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校准值计算(函数公式)

合集下载

AQI计算公式

AQI计算公式

AQI计算公式AQI日报PM10 24小时均值计算AQI值:当PM10 24小时均值在0-50之间时,AQI=50/50*(PM10 24小时均值-0)+0当PM10 24小时均值在50-150之间时,AQI=50/100*( PM10 24小时均值-50)+50当PM10 24小时均值在150-250之间时,AQI=50/100*(PM10 24小时均值-150)+100 当PM10 24小时均值在250-350之间时,AQI=50/100*(PM10 24小时均值-250)+150 当PM10 24小时均值在350-420之间时,AQI=100/70*(PM10 24小时均值-350)+200 当PM10 24小时均值在420-500之间时,AQI=100/80*(PM10 24小时均值-420)+300 当PM10 24小时均值在500-600之间时,AQI=100/100*(PM10 24小时均值-500)+400PM2.5 24小时均值计算AQI值:当PM2.5 24小时均值在0-35之间时,AQI=50/35*(PM2.5 24小时均值-0)+0当PM2.5 24小时均值在35-75之间时,AQI=50/40*(PM2.5 24小时均值-35)+50当PM2.5 24小时均值在75-115之间时,AQI=50/40*(PM2.5 24小时均值-75)+100当PM2.5 24小时均值在115-150之间时,AQI=50/35*(PM2.5 24小时均值-115)+150 当PM2.5 24小时均值在150-250之间时,AQI=100/100*(PM2.5 24小时均值-150)+200 当PM2.5 24小时均值在250-350之间时,AQI=100/100*(PM2.5 24小时均值-250)+300 当PM2.5 24小时均值在350-500之间时,AQI=100/150*(PM2.5 24小时均值-350)+400SO2 24小时均值计算AQI值:当SO2 24小时均值在0-50之间时,AQI=50/50*( SO2 24小时均值-0)+0当SO2 24小时均值在50-150之间时,AQI=50/100*( SO2 24小时均值-50)+50当SO2 24小时均值在150-475之间时,AQI=50/325*( SO2 24小时均值-150)+100当SO2 24小时均值在475-800之间时,AQI=50/325*( SO2 24小时均值-475)+150当SO2 24小时均值在800-1600之间时,AQI=100/800*( SO2 24小时均值-800)+200当SO2 24小时均值在1600-2100之间时,AQI=100/500*( SO2 24小时均值-1600)+300 当SO2 24小时均值在2100-2620之间时,AQI=100/520*( SO2 24小时均值-2100)+400NO2 24小时均值计算AQI值:当NO2 24小时均值在0-40之间时,AQI=50/40*(NO2 24小时均值-0)+0当NO2 24小时均值在40-80之间时,AQI=50/40*(NO2 24小时均值-40)+50当NO2 24小时均值在80-180之间时,AQI=50/100*(NO2 24小时均值-80)+100当NO2 24小时均值在180-280之间时,AQI=50/100*(NO2 24小时均值-180)+150当NO2 24小时均值在280-565之间时,AQI=100/285*(NO2 24小时均值-280)+200当NO2 24小时均值在565-750之间时,AQI=100/185*(NO2 24小时均值-565)+300当NO2 24小时均值在750-940之间时,AQI=100/190*(NO2 24小时均值-750)+400O3 的日最大1小时平均计算AQI值:当O3 24小时均值在0-160之间时,AQI=50/160*( O3 24小时均值-0)+0当O3 24小时均值在160-200之间时,AQI=50/40*( O3 24小时均值-160)+50当O3 24小时均值在200-300之间时,AQI=50/100*( O3 24小时均值-200)+100当O3 24小时均值在300-400之间时,AQI=50/100*( O3 24小时均值-300)+150当O3 24小时均值在400-800之间时,AQI=100/400*( O3 24小时均值-400)+200当O3 24小时均值在800-1000之间时,AQI=100/200*( O3 24小时均值-800)+300 当O3 24小时均值在1000-1200之间时,AQI=100/200*( O3 24小时均值-1000)+400CO 24小时均值计算AQI值:当CO 24小时均值在0-2之间时,AQI=50/2*(CO 24小时均值-0)+0当CO 