上设施更完善的住宅。
二是子女帮助改善住房条件。
有些老年人的子女收入较高,他们为了孝敬父母而为老龄的父母购买居住条件更好的商品房。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单位的经营结构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退休老职工由于基本上离开了原单位的生产活动岗位而被排除在单位现有经济效益分配行列之外,并且单位重新划分与重新整合的情况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时有发生,因此这样一批退休的老龄职工5 研究地块周边城市商业区、文化建筑及公园分布示意6 研究地块内部及附近城市配套设施分布示意7 研究地块内部用地性质示意及现状照片办公建筑市级办公建筑社区级商业建筑市级商业建筑社区级旅馆建筑市级旅馆建筑社区级餐饮建筑社区级餐饮建筑市级公交车站社区服务教育建筑就很可能被推向社会边缘而成为缺失必要生活保障的群体。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正在积极健全各个层面的机制以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