24小时均值在2-4之间时,AQI=50/2*(CO 24小时均值-2)+50当CO 24小时均值在4-14之间时,AQI=50/10*(CO 24小时均值-4)+100当CO 24小时均值在14-24之间时,AQI=50/10*(CO 24小时均值-14)+150当CO 24小时均值在24-36之间时,AQI=100/12*(CO 24小时均值-24)+200当CO 24小时均值在36-48之间时,AQI=100/12*(CO 24小时均值-36)+300当CO 24小时均值在48-60之间时,AQI=100/12*(CO 24小时均值-48)+400AQI小时报PM2.5 24小时滑动平均计算AQI值:当PM2.5逐时浓度在0-35之间时,AQI=50/35*(PM2.5逐时浓度-0)+0浓度-35)+50当PM2.5逐时浓度在75-115之间时,AQI=50/40*(PM2.5逐时浓度-75)+100当PM2.5逐时浓度在115-150之间时,AQI=50/35*(PM2.5逐时浓度-115)+150当PM2.5逐时浓度在150-250之间时,AQI=100/100*(PM2.5逐时浓度-150)+200 当PM2.5逐时浓度在250-350之间时,AQI=100/100*(PM2.5逐时浓度-250)+300 当PM2.5逐时浓度在350-500之间时,AQI=100/150*(PM2.5逐时浓度-350)+400 PM10 24小时滑动平均计算AQI值:当PM10逐时浓度在0-50之间时,AQI=50/50*(PM10逐时浓度-0)+0当PM10逐时浓度在50-150之间时,AQI=50/100*( PM10逐时浓度-50)+50当PM10逐时浓度在150-250之间时,AQI=50/100*(PM10逐时浓度-150)+100当PM10逐时浓度在250-350之间时,AQI=50/100*(PM10逐时浓度-250)+150当PM10逐时浓度在350-420之间时,AQI=100/70*(PM10逐时浓度-350)+200当PM10逐时浓度在420-500之间时,AQI=100/80*(PM10逐时浓度-420)+300当PM10逐时浓度在500-600之间时,AQI=100/100*(PM10逐时浓度-500)+400SO2 逐时平均浓度计算AQI值:当SO2逐时浓度在0-150之间时,AQI=50/150*( SO2逐时浓度-0)+0当SO2逐时浓度在150-500之间时,AQI=50/350*( SO2逐时浓度-150)+50浓度-500)+100当SO2逐时浓度在650-800之间时,AQI=50/150*( SO2逐时浓度-650)+150NO2 逐时平均浓度计算AQI值:当NO2逐时浓度在0-100之间时,AQI=50/100*(NO2逐时浓度-0)+0当NO2逐时浓度在100-200之间时,AQI=50/100*(NO2逐时浓度-100)+50当NO2逐时浓度在200-700之间时,AQI=50/500*(NO2逐时浓度-200)+100当NO2逐时浓度在700-1200之间时,AQI=50/500*(NO2逐时浓度-700)+150当NO2逐时浓度在1200-2340之间时,AQI=100/1140*(NO2逐时浓度-1200)+200 当NO2逐时浓度在2340-3090之间时,AQI=100/750*(NO2逐时浓度-2340)+300 当NO2逐时浓度在3090-3840之间时,AQI=100/750*(NO2逐时浓度-3090)+400 CO 逐时平均浓度计算AQI值:当CO逐时浓度在0-5之间时,AQI=50/5*(CO逐时浓度-0)+0 当CO逐时浓度在5-10之间时,AQI=50/5*(CO逐时浓度-5)+50 当CO逐时浓度在10-35之间时,AQI=50/25*(CO逐时浓度-10)+100当CO逐时浓度在35-60之间时,AQI=50/25*(CO逐时浓度-35)+150当CO逐时浓度在60-90之间时,AQI=100/30*(CO逐时浓度-60)+200当CO逐时浓度在90-120之间时,AQI=100/30*(CO逐时浓度-90)+300当CO逐时浓度在120-150之间时,AQI=100/30*(CO逐时浓度-120)+400O3 8小时滑动均值计算AQI值:当O3逐时浓度在0-100之间时,AQI=50/100*( O3逐时浓度-0)+0当O3逐时浓度在100-160之间时,AQI=50/60*( O3逐时浓度-100)+50当O3逐时浓度在160-215之间时,AQI=50/55*( O3逐时浓度-160)+100当O3逐时浓度在215-265之间时,AQI=50/150*( O3逐时浓度-215)+150 当O3逐时浓度在265-800之间时,AQI=100/535*( O3逐时浓度-265)+200 当O3逐时浓度在1600-2100之间时,AQI=100/12*( O3逐时浓度-800)+300 当O3逐时浓度在2100-2620之间时,AQI=100/12*( O3逐时浓度-48)+400。

a计权声压级 国标标准

a计权声压级 国标标准

a计权声压级国标标准为了了解和控制噪音环境,我们需要了解声压级的概念。

在声学中,声压级是一个用于描述声音强度的物理量,通常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

声压级是声波的压力与参考值的比较。

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对声压级的测量和评估都有所规定。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国标标准下的声压级及其相关内容。

一、声压级的定义声压级是描述声音强度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分贝(dB)表示。

声压级是声音压力振幅相对于参考值的对数比值。

声压级Lp的计算公式如下:Lp = 20 * log10(p/p0)其中,p是声压的有效值,p0是参考声压。

在标准状态下,参考声压p0为20μPa(20×10^-6帕)。

公式中的20是一个常数,log10是以10为底取对数的函数。

二、声压级的测量在测量声压级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设备。

根据国家标准,声压级的测量设备应当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并进行定期的校准和检验。

常见的声压级测量设备包括声压级计、声级计和声学参数测量仪。

这些设备能够在不同频率范围内准确地测量声压级,并输出相应的数字或曲线图像。

声压级的测量范围通常是从20dB到140dB,适用于不同场合和环境下的测量需求。

在测量时,需要注意测量距离、测量方向和测量环境等因素,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声压级的评价声压级的评价通常是针对特定的环境或对象进行的。

根据国家标准,对于不同场合和环境下的声压级,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限值要求。

在居住区域和公共场所,通常对于不同类型的噪音都有相应的限值要求,以保障居民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例如,对于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等,都有相应的标准和限值要求。

在劳动场所和工作环境中,也有相应的标准和限值要求,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对于机械设备的噪声、化工生产的噪声和劳动作业的噪声等,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限值要求。

四、声压级的控制为了控制噪音环境、降低噪音污染,国家标准对声压级的控制也有相应的要求和措施。

计量器具管理excel公式

计量器具管理excel公式

计量器具管理excel公式
计量器具管理涉及到对计量器具的登记、检定、维护等多方面
的管理工作,可以利用Excel来进行数据的记录和计算。

以下是一
些常用的Excel公式,可以在计量器具管理中使用:
1. SUM函数,用于计算一列或多列数据的总和,可以用于统计
计量器具的数量或者某项指标的总和。

2. AVERAGE函数,用于计算一列或多列数据的平均值,可以用
于计算计量器具的平均值或者某项指标的平均水平。

3. COUNT函数,用于统计某个区域中包含数字的单元格的数量,可以用于统计计量器具的数量。

4. IF函数,用于根据特定条件对数据进行分类或者进行不同
的计算,可以用于判断计量器具是否需要进行检定或者维护。

5. VLOOKUP函数,用于在表格中查找特定数值或者内容,并返
回相应的数值或者内容,可以用于查询某个计量器具的详细信息。

6. CONCATENATE函数,用于将多个单元格中的内容合并为一个
单元格中的内容,可以用于整合计量器具的相关信息。

这些Excel公式可以帮助你在计量器具管理中进行数据的记录、统计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当然,具体的公式应根据实
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使用。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测绘中误差计算公式

测绘中误差计算公式

测绘中误差计算公式测绘工作呀,就像是在给大地做一场精确的“体检”,而中误差计算公式呢,则是我们判断这场“体检”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工具。

咱先来说说中误差的概念哈。

简单来讲,中误差就是衡量观测值精度的一个指标。

比如说,咱们测量一个山峰的高度,测了好几次,每次得到的结果都不太一样,那这中间的差异有多大,就得靠中误差来告诉我们啦。

中误差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m = \pm \sqrt{\frac{[\Delta\Delta]}{n}}$ 。

这里的“$\Delta$”是观测值与真值的差值,“$n$”则是观测次数。

我给您举个例子吧。

有一次我带着学生们去实地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

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

有的小组用尺子,有的小组用全站仪。

等大家把测量结果报上来的时候,那真是五花八门。

这时候中误差计算公式就派上用场啦!我们把每个小组的测量值与实际长度(也就是真值)的差值算出来,然后再根据观测次数,套用公式,就能算出每个小组测量结果的中误差。

通过计算中误差,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更精确,哪个小组可能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

比如有个小组,在测量的时候,有个同学不小心把尺子拉歪了,结果他们组的中误差就比较大。

这就提醒我们,在测量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马虎。

在实际的测绘工作中,中误差的计算可重要了。

比如说建房子,要是测量地基的尺寸出现了大的误差,那房子盖起来可就歪歪扭扭的,说不定还会有安全隐患呢!又比如修一条路,如果测量不准确,路可能就会高低不平,开车走在上面那叫一个颠簸。

所以呀,掌握好中误差计算公式,对于我们搞测绘的人来说,就像是厨师掌握了炒菜的火候,画家掌握了调色的技巧,那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在小小的校园测量,还是在大型的工程建设中,它都能帮助我们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靠谱,更加出色!总之,测绘中误差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咱们多练习,多在实际中运用,就能把它掌握得妥妥的,为我们的测绘工作保驾护航!。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终审稿)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终审稿)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常用测量计算公式:RSD=S/Χ*100%其中S为标准偏差,x为测量平均值.RS D就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cv = S/x(均值)×100%标称误差=(最大的绝对误差)/量程 x 100%绝对误差 = | 示值 - 标准值 | (即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的绝对值)相对误差 = | 示值 - 标准值 |/真实值(即绝对误差所占真实值的百分比)(δ—实际相对误差,一般用百分数给出,△—绝对误差,L—真值)另外还有:系统误差:就是由量具,工具,夹具等所引起的误差。

偶然误差:就是由操作者的操作所引起的(或外界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发生的误差。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绝对误差:测量值(或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用δ表示。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常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误差可正可负,可以表明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但不能反映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误差反映测量误差在测量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衡量相对误差更有意义。

例:用刻度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用刻度1m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

例:分析天平称量误差为, 减重法需称2次,可能的最大误差为, 为使称量相对误差小于%,至少应称量多少样品答:称量样品量应不小于。

真值(μ):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测知,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

标准值: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

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各次测定结果越接近,精密度越高,用偏差衡量精密度。

偏差:单次测量值与样本平均值之差:平均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指数函数在医学中的应用

指数函数在医学中的应用

指数函数在医学中的应用指数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其公式为y=a^x,其中a为常数且a>0且a≠1,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在数学领域中,指数函数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金融、科学、工程等方面。

除此之外,指数函数在医学领域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在癌症治疗中,指数函数被广泛的应用。

医学界认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是一个指数函数,因此指数函数可以被用来描述这一生长过程,并且可以用来指导癌症治疗方案的选择。

在癌症治疗中,通常会采用放疗或化疗的方法。

放疗的原理是通过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化疗则是通过给病人注射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然而,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恢复能力,因此一次治疗常常并不能完全消灭癌细胞,需依靠后续的治疗来达到治疗目的。

为了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多次治疗,并通过指数函数来描述肿瘤细胞在不同治疗方案下的生长情况,从而根据生长曲线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这个过程被称为癌症治疗方案的优化。

二、药物残留浓度计算在医学中,药物的残留浓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药物的残留浓度越高,对患者的副作用就会越大,同时还意味着药物的代谢速度越慢,必须及时调整用药方式。

指数函数可以被用来计算药物的残留浓度。

药物的代谢速度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指数函数,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残留浓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来知道药物的代谢速度。

通过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控制药物的代谢速度,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三、疾病传染模型指数函数在医学中还可以用来描述疾病的传染模型。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疾病的传播速度通常是按照指数增长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的流行,医生们利用数学模型,依靠指数函数来预测疾病流行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的传播,当发现有人感染疾病时,可以根据指数函数来预测接下来的传染趋势。

在公共场所加强消毒措施、隔离病人等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传播速度,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结语总之,指数函数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决策工具。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RSD=S/Χ*100%其中S为标准偏差,x为测量平均值.?RS D就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cv = S/x(均值)×100%?标称误差=(最大的绝对误差)/量程 x 100%绝对误差 = | 示值 - 标准值 | (即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的绝对值)相对误差 = | 示值 - 标准值 |/真实值(即绝对误差所占真实值的百分比)(δ—实际相对误差,一般用百分数给出,△—绝对误差,L—真值)另外还有:系统误差:就是由量具,工具,夹具等所引起的误差。

偶然误差:就是由操作者的操作所引起的(或外界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发生的误差。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绝对误差:测量值(或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用δ表示。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常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误差可正可负,可以表明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但不能反映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误差反映测量误差在测量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衡量相对误差更有意义。

例:用刻度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用刻度1m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

例:分析天平称量误差为, 减重法需称2次,可能的最大误差为, 为使称量相对误差小于%,至少应称量多少样品??答:称量样品量应不小于。

真值(μ):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测知,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

标准值: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

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各次测定结果越接近,精密度越高,用偏差衡量精密度。

偏差:单次测量值与样本平均值之差:平均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标准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的平方和平均值再开方,比平均偏差更灵敏的反映较大偏差的存在,在统计学上更有意义。

卫生化学计算公式

卫生化学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1、 准确度:绝对误差E=x-μ 相对误差RE=E/μ*100%2、 精密度:标准偏差S=12232221-++++n d d d d n相对标准偏差RSD=%100⨯xS3、 可疑值的取舍:Q 检验法:Q=()1-x x x x n -临近可疑 若Q 计>Q 表,可抑制舍弃。

反之亦反G 检验法:T=Sx x n - 若T 计>T 表,可疑值舍弃,反之亦反4、显著性检验:t 检验①样本均数与标准之比较:n Sx t μ-=②两样本平均值的比较:先进行F 检验:F=()212221S S S S >若F 计< F ,再进行t 检验:t=212121n n n n Sx x +- S=()()21121222211-+-+-n n S n S n5、朗伯-比尔定律 A=lg II 0=lgT1=Kbc A-吸光度,K-比例常数,I-透射光强度,I 0-入射光强度b-液层厚度(cm );c-溶液浓度;T-透光度当c 的单位为g/L 时,K 用a 表示A=abc 当c 得单位为mol/L 时,K 用ε表示,A=εbc直接比较法:s sx x c A A c ⋅=6、荧光效率 φƒ=发光得量子数)激发分子总数(吸收激荧光得量子数)发射荧光分子数(发出7、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当abc ≦0.05时,F=2.3K ’I 0abc 当测试条件固定时: F=Kc 直接比较计算法:00F F F F c c S X sx --=8、峰值吸收系数:002aN bK υ∆=实际工作中的透射光强度I=I KNL e I -0吸光度 A=KNL II 303.2lg 0=实际工作中,当实验条件一定时,N 正比于待测元素浓度:A=Kc9、250能斯特方程为:dOx a a nRe 0lg059.0+=ϕϕ10、膜电位得通式为:a nFRT K M lg 303.2±=ϕ11、色谱法:K 与k 得关系是k=mS V V KK 与k 与保留值的关系是:k=MMR MMR ms V V V t t t m m -=-=()()m s M M R V KV t k t t /11+=+= 12、比移值R ƒ =原点中心至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中心至溶剂前沿的距离相对比移值Rs=原点中心至样品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中心至参考物斑点中心得距离 13、气象色谱法:调整保留时间t ’()MR R tt t -=保留时间'(死时间)想对保留值r 2,1=()()12''R R t t理论塔板数n=5.54⎪⎭⎫ ⎝⎛=⎪⎪⎭⎫ ⎝⎛W t Wt R h R1622/ 理论塔板高度:H=nL有效塔板数:⎪⎭⎫ ⎝⎛=⎪⎪⎭⎫ ⎝⎛=W t Wt n R h Reff'16'54.522/ 速率理论方程(范式方程):H=A+B/u+C UH:有效塔板高度;A :涡流扩散相;B/u :分子扩散相;C U :传质阻力相14、分离度:R=22112W W t t R R +-R=n k k r r ⨯+⨯-⨯221,21,21141 n=16R 2⎪⎪⎭⎫⎝⎛+⎪⎪⎭⎫⎝⎛-2221,21,211k k r r21,21,22116⎪⎪⎭⎫⎝⎛-=r r R n ef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